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

行者七王


东虢、西虢与小虢

虢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因为基本上在同一时期,史书上针对虢国有着许多不同的称呼——有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不明所以。不过,若要仔细梳理一下,其实不难发现,历史上所谓的虢国原本只有两个:东虢和西虢,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的封国。具体谁是东谁是西,史料上语焉不详,很难分得清楚,我们也没必要深究。

东虢和西虢的关系,其实是有点类似于鲁国和周公的关系,都是同一封君的不同封地。鲁国之所以在诸侯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与在周王室任职的大夫周公祭祀的是同一个先祖——周公旦。这两个虢国的始封之君应该属于是文王的堂兄弟,一个留在宗周担任王室大夫,一个到东虢就封成为诸侯,两国共同祭祀同一个先祖,也就是虢仲和虢叔的父亲。

在东方建国的东虢位于河南荥阳附近,骊山之乱后不久,因收留郑人最后反被灭国,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故事。郑国在东虢设立制邑,也即是武姜起初要求分封叔段的地方,后来的战略要地虎牢关就在原东虢境内。

留在王室担任大夫的就是后来所称的西虢,西虢原本的封邑位于陕西宝鸡市东,属于虢公在王室的采邑,而不是独立的诸侯国。到周宣王初年,西虢因感到宗周局势微妙,整体东迁到山西平陆到河南三门峡一带,这与郑桓公的东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当时危机意识已经在宗周的上层弥漫了。虢公东迁以后仍然保留了宗周的采邑,一直到平王东迁之后,虢公无需到宗周朝王,这块封地也就废弃了。不过,大量未能跟随动迁的民众依然以虢为号,也就形成了后来所称的小虢,在公元前687年被秦国吞并。

南虢与北虢

东迁到三门峡一带的西虢建都上阳(三门峡),由于地跨黄河两岸,被习惯地分为北方和南方。位于黄河以北现在平陆县境内的区域是北方称为北虢,中心在下阳(又称为大阳、夏阳);黄河以南三门峡境内的南方地区被称为南虢,中心在上阳。南虢和北虢不属于独立国家,它们都是东迁后的西虢的一部分,只是因为黄河的分界,被分成了北方和南方两个单元。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西虢东迁之后本来是定都在黄河以北的下阳,在晋国第一次假道伐虢之后,为避其锋芒,迁都到黄河以南的上阳。两者的地理位置相比,迁都后的虢国被称为南虢,而迁都之前的就被称为是北虢,以示区分。也就是说北虢和南虢是人们对于同一个虢国不同时期的称谓,这跟人们根据都城位置而划分的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北宋南宋是一个道理了。

西虢君主世系

历史上对于建国的东虢和留在宗周的小虢并无太多的记录,因此大多数关于虢国的记录,实际上大都是出自有贵宠在身的西虢。但西虢在史料中也并没有完整的君主世系,只有一些细碎的记录。比如周穆王时期,有一位虢城公与毛伯班同事天子;到周夷王时期,也有一个虢公随天子伐太原之戎,但没有留下谥号;周厉王时期又有虢公长父,谥号厉公的,曾随天子讨伐淮夷,周宣王初年,又举族迁徙到三门峡一带立国;厉公之后又有虢文公名季的,曾劝谏周宣王不籍千亩。

到周幽王时期,我们知道又有虢公石父名鼓的,伙同周幽王败坏朝政,结果在骊山之乱中为犬戎所杀。他的儿子虢公翰在携拥立王子余臣为王,与周平王对立,因此在携王被杀之后与王室的关系不甚融洽。但到周平王晚年和桓王时期,因为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虢公忌父被任命为王室卿士,以分郑庄公的权力。虢国由此获得了对西方事务的发言权,在位的虢君忌父和林父曾多次干预晋国的内乱,与后来统一晋国的曲沃势力结下了很大的仇怨。

到晋献公时期,虢国依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晋献公四年(公元前673年),虢公丑曾与郑厉公一道平定王子颓之乱,稳固了周惠王的地位。晋献公十三年(前664年),虢公丑又攻入樊城,讨伐樊皮的叛乱,为王室建立了功勋。四年后,又在渭水流域打败了犬戎的军队。

随着晋国的统一和国力的提升,使得晋献公能够与虢公平起平坐,但虢国仍然把晋国视为虢国势力范围内的小兄弟,屡屡干涉晋国内务,让晋献公很是窝火。比如晋献公九年时,因为晋国发生了屠戮公族的事件,虢公丑曾两度伐翼,让晋献公很是吃了不少的苦头。若要依照当时中原大国的脾气,受到对方的讨伐之后,不管能不能打得过,都会纠结一帮盟国前去找对方的晦气。可晋国由于一直弱小受人欺负,养成了隐忍的国家性格,其做法也就大不相同了。晋献公本来打算第二年就对虢国进行报复的,但在大夫士蒍的劝说下很快就放弃了执念,转而专心发展自身的实力,很快国力就完全超越了虢国。相比于积极进取的晋国,原本强盛的虢国则由于眼光的局限而逐渐走向了衰落。

虢公丑轶事

公元前662年,也就是晋献公在位的第十五年,《左传》记载了一件奇异的事情。说是在这年七月,有一位神祇降临在莘地(三门峡峡石镇西)。这位神祇也算是神仙圈里的一朵奇葩,一般的神仙是不会轻易降临人间的,即便是有急事非要降临不可,也必然会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找一个堪当大任的人,悄悄地把事情托付了就会飞升而去。可这位神仙呢?光天化日之下就降临人间,一住就是半年多的时间,而且还不说话,愣是要人去猜他究竟想干什么。

周惠王得知了这件事之后曾询问内史过,素来博古通今见多识广的内史过似乎是

对这样的事见惯不怪了,很是平淡地回答说:“一个国家将要兴盛,就会有明神降临,来考察受试者的德行,这时降临的神仙算是组织部派来考察干部的。一个国家将要灭亡,也会有明神降临,来记录他的罪恶,这时降临的神仙应该属于纪检委。这种事情在过往的时代都发生过,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不管这位神仙究竟是何目的,既然来到了人间,作为天下的主人总得接待一下吧!于是周惠王就又问他,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规格来接待呢?内史过说:“就把他降临的日子作为祭日,按照相应的规格如常祭祀即可。”周惠王对于这些跟鬼神打交道的事情了解甚少,只好委托内史过代表王室前去祭祀。

内史过到了莘地之后,发现事态比自己想的要严重,原因倒不是这位神仙架子大,而是莘地的地主虢公丑,竟然在公然腐蚀上天派来的这位使者。他派祝应、宗区、史嚚带了大量的礼物去贿赂这位天上来的主儿,希望能让神灵赐予更多的土地。这种事别说内史过了,就连虢国的太史嚣都被气坏了:“神仙降临人间是多难得的一件事,你不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表现德行也罢了,竟然无耻地去跑官!简直太不要脸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虢国将要灭亡了!

所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仙是聪明正直专一的精神存在,就好比是一个严格的计算机程序,你输入什么因,就会相应地给出合适的果,神仙降临的是灾祸还是福气,全要看你个人的修为。偏偏你虢公是一个德行不昭的昏君,别说得到土地了,你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虢公到底有多昏庸呢?史料上没有特别的记载,我们也不能全听古人的,就认定了他是一个失德的主儿,就活该被灭掉。虢公丑大概并没有什么让人非要惩戒的罪行,但就如同晋国讨伐霍国时非要给霍公求找一个罪行一样,既然要讨伐虢国,就不能让他清清白白地走。因此所谓神降于莘的记载,很可能是当时谣传的故事。

虢公丑贺鬼

这个故事在《国语》中,则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据说有一天,虢公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长着人脸、老虎爪子、一身白毛的神仙,拿着一把大斧子站在宗庙西侧的廊檐下,正对着他呲目瞪眼。他见了之后慌忙逃走,结果听到那个神仙在他背后大喊:“别跑呀,虽然我长得丑,但我是天使啊!我是来传达上帝命令的!”

虢公丑一听是天使就赶紧跪倒听命,结果就听到那神仙说:“上帝要让晋国进入你的国门。”然后就消失了。

虢公丑在梦里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赶紧叩头谢恩,但醒来之后却越想越纳闷:“这什么鬼啊?有这样传达上帝命令的吗?让晋国进入国门,那你告我干嘛,你是不是走错门了?不行不行,得找人来给我算算。”于是他找来了负责占卜记事的史隩来给他解梦,结果史隩告诉他说:“按国君你所描述的样子,那个神仙应该是主管刑杀的大神,主要负责给人降灾祸的。我看你流年不利的样子,多半是快要完蛋了,还是趁早跑路吧!”

虢公哪儿爱听这话啊?他当即反驳道:“你业务水平太差了,上帝让晋国进入我的国门,意思就是晋国很快就要臣服于我了,你懂?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还敢给我解梦,看来得吃点牢饭好好补一下基础业务知识了!”说完就让人把史隩关了起来,还下令让国人都来庆贺这个梦,好让大家都知道自己见鬼了。

虢国的大夫舟之侨莫名其妙地接到这个指示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昏君啊!早就听说大虢国要完,我今天终于明白了。国家壮大并广治道义,小国进入国门是来臣服的,这没错。可是国家弱小还傲慢自大,让大国进来那就是诛讨啊!你以为晋国还是那个你随便就敢过去欺负的小弟弟吗?”

据说舟之侨还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虢国内外局势,认为虢国必将灭亡。其一是国君奢侈放纵,不思进取。因为放纵私欲,导致国人痛恨,没有人愿意服从他的指令;因为不思进取,在面对可能的外敌来袭的时候不修整军备,反而鼓动国人庆祝欢迎,可谓是病入骨髓,无药可救。其二是公族弱小,且离心离德;其他诸侯疏远,无法得到帮助,导致其势单力孤,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其三是上天不佑,故意给他错误的指示,让他无知愚昧中更加放纵。上帝想让谁灭亡,必先令其疯狂,说的就是他啊。

舟之侨一边分析,一边打包行李,就在虢国上下还在为君主的美梦庆祝的时候,他早已带着一家老小一溜烟地就跑到晋国去了。舟之侨跑路去了晋国是真的,至于那一席的分析究竟是不是出自他的口已经不重要了,反正虢国最终的确是死在了晋国的手里。

第一次假道伐虢战役

虢公丑不思进取,同时也有着昏庸的名声,使得原本强盛的虢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秩序中渐渐走向了边缘位置。虞公贪得无厌,本就地狭国小,在大国夹缝之中不仅不思进取,还不知廉耻,整日里只知道贪图享受。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还真就构成了一对千古奇葩。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两个人虽然名声不佳,却也并不完全是草囊饭袋,至少在应付晋国的这件事上,还显现出了一定的战略意识。特别是当他们看到晋国迅猛扩张的态势之后,便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晋国的挑战。两国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给晋国人带来了不少的困扰:若要攻打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必然会前来救援,使得晋国不可能将其各个击破;可如果要同时对付这两个国家,晋国的军力难免又显得不足。因此当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伐虢的事务被提上日程的时候,晋献公便常常为此寝食难安。

这个时候,有一位名叫荀息的大夫在对两国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这便是著名的假道伐虢之计。他让晋献公以晋、虢两国之间的恩怨为借口,通过外交手段借道虞国,并与虞国联合共同伐虢,虢灭之后再将虞国收入囊中。

晋献公依计而行,于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夏,派大夫里克、荀息带着晋虞联军,通过虞坂古道直抵下阳(又名夏阳,在平陆县境内)城下。不久之后,下阳城被攻陷,虢国退守黄河以南的上阳(又名大阳,今三门峡境内),第一次假道伐虢战役结束。

第二次假道伐虢战役

下阳是虢国扼守虞坂古道,封锁晋国南下之路的重镇,失去下阳,对于虢国来说意味着再无防范晋国的能力。但是虢公似乎并没有被这些事情所困扰,反而忙于建功立业,失去下阳没多久,就在桑田打败了周边戎狄。晋国的大夫郭偃(卜偃)听了这件事后评论道:“虢公丢失了下阳不感到恐惧,经历了战争不是积极防御晋国并安抚民众,反而去别处建功,这是上天不愿意让他反省加重他的衰势啊!过不了五年,虢国必然会灭亡的。”

郭偃对虢国命运的预测显然太过乐观了,也就是第一次假道伐虢三年后,也即公元前655年,里克、荀息再次借道虞国伐虢,虢国终于迎来了决定他们最终命运的时刻。

这年八月,晋国二次借道虞国围攻虢国都城上阳,到十二月份便将其攻克,虢公丑奔周,虢国宣告灭亡。在此期间,他们还忙里偷闲去打草谷,顺手把与虢国相邻的焦国也灭掉了。灭虢之后,晋军回师途中在虞都附近迁延不去,虞公对此也毫无对策,只能任由晋国大军在自己的城外驻扎。随后,晋军趁虞国疏于防范,趁机偷袭将其灭掉,并俘虏了虞公及一众大夫。荀息把之前贿赂虞国的马牵到献公面前,献公笑着说:“马还是我的马,就是牙齿有些老了。”


逸川历史


虢国,一个悲催的国家,有一个成语《假道伐虢》可以形容它,在春秋时期,晋献公打算出兵讨伐虢国(今河南省陕县)。为此,晋军将要经过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

虞国虽然是个小国,但其态度却决定晋国能否顺利伐虢。于是,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将美玉、良马赠送给虞国国君,请他同意晋军借道。

晋献公开始并不愿意,认为良马、美玉是晋国国宝,不能送给别国。荀息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能借道虞国,良马、美玉不过是暂寄藏到虞国的国库里罢了,还怕丢失吗?”晋献公一听,恍然大悟,立即派使者带着美玉、良马谒见虞国国君。

虞国虽然是个小国,但其态度却决定晋国能否顺利伐虢。于是,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将美玉、良马赠送给虞国国君,请他同意晋军借道。

晋献公开始并不愿意,认为良马、美玉是晋国国宝,不能送给别国。荀息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能借道虞国,良马、美玉不过是暂寄藏到虞国的国库里罢了,还怕丢失吗?”晋献公一听,恍然大悟,立即派使者带着美玉、良马谒见虞国国君。


虞国国君得到晋国送来的国宝,十分高兴,立即同意让晋军借道。大夫宫之奇苦苦劝说:“虞、虢两国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如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会遭殃,千万不能借道给晋军啊!”

虞国国君已被美玉、宝马迷昏了头脑,对宫之奇的话置若罔闻。宫之奇不忍遭亡国之辱,只好带家眷出逃了。

果然,晋军在灭亡虢国之后,回师虞国,顺手牵羊,发起突然袭击,将虞国君臣一网打尽,还收回了存放在虞国府库里的晋国国宝——宝马和美玉。



历史零距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冷门话题。

古代虢国有三个,分别是东虢国、西虢国和小虢国。

西虢国是周朝的一个国家,国王是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

至于周文王的异母弟虢仲也有一个封国,东虢国。这个国家在公元前767年,被郑国灭亡

西虢国是周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最初定都陕西宝鸡。后因犬戎等游牧民族不断骚扰,被迫搬迁到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和河南省三门峡市之间,横跨黄河两岸,以河南省陕县为国度。

还留在陕西宝鸡的部分国民,被称为小虢国。这个小国没什么历史,在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

至于西虢国生存了很多年,在公元前655年被崛起的晋国消灭。

西虢国建立之初,就是周朝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国王虢叔位高权重,是周武王、周公旦的老师。

虢叔死了以后,但他的后代始终在周朝担任要职。他们一般都是文武双全,多次被周王派去对抗游牧民族,镇压内部叛乱之内。

比如:游牧民族猃狁向西周发动大规模进攻,周宣王于前816年派虢季子白率军攻打猃狁。虢季子白在洛水北岸大败猃狁,斩首500人,俘获50人。虢季子白在班师回朝举行献俘礼时,又命属下不其率兵追击败退至洛水的猃狁,取得胜利。

此战过后西周解除了猃狁之患。

周宣王非常高兴,在太庙为虢季子白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来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他马匹、弓箭、彤矢和斧钺并赐予其征讨蛮夷的权力。

当然,也有不成才的子孙。

虢石父就是一个奸臣,为人善于阿谀奉承并且贪图财利。

昏庸的周幽王重用虢石父,人民怨声载道。

虢石父帮助周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激怒了申后之父申侯。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及缯国杀周幽王与伯服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

看看,虢石父同西周灭亡有直接原因。

虢国末代国君叫做虢公丑,是个肆意妄为的呆子。他极为崇尚鬼神,迷信术士,搞得国内一塌糊涂。

在明知强国晋国对其虎视眈眈,虢公丑还不断对外攻击,袭击游牧民族和其他小国,甚至在公元前668年两次派兵攻打晋国。

这就就惹了大麻烦。

晋国军队以珠宝、名马收买虞国国君,借道虞国一举消灭了虢国。

历经四百多年的虢国,由此消失。搞笑的是,晋国意犹未尽,顺手攻打虞国,将他也消灭。这就是著名的假道伐虢、唇亡齿寒。

这就是虢国的历史,今天恐怕也只有萨沙还感点兴趣了。

有几个朋友,还关心周代的事情。


萨沙


绍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

虢国疆域

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虢。东虢灭亡,其后裔虢序西迁至山西平陆,子爵,是为北虢,依附于南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阳邑附于南虢),这是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

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


陈予未晞


古代虢国是周王朝建立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分别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分别封东虢国(河南荥阳附近)和西虢国(陕西宝鸡附近),国名取自他们的名字“虢”,这两个虢国是西周时期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参与了西周很多重大的政、军事事务,这两个诸侯国分别在周王朝的东西两面,是周王朝的门户诸侯国,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屏障其他不轨诸侯和少数民族进攻的战略要地。

这两个虢国的命运和周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很多虢国的人在西周王朝中担任重要职务,而且也非常善战,得益于周王朝的照顾,经济也比较发达。西周的衰落紧接着就是两个虢国的衰落和灭亡。周平王西迁(东周和西周的分界点,公元前770年)前后,两个虢国也衰落,在东周前后不长的时间内被灭国。(周平王西迁图)

西虢国——小虢国——南虢国。

西周周宣王(西周最后的王——周幽王之父)时期,穷兵黩武,派遣周王朝周边部族屡次进攻少数民族和诸侯国,几乎次次都失败。西虢国也因此南迁到三门峡地区,位置地跨黄河两岸,被称作南虢国(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而西虢国南迁时留下一小部分人在原地,这一部被称作“小虢国”,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小虢国历史上有争议,一说是游牧民族在西虢国旧址上建立的小国,据推测这是秦武公为了兼并小虢国而用的托词。

东虢国——北虢国。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东虢国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的郑武公灭亡。周平王东迁后为东虢国国君的后裔复立虢国,在南虢国的北面,紧靠在一起,主要依靠南虢国生存。公元前658年被晋国所灭。

两个虢国的灭亡,使得东周王室周边的屏障诸侯国几乎丧失殆尽,周王室王权衰落,诸侯国势力逐步壮大,开始了春秋争霸时期。

假道伐虢(假虞伐虢、假途伐虢)和唇亡齿寒。

南北虢国灭亡间隔时间只有3年,假道伐虢这个计策是用了两次,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一次。南北虢国和虞国是小国家,而晋国的晋献公想吞并这几个小诸侯国,但虞国和南北虢国非常友好,经常在军事上互相帮助,晋国难以下手。晋献公的大臣荀息分析虞国的国公非常贪财,送了很多宝物贿赂虞公,晋国再在北虢国边境制造事端。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借道虞国灭亡了北虢国,分了虞公不少财物。(晋国、虞国、南北虢国形势图)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故技重施,此时虞国的谋士宫之奇对虞公说(《左传》):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三年前晋国消灭的北虢国只是一个小国,附庸在南虢国之下的兄弟之国,南虢国才是重要的诸侯国,虞国和南虢国互为犄角,对抗强大的诸侯国,其中一个国家被灭亡,那么另外一个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唇亡齿寒

虞国国公不听,结果南虢国灭亡几个月后也被晋国灭亡。

假道伐虢这样的计谋在以后的历史中经常被用到,如秦惠文王借道伐蜀,刘备入川等。


穿越再现彼岸


虢国,是中国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前后共有五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加以区别故分为东西南北相区别。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

虢叔封于雍邑(今陝西宝鸡市东),建立西虢国。

西虢国后迁至三门峡一代,史称南虢国。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假道伐虢之计,灭亡了南虢国。末代国君虢公丑携贵族逃往东周京师洛邑。晋军回师途中顺便灭亡了借道给晋国的虞国(今山西平陆县西北)。

西虢在东迁后,原地留有一个小虢国,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

东虢国,公元前767年被郑武公所灭。其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复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县),建立北虢国,因实力弱小而依附南虢。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先灭了北虢国。故晋献公共借了虞国二次道。先灭北虢,后灭南国,顺便灭了虞国。

假途灭国故事:

公元655年,晋国想呑并邻近的虞国和虢国,但这两个国家关系很好,互相支援,不好啃动。晋国大臣荀息说,要占这两个国家,必须离间他们。虞国国君贪财,建议国君拿出国宝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向他借道。晋献公舍不得。荀息说,这只不过是暂时让他保管晋罢了。晋献公依计而行。

虞公得宝,答应借道。大臣宫之奇劝阻道:虞虢两国,好比嘴唇和牙齿,唇亡耻寒。虞公却说,交大国比交小国有利。

晋军通过虞国,以四个月灭了虢国。班师回国时,给了虞国很多财物。晋军主将里克称病,称暂时驻军于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未怀疑,爽快答应了。几天之后,晋献公率军来,约虞公去打猎。打猎中,忽见京城火起,虞公赶回看时,京城已被晋军强占了。虞国灭亡。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我是历史悠悠,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

虢国是西周初期重要的诸侯国,后被晋献公所灭。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01 建立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分封1000多诸侯,而虢国就是其中之一。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据《左传》载,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卿士,对周王室而言,可谓是居功至伟。西周初期,他们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

随者周平王东迁,西虢国也迁徙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西虢国就裂变为3个,北虢、南虢和留在原地的小虢。

02 鼎盛时期

平王东迁后,虢国、郑国可谓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他们本来就紧挨着周天子的地盘,所以只要周天子一声令下,就可以看见他们讨伐不懂周礼的诸侯。

1)一家独大

特别到了周桓王时期,郑庄公越来越傲慢,开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王室因此更倚重虢公。

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卿士爵位,不让他再参与周王朝国政。秋天,周桓王率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庄公,卿士虢公率领右军,而诸侯国蔡国、卫国只是他的跟班,可见那时虢国虽小,但是却位高权重。

2)全权代表周王室处理晋国内乱

前718年,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曲沃庄伯背叛周桓王,虢公讨伐曲沃,而在翼地立哀侯为晋君。

前704年,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前703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前704年,曲沃灭翼,周桓王命令虢仲里晋哀侯的弟弟缗为晋君。次年,虢仲率领诸侯联军攻打曲沃。

前678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

同样,曲沃小宗能名正言顺地替代大宗,也是卿士虢公颁发的命令。

由此可见,平王东迁后,虢国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绝对是周天子的股肱大臣。

03 灭亡

1)留在原地的小虢于前687年被后来者秦国所灭。

2)东虢国于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3)剩下的虢国于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很明显,在周桓王的命令下,虢国过多干涉晋国内政,多次讨伐曲沃,使得曲沃代翼遥遥无期,曲沃人不敢得罪周天子,那么只能迁怒于领头羊虢国。于是,晋献公羽翼丰满后,便借道虞国,灭掉了旧恨虢国。

结语:

虢国,从周文王开始,就被周王室所倚重,当晋国发生内乱,郑国桀骜不顺时,虢国成为了周王室的最为器重的诸侯。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得罪了郑国、晋国,最后也被他们两国所灭。这真是成也周天子,败也周天子。不发展自身,只凭借着周天子的光环狐假虎威,早晚都难逃一劫。


史海觅踪


古虢国是西周受封为数不多的姫姓公爵国之一,其充满悲情色彩的国运在进入春秋后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叹息!

出身豪门的王师虎将

虢国的开国先祖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周武王的叔父。而为何以“虢”为国号已无史料可考,但普遍认为虢与朝中职事密切相关,虢为“搏虎击虎”的形声表意,巧的是,周六师中就有一支精锐部队叫军贲军,推测:二虢不仅是文王时的重要卿士,而且很可能是武王周六师中直属虎贲军的主帅。


纯正的姬姓血统,王叔的身份背景,加上“擒虎击虎”的壮士身手,成为武王倚重的开国重臣。虢在西周早期的尚武特征应该是以“虢”为国号的主要原因。





从虢国封国布局来看,更能印证“王畿近卫”这一特征,紧依成周、宗周的外围,东西二虢皆属军事战略要塞。把控王畿的东西大门。相比周、召二公的封地鲁、燕而言,虢国更接近周王庭的内圈。





一封两国的公爵国一一拱卫王室的坚强屏障!

西周的版图上共出现四个虢国,这在周初封分中十分罕见,其实虢国初封国只有两个,虢叔封陕西宝鸡是为西虢,虢仲封河南荥阳是为东虢,周厉王时西虢东迁封于三门峡是为南虢,平王东迁后又封一虢国于山西平陆是为北虢。
武王克商后,建立了西起陕西宝鸡、东到郑州荥阳的千里王畿,东西两虢恰好把控王畿的东西两端,想心武王把拱卫王畿的安全重任托付给两个王叔。


西周地缘结构可分为两大片区,即以丰镐为中心的周室根据地,和以洛邑为中心的殷商旧地。周、召二公“划陕而治”就是这么干的,而千里长线的王畿核心区域内,三门峡地区自然成为丰镐与洛邑中间的战略通道,这一地区成为后来著名的崤函通道。


其实,周朝统治集团的战略眼光还是有的,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区,已经安插了一个辈份更高的姬姓公爵国一一虞国。从后来的情况看,显然虞国很难胜任对这条通道的“卡位”职责,于是在周厉王时,迁一支西虢到黄河南岸的三门峡建国。与虞国夹河而峙。

至此,周王室在以藩屏周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王畿核心区域的战略部署。历代虢国公入为卿士,出为将帅。纵横西周几百年。

而正是这种基于特殊使命的精心布局,使得虢国封地没了战略纵深,很难开疆拓土,后来反倒成为各路诸侯的众矢之的。为虢国的悲情国运埋下伏笔。

深陷周室宫庭内斗泥沼,伴随西周的灭亡而灰飞烟灭。

西周的灭亡缘起于一场宫庭内斗,亡国之君周幽王宠幸褒姒而费掉申后,并费嫡(姫宜臼)立庶(姬伯服)。而周幽王的这一系列操作都被时为卿士的虢石父背了锅。

周室很快分为两派,褒姒虽然漂亮但后台不硬,申后虽然失宠但有个好老爹。

申侯何须人也,四大姜姓诸侯国有申国一席,并号称王舅国,数代与周室联姻,除平王母亲申后外,周厉王也娶申国之女。加之申侯具有经营宗周边陲的政治基础,与西部犬戎一拍即合,引领犬戎杀入镐京。

而申侯的势力随着四大勤王诸候国的介入呈一边倒态势。虢公石父不幸站错了队。




有意思的是,最后绞灭虢国的正是这四路勤王之师中的晋、秦、郑。这三国在平王东迁后捞足了好处。

秦国得利颇丰,立马由附庸小国破格晋升为正式诸侯国,地盘许以岐山以西的土地,实际上也默许了关中这块大饼。

晋国主要得到政治上的好处,作为姬姓本家,有一种主持公道的含义。平王东迁在地缘政治方面更便于挟天子以令诸侯。

郑国第一代君主是厉王少子、宣王同母弟王子友,是为郑恒公,当然是周幽王的叔父了既为厉王子,很可母亲为申国女,不过他儿子郑武公之妻武姜确系申国公主。除了这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外,郑恒公也是迫于犬戎的压力,早有东迁之意,选址意向书都拟好,就是东虢,郐国所处的“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的肥美之地!

卫国是老牌诸侯国,周公旦之弟叔康的封国,存活时间907年,比周朝寿命还长,卫国似乎在告诉人们,要活的长,武功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脑子。

悲催的是虢国,进入春秋后,忠勇的虢国首先接受“礼崩乐坏”的洗礼。

郑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占领东虢国都城(今河南荥阳广武平城),然后横扫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郑国鸠占鹊巢,把国都迁到郐国故都,使原来的寄帑之地变成自家地盘,并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以“郑”为号新建城邑,东虢灭亡。


地处宝鸡的西虢,被走出陇山的秦人一路挤压,小股族人留守故地史称小虢,实则名存实亡。

西迁三门峡的南虢,侥幸存活下来,一来因为周平王退出关中,这里成了王畿西界,需要一支武装力量的存在。二来黄河对面的晋国,正忙于宗室内部争斗,尚未腾出手来。而这时的南虢,依然代表王庭,数次出面责询晋国大、小宗之争。

公元前668年,完成小宗代大宗的晋国开始逐杀群公子,部分公子逃至虢国,虢国再次以王师身份对晋施以武力。而晋国并不买帐,晋献公正在积蓄力量,筹谋拨除黄河岸边的这颗钉子。

“假道灭虢”的故事想必各位耳熟能详。这里有伐虢之前晋献公的战前动员讲话:“早先我的先君庄伯、武公平定晋国(大宗)内乱时,虢国常常帮助晋国讨伐我们,又收留晋国逃亡公子,终将作乱。不加诛灭,将给后代子孙留下隐患。”

“随以屈 产之乘,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灭虢。”虢公丑逃亡洛京。至此,这个豪门公爵国灰飞烟灭!周王朝精心打造的千里王畿,也成为诸候逐鹿的舞台。


行者七王


答:虢国是一个随着周朝强盛而强盛,衰败而衰败的诸侯国。

周天子虽然在牧野之战打败了商纣王,可是想要控制庞大的800诸侯却是很困难;很多商朝的后裔势力还在蠢蠢欲动。所以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中有大部分为姬性诸侯,但是其中也有皇帝的后裔,尧舜的后裔和商朝的后裔。

武王分封天下。根据功劳和亲疏关系不同分封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后来的春秋霸主齐国,晋国都是侯爵;楚国只是子爵。周朝建国初只有三公爵“虞国(姬性),虢国(姬性),宋国(商之后)”后来周平王迁都洛邑卫国功劳很大,提升爵位为公爵。


细读春秋,我们发现这个统领周王室强大军队的虢国其实前前后后有四个之多。

一,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叔与虢仲)分别被分封到镐京旁边和洛邑旁边建立东虢国和西虢国。这时候的虢国是最为强大的;是对付东夷保卫周王室的屏障。

虢叔率领周王室的精锐部队保卫镐京。

虢仲率领原来商朝的八师(后来成了周朝的军队)保卫洛邑。

所以从西虢到东虢都成为周王室的直属管辖区,并辐射周边诸侯统治天下。

二,周厉王,周幽王昏庸无道。犬戎进攻镐京,周王室开始衰败。这时的西虢政治立场也出现了问题,站在了周平王的对立面(扶持周携王)后来周平王去洛邑的时候好像就没有了西虢。

现在地图上有400公里😝😝😝

三,西虢在周宣王初年东迁三门峡,在黄河南面(史称南虢)南虢深受周天子器重,并且能征善战有回光仿照的嫌疑(后来的北虢也依附于南虢),南虢参与了后世许多重要事件;最终被晋国。

假道伐虢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其中还带出了“唇亡齿寒”的典故。说的是晋献公将宝马和美玉送给虞国国君,借虞国的道灭了虢国;当时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劝谏说:虞国和虢国就好像是唇齿相依,一旦晋国灭了虢国,虞国也就离灭亡不远了。虞国老大不听,所以宫之奇只能带着一家老小逃到曹国。

四,东虢在洛邑旁边,原来是为了保卫洛邑的。后来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随周平王迁都洛邑,在洛邑边上得到大片封地建立了新郑,新郑在发展过程中灭了东虢。东虢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分封夏阳建立北虢(黄河以北)与南虢隔河相望,一直依附于南虢。


最后南北虢都被晋国所灭。

可以说虢国的兴衰一直跟随着周王室的发展。周天子分封天下,王室强盛之时虢国如日中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爵,统领天下兵马捍卫王室。周朝衰败,无论是东南西北虢国都无力挽救周王室与自己的命运。

历史的进步,朝代的更迭;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改变。虢国的辉煌,周朝的统治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今日的人们请不要纠结眼前的得失,人生在世就是如此;有如强大的朝代都无法躲避更迭的命运。努力的让自己及家人幸福的活过这些年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事。

儿孙自有儿孙福……


蚁史为谏


在西周向东周过渡之际,在星罗棋布的诸侯国中,虢国并不算是比较大的诸侯国,但是向来为周天子所青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西周建国后,先后有两个虢国,周灭商时,虢国兄弟屡立战功被受封虢国。

西周都城镐京在东西二虢之间,自西周开始分封诸侯,虢国就有两个,是屏藩西周王城的最重要力量。东西二虢,成为保护外围力量进攻西周的最后屏障。弃用开国时著名的姜尚等臣,而选择东西虢公,想必这二位的战斗力与姜尚等人是不分伯仲的,否则也不会得到周武王的青睐。

西方和北方多为犬戎交错之地,位居西方的虢国作为西部的门户,其战斗力自然比与东虢国略胜几许,西虢国厉经战火锤炼,数代后终于在西周厉宣之际开始展示武力。周宣王时,西虢国长父、文公等,与淮夷、犬戎等多次交战,均尝胜果,也助长了虢氏家族的骄纵之情,到周幽王时,虢石父独揽朝政,对周幽王镐京之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继任者虢公翰更是与周平王为敌,扶立周携王,直接造成西周二王并立的局面。到周平王、周桓王之际,西虢国与天子共同讨伐晋郑等强国,最终在公元前 655年为晋所灭。

而东虢国始终没有扮演什么重要的角色,东虢国邻国有晋、郑国等强国,到周平王之时,郑国养精蓄锐四处征战,晋卫宋楚皆为郑邻国,都不好打,以至于郑国直接将枪口对准东虢国,公元前 767年郑国派大军攻灭东虢国。东虢后裔西迁至黄河北岸,演变成了后世的北虢。

西虢和东虢也就变成了南虢和北虢。北虢实力较弱,依附于南虢成为附庸。南北之虢实已成为一国。后来,晋国曲沃小宗的后人们,为报当年虢国受周桓王之命阻碍曲沃势力并吞翼城的仇怨,将晋国尽数消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