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别酒流年


前两朝的事余下的也是一架散落的不白的骨头而已……这个姓氏还在吗![捂脸]


九儿163972387


是王爷。

怡亲王从胤祥正常传到第六代载垣,他在咸丰朝很得宠。咸丰死的时候,载垣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之首。后来慈禧发动祺祥政变,肃顺,载垣,端华被处死,怡亲王被夺爵,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到同治三年,复怡亲王爵,由胤祥的另一支后代选了一个叫载敦的承爵。光绪十六年,载敦薨,他的儿子溥静承袭了怡亲王。

光绪二十六年,慈禧立溥儁为大阿哥,试图废掉光绪,遭到列强的反对。大阿哥的父亲端王载漪因而痛恨洋人,支持义和团,怡亲王溥静与庄亲王载勋、辅国公载澜、贝勒载濂、载滢、贝子溥伦群起响应。

庚子国变以后,怡亲王溥静被慈禧以“纵庇拳匪启衅”罪名革去官职,复交宗人府圈禁,不久后去世,爵位被革除。(罪魁祸首端王父子流放新疆反而幸存。)

溥静死后,他二岁的侄子毓麒袭怡亲王爵,这是末代怡亲王。毓麒后来做了溥仪的侍读,喜欢京剧。因为不会理财,为人大方最后破产。后来,在戏班靠跑龙套、管服装、管道具为生。1948年卒。

胤祥生前的怡亲王府在王府井大街路东,他死的时候捐出,改为贤良寺。清末外埠大臣李鸿章等人,每次入京都爱住在贤良寺,感受十三爷的余荫。现寺已无存。

第二座怡亲王府在朝阳门内。载桓死后充公,后赐孚郡王。

第三座怡亲王府位于东单北极阁三条。这是胤祥另一个儿子宁郡王的府邸,载敦是他的后代。这座府邸就是清末最后的怡亲王府。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爱新觉罗·胤祥(1686 -1730),是康熙第十三个儿子,深得自己的异母哥哥雍正的信任。

胤祥因为在九龙夺嫡之时全力支持雍正,在雍正即位后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后来怡亲王这一爵位又被雍正下旨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虽然胤祥的后人在后世政治斗争时站错过队,但是和硕怡亲王的爵位还是一直被承袭了下来,直到清朝灭亡。

一、 清朝的爵位和承袭制度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介绍一下清朝的爵位和承袭制度。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性爵位和蒙古爵位。

其中,宗室爵位是针对清朝皇室,又分为十二等,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后四种爵位每一种又可再分为三等。

爵位世袭的制度,分为降等世袭和世袭罔替。降等世袭,就是每过一代就要降一等,比如亲王其中一个儿子承袭为郡王,郡王一个儿子承袭为贝勒等,不过降袭也有底线,如亲王最多降到奉恩镇国公,郡王最多降到奉恩辅国公。

世袭罔替的意思就是不降等承袭,亲王可以挑一个儿子继续当亲王,一直重复下去,因此也被称为铁帽子王。整个清朝一共出现了十二个铁帽子王,胤祥一脉的和硕怡亲王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无论是降等世袭还是世袭罔替,父亲的爵位只能传给其中一个儿子。如果没有皇上的恩封,其余诸子只能等到二十岁时通过考试来争取一个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下的爵位。这就是清朝独创的考封制度。

参加考封的宗室,事先会根据父亲的爵位和母亲的身份得到一个预设的爵位等级。但即使是亲王的嫡子,这个等级也不会高过不入八分辅国公。


考试科目分为翻译、马箭和步箭,每一科成绩分为优、平、劣三等。只有三项成绩都为得到优,宗室子弟才能获得预设的爵位,否则只能降等甚至拿不到爵位。

通过降等和考封制度,清朝有效规避了明朝中后期爵位泛滥的局面,既削减了宗室的力量,也给国家财政节省了一大笔支出。

二、 和硕怡亲王的承袭情况

胤祥一共生了九个儿子,其中五个儿子夭折,而嫡出的次子弘暾十九岁去世,被追封为贝勒。胤祥去世之时,只有三个儿子在世,分别是庶出的长子弘昌,嫡出的四子弘皎和七子弘晓。

胤祥去世后,雍正悲痛不已,为了表达自己对胤祥的恩宠,对其后代大加封赏,其中弘皎被封为宁郡王,而弘皎承袭胤祥的怡亲王爵位,并且这两个爵位都是世袭罔替!而庶子弘昌,早在雍正元年就被封为贝子,无需再加封。

《清雍正实录》: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佐领属下等项,亦不可挪移更改。再者、朕于雍正三年春曾降谕上口日。于王诸子之中再封一郡王。以昭恩奖。彼时王再四恳辞。情词谆切。朕不得已、勉从所请。今吾弟薨逝,朕追念遗徼,中心辗转,在贤王应有加隆之礼,在朕衷实有难己之情。虽与吾弟素愿相违,朕亦不遑顾恤。弘皎著封为郡王,世袭罔替。

(雍正剧照)

所以,按照雍正的封赏,胤祥一脉本有两个铁帽子王爵位,一个怡亲王,一个是宁郡王。只可惜,弘皎后来卷入了“弘晳逆案”之中,虽然宁郡王的王位得以保留,但是却从世袭罔替变为了降等世袭。

“弘晳逆案”争议颇多,笔者更相信是乾隆为了削弱宗室势力,从而借机发难。毕竟胤祥一脉已经有一个世袭罔替的亲王, 再加一个世袭罔替的郡王,势力太过庞大,足以威胁到皇权。

三、 因“辛酉政变”,怡亲王爵位转至弘皎一脉

弘晓是第二代和硕怡亲王,弘晓死后,爵位传给了次子永琅,永琅传给了孙子奕勋,奕勋传给了长子载坊,载坊袭爵一年后就去世了,因为死的时候无子,奕勋的次子载垣成为第六任和硕怡亲王。

对比英年早逝的父亲以及夭折的哥哥,载垣有了真正接近权力中心的机会。载垣历任左中正,宗令和领侍卫内大臣,深受咸丰信任。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载垣随咸丰逃往热河。

(咸丰剧照)

次年,咸丰在热河病死,死前命载垣等八人为顾命大臣。但是同时,咸丰又将自己的两枚印章分别交给了慈安皇后和同治的母亲慈禧,规定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同时盖有这两枚御印才能生效。

咸丰的如意算盘是让八位顾命大臣和两宫太后彼此相互制衡,谁曾想他一去世双方就已剑拔弩张。先是慈禧派人提出要太后垂帘听政,结果八位顾命大臣以未有此先例拒绝。

但是载垣等人低估了慈禧的野心和胆量,咸丰的灵柩还没离开热河,慈禧已经暗中拉拢了咸丰的亲弟弟恭亲王奕䜣,密谋发动叛变。

载垣等人刚回到北京,就收到两宫太后的召见。等到他们刚进入宫中,即被事先埋伏的侍卫逮捕。

慈禧和慈安两位皇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发布谕旨,当众宣读八位顾命大臣罪状,包括致使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烧等。结果载垣被革职抄家,还被逼自尽。

铁帽子王的封号不但救不了他的性命,怡亲王的爵位也被清廷赐给了族弟载敦。

载敦是宁郡王弘皎的四世孙,自从宁郡王爵位从世袭罔替改为降等世袭后,传到他这一代时,爵位已经降到了奉恩镇国公。

突然一下子变成了世袭罔替的亲王,真是天上掉馅饼。只可惜清朝已是日暮西山,铁帽子王也终究有生锈的一天。

四、 成为替罪羔羊,溥静怡亲王爵位被革除

溥静是载吨的长子,1891年袭封和硕怡亲王。1900年,恰逢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列强则以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不利为由,组成八国联军向北京进发。

面对义和团和列强,清廷内分成了两派,主和派主张对内镇压义和团,对外同列强议和。主战派则提出要联合义和团,打击列强,其中就包括了怡亲王溥静。

结果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慈禧站在了主战派一方,于是清廷破天荒地同时向十一国宣战。

战斗的过程当然是一边倒,义和团种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旁门左道在子弹面前根本不起作用,八国联军一路打到了北京。

(老照片: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

慈禧一边逃跑,一边派李鸿章向列强乞和。为了达成和谈条件,慈禧将宣战责任全部归到主战派的大臣身上,并以光绪名义发布谕旨惩处“肇祸”诸臣。

《清光绪实录》:此次中外开衅,变出非常,推其致祸之由,实非朝廷本意,皆因诸王大臣等,纵庇拳匪,启衅友邦,以致贻忧宗社……诸王大臣等,无端肇祸,亦亟应分别重轻,加以惩处。”

主战派之一的溥静虽然贵为怡亲王,却还是成为了和谈的牺牲品。先是被革职,又被宗人府圈禁,并在两年后去世,死后被慈禧下令夺爵。


本来他父亲的爵位,就是因慈禧等人赏赐才袭封,此时为了换取列强和谈,将其削职革爵也是“理所当然”。

(慈禧)

溥静的怡亲王爵位被剥夺后,改由他的侄子,时年2周岁的毓麒承袭,也成为末代怡亲王。1948年,毓麒去世,也宣告了怡亲王的称号正式作古,此时,距离清朝灭亡已经过去了37年。

(亲王爵位传承表)

五、 总结

怡亲王自胤祥开始,一共传承了九位,直到清朝灭亡,是不折不扣的铁帽子王。然而,不论是载垣还是溥静,都成为慈禧手上的牺牲品,也说明在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铁帽子王也并不够“铁”!


歪眼小史


刚日读史


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晚年时九子夺嫡,老四雍正顺利出线,而其他的夺嫡失败的集团却经历了圈禁、削爵、被杀等命运,雍正也因此蒙上了“暴君”的称号,但暴君也有惺惺相惜的兄弟,他就是老十三胤祥。

胤祥在康熙朝是一个光头阿哥,并没有得到康熙的重用,也没有得到任何爵位封号,却在雍正夺嫡后逆袭。雍正元年(1723年)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是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

清朝与明朝在皇室血亲中封爵方式不一样,清朝吸取了明朝“亲王处处有、郡王满天下”,倾举国之力难养宗室的前车之鉴,采用了降等承袭。

降等承袭

根据清朝的祖制,所有的爵位都采用降等承袭的制度。如第一代为亲王,那么第二代继承爵位的时候,就是郡王,且每一代只有一个人继承,一直降到入八分镇国公之后,才能世袭罔替。但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世袭罔替,也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

何为”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顾名思义,就是永远的王爷,继承的时候不会降等级。大家都知道,王爷都是三妻四妾,不可能只有一个儿子,但铁帽子王只有一个名额,一旦有人继承了这个铁帽子,那其他兄弟必须去参加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封爵位,当然这个考试不会太简单,毕竟清廷设计这个规定的目的就是减少开支。

流水的王爷,铁打的帽子

雍正对胤祥这个亲兄弟那是真好,不仅封为他铁帽子王,他死后还将其“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胤祥的爵位由第七子弘晓继承,同时第一子弘昌、第三子弘暾、第六子弘昑都封为贝勒、第四子弘晈为郡王。

也就是说,怡亲王这个铁帽子只有一顶,被后代弘晓戴走了,其他后代虽然也被雍正封了爵位,最高的也就是弘晈郡王,但没有世袭,所以后代中除了弘晓以外,其他的都不是王爷了。

铁帽子王其实并不等同于永远的王,铁的只是帽子,并非帽子下面的人。同时戴了这顶铁帽子的,也并不意味着有了免死金牌,可以胡做非为,铁帽子王是一个高待遇但还必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然帽子保留,戴帽子的人得换一个。弘晓继承了胤祥的怡亲王铁帽子后,其后代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道光五年(1825年),胤祥后代载垣承袭怡亲王爵位,但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于参与"祺祥政变”被赐死,怡亲王的爵位也被暂停。但爵位毕竟是雍正亲封的,慈禧也不能说取消就取消,于是同治三年,又恢复了怡亲王爵位,但这一次继承爵位的却不是弘晓一支,而是胤祥第四子宁良郡王弘皎的后代。

所以晚清时,怡亲王爵位又变成了弘皎一支,这可真谓铁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爷。

最后一代怡亲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西逃,当洋人讨论追究责任时,怡亲王溥静成了“替罪羊”,被夺去了爵位。

光绪二十七年,怡亲王爵位由溥耀之子毓麟承袭,这也就是大清最后一代怡亲王,当时的毓麟还是幼童,所以正式册封是在宣统元年。

清帝逊位以后,怡亲王府的俸禄也就断了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毓麟一家就靠府里的积存度日,也吃穿无忧,生活水平也在普通百姓之上。

到了日伪时期,毓麟即没有去投靠溥仪,也不为日伪政府做事,靠着典当家中祖传度日,1948年病故,当时年仅48岁。

【END】


雨霁视角


所谓“铁帽子王”特指清王朝十二家世袭罔替的亲王、郡王,分别是礼、郑、睿、豫、肃、庄、怡、恭、醇、庆十家亲王和克勤、顺承两家郡王。所谓“铁帽子”王的爵位本身并没有更高等级之意,亲王依然还是亲王、郡王依然还是郡王。以克勤郡王为例,虽然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但克勤郡王的待遇始终只是郡王待遇,并不高于没有“铁帽子”的亲王!物质待遇方面甚至还要低于普通亲王,只与普通郡王相当,毕竟他只是郡王而已,不是吗?

“铁帽子”贵在何处

要搞清楚“铁帽子”贵在何处,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清王朝的爵位承袭制度。鉴于明王朝后期“亲王处处有、郡王满天下”,竭举国之力无以供养宗室的前车之鉴,清王朝自立国之初便定下了爵位降等承袭的祖制。何谓降等承袭?以明王朝为例,亲王的一个儿子(以嫡长子为主)承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皆封郡王。清王朝则不同,亲王的一个儿子承袭爵位,但必须降一等、只能承袭郡王爵位。每承袭一代降一等,亲王直至降为入八分镇国公之后才以这个爵位世袭罔替,其他爵位以此类推。那么,“王爷”们的其他儿子呢?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称作“考封”!以父亲的爵位和生母的地位为基准确定一个基准爵位,按照考试成绩酌情降级,只有全优才能获得基准爵位,成绩全劣者甚至无爵可授……如此一来,即便是亲王的后代中,能够获得入八分以上爵位者都相当少,相对于明王朝对宗室的养活费用,自然是大大降低了。

所谓“铁帽子”贵就贵在这里,按照清王朝的祖制,其他爵位都必须降等承袭。但是,“铁帽子”亲王、郡王除外!他们每一代至少可以保证有一个儿子可以直接承袭亲王或郡王之位,无须降等。当然,“铁帽子”王的其他儿子并没有什么特殊优待,同样必须参加“考封”。如果考试全都不及格,同样无爵可授!

顺带纠正某些人的一个认识误区,所谓“铁帽子”只是相对爵位本身而言,并不是说爵位的承袭者拥有“免死牌”。如果“铁帽子”亲王、郡王犯事儿,同样是可以被革爵、圈禁、甚至处死的!只不过,爵位本身不除名,再选择小宗旁支承袭便是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如“铁帽子”庄亲王(承泽亲王),在庄靖亲王博果铎去世之后,清世宗雍正帝便绕开了承泽裕亲王硕塞系的小宗旁支、通过过继的形式将庄亲王的“铁帽子”送给了自己的十六弟胤禄。当然,理论上胤禄被过继给了庄亲王一脉,铁帽子仍然算是硕塞家的……

怡贤亲王胤祥的后代还是“王爷”吗

前面说过了,清王朝的“铁帽子”也只是保证一支后裔可以承袭“铁帽子”。换言之,胤祥的后代中,除了承袭怡亲王爵位者,其他人已经不能称其为“王爷”了。如胤祥的庶长子弘昌,最高爵位也不过就是个贝勒,而且后来还被革爵了,他的后代自然不是“王爷”!再如胤祥嫡出第四子弘皎,他虽然被四大爷清世宗雍正帝封为了宁郡王,但没有世袭罔替的许可,他的后代必须降等承袭,到奉恩辅国公才世袭罔替,因此他的后代同样不是“王爷”。

但是,承袭怡亲王爵位的弘晓一脉一直都有一位世袭罔替的怡亲王存在,直到同治元年。同治元年,怡亲王载垣因为在“祺祥政变”中政治斗争失败被赐死,怡亲王爵位也被短暂停袭。当然,同时倒台的还有另一位“铁帽子”亲王,那就是郑亲王端华和他的弟弟肃顺,这里就不铺开说了。不过,怡亲王爵位毕竟是清世宗许出去的,慈禧太后也不便直接就将其除名了!于是,同治三年,慈禧太后又恢复了怡亲王爵位的承袭,但这一次弘晓一脉被彻底踢出了局,承袭怡亲王爵位的是胤祥另一个儿子宁良郡王弘皎的后代。换言之,自同治三年起,怡亲王爵位成了弘皎家的了……直到清亡,怡亲王爵位一直都停留在弘皎一脉。所以说,前面提到的弘皎后代中没有“王爷”了,其实并不准确,晚清的怡亲王实际上正是弘皎的后代。

综上所述,用一句话来形容“铁帽子”亲王、郡王,叫“铁打的王爵,流水的王爷”。无论某一任“铁帽子”亲王、郡王是否被革爵、甚至被处死,“铁帽子”亲王、郡王爵位本身是“雷打不动”的,换一下帽子底下的那颗脑袋就是。帽子不能动,但帽子底下的那颗脑袋可以随便砍……


农民工歪说历史


什么叫还是“王爷”吗?王爷的种类可多了去了,还有郡王什么的,也不是只有亲王才配称得上王爷啊!这要从王爷的等级开始说起。清代的爵位头衔大致分成两大类,一个是“世袭罔替”,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铁帽子王”称呼。另一个就是“降等承袭”了,意思就是下一代承袭了上一代的爵位,在级别上要自动降一级。

比如清代的爵位共有十四个等级,从上到小依次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按照降等承袭原则,如果祖父做了亲王,那么到你就只能是个多罗郡王了。而做到铁帽子却不一样,可以世代承袭这一个爵位。铁帽子啥意思,焊结实了,啥都端不掉这个铁饭碗。

为雍正付出一切的十三弟。

雍正皇帝的十三弟,才华横溢、低调谦虚的胤祥,是雍正身边最信任的人。从雍正走上夺权道路开始,胤祥就在背后默默支持。等到雍正上台,更是把胤祥当成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封他做了和硕怡亲王,给了世袭罔替的殊荣。

胤祥在康熙朝就被圈禁了十几年,这件事情很奇怪,因为怎么也查不出胤祥到底为什么被圈禁,不过世人皆流传他是代雍正受过。反正这个铁帽子王也不是随随便便给个馒头就能换过来的,胤祥付出了多少大概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铁帽子王当然只能由后代中的一个来承袭,要是生了十个孩子,个个都能承袭,那就乱了套了。所以胤祥的接班人是第七子弘晓。

一个爱好文学的怡亲王

但是弘晓和他父亲有点像,都有点文人的散淡气质,看破了红尘繁华,年纪轻轻便成了闲散王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弘晓虽然官场混得不那么有名头,但是怡亲王府的藏书楼号称天下第一,每天读书成痴,咱们现在读到的《红楼梦》版本,就是人家弘晓和家人手抄的。

就这样怡亲王这个帽子,直到第六代怡亲王载垣才发生了一点变故。道光晚年,载垣走向了政治大舞台,和他的祖辈不一样,这个人爱权,喜欢追名逐利。道光临终的时候,载垣被任命做了顾命大臣,就这样咸丰也顺利登基了。

咸丰登基后,出现了一个改变清朝后半生命运的女子,就是慈禧太后。慈禧通过和奕䜣的完美合作,把肃顺、载垣等八顾命大臣玩弄于鼓掌,并窃取了政权,开始垂帘听政。

铁帽子果然很铁。

奕䜣和两宫太后联手发起的“辛酉政变”,让八个顾命大臣下场都很惨,其中载垣被赐悬梁自尽。而载垣留下的这个怡亲王爵位,后来被降成了不入八分辅国公,由他的族弟载泰继承。

直到同治三年的时候,才重新恢复了怡亲王的爵位,不过已经改由胤祥的第四个儿子弘晈的后代,第四世孙载孰继承了,而怡亲王府则赏赐给了咸丰的九弟奕譓。

载垣的命是真不好,儿子溥斌是个名副其实的败家子,祖上积攒的那些个名人字画、古玩珍宝,后来一一被变卖。不过这怡亲王祖上收集的文物可真不少,溥斌卖了四十年也没卖完。

胤祥的后代一直延续,不得不说龙生九子,后代也是各有各命,有守家的也有败家的。只要这大清朝不倒怡亲王的铁帽子也不会被摘掉,总有人继承。


兮兮说事儿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不降级,一代传一代,都是同样的爵位。这里有个前提是后代和同期的皇帝或者当权者要搞好关系,如果犯了严重的错误,也会被割除爵位。可以参考下我写的一篇关于爵位的文章,可以对爵位有个大概的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