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

歪妹儿侃动漫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我们对花木兰的认识大约都是从这首中学课本中的《木兰诗》开始的。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又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歌虽然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关于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正史中却没有确载。因此,花木兰这个人也就有了一定的争议。因此,她替父从军,攻打的敌人是谁就更有争议了。在迪士尼版的动画片花木兰中,说的是匈奴来犯,这个就有点离谱了。

目前来说,关于花木兰的身份问题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花木兰(412-502),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从小跟父亲学习武术,骑马、射箭、舞刀、舞棒样样精通,练武之余,还常常学习父亲的军书。太武帝年间,北边的柔然破边犯境。由于父亲年老,于是花木兰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从军过程中,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柔然的战争,她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的职位,由于她思念自己的父母亲,被婉言拒绝。这种说法与《木兰诗》中所描述的情景比较相似。《木兰诗》这首诗的产生的年代虽然也有争议,但根据其最早著录于南朝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知其产生之时代应不晚于陈,而从历史地理条件等记述可以判定诗中的战事应产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以此来看,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可信。因此,花木兰故里在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也为大家所认同。现在,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人们为了纪念花木兰,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木兰巨型雕像等。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

第二种说法:隋恭帝义宁年间(617年-618年),突厥犯边,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屡建功勋。后来,在和窦线娘交战中被擒,线娘知道她的女性身份后,与之结为姐妹。窦建德兵败,线娘请花木兰送信给罗成,木兰途中回乡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她为女儿身,要招其入宫。花木兰将书信交于妹妹花又兰,托她代为送信后自刎身亡。这种说法来源于清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但是,我们知道《木兰诗》是公认的北朝民歌,这种隋朝末年的说法与诗歌全文多处有冲突,不知道为什么会流传。


小虫读史


花木兰所处的时代是北魏时期,她的父亲早年间多次参军作战,家中有着浓厚的军事色彩。从花木兰替父从军来看,这说明花木兰从小就接受过一定的军事教育,骑马射箭也有过多年的训练。

在此时,北魏政权常年面临游牧民族柔然的威胁,这些人时常侵略魏朝疆土,为了抵御袭扰,北魏就需要从国内征兵前往前线作战。

实力雄厚的柔然部落

柔然在北魏时期,是一个横跨现在蒙古地区的庞大的游牧民族,而且据史料记载,柔然在源头上与北魏的拓跋同属一个民族。

曾经有一个投靠北魏的柔然首领对皇帝说到:

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

当时北魏皇帝也同意这个说法,只不过北魏入主了中原,柔然则在草原上发展。

柔然发展壮大之后,一直对北魏侵扰不断,而北魏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隐患,同样经常出兵攻打柔然。

最后占据中原地区的北魏在常年的拉锯战中获得了胜利,柔然实力大损,其内部几大部落纷纷投奔北魏。


北魏太武皇帝时期,柔然与北魏战争频发

花木兰所在的时期,正好处于北魏太武皇帝时期,这一段时间,北魏和柔然之间战争频发,为了应对随时入侵的柔然,北魏皇帝下令每家每户必须出一名男丁随军出征。

而花木兰的父亲已经年老,上了战场很可能没法安全的回来,家中的弟弟年纪尚幼,还无法承担参军的重任。

因此花木兰也就开始了她漫长的军旅生活,随军出征,还要前往大漠与游牧民族大战,这一去就是十二年,期间的艰辛与磨难可想而知。

等到花木兰跟随大军回到京城,她因为功勋卓著受到了皇帝的召见,她不接受任何赏赐,只想回家与家人团聚,从此之后做回一个闺阁女子。


花木兰的结局分为两种,一种是拒绝嫁给皇帝而自尽,一种是与军中一位普通小将领相守一生

根据一些艺术作品记载,花木兰重归女儿身之后,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种是她被皇帝看中,要娶她做妃子。

但是花木兰是个向往自由的人,富贵不是她所愿,因此拒绝了皇帝,但是皇帝却直接下旨,花木兰百般无奈之下自尽而死。

另一种是花木兰嫁给了和她一起参军的一个小将领,两人相守一生,日子过的幸福美满。


东方大史


这个问题难度非常大。要搞清楚花木兰的敌人是谁,首先就要搞清楚花木兰是什么人。她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人。

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是民间文学的创造的艺术形象。随着脍炙人口的《木兰辞》,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木兰辞》中的诗句,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

那么花木兰到底是什么朝代的人呢?

《木兰辞》中有一些线索。

第一,《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由此可知,花木兰不会晚于南朝陈代。另外,唐朝大诗人杜牧,曾专门写诗颂扬花木兰。也从侧面证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家喻户晓。

第二,花木兰从军,是因为她的国家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就是职业军人,士兵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其特点是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府兵不纳税不纳粮,但必须自备武器,勤练武艺,随时准备听后征调,出征打仗。类似于明朝的军户。

花木兰她们家就是军户。她父亲是府兵。所以征兵的“军书”上,卷卷都有他的名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花木兰替父从军,第一件事情就是购买战马和马鞍马鞭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不买刀剑、弓弩、盔甲?因为她们家里本来就有。

这是典型的府兵制。

而我们知道,府兵制府兵制从西魏开始,到唐朝中期结束。

所以,花木兰肯定是这个时间段的人。

第三,从“可汗”这个称呼看,木兰应该是北魏人。

“可汗大点兵”。很明显,汉族人不会把自己的皇帝称为可汗。隋朝、唐朝都叫皇帝,不叫可汗。花木兰的国家很可能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花木兰极有可能是北魏人士。

搞清楚了花木兰的身世,她的敌人的身份就容易判断了。

线索还是来自《木兰辞》。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从这一段叙述可以看出,花木兰的家在黄河以南不远的地方。骑马就是一天的路程,可能是一二百里。她渡过黄河,向北进发,一直到达燕山。敌人是燕山胡骑。

诗中的地名,应该都是艺术加工,并不一定是确切的方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花木兰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不是与南朝作战。因为敌人是“胡骑”嘛。北魏鲜卑族自己就是游牧民族,但是他们自称是黄帝后裔,而且已经深度汉化,入主中原。草原上的柔然在他们眼里自然是胡人了。

那么在北方草原能够威胁北魏政权的游牧民族有哪些呢?

强悍的柔然

柔然始祖曾是拓跋鲜卑的奴隶,拓跋猗卢时,柔然首领摆脱鲜卑人的控制,率百余亲信逃到了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402年,柔然可汗社伦统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国,征服敕勒诸部、匈奴余部,其势力范围“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北魏平城时期,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到孝文帝泰和十八年(494年)柔然一直是北魏在北方的劲敌。

据《魏书·列传第九十一》中记载,从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对北魏主动发动战争十次。北魏也不是好欺负的,挨打的多了。终于发了脾气,抄起家伙跟柔然干了起来。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两路主动出击。柔然猝不及防,大败。“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北魏穷追猛打,“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经过这一番打击,柔然一蹶不振。

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年。与《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高度吻合。

花木兰是一个勇武的鲜卑族姑娘,她的敌人是北方草原上强悍的柔然人。


上将嗳福斯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终立勋功,成为巾帼英雄的代名词,她的英雄事迹被改编成戏剧、影视在民间广泛传颂,脍炙人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精忠报国。

那么花木兰所要抗击的入侵者是谁呢?

现在我们就对耳熟能详的《木兰诗》剥丝抽茧,进行分析。

《木兰诗》也叫《木兰辞》,最早在南朝陈代就广为流传,因此可知花木兰不会晚于陈朝。

《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段话说明木兰的父亲年轻时曾多次出战,花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立马购买战马和马鞍等,而不是购买刀剑、弓弩、盔甲,表明武器是家中必备,正符合典型的府兵制特点。

所谓府兵制就是军民异籍、兵农分离、平时耕种、农隙训练、随时听征,自备武器等。府兵制最早起源于北魏时期,至唐太宗时达到鼎盛,唐玄宗时期废止。

《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诗中同时将君主称为“可汗”和“天子”,汉人只称自己的皇帝为天子。而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由鲜卑族所建立,其君主称为可汗,北魏入主中原汉化之后,其君主开始按照中原的规矩自称天子。

综上:从《木兰诗》的流传时间、当时的府兵制及对皇帝的称谓上可是明确得出花木兰是北魏人。

花木兰的身世已经清楚,她所抗击的敌人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拓拔珪建立北魏,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但巨大威胁来自同样鲜卑族的柔然汗国。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在5世纪至6世纪达到鼎盛,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东南与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

柔然汗国与北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持续侵扰北魏边境,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成为北魏北方的一大威胁。据《魏书·列传第九十一》中记载,从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对北魏主动发起十次战争。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决定彻底除去这个心腹大患,北魏神麚二年(429年),太武帝拓拔焘集结30万大军兵分两路讨伐柔然汗国,此战后柔然一蹶不振。

这段历史与《木兰诗》里的“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高度吻合。

据一些艺术作品记载,花木兰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是拒绝嫁给皇帝而自尽,一是与军中一位普通小将领相守一生。

不管怎样,花木兰与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玉等一起永远植根于人民心中,成为激励后代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


美丽青春您真痘


花木兰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心也深受人们的赞扬。特别是河南豫剧,常香玉演唱的《花木兰》唱段更是把花木兰的形象刻在了人们脑海中。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北魏时期,为背景的,和北魏邻近的少数民族应该是名叫柔然的。后来在北魏的打击下,柔然败了,北魏大胜。所以,如果花木兰替父充军的故事是真的话,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战斗,攻打的应该是北方的柔然民族。

关于这个柔然民族,古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它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

关于柔然的起源,《魏书》中说它是东胡和匈奴的后裔,是鲜卑的一支。当然,还有的说是东胡、鲜卑、塞外、杂胡等等诸多不同的说法。

据记载,柔然民族于5世纪至6世纪最强盛,它的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

公元402年,社仑建号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国。柔然汗国当时经常对北魏边境进行骚扰,它们越境夺取粮食和物资,在当时亦成了北魏的一大威胁。

两国后来爆发了战争,时间长达20余年。期间,柔然每年要偷袭北魏边境。不得已,北魏便发兵北伐,并在边境屯田和设置军镇,驻重兵。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中,曾分道七次进攻柔然。

因此,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时间应该就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两国交战中。

花木兰的故事讲述的是,当时柔然番邦犯境,边关告急。花木兰的父亲也在征兵名单中。花木兰想到父亲年老体弱,弟弟年纪又小,就决定女扮男装,冒充弟弟之名,替父从军。到前线时,忽魏军正与敌人交战,突力子等三人夹战魏军贺元帅,花木兰英勇无比,她一马当先,杀退敌兵。

后来,她得到了贺元帅的赏识。十二年过去,身经百战的花木兰晋升为将军。后来,她设计智擒敌酋。元帅准备为木兰封官进爵,还想把女儿许配给她。木兰再三推辞,回乡探亲。朝廷后来册封木兰为尚书郎,元帅亲率领众将,抬着礼物,来见花木兰力将军。花木兰女妆出来相见,人们惊讶不已。花木兰把从军经过讲述一遍,人们盛赞花木兰真不愧是一位巾帼英雄。


D东哥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要花点脑力来分析。

花木兰替父从军打的敌人是谁,其实答案就在《木兰辞》这首叙事诗中。

我们在课本上学到《木兰辞》时,说其出自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其实,这不是《木兰辞》的最早出处,早在南朝陈代沙门智匠所编《古今乐录》一书就提到了《木兰》一诗。(因此书以失传,书中有没有收录全诗,学术界存在争议)

不过,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木兰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

再看诗中内容。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称天子为可汗,首先这不是中原政权的传统。因为北方少数民族之传统。

再者,为何一打仗天子就下发均书,而且这军书里还都有木兰老爹的名字?

这是因为木兰家是军户。

军户制度,是南北朝时期一直延续到唐朝初年的一种二元户籍制度。朝廷养不起大量的职业军队,就想到了这种方法,把农民分为军户和民户。平时都种地,但是民户要交很高的税赋,不过不用服兵役。军户则只需缴纳一点点税赋,不过代价是随时听从号召去当兵打仗。而且,军户民户是世袭制。所以,木兰的老爹听到号召,虽然年纪大也不得不出征。这,也是木兰为何要替父从军的原因所在。

诗中还提到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根据这些,我们也能推断出木兰替父从军是北方,当时的北方是北朝。诗中,木兰是从黄河附近出发,之后一路向北到了黑山,黑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如今叫杀虎山。之后,木兰又从黑山出发一路向北。

之后,诗中提到了她要征战的敌人——燕山胡骑。燕山,又叫燕然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当时,统治这一带的是柔然。柔然,是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后崛起的另一个部落制汗国。属于鲜卑的一个支别。

柔然的势力范围差不多相当于今天蒙古国全境、内蒙一部分、新疆少部分、外加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

柔然与北魏曾长期对立,双方进行了无数场战争,主战场就是在黑山、燕山一带。

柔然立国158年(394—552),最后被突厥、高车等国联合击败,王室逃到了北齐避难。柔然各部落从此瓦解,逐渐西迁。

还有一部分迁往内地,与其他民族杂居后逐渐被汉族同化。总之,曾经雄踞一方的柔然帝国,没用多久就消失了。具有专家考证,如今闾、茹等姓,有一部分就是汉化后的柔然人。


南京老張


花木兰替父从军,攻打的敌人是柔然帝国

相传,花木兰的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她的父亲叫花弧,字桑之。文武双全是个有名的千夫长,略有资产。花木兰从小就跟随父亲习武,喜好研读兵书,她不但熟练骑马射箭,剑术高明,而且精通用兵之术,闲暇之余帮母亲纺织。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已成为一个雄踞大漠南北、流沙东西的强大游牧奴隶制国家。它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它东起外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南到大沙漠,北包贝加尔湖的强大游牧国家,成为拓跋族在北方的一个劲敌。拓跋族对其恨的咬牙切齿,《魏书》称柔然为蠕蠕,意思就是柔然像蛆虫一样低贱。

木兰替父从军

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皇帝规定每家必须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辞》: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但是那时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脱掉女装替父从军,木兰被编入骑兵队伍,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她在狼烟滚滚,战马萧萧中奋勇杀敌,以马背为家,靠马背入睡。她战功赫赫,在万人中脱颖而出,位及军官。她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中度过12年,终于大获全胜。皇帝封赏,不但赏了木兰很多的钱财,而且封官让木兰当“尚书郎” 被木兰谢绝,她想快马加鞭回去看望日思夜想的爹娘。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北魏的尚书省是很有权势的,尚书郎这个官职含金量很高,竟被她拒绝了,皇帝百思不解。

木兰荣归故里

木兰快马加鞭回到家里,她见到年迈的父母激动的热泪盈眶,当年那个幼小的弟弟已长成帅小伙,他高兴地在院子里为姐姐杀猪宰羊。木兰脱下战袍,找到以前的衣服,恢复女儿装,对镜贴花黄。伙伴们大为惊讶,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竟然是女郎!”



再次入宫

过了几天,皇帝派人打听,得知她是单身大美女,想把她纳为妃,下旨召木兰进京。皇上眼睛看直,木兰果然气色绝佳,赞叹惊喜:"孤王见你才学过人,武功高强,忠孝皆全,又如此美丽,想把你封为妃子,你可愿意?”木兰听到心中来气,这皇帝真不是东西,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国安民,反而沉迷女色。但又怕直接拒绝,会株连家人。她只好说,我从小就立有3个誓言,不实现绝不嫁人。皇帝一听,这还不简单,别说3个誓言就是3万个孤也满足你。


1,“第一我替父从军的目的不光为了尽忠尽孝而且也为天下女子争一口气。男女皆为人,男人能办到的女人未尝不可。肯请陛下颁一道圣命。允许天下女子习文弄武,开科人选让女子应试,为国尽忠。”皇帝听了愣的张大了嘴巴。

2.“第二,天下那么大,女人竟无立足之地:在娘家说是外人,到婆家须姓夫家的姓,出嫁叫'泼出去的水'。请陛下允许女人也可娶男人。男娶女,生孩随夫姓;女娶男,生孩随女姓。”皇帝听了瞪大了眼睛。

3.“第三,无论庶民还是皇上,均须一夫一妻,违者罚罪……”皇帝听了差点没从龙椅上跌下。文武百官惊的面面相觑。


皇帝碍于脸面,只好说:“你说的没错,但自古以来,男女有别,容孤考虑。”

香消玉损

皇上当即就下了一道圣旨,封木兰为贵妃。对于三条誓言,再无提起。木兰装病不见,皇帝连下几道圣旨。木兰见躲不过,大笔一挥写下"天下安好"四个大字,自缢。皇上闻之,大惊,追悔莫及。又见四字,不解其意。令文官解释,拆解意为:室中有女方为安,有女有子,男女平等方为好。皇帝伏尸痛哭,命人厚葬。

木兰精神流芳千古

后人为纪念木兰,在她家乡虞城修建木兰祠,大殿上书唐高宗御赐的"孝烈将军"。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出生年代,结局等史书无确载,因此,一千多年以来,木兰之争历代有之,自古有口皆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虞城是木兰的故乡已被多数人认可。

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已成为世界名人,已家喻户晓世人皆知,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美国把木兰拍成卡通片火爆上演,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

《木兰诗》被我国列入中学课本,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形象从未暗淡过。

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她彻底颠覆了古来足不出户、相夫教子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她不贪虚名面对功名利禄毅然回乡孝敬父母。她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木兰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小姐姐讲史


可能是柔然,或者是突厥,也不排除是高句丽或者铁勒、吐谷浑的可能。

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几句看,木兰显然是典型的府兵家庭,甚至有可能是鲜卑血统。

所以木兰可能是,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及唐朝早期人士,这段时间,中国北方的主要边患就是柔然、突厥、高句丽、铁勒、吐谷浑等。

考虑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在家已经能够自行织布,可见他们家即使是鲜卑血统,也是汉化很深的。再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更像是隋唐时期女子装束。

木兰抵御的敌人是突厥的可能性较大。


真正鳄鱼不哭


从《木兰辞》的诗句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键语句,比如说织布、可汗点兵、购买战马武器以及天子、理容等方面推测出,木兰其实居住于内地的汉化鲜卑妇女。当然,这个木兰具体姓名,具体所处时代等,并不可考,说不好听的,木兰的故事属于虚构。

因为在男权至上的古典时代,男女分工不同,在朝堂上指点江山以及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荣誉,那是属于男性的;而女性要么是贤妻良母要么是贞洁烈妇,始终都是男性的附属品,说句不好听的,古典时代女性就是繁殖的工具。

而花木兰、杨门女将等女性建功立业的情况能出现,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朝堂上的文臣武将都不行了,都难当大任了。所以在野的文人故意通过写几个传说中存在现实不存在的女性英雄来嘲讽当权者不够爷们。这种事在近代也曾经有过,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女士在九一八事变后就给常凯申送了一套她穿过的裙子,并表示以我旧时裳,换汝征衣去。

所以,说穿了这种故事能流行,就是男权社会嘲笑这个天下更无一个是男儿罢了,而且多集中于一个王朝的衰落期或者是总是打败仗的情况下,当然编故事的只会凭借一时的口舌之快而不会去考虑当时的社会情况。

当然,花木兰作战的对象是柔然,历史上北魏没少和柔然开打,最后柔然也消逝污历史长河当中。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在讨论花木兰的敌人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花木兰应征入伍,到底是在为谁打仗?

如果木兰一方的身份清晰了,她的对手的身份也就自然明确了。

首先,《木兰辞》中同时出现了“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等诗句。

木兰的君主是兼有可汗、天子(Khaqan)双重身份的人,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位公元5—6世纪的北魏君主。

事实上,早在公元4世纪,可汗一号已存在于慕容廆时期的鲜卑诸部间。在讲述北魏拓跋氏先世的《嘎仙洞铭文》中,更是明确写有“皇祖先可寒”的字样,可寒即可汗是也。同时,北魏君主也接受了中原皇帝的身份,如《魏书·序纪》记“文皇帝,讳沙漠汗”就是典型案例。

其次,按照《木兰辞》提供的几处地名,包括“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等等,黑山、燕山都在内蒙古中部,这一地区是北魏与柔然人多次战争的主战场。

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朝廷更是曾三次大规模用兵柔然,是为“可汗大点兵”的实际背景。

除此以外,为了抵御柔然的侵略,北魏特地在平城周围设有六镇。花木兰很有可能就是一位来自六镇的军户女子。

总而言之,花木兰可能来自北魏六镇,她替父从军攻打的对象可能是柔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