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瀟灑李子木


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持续了四十年左右,在这期间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无法计算,但实际上,秦始皇陵不能算是完全竣工,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并没有按照原本的计划顺利完成,传说秦始皇陵的工程主要分为三期,但是在进入第三期工程后就草草结束了,因此秦始皇陵虽然规模宏大,但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工程。

秦始皇陵在开始修建时总负责人是吕不韦,后来工程由李斯接手,进入这个工程阶段,需要完成的是皇陵中关键区域的修建工作,而后期的修建是在秦始皇下葬后开始的,也就是在胡亥登基后秦始皇陵的修建工作还在持续进行,直到新帝登基第二年才结束,这期间前前后后用了七八十万名工匠负责修建,而且根据史书记载,为了避免这些工匠将秦始皇陵中的秘密泄漏出去,在工程结束后,所有工匠都被关在皇陵中无法出去,也就是说这些工匠都成为了秦始皇的陪葬。

可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却对秦始皇陵的描写十分详尽,看过那段文字后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这究竟是司马迁本人的想象还是秦始皇陵真的如此呢?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陵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在地宫中还用水银制造了江河湖海的浩瀚景观,地宫里面天文地理一应俱全,为了让地宫长期保持明亮,里面使用的蜡烛是用人鱼膏制成的。看过后人们都不禁会问,这么绘声绘色的描写真的属实吗?

虽然司马迁和秦始皇陵修建的年代并不同,但是在史记里面所记载的地宫中的景象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这是因为关于秦始皇陵的描写不仅仅出现在史记中,在汉书中也有相关描述,而且汉书和史记中的这些细节描述大体相同,所以基本上这些描述应该是符合实际的。

另外虽然当年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中有一部分被关在了皇陵中无法活着走出来,但是这个工程持续了四十年左右,期间不知换过多少人,据说后来在爆发起义时胡亥还让部分工匠去抵抗,所以应该有一部分工匠是没有被杀死的,这些工匠可能会将地宫中的情况说给旁人听,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被司马迁等作者知道了,司马迁本人的阅历丰富,见闻广,他所记录的文字应该不会凭空捏造。


历史课课代表


古代帝王视死如生,从即位之初,就会征集天下能工巧匠为自己修建坟墓,在古人看来,人死之后,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环境,因此,他们在营造陵墓之时穷尽奢华,在阳间所享受的一切荣华富贵他们要原封不动的搬到阴间,这也就是秦汉流行厚葬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的野心,他的霸气也全部都体现在了自己的陵墓之中。秦始皇陵从他登基为秦王之时就开始动工,前后历时39年,到秦始皇在沙丘驾崩,这浩大的工程都没有完工,秦二世登基之后,才草草收尾,将秦始皇葬入其中,盖棺定论。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占地约有56.25平方公里,面积大致相当于7900个现代足球场,仿照咸阳秦王宫的样式建成,规模之大,影响力之高,历朝历代皇帝的陵墓无人能出其右。

更为神秘的是,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虽然地表建筑已经因为战乱被大肆破坏,但内部却没人能够盗掘,即使是现在,由于科技的不成熟,担心发掘之后无法将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国家也没有轻易开工,因此秦始皇陵内部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又珍藏了哪些珍贵宝物,秦始皇的尸身是否还在,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了2000多年。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曾不止一次描写了他所认识到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中陪葬了大批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嫔妃,工期完成后,为了不泄露陵墓秘密,大批工匠被活活困死在了墓道中。

还有墓穴中设置了重重机关,一旦有人靠近,弓弩就会万箭穿心,置人于死地,另外墓穴中有大量水银,犹如地表的江河湖畔,又用“人鱼膏”做蜡烛,千年不灭,犹如天上繁星。如此一来,江河所至,日月所照,浑然一体,匠心独运!

司马迁把秦始皇陵描绘的有声有色,各种机关与细节也都能讲的明白,就好像他真的进去过一样。可问题来了,当年建造陵墓的工匠不都是被杀死了吗,司马迁又是从哪里得知的这个秘密?是道听途说还是有真凭实据?

司马迁说不定还真看到过

我们都知道,汉承秦制,除了废除了秦朝的严酷刑罚,秦朝的制度和典章被汉代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当年刘邦攻入关中,秦王子婴献城投降,正当所有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有一人进入了咸阳皇宫,将秦朝的法典与文献保护了起来,此人就是萧何!

作为王朝的帝王陵墓,在设计之初必定有设计图纸与方案,作为宫廷密档,外人自然是见不到,这种珍宝萧何自然不会放过,说不定成为了日后汉代皇帝陵墓建造的标杆,而作为史官的司马迁,翻阅宫廷旧档也是合乎常理,只不过后来这些图纸随着历代的战乱毁于战火,我们没见到,不代表司马迁没有见到。

对秦朝的暴政有些夸大其词

秦始皇陵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39年,累计征发民工72万之多,要把这些人都杀死,我想有些夸大其词,并且有对秦始皇抹黑的地方。

工程的建造应该是分批进行的,毕竟没有哪一个工匠或奴隶能在工程中连干39年之久,当时的情形应该是,一批人做了一段时间,徭役期满再换下一批,如此反复,才会有72万人的记录。

而杀掉的工匠只不过是最后一批封土的人,对于之前在陵中务工的人来说,有部分秘密被他们带回了家,而且口耳相传的传了下来。

况且,工匠被杀掉了,监工总不至于被杀,当年秦始皇陵的总监工正是章邯,对于陵墓的秘密他应该了如指掌,他一直活到了秦朝灭亡,投降项羽后直到楚汉战争中才在与刘邦的作战中兵败自杀。当然,还有一些小监工,秦汉交替之快,有不少人也许摇身一变又成了汉朝的官吏,他们把这些秘密汇聚成册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

司马迁的道听途说

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周游各地,收集资料,了解民俗,许多历史资料由于年代的久远而销声匿迹,司马迁也只能通过民间的传说来甄别、判断,最后采用一种他认为最合理的一种写入史书。

当然,我们并不是怀疑太史公治学的严谨性,只不过在汉代之前,由于文字传播的局限性和秦朝统一中国对六国史料的破坏,使得许多史料都无从可考,只能通过民间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也许对于秦始皇陵的描述就是司马迁遍访各地,通过民间的传说的方式记录下来,而司马迁听到的也许有很多个版本,但他通过对历史的判断而记录下来了《史记》的这种说法。

所以,我们对司马迁所记录秦始皇陵的说法不能过于苛求,只能等待日后科技的发展来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秦始皇陵,到时候再对照《史记》,是真是假我们也就一目了然了。


小小嬴政


作为现代人对于100多年前的事情都是通过祖辈的口口相传或者相关历史文献来证明过去发生的事情。可这100多年来有太多的谜题并没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很多人都会怀疑过去发生的事到底是不是事情的真相,因为不是亲眼所见,耳听为虚。

既然我们都会有如此怀疑,那么作为编写《史记》的司马迁怎么可以将汉朝以前的事情记载清楚呢?

作为史官,司马迁力求每一个字都真实可靠。这个可以从他为李陵求情最后被宫刑上可以看出,他为人十分正直,敢于直接顶撞汉武大帝,面对李陵降敌的问题上,他始终坚持李陵是迫不得已,最后也是为了留下命继续为皇室效力。当时汉武帝正在盛怒下,他都敢站出来,性格可见一斑。那么他在《史记》中将秦始皇陵里面记载的这么清楚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想要知晓司马迁为何能记载如此详细,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陵的记载。

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里将秦皇陵内的细节都描述出来,通过现在我们对秦兵马佣的挖掘,在皇陵附近的泥土上采集到高浓度的水银,也证明司马迁写的是正确的。这让人感觉司马迁好像进过皇陵一样。可是《史记》中还有另外的记载:秦二世为了防止后世有人打扰秦始皇的死后安宁,下令处死了修皇陵的工匠,杀了很多人,按照道理来说,人都死了,为何司马迁会知道呢?

修筑皇陵的背景

秦始皇13岁继位之后就开始修建皇陵,最高峰的时候动用了80万人,一共修了几十年。当时有一百多万人在修筑长城,80多万人在修皇陵,秦国人口最多的时候一千多万,相当于举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在修,很多人从小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为皇陵付出了最好的年华。等皇陵修好了,本来以为回家了,但是却没想到等到的却是死亡。

司马迁写皇陵的推测

在这个背景下,司马迁能知道皇陵里的事情就不陌生了。因为秦始皇不可能将这70多万人都杀掉。据个人猜想,很多人都是在皇陵呆个十几年就会回家的,这样这部分回家的人就会在街坊邻居喝酒聊天的时候说出皇陵内的情况,就这样被流传下来了。而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他不可能只听一面之词。他会走遍大半个汉朝,如果很多人说皇陵里面的样子都是一个样子的话,那么可信度就非常高,最后他将所听到的记录下来。

但是有一个问题,为何司马迁写到了水银,却对兵马俑一个字不提呢?秦兵马佣作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气势恢宏。可能从皇陵退下来的农民说自己在做人形陶俑,司马迁觉得不可信吧,这应该是唯一的一种解释。

读者们,你们觉得呢?


历史每日说


秦始皇陵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要想把一件这么多人参与的事,隐瞒起来是非常非常难的。不光修陵的人得杀,接触过秦皇陵的人都得杀,还得诛连,亲戚朋友都得杀光才行。而且杀人的人也得杀,要不然还是会有人知道。杀了这么多,还是不能保证没人知道。难不成把当时全秦国的人都杀光?所以总归会有人知道一些内幕的,再加上司马迁春秋笔法,妙笔生花,就有了我们觉得的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其实这个描述还不知道准不准确呢,不打开秦皇陵,是永远不知道的。秦皇陵短时间是不会开挖的,也许我们这辈子都不会知道司马迁的描述准不准确了。


生生不息的希


千古一帝秦始皇绝非浪得虚名,其继位之后做了几件名垂千史的事情,每件事都对后人产生巨大影响,颠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特别是秦始皇为自己修建的陵寝,连后来被称为盗墓界“祖师爷”的曹操都没敢开挖,一直被封存到现在,堪称历史之最。


首先就是在其继位之后就开始考虑百年后事,一边大量征招人员为了修建大型陵寝。一边又命徐福带领童男童女远去海外“仙山”为自己求取长生不老药,结果损失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秦始皇为自己修建的陵寝虽然现在专业科考人员已经找到,却没有贸然开挖,原因就是开挖的能力具备,但保护修复的实力(条件)达不到,为什么?


主要就是秦始皇陵规模太大,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陵墓内部结构太复杂,机关重重,西安兵马俑出土的数量和质量(颜色遇空气氧化)就侧面证实了一切。



回归标题,修建秦始皇陵的人都被处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还可以详细记载描述陵寝中的内部机构呢?


在《史记》中记载:


“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相关工匠尽死,消息自然无法外泄。

从这段可以看出秦二世下令所杀的都是工匠(技术)人员,都是收尾部分的核心人员,对于普通干苦力的,还有初期参与工程的人员并没有下毒手。



比如丞相李斯,据说李斯事负责秦始皇陵墓设计建造的总工程师,但李斯泄露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从秦始皇登基到其死去几十年的时间,李斯一直忠心耿耿辅佐在秦始皇左右。


据说修建秦始皇陵寝的人多达六七十万人之多(相当于现在一个县城人口总和),时间长度跨越几十年,就好比一个二十岁的黑发年轻人一直在陵寝工作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才能完成任务。


这几十万人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壮丁,大家闲暇时候互相打听传说,人来一波走一波,消息自然走漏。

那为何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内部结构如此详细,好像实地考察过一般?

《史记·秦本纪》关于始皇陵的记载: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时期,距离秦始皇时期已经过去近几百年,但司马迁是个正直较真的人,传说司马迁为了把秦始皇陵真实的情况记录下来,走遍了全国各地打听参与陵寝建造人的后人们,同时又翻阅各地野史、正史资料记载并加以整理,终完成如此详细的资料记载。


也正是根据司马迁史料详细的记载,才让现代人不好贸然开挖秦始皇陵寝,也给后人留意很多猜测和好奇。


相同的历史事件,不同得解读观点。我是微风之语欢迎大家的关注评论。



微风之语


一、其实,司马迁离秦朝也就一百多年时间,因为时间较短,所以说,司马迁的描述最有说明力。

二、修秦始皇皇陵的人并沒有全部被杀死,修建秦始皇陵约七十万人,说都被杀死是曲解。因为分工不同,有的人只是苦役,并不涉及核心工程,所以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被处死。被杀死的是最后收工的人,估计最多一千余人。

三,司马迁写史记也是靠前朝的资料和民间口口相传相结合,无论是资料和传说,一百余年,还是有一定真实性的。好比清未与现代,清末的一些史实还是真实可信的。秦朝到司马迁时期史的史料,距现在二千多年,很多史料己遗失,但并不代表司马迁不拥有。


车工00


古代的帝王似乎都对自己死后安葬的地方十分在意,他们生前的衣食住行极尽奢华,在死后也就力求想将自己生前的生活带去阴间,当一个死后帝王,甚至还会将没有死掉的宫里的宫女太监等拉下去殉葬,希望他们在阴间也可以这样伺候他们,于是就有了殉葬制度。所以古代的帝王也要力求将自己的陵墓修建的无比奢华,将自己生前所享受到的所有的待遇都要带到另一边去。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他在生前是千古一帝,在死后也要将生前的荣耀带到阴间去,秦始皇陵自他登基伊始就开始动工修建,一直修建到秦始皇驾崩,这项浩大的工程才结束。

作为千古一帝的陵墓,里面陪葬的物品肯定也是十分珍贵的,但是历经两千年,秦始皇墓至今没有被盗墓贼所盗走,两千年间,政权更迭,战乱无数,期间也有很多的盗墓贼,像唐代的陵墓被温韬盗过,还有孙殿英等等,但是秦始皇陵却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还是保存完好,即使是在现在,很多权威的专家,加上可能考古技术的不够成熟,秦始皇陵依旧没有办法开启,秦始皇陵的建造结构,关于秦始皇陵的一切,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史书来认识,其中最为权威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了。

但是我们至今都没有办法将秦始皇陵墓开启,而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是在西汉时期,现在的技术都达不到开启秦始皇陵的程度,更何况是两千年以前,在秦始皇陵修建完工以后的工匠也都被殉葬而死在里面了那司马迁为什么还能将秦始皇陵清楚记录。并且《史记》是不可能造假的,之前我们在《报任安书》里面,司马迁清楚写了自己写作《史记》的原因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使他写作史记的时候可能有一点点主观性的言论在里面,但是史料却都是真实的。

后面我们对于秦始皇墓的发掘也从侧面证明了,司马迁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不是空穴来风,里面有无尽的水银。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这段话详细解释了秦始皇陵的一些东西,棺椁是铜的,珍贵的陪葬器具十分珍贵,令工匠布满机关,有靠近的就会触动机关,这样的话那些工匠肯定也不会活着走出来的,因为他们知道机关的作用,如果出来的话,那样秦始皇陵机关的秘密就会泄露出去。

司马迁之所以知道的这么完整,也是从史官和史料里面获得的,从秦始皇驾崩到汉武帝时期,时间上比较短,加上文献资料比较充足,所以才会知道的比较详细。


古今历史观文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始建于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时间相差近百年。相传,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皇陵内部结构的呢?

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是怎样描述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而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机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毕,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仔细品读,我发现上文中有5个信息。

1.始皇陵的位置在骊山。

2.有七十余万人参加了修陵工程。

3.始皇陵的大致结构和布局。

4.陵内臧有奇珍异宝。

5.修陵的工匠“无复有出”,全都死了。

既然修陵的工匠全都死了,司马迁描写皇陵内部结构的依据从何而来?我遍查史料,估计有三种可能。

一,据史料记载:始皇陵的设计者是秦朝丞相李斯。那么丞相府肯定有皇陵的设计图纸、图样等,秦亡后,图纸可能被李斯的后代收藏,司马迁找到李斯的后人,看到了图样。

二,始皇陵的总监工,为少府令章邯。皇陵工程浩大,负责具体监工的官员,肯定不少,他们并没有被处死。有关皇陵的信息,从他们的当中泄露出来,也是有可能的。

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秦帝国危在旦夕,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骊山徒众,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准奏,命章邯率领修陵的骊山徒,抗击起义军。根据史料推断,修陵的骊山徒,并没有被全部处死,死的很可能只是负责收尾工程的那部分人,还有大部分人在章邯的带领下,去抗击起义军。战后,幸存者把皇陵内部信息说了出来,流传民间。司马迁通过走访、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得知始皇陵大致结构。

以上是我一家之言,正确欤否,仅供参考。



段辉时


小雪微鉴: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自有颜如玉,在我们看来,古人是不是对看书有什么误解,为何我们大学生在通过多年读书后,还有很多不能解答的东西。其实,说起来古人之所以把书看得如此娇贵,主要还是我们自己没有打好基本功。为何司马迁没有去过秦始皇陵,却能够把它写的惟妙惟肖,就像自己亲身经历的一般,当然是查阅了相关典籍和历史记载,才写出了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殉葬制度由来已久,悠久的历史渊源,让秦始皇陵纵然没有人见过,也描述个八九不离十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的描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在上述描述中,交代了秦始皇修建自己的陵寝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还有具体的下葬位置和棺毂材质,中间还夹杂着各种机关暗道。

在外人看来,司马迁就如同亲自去看过秦始皇墓的内景一般,可以写的如此详细。其实,说白了不值一提,司马迁也是研究了大量历史记载,在前人的书中查找关于秦始皇墓的蛛丝马迹,才得以写出这样的传世之作的。

殉葬制度由来已久,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有一套规范和理论的,如果研究透前人的,那么秦始皇墓也是八九不离十了。

在地下沉睡千年,纵然是曹操、孙殿英这样的人也没有看过秦始皇陵,由此可见,秦始皇陵的规制和内幕从始至终是个谜

虽然司马迁写的如此详细,但是关于很多细节,都是没有记述的。

就比如内部详细的规制、机关位置等等,这些都需要后来人一步步按照前人的脚印,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

古贤之所以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们都是在书中获取的知识,我们现代大学生,只是学了基础知识,在很多相关领域都是有所欠缺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我们用最简单的办法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已知和求问分别是:

第一,已知修建秦始皇陵的人都被处决了;

第二,求问为何司马迁能够详细记录陵内的结构。

虽然看上去这是一个已知充分而且目的明确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个已知本身都未必能够成立,即 修秦始皇陵的人真的都被处决了吗?

史书记载的解读

在史书当中,关于秦始皇陵的修建者被杀的记录,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

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陵墓修好了,棺椁放好了,通过中羡门和外羡门的封堵,把负责埋放棺材、随葬品的工匠堵在了两道墓门当中,没有人逃出去。

假如我们相信《史记》的这条记载,那么,在秦始皇死后,真正被杀害的工匠,其实只是那些负责最终的埋藏工作的,即所谓的“工匠臧者”,而非所有的工匠。而秦始皇陵工程浩大,前后修了38年,参加过的普通徒隶、手工业者、设计师、士兵、官员不计其数,仅秦统一后,就有70万的徒隶被送去修陵,这些人又怎么会全被杀掉呢?


考古发现

出于保护的目的,秦始皇陵的地宫和墓道都没有被发掘,因此我们也无法获知当时是不是真的把一些工匠活埋在墓道里。而根据对战国秦汉时期高等级墓葬形制的分析,墓道里也不大可能有多层门,所以《史记》的这条记载是不是为真,还有待今后考古工作的检验。

不过,在秦始皇陵园的西南部,发现了三处修陵人的墓地,墓主人多为青壮年,有的遗骨上还有刑具,还有的存在兵器造成的伤痕,显然不是自然死亡的。考古学家判断,这些墓地所埋葬的就是当时从六国强行征调来的徒隶。那么,这些人有没有可能就是最后被灭口的修陵人呢?应该说,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这些墓葬大小并不一致,随葬品也有区别,不是一次埋葬的结果,而是逐渐形成。


司马迁的材料来源

司马迁的青年时代,距离秦始皇陵的封闭也有了将近100年。所以,司马迁是不可能看到秦始皇陵的地宫结构,也不大可能遇到亲自参与过秦始皇陵修建的人。在撰写《史记》时,他的基本素材,仍然是一些同时代或者更早一些的史书,在此基础上进行裁剪编排,并加入个人的理解。

那么,司马迁所看的那些“参考书”又是如何获知秦陵地宫结构的呢?有些可能是来自于秦朝宫廷的档案记录,其中或许有关于修陵事务的记载,还有些可能是一些参与过修陵的人口口相传而又被有心人记录下来的成果。但是,这是否就能证明《史记》中对于秦陵地宫的记载完全为真呢?同样不能,其中有些内容是得到了考古工作的验证,但更多的还停留在未知状态,只有在未来秦陵因为某些原因真的被发掘了,才能真正解开这些谜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