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孙氏祠堂,山东枣庄氶水(大桥)孙氏宗祠

山东枣庄氶水(大桥)孙氏宗祠

中华孙氏祠堂,山东枣庄氶水(大桥)孙氏宗祠

据史料记载,我氶水孙氏一脉,始祖显公,世居燕谷野鹊窝,于明洪武初年应诏从军,仗剑而南,始定居于峄(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始祖初来栖息于坛山之阳,氶水之畔,故曰氶水孙氏。

氶水的“氶”字是古字,读音为cheng。氶古作承,旧唐书变作氶。河流名,又为邑治名。氶水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优美,山川秀丽,古峄有八大景,此一流域已占其半入景,即氶水环烟、仙檀晓翠、仙洞悬云、青檀秋色。许池秋波、刘伶古台、君山望海、湖口观鱼。我族聚居于此,可谓尽得天时地利人和。

二世祖仲德公随父来此,三世祖胜,生六子,即长贵、次振、三宾、四信、五武、六玉,自此分为六支。迄今六百余年,延续二十几代,人口五万余众。

六百多年来,我列祖列宗,积善累德,克勤克俭,瓞绵椒实,宗支繁衍,人丁兴旺,已蔚为一方望族。后世子孙咸知敬祖尊贤、敦亲致孝而激励奋进,硕彦辈出,英烈迭闻。

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均有我氶水孙氏子孙居住。侨居美国、加拿大等海外者亦为数不少。

至于显祖以上先人,何时迁燕及其支脉传承,因文献、史料缺乏,已无法稽考。昔十三世祖在原公讳谔,曾著有《宗考实录》一书,对我氶水孙氏先世源流,有较详追溯考查,记载明确,考据精详,可惜此书已毁,虽有抄本,现亦不复存在。今既无文献可凭,亦无法再往前溯矣。吾族族谱自清乾隆二十九年创谱,即断自明初,尊显公为始祖,已是不刊之论。

明朝中叶,时因氶水环峄支流数条,夏季雨水较多,氶水两岸来往行人极为不便,再加上连年灾荒,百姓贫病交迫,苍生涂炭。我六支祖玉公,字克温,颇富资产,为人乐善好施,为善积德,荒岁出粟赈济,周济穷苦,多数全活。又尝蠲千金伐石市材鸠工成舆,梁者三,来往利人,人称大善人。而桥旁村庄亦称为大桥村,我族被称为“大桥孙”。

如今日久年远,河川多变,氶水河上之桥梁,虽时有修整,亦多由我族人出资为之。嘉靖间,龚公宰峄,命我五世祖达公督修孺子桥,倾囊以助,告峻,龚公以才干嘉之,勒石可考。

可谓“人丰咸长燕山固,福泽广畅氶水流”。

我氶水孙氏第一座宗祠建于明成化九年,即公元1473年。祠堂位于当时的峄县南关祖茔以西,坐北朝南,占地多亩。大殿五间,为五脊六兽、飞檐斗拱式,巍峨宏伟,气势磅礴;配房多间,布局得体,相得益彰;插花兽门楼,鼓楼门枕,大气威严。无论从规模、规格到祠容、祠貌在当年堪称一流,“冠居峄邑”,闻名遐迩。

然而,在祠堂平安度过了380多年后的清咸丰九年,即公元1859年,由于外匪袭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宗祠惨遭毁灭性破坏,并从此废弃。

时隔十一年,也就是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由族人出资和变卖祖茔树木,购买峄县东门里路南傅姓的一座宅院,面积约二百平米左右,坐南朝北,为灰色拱瓦盖顶门楼,经略加改造后,暂作我氶水孙氏第二座宗祠。

但由于连年战乱、局势动荡等原因,在风雨飘摇中仅仅支撑了八十余年又不复存在,祠内的一切物品又被毁坏、遗失殆尽。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举国上下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稳定,给第三次重建家祠创造了良机,也成为广大族人的共同心声。经过长辈们特别是台湾族人和旅居海外族人的反复论证,积极推动,决定重修我氶水孙氏宗祠。


中华孙氏祠堂,山东枣庄氶水(大桥)孙氏宗祠

祠堂位于峄城南大桥村西南不远的谢山东麓,东邻谢山村,北侧毗连广袤农田。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平米,整体平面呈标准的长方形。大殿五间,大门两旁各建配房两间,均为灰瓦红墙,飞檐走兽仿古造型,古朴典雅,气势恢弘,美轮美奂;大殿廊前六根立柱象征我氶水孙氏六支族人顶天立地、齐头并进、和谐发展;院墙内东西两侧,建有灰瓦盖顶的传碑长廊,整齐郑重,协调亲和;院内祖碑矗立,松柏、银杏郁郁葱葱,苍劲有力;竹林、花草点缀其间,氛围肃雍。门外两尊石狮分列两旁,威武敬业,仿佛笑迎八方族人和来宾。

三建家祠的圆满成功,彰显了我族上下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又一重要硕果,是全体族人敬祖孝宗、和谐共进的又一生动体现,也是我族丰厚文化底蕴、智慧能力的又一次精彩展示,必将在我族发展史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