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又为什么要把赵一分为二,他想的是什么?

镇心42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即赵武灵王,嬴姓,赵国人,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赵国第六任君王。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商鞅之后最伟大的变法改革者之一,建立华夏骑兵军团的先驱者。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年仅15岁的赵雍继承了父亲的衣钵。那时的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眼看着国家早晚要被别国逐步蚕食。

赵国的地理位置,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

中原地区的国家,自古以来都是推崇战车,一个国家有多少辆战车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实力,所以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形容这个国家的强大。

但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空同、中山等游牧民族的战争中,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赵武灵王通过几次战役逐渐认识到,赵国被动挨打,并非是自己国弱民衰,而是在于军队的传统服饰,早已不适于骑兵和车战的作战形式。

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弘扬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伟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只有学习诸胡的长处,以骑兵对抗骑兵,才能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彻底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

鉴于这种情况,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大胆的决定,要推行服制的改革。其步骤是首先在军队中进行改革,然后再推广到朝中的官员们,此后“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貂服”(《竹书纪年》)。

但是改革服饰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邯郸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尤其是公子成(其叔父)等人的反对最为坚决。

他们集体给国王上了《谏阻胡服书》,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接到上书,赵雍立马做了回答,在《答谏阻胡服书》中进行了严厉的驳斥:“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此书一下,便在大臣中流传开来,书中扑面而来的沛然正气,直面国难的深重忧患,以及雄辩犀利的说辞,竟使读者无不悚然动容!

那边做着说服工作,这边军队中已经开始实施了。等军队装备齐全后, 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当邯郸城外两万铁骑全部胡服,由柱国将军肥义率领,大军挺进时,可以说是万众哗然。大家争相出城观看胡服赵军,军营外竟是人山人海一般。

看到这威武军阵,公子成顿然醒悟,他立即进宫请罪,痛切自责:“老臣愚昧,不达强国之道,妄议文华习俗也。国君强兵以张先祖功业,老臣该当欣然从命,率先胡服!”

赵雍看到以实际效果征服了这些顽固派,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将这位叔父抚慰了一番,并与公子成当场议定:立即颁行胡服令,旬日之后大朝会,君臣人等皆须一体胡服!

从战国大势看,这次的服饰改革,其实不光是改革的服饰,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敞开胸襟接受新思想的突破。因此可以这么说,其改革的力度与广度均超过了除秦国的商鞅变法以外的其余五国。

赵国也因而得以强盛,成为战国晚期仅次于秦、齐之后的第三大军事强国。

改革的成功,也使赵武灵王达到他人生最辉煌得意的顶峰。他在信都的信宫(今邢台)大会天下诸侯,就是召集诸侯定期过来开会,诸侯莫敢不来的。

“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太平寰宇记》)

“梁襄王与太子遫、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史记》)

公元前299年,赵雍传位于小儿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他要在赵国实行二元政治的权力结构,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

他的想法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则专心对外,和周边的大国进行周旋。

他的这个想法是非常超前的,他看到以往王室在旧王死后,王子们争夺王位的惨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也变成这样,他要在自己的亲自关怀下,早早把儿子培养成成熟的国王。这次的改革设想,其大胆行为更是超过上一次的“胡服骑射”。

但当时他没有想到,这番设想却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为今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因为赵惠文王心胸宽广、善于纳谏,因此赢得了赵国许多大臣的拥护和支持,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实际掌权者。

当赵雍灭了中山国凯旋而归时,他没有想到,那些庆贺的祝词和鲜花不是送给他的,而是都献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对于雄心不已的赵雍来说,简直无法忍受。自己的尊严掉了一地不说,在外域的连年征战,似乎老百姓都忘记了他的存在。这让他怒不可遏!

自己东征西战,连连告捷,为赵国争取到多少“国际”权益?这帮白眼狼。他哪里受过这种闷气,但此时再不甘心也没用,江山已经易主了。

他陷入了沉思。儿子是自己扶持起来的,权力也是自己主动给他的。如今翅膀硬了,自己也有些力不从心了。几经琢磨,终于想出一个注意来。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打算把代郡这块地方,分给长子废太子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这个想法的深层含义就是一个赵国同时存在两个国王,自己这个“主父”,好在上面进行统御。俨然周天子统御各分封国的翻版。这样就能够收回现任赵王何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真正做到“一王两二”。

但是出乎赵武灵王的意料,本以为亲自出面,一定马到成功,没成想自己的要求却被一口回绝了。

灰头土脸的赵武灵王回来后,将讨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意在激公子章与赵王何争斗,自己好以调和的身份,重新执掌朝政。

公子章与田不礼果然十分怨恨赵王何与肥义,对于父亲的默许,公子章决定采取行动。

公子章心想,本来你屁股下坐着的就是我的位置,现在连老爹让你分给我的地都不给我,我要造反了!

赵章在沙丘围攻了赵何,但毕竟人家是一国之主,自己是个废太子,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自己那些死士,寥寥无几,而赵王何却掌握着皇家的军队。于是一次弹性碰撞,赵章惨败。

打不过就只能跑了,可这里都是人家的地盘,往哪里跑呢?他想起了自己的老爹 。赵武灵王还是护犊子的,收留了他。

但此时大权旁落的赵武灵王,已经没有能力来保护自己的儿子了。赵章被搜出来,就在赵武灵王的面前被杀掉了。

杀掉赵章以后,带兵的公子成等人毕竟不敢弑君,于是大军就把赵雍围困在沙丘宫,断水断食三个月。

一代霸王赵武灵王竟落得一个被饿死的下场。

结语:赵武灵王这个谥号很恰如其分。

根据古代的谥法,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对外征伐、威强敌德,所以称“武”。

又由于自己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反复造成了国家的内乱,但没有实力大损,乱而不损,所以就叫“灵”。 他的谥号“武灵”概括极其精准。

赵武灵王有智慧,有权谋,胆子大,敢于改革创新。一开始的改革,虽然冒了很大风险,但确实符合实际,所以最后成功了。

上一次的成功,给他很大荣誉,于是就有点飘飘然起来。后来脑子一热,要建立更大的功勋。可惜这一次却没有深思熟虑,也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其行为根本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事情就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不光是试验失败,还搭上了性命,简直让后人惋惜。

现在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要让后来者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不管是几千年之前的古人也好,还是现代也好,都会陷入灭顶之灾。

《吕氏春秋·先识览》秦·吕不韦

《战国策·赵策》

《史记》汉·司马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


照《史记》的描述,赵武灵王之死,是因为废长立幼而引发的政变,这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剧情,似乎犯不着多说。但考察此事的前因后果,也有较使人惊讶的地方:

第一,赵武灵王宠爱小儿子,不是立他为太子,而是一步到位的让他当了赵王;

第二,赵武灵王为了平衡两个儿子的关系,竟然想出了一个把赵国一分为二的办法。

赵武灵王也算是一代英主,就算老来昏聩,何以竟会想出这么一个自杀式的方案?

司马迁谈到赵武灵王在两个儿子之间的态度摇摆,有过如下的概括:

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新得一个美女,君王从此不早朝或几年不出门,情理上自然是可以说通的。但问题是,这么评价赵武灵王,却与《史记》自己所提供的事实不符。看《赵世家》:

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娶了这位吴娃。

十七年(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离开邯郸,去考察齐国和中山国的形势。

十八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死了,赵武灵王派人去接了当时还在燕国做人质的秦昭襄王,护送他回国登基。这是很高明的外交策略,因为赵要专心消灭中山和开拓北疆,必须保证和秦国之间友好的关系。不然自保不暇,哪里来的余力扩张。

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开始胡服骑射的改革。

二十年(公元前306年),一边派人巩固和秦、韩、楚、魏、齐五大国的关系,一边招募胡人的军队,大力攻打中山国。

二十ー年(公元前305年)到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持续不断地对中山发动猛攻。这期间的二十五年(公元前301年),吴娃死,而赵武灵王用兵的势头仍然继续,似乎连伤心的功夫都没容出来。

ニ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让位给赵何,自己做赵主父,专心经营代地去了。

这位吴娃夫人生育的儿女不少,受宠大概是事实,但其魅力显然远不能和强国强兵的诱惑相提并论。赵武灵王不但没有为她“数岁不出”,反而是该干嘛干嘛,一点没耽搁。传位给赵何,是吴娃死后两年多的事,这跟“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云云,更是自相矛盾。

英雄为美人误了江山的故事,老百姓喜欢,觉得这里面有“人性”。可惜,要在政治家身上找这种“人性”,结果往往是失望,上述两个问题,还是应该从代地和邯郸的矛盾来理解。

赵武灵王当然最看重代地的。胡服骑射,完全就是一个代地战略。

他的长子赵章也是代党。对中山国发动进攻时,赵章统帅中军主力,与代地、胡人的军队有协同作战的经历。灭中山后,他的封地在代,赵武灵王后来又想让他做代王,则照情理论,他在代地应该本来就有较深厚的基础。

而赵何即位时,年纪最大也大不过十岁,还没有决策能力,而且一个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的小孩子,他爱繁华的邯郸应该会胜过寒苦的代地。尽管赵武灵王给他安排了一个穿胡服的老师,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通常是敌不过孩子的生活环境的。

从赵国宗室贵族的角度出发,他们会觉得赵何是一个更符合自己需要的赵王。

中国历史上,皇帝退位当太上皇的例子,其中著名的如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这几例,都不是心甘情愿的。传位给幼子,很可能是当时赵国的贵族派还占上风,这是赵武灵王对反对力量做出的让步。

当然,贵族派也不会无视代地的军事意义,所以不为已甚,赵武灵王既然退位,就没有进一步限制他的行动。成了赵主父的赵武灵王,也许反而拥有了更多自由(他曾经亲自到秦国考察,并以使者身份见了秦昭襄王一回,如果他还是赵国国君,就很难想象能这么于),可以更加全力以赴地经营他的代地战略。


回望五千年


赵武灵王,赢姓赵氏,名雍。往远了推,和秦国的宗室赢姓赵氏勉强也算是亲戚。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人,他当初从父亲赵肃侯手中接过来的是一副算不得太好的牌,虽然赵国名义上是大国,赵肃侯一生也在不断征战、开疆拓土。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国,赵国的实力并不算非常强大,起码不占什么优势。而且,赵国西临秦国、东临齐国,北方还有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地缘上劣势明显,等于是位于三大强敌的环伺之下。



赵武灵王十五岁即位,虽然手里的牌不怎么样,但是赵武灵王却是一个颇有战略眼光的玩家,硬是把这副烂牌打得风生水起。赵武灵王将与游牧民族近邻的劣势化为了优势,以其为师,大力推行“胡服骑射”,一改传统的车步协同作战方式,大力发展更加先进、擅长突袭的骑兵。在赵武灵王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赵国日益强盛,尤其是军事方面,甚至一度威胁到近邻秦国的安危。



年纪轻轻便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赵武灵王也不免有些飘飘然了,在最喜欢的小老婆吴娃去世之后,赵武灵王居然因为这个小老婆临终前的一番话起了废长立幼的念头。赵武灵王那可是说干就干的主儿,二话不说,立马废了太子、也就是公子章,改立公子何为太子,即后来的赵惠文王。再后来,赵武灵王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在四十出头、正值壮年时玩起了禅位!将王位和行政权全部交给了赵惠文王,自己专司开疆拓土。赵武灵王跟后来的清高宗不一样,那可是真敢放权!并没有让儿子像后来的清仁宗那样当“实习生”,而是实打实的真赵王。这一点从赵武灵王给自己的新“职务”也能看出这是,“主父”,国主的父亲!并不是像后来的“太上皇”那样,强调自己还是“皇”,赵武灵王只称自己是“主父”,可见最初其内心还是真心想放权的。



赵武灵王作为开疆拓土的国君,那是绝对合格的!但是,作为父亲,就不能及格了。先是废长立幼,自古这就是儿子内斗的根源,可是他干了。这也就算了,毕竟他为了权力平稳过渡,壮年时便传位给赵惠文王了。而且,赵惠文王干得的确还不错!此间也并没有发生兄弟阋墙之类的悲剧。但是,接下来赵武灵王便是昏招凭出了。他看到废太子、公子章以臣下之礼拜见弟弟赵惠文王,心里又不是滋味、觉得愧对这个儿子了。于是,赵武灵王开始出昏招了,他想将代地封给公子章,立其为代王。



赵惠文王一看,不干了!“爹,您这啥意思啊?让我接班,又硬生生挖我一块肉给我哥,让他跟我分权!”于是,赵惠文王拖着不办,直当没这回事。赵武灵王见儿子不怎么听话,心里本就不太高兴。于是,准备找自己的旧臣出面,给儿子施压。不找还好,一找,把赵武灵王的心给找忐忑了!自己的旧臣因为主子换了,也开始重新站队,赵武灵王已经不太用得动他们了。这下把赵武灵王彻底气炸了!“老子看你小子不错,让你接班!你小子还真是“不错”!直接把你老子我给架空了!”于是,赵武灵王的斗志被重新激发出来,他不再是心疼大儿子、想弥补大儿子了。而是准备用大儿子当刀子,出头跟小儿子争权!公子章见父亲跟弟弟闹掰了,也觉得自己翻盘的机会来了,于是父子二人一拍即合,一场宫廷政变开始酝酿。



不久之后,赵武灵王以选堪陵寝为由,出巡沙丘宫,点名让两个儿子随行。陵寝之事关系孝道,赵惠文王就算明知有诈,也不得不硬着头皮随行。而公子章在父亲的授意或默许之下,也在酝酿“弑君”之事。或许公子章内心也没有帮父亲夺权的打算,仅仅是想利用父亲来实现自己夺权篡位的目的而已,他的打算是直接杀了赵惠文王上位!或许像杀了弟弟之后会顺带着像后来弟弟那样饿死老爹,也不一定!



到了沙丘宫之后,公子章与父亲赵武灵王同住,赵惠文王另住。彼时,公子章的想法是借父亲赵武灵王之名召赵惠文王前来,然后杀了弟弟直接上位。可是,赵惠文王也是有所准备的,他并没有亲自前往,而是派出了自己的亲信肥义,也就是之前不太听赵武灵王话的那位旧臣。肥义一到,并没有见到赵武灵王,见到的是公子章,瞬时便知道事情不对了。公子章看到来的不是弟弟而是肥义,心里也慌了,他知道事情败露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准备先杀了肥义,然后直接公开“弑君”。但是,胳膊终究掰不过大腿,早有准备的赵惠文王见肥义久久未归,便知道凶多吉少了。于是,赵惠文王先下手为强,派人三下五除二,把哥哥公子章给咔嚓了!



接下来,父亲赵武灵王便成了烫手的山芋,留着他赵惠文王不想,杀了他是“忤逆”,还多少有那么点儿“谋逆”之嫌,赵惠文王又不敢!很何况,赵惠文王麾下的文臣武将也根本没有谁愿意担上诛杀“主父”的罪名。怎么办?于是,在赵惠文王的授意或默许之下,手下人清空了沙丘宫的所有下人,并且断粮断水,就是不进攻。在被围困三个多月后,赵武灵王被活生生饿死在了沙丘宫内,据说连鸟窝、老鼠洞都被他掏空吃了!在确认父亲死挺了之后,“大孝子”赵惠文王出现在了沙丘宫,一把鼻涕一把泪:“爹啊,你怎么就饿死了呢?你死得好惨啊……”实际上,赵惠文王心里不知道笑成啥样儿了呢!之后,赵惠文王将父亲赵武灵王风光大葬,一代枭雄赵武灵王就这么被自己给作死了,而且死得一点儿尊严都没有!



至于赵武灵王当初为什么想把赵国一分为二?首先是补偿公子章的想法。其次,是想让公子章跟另一个儿子赵惠文王分权,如此一来,赵地和代地便成了他两个儿子实际上的“封地”,两个儿子名义上虽然都是王,实际上却成了他分封的两个“小诸侯”。而赵武灵王自身,很明显凌驾于二者之上,他这个“主父”又重新成为了赵王!两个儿子斗得越厉害,他的位子越稳当。但是,赵武灵王却低估了两个儿子的野心,事实上,两个儿子内心都不想他这位“主父”存在,个人认为,无论哪个儿子斗赢了,恐怕最终赵武灵王都不太可能善终。


农民工歪说历史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又为什么要把赵一分为二,他想的是什么?

赵武灵王在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君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一系列改革使得赵国从弱小变的强大,他为了雪“中山国”侵赵之仇,分别在秦楚齐韩魏派了使者,兴兵灭了中山国,大败胡人。

那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了,其实当时的赵武灵王干败中山国和胡人后的野心是不小的,可能有称霸的野心,而国中琐事会影响到他的企图,所以他就把位子传给儿子赵何,实际上大权还在自己手中,自称主父。赵武灵王知道赵国的霸业不可能在他一人手中实现,所以就磨砺传了位的儿子惠文王,让其率军攻打胡人,而赵主父想图谋秦国咸阳。那时虽然张仪离秦归国刚死不久,但秦国依然很强大。就楚怀王被骗,死在秦国,赵韩齐魏宋五国联军伐了一次秦,都被秦归还魏韩之地罢了兵。

那为什么赵主父要把赵国一分为二了,这也是赵武灵王作为一个精明人干的糊涂事,赵武灵因宠爱赵何的母亲惠后,废了赵章太子,立了赵何为太子,然后就把王位传给小儿子赵何了,让废太子赵章去了代地,一次赵章朝见他弟弟惠文王赵何,赵武灵王就在旁边,赵何对他哥赵章是大为训斥,赵武灵王看了于心不忍,手心手背都是肉啊,然后赵武灵王就有让赵章在代郡称王的打算。这样弟兄俩没有尊卑之嫌,就可以携手强大赵国了,但这个想法是否可行,赵武灵王也没想好,就把这事搁置了,但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已经是埋下了隐患,从而导致在赵武灵王和惠文王出游沙丘,赵章,田不礼乘机作乱,公子赵成与李兑从邯郸赶到,发动四邑军队镇压的“沙丘宫变”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沙丘宫。


夏有凉风61


1、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呢?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位二十七年后,突然宣布逊位,把王位传给儿子赵何(即赵惠文王)。

据史料记载,赵武灵王登基时“年少”,没有说具体的年龄,就以十五岁来论吧,以此推算,逊位时年龄大约四十三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为什么他会选择逊位呢?

主要原因,是他建树武功的念头太迫切了,才选择了急流勇退。逊位是为了让自己从繁忙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军事扩张,集中精力开疆拓土,征胡伐秦。除此之外,他可能还有一个考虑。作为一个亲历亲为的君主,哪里有战争,他就奔向哪里,战场毕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地方,谁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万一有一天,他战死沙场,那么他所宠爱的女人怎么办呢?孤儿寡母怎么办呢?要知道宫廷之内,各种势力暗流涌动,只有尽早把太子赵何扶上王位,这才是万全之策。

2、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赵国一分为二呢?

这事说来话长。

赵武灵王的第一任夫人是韩国女子,这纯粹是一桩政治婚姻,因为赵国与韩国向来是盟友。公元前321年,赵武灵王娶韩女为妻,婚后不久,韩夫人便产下一子,名为赵章,后来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310年的某天,赵武灵王做了个梦,梦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处女。多情的赵武灵王念念不忘梦境中的女子,有一回与群臣饮酒,说到了这件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宾客中有一人名叫吴广,精心设计了一个局。

他有一个女儿,唤作“孟姚”,又叫“娃嬴”,“娃嬴”的意思是嬴姓的女娃。孟姚长得很漂亮,干嘛不冒充赵武灵王的梦中情人呢?于是便有人在赵武灵王面前夸赞孟姚的美貌多才,并且说她跟赵王所描述的“梦中情人”长得很像。这么一来,赵武灵王真的动心了,难道梦中见的神女,在真实世界中确有其人吗?

孟姚就这样入了宫。赵武灵王见了她后非常喜欢,便对她宠爱有加。据《史记》所称,赵武灵王得到孟姚后,“爱之,为不出者数岁”,有一段时间沉溺于情爱之中,不能自拔。孟姚很快被立为王后,史称“惠后”。

当王后孟姚生下王子赵何后,太子赵章的地位岌岌可危了。爱屋及乌是人之常情,赵武灵王太爱孟姚了,所以也喜欢儿子赵何,以致于想把所有一切的好都给她们母子。他所能给的最大礼物,莫过于王位的继承权。赵武灵王是一个当机立断的人,他废掉赵章,改立赵何为太子。

即便赵武灵王把所能拥有的一切都赐给心爱的女人,人的命运仍然不是凡人所有左右。不久后,王后孟姚被死神召唤而去。孟姚之死对赵武灵王是一大打击,同时,当爱已成往事时,因母亲而得宠的赵何渐渐被父亲冷落了。


当年赵武灵王废除长子赵章的继承人资格,并无别的原因,只是移情别恋的结果。如今,梦中情人已仙逝,他忽然觉得对长子赵章有一种愧疚之意,打算给予补偿。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灭中山后,他把代郡的一块土地封给长子赵章,称为“安阳君”。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召集各地官员前往国都邯郸城。此时赵惠文王大约十三、四岁,赵武灵王认为是时候让小国王亲自处理朝政了。赵惠文王坐在王座上,赵武灵王没有露面,他躲在帷幕之后,观察诸大臣与宗亲贵族的表现。

他看到了一张颓废的脸。这是废太子赵章的脸,只见他脸色苍白,垂头丧气。这一切被赵武灵王看在眼中。这位父亲心里又涌出愧疚之意,当年如果没有废掉太子,现在坐在王位上的人应该是赵章,赵何只能在阶下称臣。作为长子,赵章的年龄比赵何大了十来岁,而且是韩王后的嫡子,如今却只能卑躬屈膝,向自己的弟弟称臣,这是何等的委曲。

自从惠后孟姚去世后,赵武灵王一直觉得对不起自己的长子,想方设法要补偿他。正是这种父爱蒙蔽了他的判断力,对赵章显露无疑的嚣张视而不见。看到赵章在朝廷之上的沮丧,赵武灵王动了一个念头。他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

赵武灵王可谓是英雄一世,糊涂一时。自古以来,为了权力你斗我争的事情还少吗?春秋时代多少弑君、弑父的故事,多少兄弟相残的故事?一个国家立两个王,怎么可能相安无事呢?

赵武灵王的态度,坚定了赵章夺权的决心,他发誓要夺回本来属于他的王位。只要他发动政变,把弟弟赵惠文王杀了,到时生米煮成熟饭,父亲也只能认了这样的结果。

于是乎,有了沙丘政变的故事。赵章发动政变,欲铲除弟弟赵何,失败后躲进赵武灵王的行宫。最后,赵章被杀死,而赵武灵王则被活活饿死。


君山话史


赵武灵王名叫赵雍,嬴氏,和秦国是一个祖先。赵武灵王退位的原因,要从她的老婆吴娃开始说起。赵武灵王早年,娶韩国国君之女,生下长子赵章,赵武灵王并立韩国女子为王后,立赵章为太子。按理说,赵章就是未来赵国的继承人。但是,在赵武灵王34岁的时候,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梦见一位美女。赵武灵王被梦中这位美女,迷得神魂颠倒,他在一次宴会上就说了出来。当时有个大臣叫吴广,听赵武灵王描述觉得很像自己的女儿孟姚。于是,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赵武灵王认识,孟姚因为是吴广的女儿又称“吴娃”。

赵武灵王得到吴娃以后,非常喜欢,所以就冷落了旧爱。且后来与吴娃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赵何。吴娃趁着宠信就说王后和太子的坏话,后来赵武灵王就废掉了王后和太子赵章,立吴娃为王后,赵何为太子。9年以后吴娃去世,去世前吴娃还叮嘱赵武灵王一定要将国君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何。在吴娃死后的第二年,赵武灵王就将王位传给了赵何,即“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己做了“祖父”即“太上皇”。

赵武灵王让位以后,日子一久,心生怜悯之心,感觉有点对不起长子赵章。有一次赵惠文王主持朝仪,赵武灵王在一旁偷偷看见,赵章对弟弟赵何称臣,内心更加内疚。他决定将赵国的代地分给赵章,让其做代王。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赵惠文王肯定不同意。所以,赵章就以武力夺取王位,且得到了赵武灵王的支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沙丘宫变”。

有一次,赵武灵王以去沙丘游览,并将两个儿子都叫上了,且分别住在不同的地方。赵章就与手底下的大臣密谋,借用赵武灵王的名义,将赵何叫来除掉,结果事情败露。赵章先发制人,结果被赵惠文王的军队打败。赵章逃到沙丘宫中躲避,赵武灵王根本无法庇护,结果赵章被杀。由于赵武灵王是赵惠文王的父亲,大家都不想落下一个弑君的罪名。所以,只好把赵武灵王围困起来,也不给他吃的。最后,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一代雄主最终的下场,竟然和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一样的下场,真的是可悲可叹啊!


谋士说


赵武灵王当初立长子章为太子,后来得到吴娃,宠爱他,生了儿子何,就废黜了太子章立何为王。吴娃死后,又疏远了何,加上怜爱原来的太子章,想要让他并立为王。迟疑不决发生祸乱,以至于被困在沙丘的宫殿里,三个月被活活饿死,章也被公子成和李兑杀死。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位传奇的君主。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国力不强,常受到大国的欺侮。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就连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

中山国位于现在河北省唐县顺平一代,是西周时期内迁的由游牧部族建立的政权,位置处在赵国与燕国中间,赵国的包围之中,尤如一颗钉子插在赵国的心腹之处,是历代国君的心头之患。中山国是由游牧部族建立的政权,虽然已经变成了农耕的习俗,士兵大多骁勇善战。在历年和中山国的战争中,赵国并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赵武灵王认为,游牧部族之所以强悍,他们长期狩猎,骑马射箭有关,他们穿着的服装也比较短,更加方便。


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颁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国势大盛。赵雍率将士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赵长城以抵御胡人。

前296年赵国吞并中山国。

赵武灵王二十年,群臣在东宫举行大朝会,赵武灵王吧王位传给赵何,就是惠文王,自称主父。他让惠文王主持治理国家,自己身穿胡服,率领士大夫到西北夺取胡地,从云中、九原直接向南偷袭秦国。还伪装成使者进入秦国,勘察地形、视察秦王。一开始秦昭襄王并没有发觉,后来觉得他气度不凡,就派人追他,赵武灵王已经离开了。


赵武灵王偷袭秦国的想法,最终因为赵国的政变而夭折,错失了良机,使得秦国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赵武灵王退位的原因,就源于一个“武”字,他一生征战让赵国达到鼎盛成为霸主,他把王位交给儿子,是为了更好的去开疆扩土。当收复中山国、胡林、楼烦等地区后他又发现拥有权力的重要性,于是又要把赵国一分为二,用原太子章对抗惠文王,再把权利夺回来。然而他的如意算盘却打错了,原来托孤的大臣们并不买他的账。在沙丘时,公子章张作乱设计要杀惠文王,被识破连赵武灵王都被饿死在宫中。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叶子写实


老问题,新感受,也许再过于深入赵武灵王以及他所建立的这个庞大的胡服骑射的赵国以后,或许能够对赵武灵王做出如此荒唐举动略知一二。

首先,这个赵武灵王想要关照的这个孩子是谁呢?是原先的太子赵章,也是赵武灵王原先的嫡长子。

赵武灵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进取之主,赵文慧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守成之主,这件事情或许听起来有一些不可思议,跟这件事有啥关系?我们去看一下秦始皇对公子扶苏的态度,什么意思?老子,我可是真刀真枪的把这赵国的土地给打下来的,灭了中山国拿了千里胡地,跟朱红列国一个一个的掰腕子,我是感受过战争时期内一种自己不要强,别人就会把你往死里打的那种感受。

现在要我承认这么一个儿子,守成之主,一天到晚就守着自己那点儿基业,别人过来抢你的,你守,守不住了,被别人抢走了,一声不吭,这种儿子以后我得赵国,怎么可能放心的交给他。

至于说这个起兵谋反的原太子赵章,从他起兵谋反这个举动上来看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主,从他闹腾事情的这个能力上来讲,跟赵武灵王有的一拼!窦琳,黄自然是希望未来的继承人,能够像自己一点儿,就算不为了赵国考虑,也别影响到以后自己的微民,免得生出来一个无能的废物,到时候继承了自己赵武灵王的名号,最后干出的事情却往他脸上抹黑,那如果他泉下有知,估计得气得从坟墓里面爬出来。

所以赵武灵王做出了一个决断,就是我当太上皇儿把我的儿子扶持上王位!你在前面处理正事,老子负责打天下,这样的话岂不美哉。但是这个时候赵武灵王估计是发现自己这个儿子做事情确实太优柔寡断了一点!就此提出来一个叫做什么呢?二元制度,一个国家,两个君王!把赵国一分为二,一个叫做代国,一个叫做赵国,赵惠文王继续主持召国国镇,代国则是交给原先的太子赵章,如此一来,鸡蛋没有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但是想的挺好,却过于梦幻,让人无法接受,尤其是对于赵惠文王来讲,他是绝对不允许原本已经到手的烤鸭飞走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本来整个赵国都是属于我的属地,现在你偏偏要分出来一块儿肥肉,交给原先的太子赵章,那你把我放在眼里了吗?

然后他把这件事情说给底下的老程,老程一听根本不理解赵武灵王究竟什么意思,觉得赵武灵王是老糊涂了,所以全部都支持赵惠文王,那原先的太子赵章就被击败!被击败以后,陶吴可逃的原太子赵章跑到了赵武灵王那里,请求自己父王能够帮自己一把,赵武灵王答应了,但是赵惠文王没给他面子,而且还害怕自己付完之后找自己算账,把赵武灵王活活饿死了!


漩涡鸣人yy


赵雍(前344年[1]—前295年),即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于赵国都城邯郸,15岁即位。

退位的主要原因,是赵武灵王是想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军事部署上,来实现他的战略版图。因此,在肥义的多次劝说下,把朝中之事,交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公子何与肥义来管理。

赵武灵王有两个儿子,长子公子章,次子公子何。长子是韩国公主所生,次子是吴氏所生。但由于赵武灵王非常喜欢吴氏,因此在吴氏与肥义的多次劝说和诱导下,最终赵武灵王废长立幼选择了公子何继承晋国国君。

而公子章原本是长子,而且也很早就立为太子,他为人很像赵武灵王,有一次,赵武灵王在朝殿后观察王室贵族的时候,看到公子章立于朝下向自己的弟弟行跪拜之礼,这一幕被赵武灵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他心里觉得有些愧对公子章,所以他诞生出了一个,将赵国一分为二的想法。也正是这个想法,最终在沙丘(今邢台广宗)发动了军事政变,最后公子章与赵武灵王都被活活的饿死在沙丘宫。一代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君王落幕了~





知你鱼


赵雍是一个悲情英雄,他的悲情在于身为帝王却感情用事,爱老婆,爱孩子,最终却把他们都害了。国家公器不能受感情左右,如果执掌国家公器却感情用事,最终的结果就是家毁国亡。赵雍感情用事差点分裂了赵国,但他儿子赵何明显更加具备帝王气质,杀兄弑父一点不手软,最终稳定了赵国,并进一步强大了赵国。

一、韩国公主与吴娃

赵雍作为赵国的第六代国君,他英雄盖世,气质超群,生得孔武有力,一表人才。英雄岂能无美女相伴,赵雍年少之时就娶了韩国公主为妻,婚后夫妻恩爱,夫唱妇随,很是甜蜜。和一般的政治婚姻不同,赵雍与韩公主是有真感情的,而且感情很深,赵雍除了韩公主外,并没有其它女人,这作为一个王是很难得可贵的。韩公主生长子赵章,生子后不久就生病死了,赵雍很长一段没有再娶妻。

老婆死后赵雍将全部精力放在国家大事上,他在赵国变法,也就是打着胡服骑射的旗号行商鞅变法之实。变法后的赵国需要扩张,扩张的方向就是匈奴,在对匈奴的战争中,赵雍不仅收获了胜利,还再得佳人。在赵匈边境之上,赵雍遇到一个绝色少女,此女真名不可知,但是美丽传遍草原,人们称之为吴娃!赵雍得到吴娃后十分的恩爱,夜夜承欢,不久生子赵何,但是少女产子就容易死,吴娃生了儿子赵何后不久也死了。赵雍出于对吴娃的思念,立赵何为太子。

二、赵章与赵何

赵雍一生只有两个女人,两个女人分别给他生了一个儿子,韩公主生子赵章,吴娃生子赵何。赵雍对两位夫人都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对两个儿子也十分的喜爱。长子赵章原本是太子,后来有了弟弟赵何后,他就不是太子了,而成了将军。赵章跟赵雍十分的相似,在战场上十分英勇善战,是赵雍的左膀右臂。赵何没有上过战场,他在国都主持国政,对于治国理民很得心应手。

两位优秀的儿子让赵雍很高兴,不过赵章对于不能当王还是显得很失望。作为一位父亲,赵雍觉得不应该让两个优秀儿子得到的待遇不一样,于是赵雍想将赵国一分为二,北赵国给长子赵章,南赵国给小儿子赵何。对于将赵国一分为二的想法,赵雍正在一步一步的落实:他退位为主父,领军在北方开拓土地,长子赵章随军作战,他要给长子打出一片大大的国土;赵何登基为赵王,在邯郸主持国政,负责管理赵国本土的一切事务,当然打仗的事除外。

三、沙丘政变

赵何作为赵王,他是不想将赵国一分为二的,也不想在国王之上还有一个主父存在,因此他秘密策划政变,企图杀死大哥赵章。赵章作为长子,无辜被废除太子之位,虽然父亲要将北赵国划给他,但是他更想杀死弟弟赵何,独掌赵国。因此赵章也在秘密策划政变,一举杀死弟弟赵何,然后自己成为赵王。对于两个儿子的谋划,一心对外扩张的赵雍并不知情,他以为两个儿子会和平共处,却不知道同室操戈就要发生了。赵章带领心腹死士直接冲击王宫,想一举击杀弟弟赵何,赵何命令赵成领公室禁军反攻赵章。

在内乱之中相国肥义被赵章诛杀了,赵章兵败后逃到了沙丘行宫,寻求父亲的庇护。赵雍得知内乱后,十分生气,一刀将赵章的谋士田不礼劈成两半,但是他还是想保护长子赵章。主父赵雍命令赵成退军,赵成说他只听命于赵王,于是领兵进来将赵章当着赵雍的面斩杀了。赵雍派人出去通知边军大将领军来平乱,赵何将出来的人都软禁了,并且要求所有护卫服侍主父的人都投降。很快大家看出主父失势了,纷纷出宫投降,赵雍被围在沙丘宫中三个月,被活活饿死了,边军也没有来平叛。赵雍死后,赵何给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各国皆派军队来护送赵雍的灵柩,送葬的人多达十万以上,是战国时代最为隆重的葬礼,没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