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推恩令横扫西汉诸藩,为何后世王朝需要削藩时却不使用?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三大赫赫有名的阳谋,即:孙膑围魏救赵、晏子二桃杀三士和汉武帝的推恩令。

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推恩令,因为它不仅一举铲除了西汉王朝数十位诸侯王,直接改变了汉王朝的内部权力架构,更是为汉武帝北伐匈奴,建立不世伟业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的推恩令横扫西汉诸藩,为何后世王朝需要削藩时却不使用?

但是,既然推恩令这么厉害,为什么却不见后世王朝使用呢?略翻史书便可知道,在汉朝以后的历朝历代里,藩镇或者藩王做大都是常有的事。盛世大唐亡于藩镇割据,明朝建文帝更是因为削藩而惨遭毒手。既然对于这些王朝而言,削藩是势在必行的,为何他们不选择使用效果显著的推恩令呢?

汉武帝的推恩令横扫西汉诸藩,为何后世王朝需要削藩时却不使用?

其实,并不是后代王朝不愿意用推恩令削藩,而是推恩令的实行条件太过严苛了!

在很多人看来推恩令的操作相当简单,无非就是皇帝颁布一道旨意,要求各地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他们的儿子们。再利用儿子之间的矛盾将各个诸侯离间、分化,使其无法聚集成为足以撼动朝廷中枢的力量,最后再找一个过得去的理由将他们全部削平即可。

但实际上,在笃信父为子纲,崇尚长幼有序的古代,指望庶子能与长子平起平坐并直接影响其父是完全不现实的。

更何况,西汉诸侯王乃是一国之王,虽然只是藩国,但国内的行政体制与制度构架都是直接仿造中枢搭建的,若真是诸子平分其地,岂不是整个藩国的内部构架都被打乱了?这一点,藩国内的大臣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

最重要的是,

被“推恩”的诸侯王也不是傻子,他们难道看不出来这是汉朝中枢在借故分散瓦解他们的势力?

所以说,正常情况下,推恩其实根本就没什么用!

但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时候偏偏是不正常的情况!

熟悉西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武帝即位之前,大汉王朝就已经在他的爷爷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的治理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于强盛,缔造了历史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但即便是文景之治这种大盛世里,依旧少不了战争。

汉武帝的推恩令横扫西汉诸藩,为何后世王朝需要削藩时却不使用?

文景之治期间的战争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外战,匈奴寇边。这种战事从汉高祖刘邦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堪称“历史悠久”。但还有一种战争却发生在汉王朝内部,这就是诸侯王反对汉朝中枢的战争。

汉武帝的推恩令横扫西汉诸藩,为何后世王朝需要削藩时却不使用?

地方诸侯王反对汉朝中枢而引发战争的事情也是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开始的,当年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后,为了暂时稳定局面,休养生息,不得不分封了大量异姓诸侯王在汉朝境内。但是这种不稳定的权力机构注定不会长久,很快,刘邦就把这些异姓诸侯王全部剿灭,并将其封地分给了刘姓子孙。

在刘邦看来,刘姓子孙同为一家人,应该能够相安无事。但事实证明这个想法太天真了,大量诸侯王与中枢并存本就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权力结构,更何况随着诸侯王后代与中枢皇帝后代的关系越离越远,彼此之间早就已经不把对方当亲人看待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横扫西汉诸藩,为何后世王朝需要削藩时却不使用?

所以在刘邦死后,汉朝中枢和地方诸侯王就越来越看对方不顺眼,光汉文帝时就有有淮南王刘长和济北王刘兴居两位诸侯王叛乱,汉景帝时更是发生了震动天下的吴楚七国之乱。

不过幸运的是,这几场诸侯王叛乱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吴楚七国之乱,直接把实力最强的几个诸侯王消灭,导致地方诸侯王势力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而汉武帝也正是因为这个权力真空的存在才得以顺利推行推恩令,一举解决困扰西汉数十年之久的地方诸侯王问题。

所以,推恩令实施的前提就是像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一样,强势消灭地方诸侯王或藩镇的主要力量。最后以强势的军威和中枢固有的权威同时向地方割据势力施压,迫使其接受“推恩”。

但是这个条件对于后世王朝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后世王朝具有对各地藩镇的压倒性实力那根本就不需要削藩。以宋太祖赵匡胤为例,宋朝初建之时,也有诸多军阀不服赵匡胤。但此时赵匡胤具有压倒性的实力,所以根本就没有考虑削不削藩,直接给对方定下了叛乱的罪名,悍然剿灭。

汉武帝的推恩令横扫西汉诸藩,为何后世王朝需要削藩时却不使用?

所以,推恩令其实仅仅只是汉武帝削藩的接口,汉朝中枢真正的削藩动作其实是打赢七国之乱。正因如此,后世朝代才不再使用推恩令,因为当他们实力够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推恩”,而是“平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