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晉書》后妃的傳奇人物康獻皇后如何制霸東晉

在立國104年的歷史上,康獻皇后褚蒜子一生經歷6帝,群臣上書跪求她才3次出面干政,每次都能力挽東晉於狂瀾之中,留下一世美名。今天我們就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看康獻皇后的一生以及這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東晉的創始人,是西晉南遷的司馬家族。開國皇帝是晉元帝司馬睿,不過真刀真槍拼出來的,是靠籠絡從北方南遷的士族,加上南方原有的本地士族,形成了合作伙伴關係。“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當時的司馬家族,主要依靠的當時士族王家,共同治理天下。

在這段歷史之中,與地方勢力關聯的東晉后妃們的註定不是過客。今天我們來說到這位奇女子相當硬核。她年紀輕輕,16歲就成為東晉網紅,22歲雖然守寡卻因此走向人生的巔峰。在別的朝代,後宮干政屬於禁忌,誰敢提誰就是全民公敵。朝臣們不管平時多大仇怨,馬上一個鼻子孔出氣,引經據典,上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下可延續到子孫萬年,字裡行間就2個字:沒門。

但這對我們今天的主角不適用,別人不行她行,不但行還得朝臣們求著才肯幹政。她就是東晉集團第4代掌門人,晉康帝司馬嶽的夫人,康獻皇后褚蒜子。今天我們就從褚蒜子的四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看褚蒜子的成功之路。

  • 成功的起點:褚家的“平步青雲”計劃,崛起於一線士族中;
  • 底線思維:紅線意識助力褚蒜子拿到更多籌碼;
  • 管理要訣:褚蒜子的平衡之道;
  • 敵強我弱:以退為進也能贏。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晉書》后妃的傳奇人物康獻皇后如何制霸東晉

01、成功的起點:褚家的“平步青雲”計劃,審時度勢,積累聲望

康獻皇后,姓褚名蒜子,戶口本上祖籍是河南禹縣人,是江左士族褚裒(pou)的女兒。她女工樣樣精通,知書達禮,16歲時就遠近聞名,當時作為大家閨秀能混到聞名的地步還是不容易的,在那個沒有朋友圈沒有微博的年代,女子名聲都是口口相傳,十有八九都是算數的。

東晉王朝是真正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靠士大夫抬舉,士大夫靠皇家正統維持家族利益,各取所需,相得益彰。當時晉康帝還沒轉正,還是琅琊王。琅琊王到了要選王妃的年紀了,他的皇帝老哥晉成帝熱心地幫他張羅。

“將納妃,妙選素望。”

原本以為人山人海,結果門可羅雀。什麼原因呢?如果琅琊王是當今皇帝的兒子,士族大家要是有女兒,都要上趕著往王府裡送。關鍵是琅琊王是皇帝的弟弟,這意味著皇位與你絕緣,女兒送過去就算不是打水漂,那也是虧本買賣。

東晉的豪門士族,那個時都是眼高於頂的。琅琊王在無數個夜晚,為自己的終身大事夜不能寐。忽然他靈光一現,既然一線、二線的士族豪門看不上我,我可以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啊,趕緊讓人收集當時從3線城市到18線,家有中待字閨中的士族進行大數據分析。

這個時候,褚蒜子進入了他的視野。褚家雖然是江左士族,但充其量也就是個十八線地位的排名。一個沒有士族撐起的王爺,一個缺少機會進入士族豪門的家族,一拍即合。琅琊王從此擁有了江左士族褚家的支持,褚家從一個名不見經傳,十八線的小士族一躍進入豪門士族的視線,開始積累自己的聲望,這就是褚家的“平步青雲”計劃。

許多年之後,已經是豪門大族的褚家,想起當年做的這個決定,都會拍案而起,讚一聲:高,實在是高!

褚家崛起的故事,給了我們的什麼啟示呢?

①審時度勢,認清內外局勢。

褚家身處十八線,想要躋身名門士族,靠自身努力是不夠的,這是內部形勢。上層士族的圈層不會主動結交褚家,好的發展機會也輪不到褚家,這是外部形勢。褚家沒有像其他士族眼高於頂,把目標定位到那些自己觸手可及的機會,識時務者為俊傑。

②當斷則斷,不能錯失良機。

不能與皇帝聯姻,那就與王爺結親。其他高門士族不願意低就,褚家卻毫不猶豫與當時還是琅琊王的晉康帝結親,這是一種投資行為。一方面,褚氏通過聯姻進入一線豪門的視野,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擴大勢力的機會。

從此,褚氏在東晉士族地位逐漸穩固,並貫穿了整個東晉王朝始末。

歷史很快就會將舞臺讓給褚蒜子,請開始你的表演。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晉書》后妃的傳奇人物康獻皇后如何制霸東晉

02、欲速則不達:褚蒜子的“底線思維”,不突破風險線

公元342年,東晉的形勢,說是內憂外患,一點都不過分。

北邊是五胡亂華的爛攤子,後趙猛人石虎時不時犯邊。晉成帝讓自己的親舅舅庾亮北伐,結果仗沒打贏,兩個舅舅庾亮、庾冰倒是勢力越來越大,把國內搞的烏煙瘴氣。司馬家的王爺一言不合就敢殺,地方上的統兵大將動不動就撤職查辦。庾姓士族不按套路出牌,終於導致了持續一年零四個月的蘇峻之亂,東晉元氣大傷。晉成帝司馬衍病重,2個兒子還在吃奶。

晉成帝眼看不行了,大臣們一合計,說:“皇帝啊,這內憂外患,皇子們又沒媽,國事不能一天天荒廢,要不立你弟弟琅琊王吧,還是你們老司馬家的,不是外人,行嗎?”晉成帝很心塞,但他知道要想保住司馬家的國主之位,只能如此。

琅琊王妃褚蒜子,一夜之間發現自己升級了,從王妃變成了皇后,人生到達了巔峰。老公是晉康帝,自己是皇后,而且已經有了兒子,都是正品。如果人生是一副牌局,還有比這更好的牌面嗎?

人生的大起大落實在是太快了,2年之後,晉康帝司馬嶽也不行了,臨死前3天,立兒子司馬聃(dan)晉穆帝。褚蒜子又升級了,這次皇后變成了皇太后,這一年她22。人的一生中,運氣不是最重要的,因為誰也說不準下一局自己是不是還拿的到一手好牌。 晉穆帝才2歲,剛斷奶。東晉的大臣們發現這場景相當眼熟。

皇帝還沒有自主行為能力,一群大臣又開始摳腦門了,怎麼辦?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晉書》后妃的傳奇人物康獻皇后如何制霸東晉

皇太后素有賢名,不如垂簾聽政吧。

褚蒜子看了看朝廷內外的形勢,自己身邊一個效忠的人都沒有,孃家褚氏剛剛晉升一線,實力不行。朝中庾氏佔據優勢,她心裡很清楚,這個渾水不能輕易趟進去,不然輕則兒子皇位不保,重則家族有滅門之禍,她心中自有底線。於是,堅決不受理群臣的上書。

最終,經過一系列的股東會議,位列三公的司徒蔡謨代表發言,這個人算是東晉集團的大股東之一。在彙總了意見之後,蔡謨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發言稿,朗聲唸到:

“即位的皇帝一生下來就聰慧,繼承帝王世系,海內歸心,百姓仰仗。陛下體察婦道,教誨勝過文德之母。過去塗山氏使夏朝生輝,簡狄使殷商盛明,實在是由於她們顯示了聖哲,使國運昌盛。我們認為陛下的德行可與二嫣匹敵,美善勝過《關雎》中的后妃,當臨朝攝政,以安寧天下。

如今國家危急,百姓命運未卜,我們惶惶不安,一天之內國家大事極多,事情時機的期限,是上天賜福時所看重的,現在不再是清高謙讓的日子。漢的和熹、順烈,都臨朝聽政,近代明穆皇后聽政,就是先代制度。我們十分傷心惶恐,恭敬地下跪請求。乞求陛下對上順祖宗心意,對下顧念大臣官吏,出以公心弘揚道義,以符合天意人願,這樣則天下慶賀,百姓再生。”

為表誠意,大臣們請奏給太后的母親封號,同時請奏讓褚蒜子的父親褚裒到京城裡總攬群臣。這段話其實也不算太長,細心聆聽的褚蒜子聽到了幾個關鍵信息,這就是她的底線思維。

所謂底線思維,是說在做出決策時,估算可能的各種情況,認真計算風險,找到不能跨越的限度,避免危害。同時,按最差的情況並做好相應的打算。

讓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說群臣們的這次上書,是符合了褚蒜子的底線思維。

  • 各方勢力首先表明擁護小皇帝的合法性,這是一切成立的前提;
  • 群臣上書表明請她干政是有合法的,是天意民心,白紙黑字不用擔心落人口實;
  • 三公代表上書,證明朝廷各方勢力經過博弈,都認可她的地位,不會輕易扯後腿;
  • 許諾給母親封號、父親高官厚祿,褚氏勢力會得更進一步的加強,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

就是褚蒜子想要的底線,永和元年,康獻皇后褚蒜子臨朝稱制,開始處理朝政。

我們可以看出,褚蒜子在這一階段的底線思維是非常清晰的。面臨東晉內部,士族勢力紛亂的情況下,她沒有貿然臨朝干政。褚蒜子非常清楚干政是必要的,皇帝年幼無力主持朝政,而朝廷內部的士族勢力必須依仗皇室達到平衡。她牢牢地抓住這個平衡點,用以逸待勞的方式,等到各種可能威脅到她干政的隱患全部在士族角力中被消除,達到她認可的安全底線和利益底線,終於拿到了最有利的政治籌碼,在東晉朝廷中,站穩了腳跟。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晉書》后妃的傳奇人物康獻皇后如何制霸東晉

03、管理要訣:褚蒜子的“平衡之道”,設法使各個利益集團相互牽制

對於高門士族強大的政治力量,褚蒜子有了更加真切的體會。兩年之間,褚蒜子經歷了兩次關於皇位繼承的爭論,一次是丈夫,一次是兒子,自己羽翼未豐,如果不能維持朝廷內部的勢力平衡,稍不注意就又是一次政治風暴,她必須儘快找到東晉的平衡點。

庾姓士族一家獨大,群臣都在吃瓜,等著褚蒜子的翻雲覆雨手。褚蒜子很快走出了自己的第一步,讓群臣大跌眼鏡。她先在宮中修了一座佛堂,隔三差五就來燒香拜佛,一副這才是我的正經事業,批閱奏章那都屬於兼職。群臣們看到這副場景,有搖頭不語的,有暗自竊喜的,也有猛捶大腿恨其不爭的,褚蒜子只是不理會。

然而群臣沒有想到,在褚蒜子上臺之後,庾姓士族偃旗息鼓,長江上中下游,由不同的重臣互相牽制達到了內外平衡,東晉出現了少有的和諧局面。

“中外無事,十有餘年”

褚蒜子是如何做到內外平衡的呢?她在這一時期,只做了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都跟用人有關。

第一件事情,獎勵有從龍之功的大臣何充。康帝死了,這個皇位是該還給成帝的血脈,還是讓自己的兒子上位?大臣何充,力排眾議倡議褚蒜子的兒子上位,這是從龍之功。褚蒜子給何充加官進爵,一邊封他執行董事長(官錄尚書),還不夠再加CEO(中書監)。除此之外,褚蒜子特別藉助何充加強了中央的朝堂力量。

“驃騎(何充)任重,可以甲仗百人入殿。”

褚蒜子此舉水到渠成,絲毫不露痕跡地,是朝堂之上的力量對比向自己大為傾斜。

  • 一來,她讓擁立穆帝的何充榮耀加身,表面上看是給了何家榮耀,實際上是將何家牢牢綁上了自己的戰車。
  • 二來,投桃報李之下,何充當然知道將自己的利益與皇權進行深度綁定,那100名皇后給的士兵往那一戰,還有誰敢有任何二心,誰還敢違抗王命呢?
  • 三來,何充每在東晉集團內的權力加強一分,庾姓士族的中央勢力就減少一分,這正是平衡之道。

至此,朝堂中央的晉穆帝和她身後的褚蒜子才算在皇宮裡站穩了腳跟。朝堂之上的勢力需要平衡,朝堂之外也是戰場。為此,褚蒜子又做了第二件事情,調整地方一系列的人事命令。

  • 1.在何充的建議下,任命新的荊州刺史恆溫,節制上游庾氏;
  • 2.在父親褚裒的建議下,任用司馬昱為揚州刺史,節制荊州恆溫;
  • 3.任用司馬昱為執行董事(官錄尚書),節制何充,空出的揚州刺史任用名士殷浩繼續節制恆溫;
  • 4.任用自己的父親經營地方勢力,以都督徐州兗州青州及揚州二郡軍事,兼徐州兗州二州刺史,衛將軍,出鎮江蘇鎮江。

我們可以看出,這一些系列任命絲絲入扣,各方勢力之間互相牽制,無法獨大。此時,東晉終於形成以恆溫為代表的上游荊襄勢力集團、以褚蒜子和司馬昱為核心的皇族宗室集團、以外戚褚裒和士人殷浩為外援的地方勢力,形成三足鼎力的局面,非常穩定。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晉書》后妃的傳奇人物康獻皇后如何制霸東晉

04、敵強我弱:以退為進,避免正面衝突,穩中取勝

恆溫滅蜀成功,逐漸崛起。公元357年,晉穆帝司馬聘15歲,褚蒜子歸政。4年之後,19歲的穆帝司馬聘暴病而亡,褚蒜子心膽俱裂。穆帝沒有子嗣,只能改立晉成帝的長子琅琊王司馬丕登基成為晉哀帝。 1年後,25歲的晉哀帝司馬丕也死了,還是沒兒子。

東晉急轉直下,中央集權極速衰落,反觀地方上的恆溫披荊斬棘,已經從一名青銅玩家打到了王者段位,此時朝廷中能夠制約他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褚蒜子就是他唯一忌憚的存在。

公元367年,恆溫志得意滿。他看了看自家的軍隊,旌旗招展,人山人海,一股軍隊在手,天下我有的氣勢油然而生。恆溫捋了捋自己的鬍子,卻看到了一抹白色,這顏色簡直是對他的雄心壯志無情的嘲笑。是啊,我恆溫都60歲了,這麼些年東征西討,除了落個鬚髮皆白還剩下什麼?朝廷對我太不夠意思了,既然你不給我,那我就自己去取。眾目睽睽之下,當年的東晉名士恆溫吐出一句讓後人瞠目結舌的話。

“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

恆溫著手準備廢除新立的皇帝司馬奕,重新立一個聽命於自己的新皇帝。但他畢竟是一朝名士,吃相不能太難看,於是他幹了2件事。

  • 第一件事,讓小弟到處發微博造謠,說皇帝司馬奕沒有生育能力,他3個兒子來路有問題,鬧得滿城風雨;
  • 第二件事,帶著小弟面見褚蒜子,借輿論之力和自己身後排排站的小弟,請廢現任皇帝司馬奕,另立現在的丞相司馬昱為帝。

恆溫為了皇帝的位置,使用了連環計。先是無中生有打擊皇帝的權威,然後趁火打劫帶小弟給太后褚蒜子施壓,最後用皇位拉攏褚蒜子的盟友司馬昱,釜底抽薪。

褚蒜子終看著昔日堅定的盟友,今天的晉簡文帝司馬昱,知道現在已經事不可為,不是硬撐的時候,於是退居二線,以退為進,等待時機。

司馬昱在皇位上度過了2年並不如意的時光,又一命嗚呼,立10歲的司馬曜為皇太子,準備下遺詔“大司馬桓溫依周公居攝政放事”。這條詔書如果真的群發出去,後果不堪設想,等於給了恆溫可以廢主自立的口實。褚蒜子利用這2年的時間,重新找到了新的戰略合作伙伴,老牌士族王家和新晉士族謝家。這一次,王謝聯手攪局,終於讓恆溫的偷樑換柱之計破產。

恆溫含恨而死,死前保舉自己的弟弟恆衝全權代理自己,繼續帶領小弟搞事情。謝家的代表人物謝安,為了遏制恆衝,主張再次清楚褚蒜子臨朝聽證,形成中央司馬家、地方王謝兩家、軍閥恆家,三足鼎力之勢。

公元372年,已經50歲高齡的褚蒜子再次臨朝聽證。褚蒜子聯合王謝兩家,5年之內,將恆氏家族的權力官職逐步削減,東晉國內局勢終於轉危為安,褚蒜子的以退為進是成功的。

縱觀褚蒜子後兩次垂簾聽政,大部分時間都處在恆溫勢力的裹挾之下。恆氏專橫,甚至連廢立皇帝這種事情,都敢明目張膽。

這種情況下,褚蒜子沒有正面選擇正面衝突,她一直在臺前幕後尋找機會,直到重新尋求到士族王氏、謝氏用以平衡勢力局面達成後,才一步步將恆氏家族削弱到可控的地步,重新達到國內平衡的局面。

不得不說,其政治謀略、管理水平之高,遠勝當時的東晉名士。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晉書》后妃的傳奇人物康獻皇后如何制霸東晉

總結一下:

縱觀褚蒜子的一生,總是在皇權動盪、內外交困的時候,出面主持朝政。她經歷了康帝、穆帝、哀帝、廢帝、簡文帝、孝武帝六朝,三次臨朝稱制,對於維持士族之間、士族與皇權之間的平衡,尤其是對於維護東晉政局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的一生之中,運氣固然重要,但是不是勝敗的關鍵。倘若把人生比作牌局,誰又能保證自己永遠是一手好牌呢?褚蒜子的王霸之路,得益於她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能夠因勢利導,從不利的局面中找到自己的有利面,發揮底線思維的優勢積累自己的籌碼,在王朝的發展過程中,步步為營,穩重求進,最終書寫了屬於自己在東晉歷史上的濃墨重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