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替父從軍時,攻打的敵人是誰?

歪妹兒侃動漫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我們對花木蘭的認識大約都是從這首中學課本中的《木蘭詩》開始的。這首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子,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又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

詩歌雖然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是關於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正史中卻沒有確載。因此,花木蘭這個人也就有了一定的爭議。因此,她替父從軍,攻打的敵人是誰就更有爭議了。在迪士尼版的動畫片花木蘭中,說的是匈奴來犯,這個就有點離譜了。

目前來說,關於花木蘭的身份問題有兩種比較流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花木蘭(412-502),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縣)人,從小跟父親學習武術,騎馬、射箭、舞刀、舞棒樣樣精通,練武之餘,還常常學習父親的軍書。太武帝年間,北邊的柔然破邊犯境。由於父親年老,於是花木蘭就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從軍過程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柔然的戰爭,她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的職位,由於她思念自己的父母親,被婉言拒絕。這種說法與《木蘭詩》中所描述的情景比較相似。《木蘭詩》這首詩的產生的年代雖然也有爭議,但根據其最早著錄於南朝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知其產生之時代應不晚於陳,而從歷史地理條件等記述可以判定詩中的戰事應產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以此來看,這種說法還是比較可信。因此,花木蘭故里在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也為大家所認同。現在,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第二種說法:隋恭帝義寧年間(617年-618年),突厥犯邊,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屢建功勳。後來,在和竇線娘交戰中被擒,線娘知道她的女性身份後,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送信給羅成,木蘭途中回鄉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她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於妹妹花又蘭,託她代為送信後自刎身亡。這種說法來源於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但是,我們知道《木蘭詩》是公認的北朝民歌,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與詩歌全文多處有衝突,不知道為什麼會流傳。


小蟲讀史


花木蘭所處的時代是北魏時期,她的父親早年間多次參軍作戰,家中有著濃厚的軍事色彩。從花木蘭替父從軍來看,這說明花木蘭從小就接受過一定的軍事教育,騎馬射箭也有過多年的訓練。

在此時,北魏政權常年面臨遊牧民族柔然的威脅,這些人時常侵略魏朝疆土,為了抵禦襲擾,北魏就需要從國內徵兵前往前線作戰。

實力雄厚的柔然部落

柔然在北魏時期,是一個橫跨現在蒙古地區的龐大的遊牧民族,而且據史料記載,柔然在源頭上與北魏的拓跋同屬一個民族。

曾經有一個投靠北魏的柔然首領對皇帝說到:

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

當時北魏皇帝也同意這個說法,只不過北魏入主了中原,柔然則在草原上發展。

柔然發展壯大之後,一直對北魏侵擾不斷,而北魏為了徹底解決這一隱患,同樣經常出兵攻打柔然。

最後佔據中原地區的北魏在常年的拉鋸戰中獲得了勝利,柔然實力大損,其內部幾大部落紛紛投奔北魏。


北魏太武皇帝時期,柔然與北魏戰爭頻發

花木蘭所在的時期,正好處於北魏太武皇帝時期,這一段時間,北魏和柔然之間戰爭頻發,為了應對隨時入侵的柔然,北魏皇帝下令每家每戶必須出一名男丁隨軍出征。

而花木蘭的父親已經年老,上了戰場很可能沒法安全的回來,家中的弟弟年紀尚幼,還無法承擔參軍的重任。

因此花木蘭也就開始了她漫長的軍旅生活,隨軍出征,還要前往大漠與遊牧民族大戰,這一去就是十二年,期間的艱辛與磨難可想而知。

等到花木蘭跟隨大軍回到京城,她因為功勳卓著受到了皇帝的召見,她不接受任何賞賜,只想回家與家人團聚,從此之後做回一個閨閣女子。


花木蘭的結局分為兩種,一種是拒絕嫁給皇帝而自盡,一種是與軍中一位普通小將領相守一生

根據一些藝術作品記載,花木蘭重歸女兒身之後,有兩種不同的結局,一種是她被皇帝看中,要娶她做妃子。

但是花木蘭是個嚮往自由的人,富貴不是她所願,因此拒絕了皇帝,但是皇帝卻直接下旨,花木蘭百般無奈之下自盡而死。

另一種是花木蘭嫁給了和她一起參軍的一個小將領,兩人相守一生,日子過的幸福美滿。


東方大史


這個問題難度非常大。要搞清楚花木蘭的敵人是誰,首先就要搞清楚花木蘭是什麼人。她是哪個朝代哪個國家的人。

花木蘭這個巾幗英雄,是民間文學的創造的藝術形象。隨著膾炙人口的《木蘭辭》,女英雄花木蘭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木蘭辭》中的詩句,現在我還能隨口背誦。

那麼花木蘭到底是什麼朝代的人呢?

《木蘭辭》中有一些線索。

第一,《木蘭詩》最早見於南朝陳代。由此可知,花木蘭不會晚於南朝陳代。另外,唐朝大詩人杜牧,曾專門寫詩頌揚花木蘭。也從側面證明,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家喻戶曉。

第二,花木蘭從軍,是因為她的國家實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就是職業軍人,士兵由軍府統領。不列入州縣戶籍,家屬也隨營居住,編為軍戶。其特點是軍民異籍、兵農分離,胡漢分治。府兵不納稅不納糧,但必須自備武器,勤練武藝,隨時準備聽後徵調,出征打仗。類似於明朝的軍戶。

花木蘭她們家就是軍戶。她父親是府兵。所以徵兵的“軍書”上,卷卷都有他的名字。“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花木蘭替父從軍,第一件事情就是購買戰馬和馬鞍馬鞭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為什麼不買刀劍、弓弩、盔甲?因為她們家裡本來就有。

這是典型的府兵制。

而我們知道,府兵制府兵制從西魏開始,到唐朝中期結束。

所以,花木蘭肯定是這個時間段的人。

第三,從“可汗”這個稱呼看,木蘭應該是北魏人。

“可汗大點兵”。很明顯,漢族人不會把自己的皇帝稱為可汗。隋朝、唐朝都叫皇帝,不叫可汗。花木蘭的國家很可能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花木蘭極有可能是北魏人士。

搞清楚了花木蘭的身世,她的敵人的身份就容易判斷了。

線索還是來自《木蘭辭》。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從這一段敘述可以看出,花木蘭的家在黃河以南不遠的地方。騎馬就是一天的路程,可能是一二百里。她渡過黃河,向北進發,一直到達燕山。敵人是燕山胡騎。

詩中的地名,應該都是藝術加工,並不一定是確切的方位。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花木蘭是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不是與南朝作戰。因為敵人是“胡騎”嘛。北魏鮮卑族自己就是遊牧民族,但是他們自稱是黃帝后裔,而且已經深度漢化,入主中原。草原上的柔然在他們眼裡自然是胡人了。

那麼在北方草原能夠威脅北魏政權的遊牧民族有哪些呢?

強悍的柔然

柔然始祖曾是拓跋鮮卑的奴隸,拓跋猗盧時,柔然首領擺脫鮮卑人的控制,率百餘親信逃到了陰山北意辛山一帶的紇突鄰部。402年,柔然可汗社倫統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國,征服敕勒諸部、匈奴餘部,其勢力範圍“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北魏平城時期,從道武帝天興元年(398年)到孝文帝泰和十八年(494年)柔然一直是北魏在北方的勁敵。

據《魏書·列傳第九十一》中記載,從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對北魏主動發動戰爭十次。北魏也不是好欺負的,捱打的多了。終於發了脾氣,抄起傢伙跟柔然幹了起來。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兩路主動出擊。柔然猝不及防,大敗。“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布野,無人收視”。北魏窮追猛打,“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度燕然山,東西五千餘里,南北三千里”。經過這一番打擊,柔然一蹶不振。

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十年。與《木蘭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描述高度吻合。

花木蘭是一個勇武的鮮卑族姑娘,她的敵人是北方草原上強悍的柔然人。


上將噯福斯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終立勳功,成為巾幗英雄的代名詞,她的英雄事蹟被改編成戲劇、影視在民間廣泛傳頌,膾炙人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精忠報國。

那麼花木蘭所要抗擊的入侵者是誰呢?

現在我們就對耳熟能詳的《木蘭詩》剝絲抽繭,進行分析。

《木蘭詩》也叫《木蘭辭》,最早在南朝陳代就廣為流傳,因此可知花木蘭不會晚於陳朝。

《木蘭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段話說明木蘭的父親年輕時曾多次出戰,花木蘭決定替父從軍,立馬購買戰馬和馬鞍等,而不是購買刀劍、弓弩、盔甲,表明武器是家中必備,正符合典型的府兵制特點。

所謂府兵制就是軍民異籍、兵農分離、平時耕種、農隙訓練、隨時聽徵,自備武器等。府兵制最早起源於北魏時期,至唐太宗時達到鼎盛,唐玄宗時期廢止。

《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詩中同時將君主稱為“可汗”和“天子”,漢人只稱自己的皇帝為天子。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由鮮卑族所建立,其君主稱為可汗,北魏入主中原漢化之後,其君主開始按照中原的規矩自稱天子。

綜上:從《木蘭詩》的流傳時間、當時的府兵制及對皇帝的稱謂上可是明確得出花木蘭是北魏人。

花木蘭的身世已經清楚,她所抗擊的敵人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西晉“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拓拔珪建立北魏,成為南北朝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巨大威脅來自同樣鮮卑族的柔然汗國。

柔然,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在5世紀至6世紀達到鼎盛,勢力北到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達大興安嶺,東南與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達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

柔然汗國與北魏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持續侵擾北魏邊境,奪取所需糧食和物資,成為北魏北方的一大威脅。據《魏書·列傳第九十一》中記載,從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對北魏主動發起十次戰爭。

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決定徹底除去這個心腹大患,北魏神麚二年(429年),太武帝拓拔燾集結30萬大軍兵分兩路討伐柔然汗國,此戰後柔然一蹶不振。

這段歷史與《木蘭詩》裡的“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描述高度吻合。

據一些藝術作品記載,花木蘭有兩種不同的結局,一是拒絕嫁給皇帝而自盡,一是與軍中一位普通小將領相守一生。

不管怎樣,花木蘭與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等一起永遠植根於人民心中,成為激勵後代的一面旗幟、一座豐碑。


美麗青春您真痘


花木蘭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孝心也深受人們的讚揚。特別是河南豫劇,常香玉演唱的《花木蘭》唱段更是把花木蘭的形象刻在了人們腦海中。

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北魏時期,為背景的,和北魏鄰近的少數民族應該是名叫柔然的。後來在北魏的打擊下,柔然敗了,北魏大勝。所以,如果花木蘭替父充軍的故事是真的話,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戰鬥,攻打的應該是北方的柔然民族。

關於這個柔然民族,古時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它是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

關於柔然的起源,《魏書》中說它是東胡和匈奴的後裔,是鮮卑的一支。當然,還有的說是東胡、鮮卑、塞外、雜胡等等諸多不同的說法。

據記載,柔然民族於5世紀至6世紀最強盛,它的勢力北到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達大興安嶺,東南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達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

公元402年,社侖建號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國。柔然汗國當時經常對北魏邊境進行騷擾,它們越境奪取糧食和物資,在當時亦成了北魏的一大威脅。

兩國後來爆發了戰爭,時間長達20餘年。期間,柔然每年要偷襲北魏邊境。不得已,北魏便發兵北伐,並在邊境屯田和設置軍鎮,駐重兵。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討滅赫連夏、北燕、北涼中,曾分道七次進攻柔然。

因此,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時間應該就發生在這一時期的兩國交戰中。

花木蘭的故事講述的是,當時柔然番邦犯境,邊關告急。花木蘭的父親也在徵兵名單中。花木蘭想到父親年老體弱,弟弟年紀又小,就決定女扮男裝,冒充弟弟之名,替父從軍。到前線時,忽魏軍正與敵人交戰,突力子等三人夾戰魏軍賀元帥,花木蘭英勇無比,她一馬當先,殺退敵兵。

後來,她得到了賀元帥的賞識。十二年過去,身經百戰的花木蘭晉升為將軍。後來,她設計智擒敵酋。元帥準備為木蘭封官進爵,還想把女兒許配給她。木蘭再三推辭,回鄉探親。朝廷後來冊封木蘭為尚書郎,元帥親率領眾將,抬著禮物,來見花木蘭力將軍。花木蘭女妝出來相見,人們驚訝不已。花木蘭把從軍經過講述一遍,人們盛讚花木蘭真不愧是一位巾幗英雄。


D東哥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要花點腦力來分析。

花木蘭替父從軍打的敵人是誰,其實答案就在《木蘭辭》這首敘事詩中。

我們在課本上學到《木蘭辭》時,說其出自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其實,這不是《木蘭辭》的最早出處,早在南朝陳代沙門智匠所編《古今樂錄》一書就提到了《木蘭》一詩。(因此書以失傳,書中有沒有收錄全詩,學術界存在爭議)

不過,據此我們可以知道,《木蘭辭》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

再看詩中內容。

“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稱天子為可汗,首先這不是中原政權的傳統。因為北方少數民族之傳統。

再者,為何一打仗天子就下發均書,而且這軍書裡還都有木蘭老爹的名字?

這是因為木蘭家是軍戶。

軍戶制度,是南北朝時期一直延續到唐朝初年的一種二元戶籍制度。朝廷養不起大量的職業軍隊,就想到了這種方法,把農民分為軍戶和民戶。平時都種地,但是民戶要交很高的稅賦,不過不用服兵役。軍戶則只需繳納一點點稅賦,不過代價是隨時聽從號召去當兵打仗。而且,軍戶民戶是世襲制。所以,木蘭的老爹聽到號召,雖然年紀大也不得不出徵。這,也是木蘭為何要替父從軍的原因所在。

詩中還提到了“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根據這些,我們也能推斷出木蘭替父從軍是北方,當時的北方是北朝。詩中,木蘭是從黃河附近出發,之後一路向北到了黑山,黑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如今叫殺虎山。之後,木蘭又從黑山出發一路向北。

之後,詩中提到了她要征戰的敵人——燕山胡騎。燕山,又叫燕然山,在今蒙古國境內。當時,統治這一帶的是柔然。柔然,是蒙古草原上繼匈奴、鮮卑後崛起的另一個部落制汗國。屬於鮮卑的一個支別。

柔然的勢力範圍差不多相當於今天蒙古國全境、內蒙一部分、新疆少部分、外加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

柔然與北魏曾長期對立,雙方進行了無數場戰爭,主戰場就是在黑山、燕山一帶。

柔然立國158年(394—552),最後被突厥、高車等國聯合擊敗,王室逃到了北齊避難。柔然各部落從此瓦解,逐漸西遷。

還有一部分遷往內地,與其他民族雜居後逐漸被漢族同化。總之,曾經雄踞一方的柔然帝國,沒用多久就消失了。具有專家考證,如今閭、茹等姓,有一部分就是漢化後的柔然人。


南京老張


花木蘭替父從軍,攻打的敵人是柔然帝國

相傳,花木蘭的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她的父親叫花弧,字桑之。文武雙全是個有名的千夫長,略有資產。花木蘭從小就跟隨父親習武,喜好研讀兵書,她不但熟練騎馬射箭,劍術高明,而且精通用兵之術,閒暇之餘幫母親紡織。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已成為一個雄踞大漠南北、流沙東西的強大遊牧奴隸制國家。它是鮮卑族的一個分支,它東起外興安嶺,西越阿爾泰山,南到大沙漠,北包貝加爾湖的強大遊牧國家,成為拓跋族在北方的一個勁敵。拓跋族對其恨的咬牙切齒,《魏書》稱柔然為蠕蠕,意思就是柔然像蛆蟲一樣低賤。

木蘭替父從軍

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皇帝規定每家必須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辭》: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但是那時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脫掉女裝替父從軍,木蘭被編入騎兵隊伍,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她在狼煙滾滾,戰馬蕭蕭中奮勇殺敵,以馬背為家,靠馬背入睡。她戰功赫赫,在萬人中脫穎而出,位及軍官。她在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中度過12年,終於大獲全勝。皇帝封賞,不但賞了木蘭很多的錢財,而且封官讓木蘭當“尚書郎” 被木蘭謝絕,她想快馬加鞭回去看望日思夜想的爹孃。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北魏的尚書省是很有權勢的,尚書郎這個官職含金量很高,竟被她拒絕了,皇帝百思不解。

木蘭榮歸故里

木蘭快馬加鞭回到家裡,她見到年邁的父母激動的熱淚盈眶,當年那個幼小的弟弟已長成帥小夥,他高興地在院子裡為姐姐殺豬宰羊。木蘭脫下戰袍,找到以前的衣服,恢復女兒裝,對鏡貼花黃。夥伴們大為驚訝,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竟然是女郎!”



再次入宮

過了幾天,皇帝派人打聽,得知她是單身大美女,想把她納為妃,下旨召木蘭進京。皇上眼睛看直,木蘭果然氣色絕佳,讚歎驚喜:"孤王見你才學過人,武功高強,忠孝皆全,又如此美麗,想把你封為妃子,你可願意?”木蘭聽到心中來氣,這皇帝真不是東西,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國安民,反而沉迷女色。但又怕直接拒絕,會株連家人。她只好說,我從小就立有3個誓言,不實現絕不嫁人。皇帝一聽,這還不簡單,別說3個誓言就是3萬個孤也滿足你。


1,“第一我替父從軍的目的不光為了盡忠盡孝而且也為天下女子爭一口氣。男女皆為人,男人能辦到的女人未嘗不可。肯請陛下頒一道聖命。允許天下女子習文弄武,開科人選讓女子應試,為國盡忠。”皇帝聽了愣的張大了嘴巴。

2.“第二,天下那麼大,女人竟無立足之地:在孃家說是外人,到婆家須姓夫家的姓,出嫁叫'潑出去的水'。請陛下允許女人也可娶男人。男娶女,生孩隨夫姓;女娶男,生孩隨女姓。”皇帝聽了瞪大了眼睛。

3.“第三,無論庶民還是皇上,均須一夫一妻,違者罰罪……”皇帝聽了差點沒從龍椅上跌下。文武百官驚的面面相覷。


皇帝礙於臉面,只好說:“你說的沒錯,但自古以來,男女有別,容孤考慮。”

香消玉損

皇上當即就下了一道聖旨,封木蘭為貴妃。對於三條誓言,再無提起。木蘭裝病不見,皇帝連下幾道聖旨。木蘭見躲不過,大筆一揮寫下"天下安好"四個大字,自縊。皇上聞之,大驚,追悔莫及。又見四字,不解其意。令文官解釋,拆解意為:室中有女方為安,有女有子,男女平等方為好。皇帝伏屍痛哭,命人厚葬。

木蘭精神流芳千古

後人為紀念木蘭,在她家鄉虞城修建木蘭祠,大殿上書唐高宗御賜的"孝烈將軍"。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出生年代,結局等史書無確載,因此,一千多年以來,木蘭之爭歷代有之,自古有口皆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虞城是木蘭的故鄉已被多數人認可。

花木蘭這位巾幗英雄已成為世界名人,已家喻戶曉世人皆知,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美國把木蘭拍成卡通片火爆上演,賦詩稱讚:"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木蘭詩》被我國列入中學課本,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形象從未暗淡過。

花木蘭巾幗不讓鬚眉,她徹底顛覆了古來足不出戶、相夫教子的中國傳統女性形象,她不貪虛名面對功名利祿毅然回鄉孝敬父母。她是浩瀚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木蘭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小姐姐講史


可能是柔然,或者是突厥,也不排除是高句麗或者鐵勒、吐谷渾的可能。

從“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幾句看,木蘭顯然是典型的府兵家庭,甚至有可能是鮮卑血統。

所以木蘭可能是,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及唐朝早期人士,這段時間,中國北方的主要邊患就是柔然、突厥、高句麗、鐵勒、吐谷渾等。

考慮到“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在家已經能夠自行織布,可見他們家即使是鮮卑血統,也是漢化很深的。再看“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更像是隋唐時期女子裝束。

木蘭抵禦的敵人是突厥的可能性較大。


真正鱷魚不哭


從《木蘭辭》的詩句當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關鍵語句,比如說織布、可汗點兵、購買戰馬武器以及天子、理容等方面推測出,木蘭其實居住於內地的漢化鮮卑婦女。當然,這個木蘭具體姓名,具體所處時代等,並不可考,說不好聽的,木蘭的故事屬於虛構。

因為在男權至上的古典時代,男女分工不同,在朝堂上指點江山以及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榮譽,那是屬於男性的;而女性要麼是賢妻良母要麼是貞潔烈婦,始終都是男性的附屬品,說句不好聽的,古典時代女性就是繁殖的工具。

而花木蘭、楊門女將等女性建功立業的情況能出現,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朝堂上的文臣武將都不行了,都難當大任了。所以在野的文人故意通過寫幾個傳說中存在現實不存在的女性英雄來嘲諷當權者不夠爺們。這種事在近代也曾經有過,愛國民主人士何香凝女士在九一八事變後就給常凱申送了一套她穿過的裙子,並表示以我舊時裳,換汝征衣去。

所以,說穿了這種故事能流行,就是男權社會嘲笑這個天下更無一個是男兒罷了,而且多集中於一個王朝的衰落期或者是總是打敗仗的情況下,當然編故事的只會憑藉一時的口舌之快而不會去考慮當時的社會情況。

當然,花木蘭作戰的對象是柔然,歷史上北魏沒少和柔然開打,最後柔然也消逝汙歷史長河當中。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在討論花木蘭的敵人之前,我們應該先弄清:花木蘭應徵入伍,到底是在為誰打仗?

如果木蘭一方的身份清晰了,她的對手的身份也就自然明確了。

首先,《木蘭辭》中同時出現了“可汗大點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等詩句。

木蘭的君主是兼有可汗、天子(Khaqan)雙重身份的人,這個人很可能是一位公元5—6世紀的北魏君主。

事實上,早在公元4世紀,可汗一號已存在於慕容廆時期的鮮卑諸部間。在講述北魏拓跋氏先世的《嘎仙洞銘文》中,更是明確寫有“皇祖先可寒”的字樣,可寒即可汗是也。同時,北魏君主也接受了中原皇帝的身份,如《魏書·序紀》記“文皇帝,諱沙漠汗”就是典型案例。

其次,按照《木蘭辭》提供的幾處地名,包括“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等等,黑山、燕山都在內蒙古中部,這一地區是北魏與柔然人多次戰爭的主戰場。

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朝廷更是曾三次大規模用兵柔然,是為“可汗大點兵”的實際背景。

除此以外,為了抵禦柔然的侵略,北魏特地在平城周圍設有六鎮。花木蘭很有可能就是一位來自六鎮的軍戶女子。

總而言之,花木蘭可能來自北魏六鎮,她替父從軍攻打的對象可能是柔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