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怎麼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鑄造不上?

關東書場


朱元璋和朱棣的不斷打擊之下,才是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元人,連最基本的鐵器生活用品都無法鍛造的根本原因。

《元史》中都反覆記載了一件事,蒙元的元順帝時期,上層結構已經出現漢化情況,元順帝在祭拜先祖時,多次顯示是使用“孔子禮”的方式。

而且在《明史》中也提到了蒙元時期的蒙古貴族漢化情況,如王保保等人。並且還提及元順帝從元大都退出,逃到元上都時,有大量的漢臣不願意投降明軍,紛紛自殺殉元。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大蒙古兀魯思帝國(鐵木真所建之國)的首都和林(窩闊臺所建之首都)歷經了幾代汗王的經營,尤其是忽必烈時期,忽必烈在和林設置了五衛(衛所,每衛萬人),進行屯田,和林已經成為蒙元朝廷在北方草原上最大的城市和種植基地。

(元上都復原圖)

“每軍抽兵士二人屯田,可供八人之食”(《蒙古民族通史》)

因此元順帝在公元1368年北逃上都(和林)後,就依託這個基地,一直在尋找反攻並企圖奪回元大都(現北京)。

後一年(至正二十九年,公元1369年),帝駐於應昌縣(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裡諾爾湖西南四里)——《元史》

而且在這一年裡,元順帝在整合了嶺北行省(草原地區)的軍隊之後,確實擊退了追擊的明軍,可能是這次軍事上的勝利使得他重拾信心。使得他駐紮在應昌縣,這裡離燕京(元大都)只有3-4天的馬程(若是今天的高速路也不過半天而已)。形成了對新興的明朝產生了實實在在的軍事威脅

所以為了能摧毀北元的威脅,也為了避免歷史再現(北宋攻燕雲失敗),朱元璋在位31年,一共發動了八次北伐戰爭,朱棣在位22年,發動對蒙古草原的北伐戰爭一共五次(其中前三次是誰敢稱汗就滅誰,後兩次並未出關)。

其中以朱元璋時期發動的北伐戰爭中,以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六次是直接對北元政權的根基蒙古草原發動的戰爭。甚至是朱元璋曾經命令北伐將領們做到“摧毀掉草原上每一間房子”。

(元上都遺址)

正是朱元璋的這個命令,在第一次(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第二次(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第三次(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基本上摧毀了蒙元時期,十三皇帝(大汗)所築造的城市。

尤其是和北元重鎮應昌縣和哈拉和林(元上都),成為一片白地。

這樣的毀滅性的進攻方式,造成了一種結果——蒙古人喪失了所有工坊,甚至是喪失了大量的技術性人才(明軍俘虜了很多北元人,也使得很多人死於戰火)。

不僅僅從軍事上毀滅,還要毀其文化根基

由於歷史因素在,這段時間的記載多存於戰事之中,少有民事的記載。因此只能從朱元璋攻佔雲南時使用的政策來推斷。

朱元璋曾授意明軍主將傅友德,斷然回絕了大理段氏首領的請降和歸附,將這個在唐末獨立出去的地方武裝,連同蒙元時期保留的土著大姓間接統治的雲南,一舉蕩平。

除了軍事上操作,明軍還施行了毀其文化根基,將南詔國和大理國存在了六百多年的書籍大都付諸一炬

自傅(友德)、藍(玉)、沐(英)三將軍臨之以武,胥元之遺黎而盪滌之,不以為光復舊物,而以為手破天荒,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簡編,全付之一燼既奏遷富民以實滇

明朝的大規模焚書毀史的行為,造成了一種現象,就是迄今為止,很少有人再能看的懂雲南古文——僰文。

同樣,忽必烈時期所創造的八思巴文字,竟然也是在朱元璋時期,北元覆滅之後,就迅速被棄用了。從明朝對雲南的行為來看,高度懷疑明軍也在對戰北元時,也施行了同樣的政策,使得北元時期大量的文書和懂得文字的人迅速消亡。

這樣的結果又造成了文化傳承上的斷層如鍛造技術上,不再以書籍為傳承手段,而是以口口先傳這樣極易失傳的方式來傳承

草原礦產資源和鍛造所需要的燃料匱乏

除了戰爭致使北元傳承上的缺失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因素是制約了蒙古人在鍛造技術上的缺失那就是草原礦產資源和鍛造所需要的燃料匱乏

在網戲《成吉思汗2》中有項技能叫做突厥鍛造。史實上,突厥人在鍛造技術上確實是草原民族中少有的,可是在千年的發展中,草原上裸露的礦產資源早已經匱乏。

從現今草原的礦產資源開採上就能發現,內、外蒙之間的礦產基本都存在於地下,而非是露天性的裸露礦。

因此當朱元璋和朱棣反覆戰爭手段的摧毀之下,蒙古的人才缺失嚴重,作為尋找礦產、選礦、以及開採的礦工都是極度缺乏的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突厥人的鍛造其實更多是依託阿爾泰山脈的繁茂森林,可是當到了11世紀時,冰川不斷南移,小冰河時代的開啟,使得阿爾泰山脈的樹木不再高聳,樹木退化,土地草原化程度加劇,使得蒙古人在鍛造上缺乏了相應的燃料

若是用煤,可是又缺乏開採的技術和人員。且在古代鍛造鐵礦時,由於鍛造爐的因素,使用煤反而使得鐵更脆化(因為煤裡含有大量的硫)

因此當北元覆滅之後,蒙古分裂形成瓦剌、韃靼之後,竟然在短短的五十年的時間裡,退化到去求明朝與之交易鐵鍋。甚至是為了一口鐵鍋不惜發動戰爭。

圖片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必刪除


史之為用


元朝蒙古統治者拒絕漢化,也沒掌握啥技術,被朱元璋打跑以後,到了草原上才發現自己根本沒帶走啥文化,也不會造鐵鍋。鐵鍋是剛需,你光用瓦罐可能不知道用鐵鍋的方便,但知道有這東西以後,你就很眼饞了。掌握鐵鍋鑄造技術的中原實行了技術壟斷,誰要是想要鐵鍋,必須喊爹,同時交錢。

因此才有了明朝初期,“虜王累次懇求”這種行為,有的不合作,打仗,那麼就是“虜行寇鈔,必以得鍋為奇”“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搜掠,以得鍋為奇貨”這種情況。

直到十七世紀中葉,蒙古族、達斡爾族、滿族,都學會了造鐵鍋,但是鄂倫春人還沒學會,還在用樺皮桶和獸頭骨煮東西。

至於說刀劍等武器的鑄造,其實就很簡單了。你看中國的鐵鍋大批量製造以前,很早很早(戰國時期)就有鐵製武器了。就是錘打鍛鍊,南北朝時期的煅奴突厥都會,和塑造鐵鍋完全是兩種難度

2. 不要瞧不起大明鐵鍋,那可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蒙古人、日本人、女真人都要買的。日本人買鍋不二價一兩白銀一口,女真是要拿裝滿鍋的貂皮來換。要知道,鐵鍋的工藝可不簡單!用鐵量也大。

至於蒙古人買鐵鍋真是沒辦法,明帝國對外實行鋼鐵禁運,所以後來鐵鍋都成了限購產品。嘉靖時更是有潞廣鍋之爭,這是因為山西潞鍋鍋壁厚實,鐵料足,韃靼要想買了回去熔鍊,但嚴世蕃耍滑頭,提議以廣鍋替潞鍋作為開市貿易的對象。廣鍋,尤其是佛山鐵鍋以精工著稱,鍋壁薄,實乃家用之物,若替之,十不當一,韃靼只能乾瞪眼。

至於他們軍隊的武器刀箭哪來的?草原有一定的冶鐵能力,但也就是一定而已。真正起作用的是被劫掠和投靠到蒙古方的漢人。

近日敵之入寇,奸謀詭計與昔不同。向也無甲冑,今則明盔明甲……有中國之人遺與之以鐵器。

3.這個明顯是汙衊,很多漢人以為遊牧民族的文化技術都是落後的,其實不然。種地是技術,放牧就不是技術嗎?詩詞是文化,歌舞就不是文化嗎?漢人雖然喜歡寫史,但是信史少,遊牧民族雖然不喜歡寫史,但是信史多。從我們的起居、穿戴、飲食等各方面來看,漢文化能夠流傳千古的是少之又少,大多數都是學來的胡文化。就拿冶金技術來說,漢人的冶金技術的巔峰是青銅器,鋼鐵的冶金技術始終是遊牧民族技高一籌,柔然的煅奴是突厥,突厥向柔然學會了冶金技術後崛起併吞並了鐵勒諸部,突厥的意思是戰盔,唐朝的陌刀原型就是突厥戰刀,而陌刀又是日本武士刀的原型,契丹也是冶金技術非常高明的民族,契丹的意思是鑌鐵,而作為柔然後裔的蒙古自來就懂得冶金技術,蒙古祖先熔鐵出山的故事就能夠證明蒙古人不可能對鍊鐵一竅不通,蒙古軍人的頭盔是多用途的,裝上棉襯是頭盔,去掉棉襯是野外生存鍋,為什麼還需要跟漢人換鍋用呢?一個連生活必需品都無法自給自足的民族可能征服世界嗎?古今中外,波斯,馬其頓,羅馬,法蘭克,阿拉伯,奧斯曼,西班牙,法國,英國,德國,美國,世界征服者們哪個是落後的?曾經建立了世界最大領土面積的蒙古帝國真的像漢人說的那樣,是一個落後愚昧的,連生活都無法自自理的民族嗎?為什麼其他那些被蒙古人征服的民族沒有附和這種說法的呢?


匹諾曹jun


其實原本的蒙古人還是能鑄造鐵鍋,而且不僅僅能鑄造鐵鍋,兵器等。但為何明朝時連鐵鍋都沒辦法鑄造,這得從朱元璋和朱棣說起,因為他對北元實行的是毀滅式的打擊,不僅僅只是軍事力量上的毀滅,還包括文化根基之上的摧毀。

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後,為保朱明江山鞏固,可傳子孫後代萬世為君,朱元璋先後對北元發動了八次北伐、朱棣發動了五次北伐。

這其中以朱元璋最為兇猛,其發動北伐是以對北元根基的徹底毀滅,其命令北伐的將軍摧毀草原上的沒一座房子、每一個城市。在多次的北伐過程中,朱元璋基本上將蒙古在元朝時期所建築的城市毀滅、部落所毀滅。

這種毀滅性的打擊,也直接導致蒙古失去了可以鑄造鐵器的各類工坊。沒有了鑄造鐵器的工坊自然也就沒辦法生產鐵鍋,當然這只是其中的的一個理由,還不至於因為到連鐵鍋都無法鑄造的地步。

因為除了軍事上毀滅性的打擊外,還有對文化根據上的摧毀

工坊的破壞只是導致蒙古人失去了鑄造鐵器的硬件,要想真正做到無法鑄造,更需要的是文化根據的摧毀。

朱元璋對蒙元有“焚書毀史”(根據朱元璋對大理的行為做推測,因為這一點史料上記載甚少)的行為,直接造成了蒙古諸部文化上的斷層,成吉思汗時代的八思達文也在朱元璋後,被蒙古諸部棄用。如此一來,鑄鐵技術沒有了文字傳承,久而久之也就沒辦法在鑄造了。



此外,蒙古人被朱元璋趕至草原地帶後,因為缺少樹木等作為燃料可以用於鑄鐵,那麼問題便很嚴重。還有便是,北元也被分裂成韃靼、瓦剌、兀良哈等部,彼此攻伐。

諸多原因下來,退化到連鐵鍋都無法鑄造,甚至需要去求大明也不足為奇了。甚至於說與明朝的百年戰爭是為了一口鐵鍋也不為過。


像素說


這反映了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蒙古草原缺少鐵礦石,進而導致鐵器極度匱乏。

我曾經看過一個美食節目,說的是蒙古美食牛肉餅。有個蒙古大娘說,她們小時候,鐵鍋非常非常珍貴。鐵鍋漏了,破成了鐵片,沒法煮東西,就拿鐵片當煎鍋做牛肉餅吃。這其實也是缺乏鐵器的表現。

由於缺鐵,所以非常珍惜鐵。由於非常珍惜鐵,所以對鐵器加工非常非常重視,所以他們的鐵器加工水平完全不在中原地區之下。像鐵甲、鋼刀,其鋒利堅韌程度,甚至超過中原水平。

但是鐵器總歸是要消耗的。明朝初年,對蒙古採取全面嚴厲的經濟制裁,嚴禁與草原進行任何貿易。鐵器更是禁令的重中之重,嚴禁貿易。由此,草原上的鐵製品更加緊張。當然他們可以從中亞和東北地區引進鐵器,但是成本高昂。同時,因為分裂成了很多部落,實力大減,對外掠奪的能力也下降了很多,通過掠奪來獲取鐵器,也顯得不太現實。總之,鐵越來越珍貴。

珍貴的鐵,被用做兵器鎧甲。如果用來鑄鐵鍋,那就太奢侈了。

所以,不是明朝的草原人不會鑄鐵鍋,而是鐵太珍貴了。普通人鑄不起鐵鍋。


上將噯福斯


首先,蒙古人作為統治者,在中原近一百年,鑄造鐵鍋肯定是學會了的,這個毋庸置疑。

那麼為什麼退回蒙古後就鑄造不出鐵鍋了呢?

這個問題用三個字就可以簡單回答了——產業鏈!

在現代技術的加持下,現今的蒙古地方是既有煤炭,也有鐵礦石了。

大明朝時代,蒙古地區除了草原之外就是草原,是既找不到煤炭,也找不到鐵礦石的,也找不到足夠的燃料。

就是大明朝在鍊鐵的時候,使用的燃料也是木材居多,請問蒙古木材夠用嗎?

不夠,他們做飯要燒馬糞,牛糞呢!

就是馬糞和牛糞也是寶貴的燃料呢,做飯燒奶茶都不一定夠,拿去鍊鐵是沒有可能的。

還有一點,鐵匠鋪必須是定居居民才可以開辦的事業,把鐵匠鋪放在牛馬背上四處遊牧是不現實的,不可能的。

在大明朝的蒙古,冶鐵產業鏈先天不足,建立不起來,不要說鐵鍋了,鐵鋤頭他們也造不出來,因為他們連鐵礦石,燃料也找不到。

鐵匠再多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

打個比方,鐵鍋好比手機。

好比,現在人手一個的手機制造吧。

任何一個小國和窮國,他們怎麼也會有留學生在發達國家學習過吧,這些留學生自然明白一臺手機應該怎麼造了。

就好比老撾這個國家吧!

老撾肯定有留學生會懂的怎麼去製造一臺手機的。

但是,你讓他回國去製造手機,自然是不可能的。——沒有成熟的產業鏈。

美國人現在情願厚著臉皮開展“金融搶劫”,“無人機訛詐”,他們也不願意去做低產值的工業品了。

對於美國來說,這很危險。

蒙古人也是,他們情願犧牲生命去搶劫,他們也不願意去鍊鐵。

那麼,他們就失去了生命。


葭明通半瓶歷史


趣談答案:蒙古部落的手工業是他們最大的短板,不會就是不會,怎麼學也學不來。

鍋碗瓢盆樣樣不行

我們如果單純的說連鐵鍋都造不上的話,實在是太瞧得起蒙古部落了,在明帝國的時候蒙古部落不要說鐵鍋了,鍋碗瓢盆以及但凡是個精美的玩意兒,人家都做不出來。

而且像絲綢棉帛這一類的東西,那就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但是他們做不出來,他們也有幾種途徑能夠拿到這些東西,怎麼拿呢?一共有兩種方法。

第1種方法就是搶。這種方法,有點混不吝,怎麼樣都可以,隨便搶,但是搶東西費時費力不說還有可能有性命危險。

第2種方法相對就文明瞭點了,比如和明帝國搞好關係,跟明帝國磨嘰一下。

蒙古部落提供高等級的戰馬以及一些優質的動物,然後明帝國按照他們的需求,給他們籌備對應的鍋碗瓢盆和絲綢。

奇特的蒙古部落

為什麼咱們一直說華夏文明古國,總會帶上個文明兩個字呢,因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文明,而且是遠超於其他國家、其他部落的文明。

四大發明出現以及各種衣服,鍋碗瓢盆,各種農用工具的出現就已經落下了其它民族一大節。

而且古代的時候更傾向於是家族制,比如你父親是做鑄鐵工作的,你的兒子也繼續鑄鐵,你的孫子也是這樣做,有利於一些竅門的延續。

這些竅門蒙古部落他們拿不到,而且他們也懶得拿,畢竟鑄造這些玩意兒太費勁了。

但是如果因此就可以得出蒙古部落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的話,可能就有點過分了。

因為蒙古部落也有他們的優勢,比如戰馬。

實事求是的說,蒙古部落他們人吃的東西更加偏向於油膩的一方,而且長得也比較壯實,戰馬也比較強悍,所以和華夏部落進行作戰的時候,蒙古部落往往能夠佔到部分優勢。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當時的蒙古人雖然能夠冶鐵,也能夠製造兵器,但他們卻沒有掌握生產鐵鍋的技術,也沒有多餘的鐵用於研究鐵鍋。所以,他們所有的鐵鍋,都必須從中原進口,明朝時,鐵鍋是最受蒙古人歡迎的產品。

每年蒙古各部都會到明朝尋求封貢和互市,會用大量牛羊和金銀,嚮明朝換取鐵鍋。土木之變後,明朝和蒙古的關係惡化,雙方經常爆發暴力衝突,所以明朝關閉了與蒙古的互市,所以蒙古人很難再從明朝獲取鐵鍋。同時,明朝官員們還認為,鐵鍋這種物品是決不能出口的,因為他們害怕蒙古人會將鐵鍋熔化,並用之來製作兵器、盔甲。

然而出乎明朝人意料的是,蒙古人根本不可能將鐵鍋製造成兵器。鐵鍋這個廚房中的尋常之物,但對當時的蒙古人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甚至將此物作為彩禮或嫁妝。據說,如果男子家裡沒有鍋,蒙古姑娘都不願意嫁。

由於明朝不開互市,蒙古人只能來硬的,他們四處劫掠邊境的漢人,除了金銀財寶,搶的最多的就是鐵鍋。蒙古人四處搶奪邊境的漢人,除了金銀珠寶,搶的最多的竟然是鐵鍋,有的人揹著鍋,有的人用頭頂著鍋,然後開開心心地唱著歌回家了。所以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搞笑的情景,一群全副武裝的蒙古騎兵,有些身後揹著一口鍋,有人用頭頂著鍋,從草原上呼嘯而過。

明朝和蒙古俺答汗政權和解,明蒙兩國才真正實現了互市,蒙古人終於可以放心大膽地買到鐵鍋,兩國再也不用發生戰爭。從此兩百年的“鐵鍋戰爭”就此結束。


舊時光老影像


把缺乏鐵器把原因歸結於蒙古不漢化的,或者明朝的技術封鎖,都是歪曲歷史和偷換概念。


北方草原進入青銅器時代甚至早於中原很多地方,鄂爾多斯青銅器在三四千年就已經很興盛了。即使是鐵器冶煉,在草原也不是稀罕事。



突厥人的起源,就是作為柔然在阿爾泰山的鍊鐵鍛奴。蒙古部在早期時候,也是在大興安嶺地區以擅長鍊鐵而著稱。不可能到了明朝,北方遊牧民族反而不會鍊鐵了?


事實上最重要原因就一個!沒有燃料!


無論是匈奴、突厥還是蒙古,鍊鐵的基礎都在於依靠山林,需要用木材。然而,脫離山林進入大草原就會失去主要的燃料來源。不僅如此,公元10世紀以後整個北方的森林覆蓋率大幅下降,像契丹人祖源地遼河上游的八百里林海,都基本消失殆盡。蒙古高原上在明朝以後,基本都看不到成片的樹林了。



所以,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是無法找到燃料鍊鐵的。日常生活的燃料,都嚴重依賴撿拾的牛糞,而牛糞和野草是無法用於冶煉的。煤礦?在明朝也是剛剛開始利用,在草原是不可能出現這種採礦業的。這才是蒙古缺乏鐵器(只是缺少,而不是沒有製造能力和生產數量)的根本原因。你就算是請過來一千個漢族鐵匠,放在草原也沒法用草來鍊鐵。


至於說“連鐵鍋都造不出”,完全是本末倒置。鐵鍋,在古代是一項技術很高端的產品!說得這麼輕鬆,好像是很容易造出來?事實上,中原也是在北宋時代才開始普及鐵鍋,製作需要非常複雜的手工業技術。



就算是中原地區,早在春秋戰國就學會了鐵器製造,但鐵鍋的製造工藝在1000多年後才真正掌握,甚至比印刷術還晚。即使是到了明朝,學會造鍋也不過三四百年而已。把不會造鐵鍋的弱項,放在蒙古和其他遊牧民族身上,是非常不公平的。(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對於蒙古人退居蒙古草原後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鑄造不上了這個問題,我們將有以下幾點的分析:

第一點:缺乏鑄造鐵器的工人,造鐵技術以及各種基礎設備。雖然早在公元前1300年,我國就已經開始使用了鐵器,並且在公元前800年,我國雖然也已經進入到了鐵器時代,然而,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族人,在這一方面的創造力,的確是很少,並且相對來說還稍顯落後了,因為蒙古人根本就沒有掌握鑄鐵的技術,並且技術乃是第一生產力,因此,缺乏技術的他們,在退居於蒙古草原後,嚴重的缺乏鑄造鐵器的人才,並且,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根本就沒有人傳授給他們這樣的技術,也沒有任何基礎的設備供他們製造。

第二點:缺乏鑄鐵的原料。蒙古人退居於蒙古草原後,之前,蒙古人就只是靠剝削漢人來維持生活的,可是當推舉蒙古草原後,剝削漢人的時光也一去不再復返了,所以蒙古人在製造業,尤其是製造鐵這方面,根本沒有任何的技術可言,並且,蒙古人根本就沒有探礦、開礦的這些技術,因此,他們也就不知道怎麼找礦了,蒙古人的產品只有馬匹、毛皮、肉類、奶製品等等這些東西,但是對於製造鐵的話,他們也沒有任何的辦法可以製造出來,因為他們壓根沒有技術,無能為力。

第三點:因為缺鐵,所以非常珍惜鐵。明朝初年,對蒙古採取全面嚴厲的經濟制裁,嚴禁與草原進行任何貿易,並且,鐵器更是禁令的重中之重,嚴禁貿易。由此,草原上的鐵製品更加緊張,當然他們可以從中亞和東北地區引進鐵器,但是成本高昂,他們壓根無法承擔多少。同時,因為分裂成了很多部落,實力大減,對外掠奪的能力也下降了很多,通過掠奪來獲取鐵器,也顯得不太現實。總之,鐵越來越珍貴。這樣珍貴的鐵,如果四被用做兵器鎧甲的話還好,但如果是用來鑄鐵鍋,那就太奢侈了。

所以,綜上所述,蒙古人並不是不想製造鐵,而是他們沒有鑄造鐵的技術而已。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差距就越來越大,大國跟小國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當年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包括後來的滿清八旗,一入主中原,甚至只是小半個中原,就都拋棄掉原先逐草而居,凡事用拳頭說話的傳統,轉而開始學習漢人的那一套禮義和人情世故,還不是因為看到了兩者之間的差距。

大明從統治中原的蒙古人手裡,奪回了漢人的江山,又將蒙古人攆的跑回了草原還不夠,在大漠還折騰的蒙古人雞飛狗跳。

明朝自認為和蒙古人的樑子無法化解,但是殺光蒙古人也並不現實,於是轉而從別的方面來制裁限制蒙古人。

漢人有很多方面可以限制蒙古人,因為漢人很豐富的資源,比如茶葉,比如絲綢。

又比如鐵。

蒙古人自己沒有鐵礦,鐵匠還是有的,從蒙古人馬踏全世界,問鼎中原那會兒,蒙古人就掌握了這門工藝。

大明禁止國內向蒙古各部輸出鐵及其他金屬。

別的資源也嚴格限制輸出,蒙古人需要用大量的牛羊才能換來一點點的大明商品,但即便這樣,蒙古人也答應交換,因為有總比沒有好。

所以大明一直邊患嚴重,因為蒙古人生活不下去了只好來搶,哪怕扛著樹枝也要來搶,這是遊牧民族的悲哀。

遊牧民族的生產力非常低下,很多東西都要跟周邊的文明社會進行社會,而一旦這種交換受到限制,遊牧民族便會鋌而走險。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