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氓》:從少女到棄婦,一首短詩,卻寫盡了女子對婚戀應有的態度

前言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這是《詩經·衛風》中一首經典的詩。

情感生活不那麼順心的時候,腦海裡總會不自覺地吟起詩中的詞句。

如同遇見一個飽經婚戀風霜的女子。

她清清淺淺地指引著你,尋找那情感答案。

也悄悄地告知著你,一些女子應有的關於婚戀的態度。

這首乍看平平無奇的短詩,初讀上口,再讀驚心,三讀卻令人欽佩。

無它,只因這首短詩裡,住著一個女子,亦住著這個女子的精神和態度。

今天,我們不談賦比興。

我們來看看這個女子坎坷的婚姻生活。

我們來談談那些讓人豔羨的愛情故事背後的挫折和真相。

《氓》:從少女到棄婦,一首短詩,卻寫盡了女子對婚戀應有的態度

一、動心,勇敢追求

她是一個女子,或是豆蔻年華,或是風華正茂,總之,她是一個女子。

待字閨中,沒有多少好友,更沒怎麼接觸過異性——男子。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或許是她的閨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是她的未來。

這些天,她隱約知道,父母在談論她的婚嫁。

她沒有什麼發言權,索性只聽個半耳朵,也不評價,儘管,這是她自己的婚事。

或許她有喜歡過的人,或許沒有,總之,她快要嫁人了。

遠遠的,在父母的暗示下,她見著了未來將與她關聯的那個人。

他抱著幾匹布,像要換絲,但她知道,那是他的聘禮,因她見著了那個少年郎臉上的紅暈。

普通百姓的模樣,普通男子的穿束,唯一不同的,是他臉上的窘迫。

她聽見父親威嚴的聲音,她聽見男子急迫地辯解和允諾,她知道男子帶的彩禮不夠。

更清晰的,是她聽見男子說:“請您務必再等等,我一定馬上備足彩禮,立馬來迎娶令愛。”

第一次,有人為她著急,第一次,有人為了她與父親辯解,第一次,她感受到了心跳。

《氓》:從少女到棄婦,一首短詩,卻寫盡了女子對婚戀應有的態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然後呢?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愛情嗎?她想;

這是幸福嗎?她問自己;

她記得,姨父當年求娶小姨的時候,在雪地裡跪過,她記得,閨蜜婚後頗受丈夫照料,日子和和美美。

她記得,她們的夫婿,都像他一樣,不善言辭,憨厚老實。

總之,她動心了,她第一次體會到開心,異性帶來的開心。

他懨懨而歸的時候,她走出閨閣,送他到了頓丘。

她貿然對他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急切的心,魯莽的行為,讓她捱了父母一頓責罵,她依舊很開心,為了愛情,她第一次抗爭。

約定的秋日越來越近,她時常想起那個少年郎。

她想起他憨憨地撓頭,想起他急切的辯解,想起他臉上偶爾透露的窘迫與害羞。

想呀想,總也見不到,於是,她爬上了一堵破土牆,這大概是她能接觸到的最高處。

盼啊盼,望啊望,總也見不到那個熟悉的背影,隔著多少山水,其實,她也並不那麼清楚。

有時,她想,是不是家裡有急事絆住了他的腳步;

有時,她又想,是不是自己當時的莽撞嚇到了他;

她唯獨沒想過,他也許會後悔。

這,是她的期盼,因而,不能懷疑。

《氓》:從少女到棄婦,一首短詩,卻寫盡了女子對婚戀應有的態度

媒人又開始登上她家的門檻,她越來越著急,卻總跟父母執拗,說他一定會來。

也便總是踏上那堵破土牆,那裡,隔著雲海,有她的思念和期盼。

終於,一個身影點亮了她的期待,一種喜悅攜來了幸福的號角,她等到了那個日夜期盼的人。

占卜,訂下婚期,她暈乎乎,如墜雲霧,有一頂轎子,抬起嫁妝和她。

她像所有女子一樣,期待著自己的幸福。

那時,她還不知,婚姻亦可,成為愛情的墳墓。

她亦不知,少年郎,亦可成為負心漢。

總之,她有最美好的期待,卻沒做好跌落雲端的準備。

遇見心動,遇見愛情,她義無反顧,勇敢追尋,雖如飛蛾撲火,卻終究無負於心。

一頂轎子,將她抬離故鄉,抬向撲朔迷離的未來,她是傷悲,還是欣喜?

往後,到底是飛躍,還是淪陷?

二、婚姻,切忌淪陷

她是一個少婦,蛾眉輕掃,青絲微盤,唇含丹朱,美目顧盼。

蓋上蓋頭,她從少女,變成了少婦。

婚嫁的那天,是她最美的時刻。

鳳冠霞帔,遮不住對幸福的渴望,嫁衣錦繡,褪下的,卻是整個青春年華。

在轎子裡,她看見沃若的桑葉,她想,時光正好,她聽見斑鳩鳴叫,只覺鳥兒也為她高興。

在婚床上,她想,要相夫教子,要溫潤如玉,要侍奉公婆,要將一腔愛戀變成勞動揮灑在這個新家。

婚後,她褪下華妝,素顏朝天,端茶送水,打掃庭院,織布裁衣,浣衣洗裳,挑水澆園,服侍夫婿……

《氓》:從少女到棄婦,一首短詩,卻寫盡了女子對婚戀應有的態度

從此蕭郎是夫婿,亦或變王八?圖片來源網絡

她是一個少婦,準確來說,她是個家庭主婦。

說是家庭主婦,其實家裡家外的事都得打點。

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都她管不說,親友往來的禮品宴席等等也要佈置得當。

從早忙到晚,是她的生活常態。

看著乾淨的院落,清爽的衣裳,青翠的菜園,健朗的公婆,她滿心歡喜。

偶爾,丈夫會同她說些體己話,有時,他會握著她的手,說你辛苦了,話裡透著細碎的心疼。

有時,他會允諾她一個美好的未來,功名利祿,飛黃騰達。

她說,挺好,現在也挺好,只要我們安好,便好。

日復一日,起早貪黑,一年的日子扳不了幾次手指就過去了,平靜而安寧。

丈夫的眼底,早已褪掉窘迫和羞澀,他漸漸習慣讓她倒洗腳水,開始吐槽她做的飯菜一成不變……

他抱怨什麼,她聽什麼,改什麼,變著花樣給他做菜,幹活愈發勤快。

儘管這樣,他呆在家裡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氓》:從少女到棄婦,一首短詩,卻寫盡了女子對婚戀應有的態度

在地願為連理枝,一枝斷,連理散,圖片來源網絡

她看見他跟村頭的寡婦有說有笑,她聽說,他給寡婦送她做的熱菜熱湯。

起初,她不在意,風言風語卻像遇風的柳絮,鑽進每個角落,也鑽進她的耳裡心中。

她想起他說村尾王二家婆娘給王二洗腳,她做到了。

她想起他說麻子他老婆化妝最好看,她便重新拾起了胭脂眉筆。

這會子,她卻難住了,怎麼改變都可以,唯獨,成為寡婦,她做不到。

她等他到深夜,她說,你早點回家,他醉了酒,兇她,你個婦道人家懂什麼?

她說,村裡有風言風語了,他給了她兩巴掌。

看她還想張嘴,他又給了她兩腳。

她流淚了,他自顧自睡去。

這樣的日子又過了一陣,這天,她在村頭遇上了郭寡婦。

郭寡婦說,你家那口子說你做的湯不及我做的好喝,她沒搭理,尾音卻飄進了她耳朵。

《氓》:從少女到棄婦,一首短詩,卻寫盡了女子對婚戀應有的態度

只聽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圖片來自網絡

她找公婆訴苦,她說村裡那點事,誰家都知道,說出去不好聽。

次日,他丟下一封休書,摔門而去。

她倚在門口問公婆,自己可有不守婦道,自己任勞任怨何錯之有。

公婆慈眉善目,語氣和善:“兒媳呀,你看你嫁過來三年也沒生個一男半女不是?”

原來才三年呀,她看見庭院裡的水窪,三年,皺紋已經爬到眼角眉梢了,終究,是輸了。

她一言不發,收拾行裝,卻害怕回家。

淌過淇水時,水打溼了帷幔,打溼了她的裙裳,卻不知,袖口怎也是溼的。

她掀開轎簾,只見斑鳩旋繞,不知該去往何處,桑葉已落,那裡還有桑葚的影子?

她輸了,斑鳩也輸了,過於沉溺美好,淪陷其中,本就是個錯誤。

她後知後覺,終於明白,洗手作羹湯,是她的浪漫和犧牲,卻是他的索然和乏味。

當天邊的彩虹褪下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外衣,剩下的,只有炫目過後的失去色彩的空白。

都說容顏易老,一個女子,終其一生,又能留下什麼?

美麗,夢想,品質,那些閃閃發光的東西,再最沉淪的時刻,原來也不能丟下,包括,自己的脾性。

三、放棄,何必逗留

她是一個棄婦,她獨自垂淚。

她帶著狼狽的行裝回了孃家,在嫁做他人婦之後。

她聽見鄰里的紛紛議論,她見著媒婆嫌棄的眼神,她見著父母難過的神色。

帶著傷痕和過往,她回了家,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家。

兄弟姐妹們笑容依舊,歡喜地迎她。

餐桌上,他們說著她年少的糗事,同她開著玩笑,嘻嘻哈哈好不熱鬧。

她見著兄嫂和睦,侄子侄女各個可愛伶俐,高興之餘,碗裡的飯卻難以下嚥。

是啊,婚嫁之後,哪怕是血肉至親,也都各自經歷著各自的天堂與地獄。

能笑臉相迎,已屬不易。

《氓》:從少女到棄婦,一首短詩,卻寫盡了女子對婚戀應有的態度

誰又知道,彩虹的另一頭,是什麼呢?圖片來自網絡

她匆匆扒了幾口飯,回了兄嫂整理出的客房,坐在床邊,獨自垂淚。

透過窗口,她看見,兄長為嫂嫂理了理稍亂的髮鬢。

她想起,春日裡,桃花綻放時,他也為她簪過花;

夏日裡,豔陽當空,她忙碌時,他也為她搖過蒲扇;

秋日裡,處處金黃時,他偷偷給她留過最甜的果子;

冬日裡,銀裝素裹,她手腳通紅,他也曾抱著她替她捂手暖腳。

當然,她也不了,郭寡婦囂張的笑,忘不了,公婆的“好言好語”,更忘不了,他的拳腳相向。

昔日的少年郎原來一直在變,婚姻,也原來,從不永恆。

不知不覺,手上的帕子已經被眼淚浸溼了一遍。

《氓》:從少女到棄婦,一首短詩,卻寫盡了女子對婚戀應有的態度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圖片來自網絡

抬起頭,她看見母親關切的目光,躲不過,也無需再躲。

“阿母,我被休了,日子還長著,您別擔心”,她說。

“囡囡,別哭,阿母在呢,回家了,就沒事了哈,咱不怕,咱什麼都不怕。”

後來,嫂嫂將她的閨閣拾掇了出來,她梳上姑娘的髮飾,重掃胭脂。

望著鏡中的自己,她想起昔日那人允她的山盟海誓。

她想起與那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諾言,如同看那鏡中月,水中花。

哪裡還需要跟你一起白頭到老,共此一生者,惟有內心強大的自己啊!

她是個棄婦,準確來說,她是一個不再逗留於過往的女子。

這一次,她誰都不是,不扮演誰,不取悅誰,她,只是她自己。

寫在最後

《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詩中女子對愛情的勇敢追求,對婚姻的忠誠,以及最後被棄時雖有抱怨和不甘但索性放手的決絕和反抗,是先秦時代從詩中走出來的風骨。

她或許容顏不再,或則依舊艱辛,但我依舊欽佩她的膽量和氣度。

這份骨氣,值得任何時代的任何女子學習。

因此,它選入了詩三百,選入了我們的教材。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像是畫外音,更像是女子回想以往的感概及對後世女子的告誡。

為何無食桑葚,為何無與士耽?

說的不是不要步入婚姻,而是不要淪陷在對婚姻和幸福的幻想中。

先成為自己,然後步入婚姻也罷,步入婚姻後,竭力找到自己也好,女子,也終究要找到自己。

《氓》:從少女到棄婦,一首短詩,卻寫盡了女子對婚戀應有的態度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圖片來自網絡。

《氓》這首詩裡的女子,愛情婚姻故事具體如何,我未曾細緻考究。

我只是結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想象,描摹了一個粗略的故事。

我想,遇見愛情時勇敢追求,放手時毅然決然,並最終成為自己,恰恰是詩中的奇女子傳遞給我們的關於婚戀的態度。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幸運地恰好遇上幸福,但我願:

願你有追逐愛情的勇氣,也有告別悲劇的堅毅;

願你依舊堅定追求幸福的腳步,但不要遺失那珍貴的自我;

願你嘗過世間致命的甜,依舊能保持清醒,願你遇見不喜歡的悲苦,能及時轉換方向,不再蹉跎。

關於我:

我是句有趣,一個總想寫點什麼,有時又不知自己在說些什麼的寫作者。

希望我的文字,能給你片刻的安寧與指引,歡迎關注,願與你一起進步。

如果您有什麼感情困惑,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咱們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