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華東-安徽省及下轄各市經濟財政實力(2019)

經濟實力:安徽省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礦產、旅遊及科教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製造業基地,汽車及零部件製造、家電、化工及專用裝備製造等傳統產業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同時,豐富的科教資源對當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撐,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近年來全省經濟總體運行較為平穩,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中游,但因人口基數相對較大,人均水平仍未到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安徽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萬億元,繼續位列全國第十三位,同比增長8.02%,增速高於全國水平1.4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8.8:46.1:45.1,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快速提升,成為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9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8萬億元,同比增長7.8%,經濟增長尚屬平穩。但全省經濟發展動能仍處於調整期,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11.8%和8.4%,同比變化存在一定波動,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分別為11.6%和10.8%,進出口增速分別為16.6%和9.0%,同比變化均有不同幅度下降。

安徽省各地市經濟發展較不均衡,省會城市與其他地市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明顯;皖江城市帶依託沿江優勢和產業轉移政策的支持,經濟帶動效應持續增強;皖北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較為薄弱,區域經濟抗風險能力總體較弱。具體看下轄市,合肥市和蕪湖市在全省的經濟領先地位較為穩固,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7822.9億元和3278.5億元,經濟總量合計佔各地級市合計的36.48%,但合肥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放緩,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大幅下滑;馬鞍山市、安慶市、滁州市、阜陽市和蚌埠市經濟水平在省內排名中上游,但主導產業持續面臨轉型壓力,經濟增速提升有所承壓;其餘各地市現階段經濟體量相對有限,核心產業有待持續扶持,經濟增速存在波動。2019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各地市經濟總量序列存在一定變化,但合肥和蕪湖兩市的經濟總量仍在全省各市中佔有絕對領先地位。

財政實力:安徽省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稅收收入平穩增長,稅收比率逐年提升,上級補助收入一直保持在較大規模,此外近兩年土地市場景氣度總體較高,全省綜合財力持續提升。2018年,安徽省全面落實減稅政策,全年減稅1103.2億元,同比增長19.9%,企業活力得以增強,稅收收入保持增長。此外,2018年1月1日起,安徽省正式開徵環境保護稅,稅收體系進一步健全;《安徽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也同步實施,非稅收入管理得以進一步規範。2018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3048.67億元,較上年增長8.4%,稅收比率為71.53%,較上年提高1.46個百分點;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為3031.52億元,同比下降5.03%。2019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完成財政總收入4558億元,較2018年同期增長6.1%。

從下轄各市情況看,合肥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依然保持了突出的規模及質量優勢,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712.49億元,稅收比率為79.2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小幅提升;蕪湖市收入增速繼續放緩,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為2.21%,較2017年放緩了1.99個百分點;滁州市收入規模排名省內第三,相較於其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地方經濟稅收轉化率相對較高,收入增速基本與2017年保持平穩,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增速為9.19%;阜陽市收入仍表現出較快的增長勢頭,規模排名第四位,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為18.73%,位列省內第一;宣城市、蚌埠市、馬鞍山市和安慶市增幅提升明顯,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分別為7.06%、8.21%、9.15%和10.06%,分別較2017年增長4.44個、2.84個、10.55個和15.51個百分點;六安市增幅放緩明顯,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為8.54%,較2017年放緩6.25個百分點;亳州市、宿州市和淮南市收入增長加快,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分別較2017年提升9.8個、6.71個和0.04個百分點;其餘包括黃山、銅陵、淮北和池州在內的四市收入規模仍未超過100億元,其中銅陵市和池州市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較 2017年下降4.62%和1.07%。2019年上半年度,各地級市財政收入較2018年同期均實現不同幅度的增長。

2018年,除合肥市和六安市外,安徽省其餘各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實現不同幅度的增長。合肥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規模優勢依然最為顯著,2018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為659.89億元,雖較2017年下降48.46%,但仍位列全省規模第一。安慶市2018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大幅增長,增速為136.72%,位列增速第一。阜陽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對財力的貢獻度最高,此外六安市、宿州市、安慶市和淮北市當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對財力的貢獻也提升至較高水平,2018年上述五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率均在100%以上。

債務狀況:政府債務方面,2018年末安徽省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6704.65億元,較2017年末增長15.13%,規模位列全國各省市降序排列第10位,低於當年全省債務限額7629.10億元。以地方政府債務餘額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相對比,2018年末安徽省地方政府債務餘額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2.20倍。考慮到新增債務嚴格執行限額管理,同時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深化推行,相關項目收益可為償債資金提供保障,安徽省政府債務風險整體可控。

安徽省各地級市政府債務管理嚴格遵循限額原則,合肥市2018年末未使用債務限額比例相對較高,其餘各市未使用債務限額有限。省內各地級市城投平臺在債券發行領域較為活躍,尤以蕪湖、滁州和亳州等地為代表。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城投債發行額分別為828.77億元和800.55億元,全國規模排名分列第十二和第十四位。包括債券在內,各地級市平臺帶息債務情況存在較明顯的分化,其中亳州、淮北和馬鞍山的平臺債務負擔相對較重。


一、安徽省經濟實力與財政實力分析


(一)安徽省經濟實力分析

安徽省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礦產、旅遊及科教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製造業基地,汽車及零部件製造、家電、化工及專用裝備製造等傳統產業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同時,豐富的科教資源對當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撐,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近年來全省經濟總體運行較為平穩,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中游,但因人口基數相對較大,人均水平仍未到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安徽省經濟總體實現平穩增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但投資增速呈現波動,消費及進出口增速小幅回落。

安徽省位於我國華東地區,長江三角洲腹地,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臨江西,北靠山東。安徽省下轄16個地級市、8個縣級市、53個縣,省會為合肥市,全省國土面積14.01萬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323.6萬人,城鎮化率為54.69%。

安徽省擁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不僅是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也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的重要區域。安徽省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毗鄰的江蘇、浙江、山東均屬於沿海發達地區,處於產業升級換代階段,安徽省在承接發達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方面具有一定的地理優勢;同時,安徽省西與湖北、河南兩省相鄰,南與江西省接壤,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的橋頭堡。

安徽省交通基礎設施較為發達,目前已形成鐵路、公路、海運和航空等相結合的綜合性交通運輸體系。安徽省擁有京滬線、隴海線、京九線等多條鐵路幹線,其中橫貫安徽省北部的隴海線,向西可以挺進中西部地區,向東則可到達江蘇省連雲港出海;京滬、京九兩條鐵路幹線南北縱貫全省,北上可直達北京,南下可直達上海和香港。截至2018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4836公里、一級公路達4864公里,境內合寧高速東達寧滬,蕪宣高速南連杭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漢,合徐高速北通徐州,已基本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安徽省擁有8座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機場,其中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為4E級樞紐幹線機場,現已與全國多個大中型城市通航。此外,橫貫安徽省南部的長江通道,連通安慶、銅陵、蕪湖及馬鞍山等多個重要港口直達上海。

安徽省自然和旅遊資源豐富,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省內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其中煤、鐵、銅、硫鐵礦、水泥用石灰岩和明礬石的探明儲量居多,是國家級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和華東乃至全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同時,安徽省是我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擁有黃山、九華山等12 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5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5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以及1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省科教資源豐富,其中省會合肥市是全國著名的科教城。截至2018年末,安徽省擁有普通高等院校110所,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30.7萬人,科研機構6018個;擁有國家大科學工程5個,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26個,省重點實驗室152個;擁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21家,其中國家級39家;擁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個,其中國家級6個;高新技術企業5403家,其中當年新認定1432家。

安徽省經濟發展水平處於全國中游,2018年全省經濟總體實現平穩增長,但因人口基數相對較大,人均生產總值依然低於全國[1]平均水平。2018年,安徽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萬億元,仍位列全國第13位,同比增長8.02%,增速較上年下降0.48個百分點,但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42個百分點;人均GDP為4.77萬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6.46萬元。2019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8萬億元,同比增長7.8%,經濟保持平穩發展。

從三次產業結構情況來看,2018年安徽省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2638.01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3842.09億元,同比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13526.72億元,同比增長8.6%。三次產業結構由2017年的9.5:49.0:41.5調整為8.8:46.1:45.1,其中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38.9%,比上年下降2.9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快速提升,成為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9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631.9億元,同比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1142.3億元,同比增長8.0%;第三產業增加值11009.0億元,同比增長8.2%。

作為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製造業基地,安徽省工業基礎較好,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材料、汽車及零部件製造、能源、農副產品深加工、化工及專用裝備製造等傳統優勢產業,並擁有一批諸如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安徽海螺集團公司、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淮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徽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等代表性企業。2018年末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421戶,全年全省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3%,增速居全國第4位,繼續保持高速發展。

近年來材料、汽車及零部件製造等傳統支柱產業依然為安徽省經濟發展提供基礎,但同時也面臨能源枯竭以及化工產業環保壓力增大等挑戰。為此,安徽省全力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和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並形成了電子信息和家用電器、汽車和裝備製造、食品醫藥、材料和新材料、輕工紡織、能源和新能源六大高新技術主導產業。2018年全省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2%,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2.6%;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6.1%,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9.5%,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工業總產值增長16.6%。

服務業方面,2018年安徽省服務業增長放緩,但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提升。2018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為8.62%,比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但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41.5%提高到45.1%。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增長5.0%,比上年回落5.9個百分點,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9%,增長0.8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5.9%,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增長1.4個百分點;其他營利性服務業[2]增加值增長22.6%,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0.7%,增長1.5個百分點,是服務業中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行業。此外,房地產市場方面,2018年安徽省房地產市場呈現價量齊升的狀態,銷售量和銷售額增速較2017年明顯提升,待售面積繼續減少,樓市去庫存取得一定的效果。2018年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10038.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1%,增速較2017年提升0.9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7077億元,同比增長20.6%,增速較2017年提升4.1個百分點;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1682.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6.8%。

從三大需求看,2018年安徽省投資增速小幅提升,消費和進出口增速小幅回落。2019年前三季度,安徽省投資、消費及進出口增速較2018年同期均有不同幅度回落。

2018年安徽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1.8%,較2017年提升0.8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二位。2018年以來,受益於國家多項減稅降費措施的出臺,企業負擔有效降低,全年全省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4.8%,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33.3%,增速較去年提升21.8個百分點,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67.8%。受防範金融風險、規範地方舉債融資等因素影響,全年全省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受限,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增速較去年回落17.2個百分點。隨著中央重申“堅決遏制房價上漲”,房地產市場價格調控導致土地購置費增速明顯回落,房地產開發進度減慢。2018年,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6.4%,比上年回落15.5個百分點。其中土地購置費增長49.9%,回落30.2個百分點;建安投資下降4.1%,回落17.3個百分點。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8.4%,較上年同期回落3.5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增速明顯回落,2019年前三季度較上年同期回落13個百分點至8.9%;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5個百分點至11.2%;基礎設施投資增速較上年同期增長2.4個百分點至11.1%。

2018年安徽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21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增速較2017年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網上商品零售額492.2億元,同比增長36.1%,仍保持高速增長。從主要限額以上消費品類別看,當年吃、穿、用類商品零售額增速雖較上年小幅回落,但仍保持較快增長。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57.6億元,增長10.8%,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1.2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方面,2018年安徽省對外貿易發展態勢持續向好。2018年全省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為629.7億美元,增速為16.6%,繼2017年扭轉了連續兩年負增長的局勢之後,2018年增速小幅回落。全年全省出口總額為362.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8.1%,增速較上年提升10.9個百分點。從出口商品來看,機電產品出口額佔比仍為最高,且保持23%的高速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增速進一步提升至31.1%。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進出口總額512.5億美元,增速為9%,較上年同期回落12.2個百分點。當期全省出口總額為300.1億美元,增長12.3%,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8.4個百分點;進口總額為212.4億美元,增長4.7%,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17.1個百分點。

201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明確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定位為合作發展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實驗區、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基地。自此以來,安徽省積極建設皖江城市帶,皖江城市帶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點開發區域,是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輻射最接近的地區之一。2016年6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將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八市納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範圍。根據《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實施方案》,安徽省擬將合肥市打造成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同時積極打造沿江發展帶,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基地,構建高等級、一體化、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構築輻射全國、面向亞太的開放新高地,強化生態安全保障,推動一體化發展機制創新。隨著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以及皖江城市帶等政策規劃的實施,安徽省經濟發展或將面臨新的機遇。

(二)安徽省財政實力分析

安徽省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稅收收入平穩增長,加之全省人口基數較大、省內貧困市縣數量相對較多,可持續獲得中央政府補助,此外近年來土地市場景氣度總體較高,全省綜合財力持續提升。2018年,安徽省全面落實減稅政策,企業活力得以增強,稅收收入保持增長。此外,2018年1月1日起,安徽省正式開徵環境保護稅,稅收體系進一步健全,《安徽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也同步實施,非稅收入管理得以進一步規範。

得益於良好的產業基礎和中央政府持續支持,安徽省綜合財力位於全國中上游。2018年全省綜合財力為1.24萬億元,同比增長9.98%。其中,以稅收收入為主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上級補助收入增長較為穩定,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為主的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小幅回落。

2018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財力對全省綜合財力的貢獻率為64.93%,上級補助收入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主要來源。安徽省人口基數較大,加之省內貧困市及貧困縣數量較多,因此近年來全省所獲得的上級補助收入規模持續穩定增長。2018年全省獲得一般公共預算補助收入3082.80億元,較2017年增長5.54%,佔綜合財力的24.87%。

安徽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在全國排名中游水平,近三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稅收比率位於70%左右,處於全國中下游水平。2018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3048.67億元,較2017年增長8.4%[3],其中稅收收入為2180.74億元,同比增長10.66%[4],稅收比率為71.53%,較2017年提高1.46個百分點,稅收比率在全國31個省市中位列第21位,較上年下滑4個位次。從稅收構成來看,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國全面推行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後,安徽省主要稅種由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及涉房涉地稅等構成,主要稅種近年來在全省稅收收入中佔比均超過90%。從行業來看,材料、汽車及零部件製造、能源等傳統優勢產業對全省稅收支撐作用明顯,電子信息、智能家電等高新技術產業對稅收的貢獻度逐步增強。2018年,安徽省全面落實減稅政策,全年減稅1103.2億元,同比增長19.9%,減稅措施的實施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企業活力,使得稅收收入穩定增長。此外,2018年1月1日起,安徽省正式開徵環境保護稅,稅收體系進一步健全;同時,《安徽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也同步實施,非稅收入管理進一步規範。

華東-安徽省及下轄各市經濟財政實力(2019)

2018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6572.15億元,同比增長5.9%[5],當年一般公共預算自給率為46.39%,較2017年提升1.06個百分點。在支出結構方面,2018年安徽省剛性支出[6]佔比53.09%,民生支出[7]佔比44.43%。從主要支出科目[8]看,一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社會保障和教育支出當年呈現兩位數的增速,分別為11.66%、11.47%、13.21%和10.68%;教育、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節能環保、農林水和住房保障支出增長較慢,分別為9.69%、4.91%、5.38%、3.37%和1.08%。

2019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完成財政總收入4558億元,較2018年同期增長6.1%[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長5.2%;完成財政支出5882億元,較2018年同期增長10.8%[10]。

安徽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主要來源於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受房地產及土地市場景氣度等因素影響較大。2018年安徽省土地交易市場繼續表現活躍,但成交價小幅回落。受此影響,2018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同比下降5.03%[11]至3031.52億元。同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607.2億元,增長1.74%。

從安徽省省級財力看,上級補助收入的貢獻占主導地位,較之全省財力結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的貢獻度較低。雖然省級財力佔全省財力的比重相對較低,但考慮到省級負責確定稅收分成比例及轉移支付分配政策,省級具有較強的財力調配能力。

2018年安徽省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4.15億元,增長10.7%[12],其中稅收收入198.53億元,增長16.6%[13],非稅收入105.62億元,增長1.1%[14];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40.05億元,增長7.0%[15]。此外,2018年安徽省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939.93億元,成為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財力的主要來源,同年債務轉貸支出842.93億元。2018年安徽省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為26.74億元,增長17.6%[16];同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28.80億元,受中央追加港口建設費支出影響,增長143.5%[17]。此外,2018年安徽省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為1316.08億元,成為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財力的主要來源,同年債務轉貸支出1316.08億元,全部轉貸市縣使用。

二、下轄各市經濟與財政實力分析


安徽省下轄合肥市、蕪湖市、安慶市、馬鞍山市、滁州市、阜陽市、宿州市、六安市、蚌埠市、宣城市、淮南市、亳州市、淮北市、銅陵市、黃山市和池州市16個地級市。其中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涉及的8個地級市(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經濟增長在安徽省內處於領跑地位,而中原經濟區及淮河經濟帶所覆蓋的皖北地區7個地級市(阜陽、淮北、亳州、宿州、六安、蚌埠、淮南)以及以旅遊業為主的黃山市經濟總量相對較低。

根據《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安徽省計劃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打造成全省轉型發展的新支撐帶,加快產業聚集和高端化發展,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戰略支點;加快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建設,進一步完善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河流域綜合治理與綠色發展的政策支持,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推動“四化”協同發展;建立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促進文化旅遊資源保護和深度開發,創建大黃山國家公園,同時進一步推動皖南旅遊示範區交通和旅遊服務設施建設。

(一)下轄各市經濟實力分析

安徽省各地市經濟發展較不均衡,省會城市與其他地市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明顯;皖江城市帶依託沿江優勢和產業轉移政策的支持,經濟帶動效應持續增強;皖北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較為薄弱,區域經濟抗風險能力總體較弱。其中合肥市和蕪湖市在全省的經濟領先地位較為穩固,但合肥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放緩,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大幅下滑;馬鞍山市、安慶市、滁州市、阜陽市和蚌埠市經濟水平在省內排名中上游,但主導產業持續面臨轉型壓力,經濟增速提升有所承壓;其餘各地市現階段經濟體量相對有限,核心產業有待持續扶持,經濟增速存在波動。

從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因安徽省內各地級市資源稟賦和發展戰略導向的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分化。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涉及的8個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總體領先,除宣城、銅陵和池州排名中下游;皖北地區7個地級市中阜陽和蚌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靠前,淮北、亳州、宿州、六安、淮南經濟發展水平相對靠後;皖南旅遊示範區黃山市目前經濟總量規模較小。從2018年安徽省各地級市經濟總量及其佔全省的比重看,各地級市經濟總量可分為三個梯隊,其中,省會城市合肥和蕪湖為第一梯隊;馬鞍山、安慶、滁州、阜陽、蚌埠和宿州六市為第二梯隊;六安、宣城、亳州、銅陵、淮南、淮北、池州和黃山八市為第三梯隊。

華東-安徽省及下轄各市經濟財政實力(2019)

從2018年的情況看,安徽省各地級市的經濟總量排序除宣城市以微弱優勢超越六安市外,其餘地級市排序較2017年無變化。合肥和蕪湖兩市的經濟總量仍在全省各市中佔有絕對領先地位,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7822.9億元和3278.5億元,經濟總量合計佔各地級市合計的36.48%,其中省會城市合肥市遙遙領先。經濟總量位於第二梯隊的六市經濟發展水平較為均衡,經濟總量合計佔各地級市合計的35.30%。其中馬鞍山市及安慶市相對領先,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918.1億元和1917.6億元,其餘四市地區生產總值處於1600億元和1810億元之間,從高到低排名依次為滁州市、阜陽市、蚌埠市和宿州市。經濟總量排名靠後的地級市為宣城、六安、亳州、銅陵、淮南、淮北、池州和黃山八市,其中宣城市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317.2億元,反超六安市排名第九位,六安、亳州、銅陵和淮南四市地區生產總值較為相近,處於1100億元和1300億元之間,淮北、池州和黃山三市經濟總量繼續排名全省末三位,分別為985.2億元、684.9億元和677.9億元。

從經濟增速來看,安徽省下轄各市基本處於中速增長區間。2018年亳州市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以10.1%的水平繼續蟬聯首位,淮北市以3.6%的經濟增速位列末位;包括淮北在內,安慶、黃山、六安、池州、淮南和銅陵七市增速同在全省平均水平(8.02%)之下。從經濟增速變動看,2018年各地市經濟增長普遍承壓,僅亳州、阜陽、池州和滁州四市經濟增速有所加快,合肥市相對平穩,其餘各市經濟額增速均呈現放緩趨勢。具體來看,2018年亳州、阜陽、池州和滁州市經濟增速分別較2017年提升0.9、0.5、0.2和0.1個百分點;合肥市經濟增速維持2017年水平;其餘各市經濟增速均有所放緩,其中銅陵市和淮北市的經濟增速降幅最為顯著,銅陵市由2017年的8.2%降至2018年的3.9%,淮北市則由2017年的7.6%降至2018年的3.6%,淮南市經濟增速降幅相對顯著,由2017年的6.9%降至2018年的4.3%,其餘包括蚌埠、宿州、馬鞍山、蕪湖、安慶、六安、宣城和黃山在內的八市經濟增速呈現小幅下降,2018年較2017年降幅均未超過1個百分點。

從人均指標來看,合肥、蕪湖、馬鞍山和銅陵四市201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46萬元。具體來看,合肥市及蕪湖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領先,2018年分別為9.75萬元和8.81萬元,遠高於全省平均水平4.77萬元;馬鞍山市和銅陵市人均指標也處於較高水平,201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8.21萬元和7.55萬元;蚌埠市、宣城市和黃山市201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5.07萬元、5.01萬元和4.86萬元,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其餘各地級市201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阜陽市和亳州市201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省水平的差距仍最為顯著,分別低於全省水平2.61萬元和2.32萬元。

華東-安徽省及下轄各市經濟財政實力(2019)

從三大需求看,除蕪湖、淮北、銅陵、合肥和淮南五市外,2018年其餘各市固定資產投資仍實現了兩位數的較高速增長;各市消費亦實現較高速增長,除宣城、合肥和銅陵外,其餘各市消費增速均處於兩位數的增長;各市進出口增速存在較大差異,池州和蚌埠兩市2018年進出口總額呈現負增長。

華東-安徽省及下轄各市經濟財政實力(2019)

具體來看,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各地級市均未披露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額規模,從增速情況來看,2018年阜陽市和亳州市以22.1%和18.0%的增速繼續位列第一和第二位,但增速分別較2017年放緩了4.2和4.0個百分點。宿州、滁州、黃山、宣城、蚌埠、六安、安慶、池州和馬鞍山九市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速,分列第三至十一位,除了蚌埠市和安慶市增速較2017年放緩了0.8和1.2個百分點外,其餘各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較2017年有所提升。蕪湖、淮北、銅陵、合肥和淮南五市增速為個位數,分別為9.7%、9.2%、9.0%、7.1%和2.4%,其中淮南、銅陵、蕪湖和淮北市分別較2017年放緩4.6、3.1、1.5和0.9個百分點。

房地產投資[18]方面,在經歷了2017年各地市房地產投資增速回升的態勢後,2018年各地市房地產投資增速總體呈現放緩的趨勢,除宿州、宣城、黃山、安慶和銅陵五市2018年增速有所提升外,其餘各市房地產投資增速明顯放緩。其中淮南、阜陽和蚌埠三市的增速下降最為顯著,同時合肥市和池州市2018年房地產投資呈現負增長。具體來看,2018年合肥市房地產投資規模仍顯著領先於其他地級市,為1527.17億元,較上年下降1.9%。2018年阜陽市和蚌埠市房地產投資規模分別為589.70億元和576.64億元,分列省內第二和第三位,同比增速分別為14.2%和7.4%。其餘各市房地產投資規模在500億元以下,其中銅陵市2018年完成房地產投資157.60億元,同比增幅達26.7%,是全省增速最高的城市,池州市房地產投資規模依然較小,為74.70億元,處於省內倒數第一位。

消費方面,2018年安徽省各地級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保持增長,但除安慶、滁州、阜陽、蚌埠、馬鞍山和宿州六市當年增速同比略有提升外,其餘各市增速較2017年小幅放緩。具體來看,2018年合肥市、蕪湖市和阜陽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位居規模前三,分別為2976.7億元、1028.3億元和962.2億元,銅陵市、淮北市和池州市居規模末三位,分別為365.0億元、324.5億元和255.5億元。除宣城、合肥和銅陵三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個位數外,其餘各地級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均為兩位數,其中安慶市以15.2%的水平位居第一,銅陵市以6.7%的水平排名最末,安慶市、滁州市、阜陽市、蚌埠市、馬鞍山市和宿州市2018年增速分別較2017年提升3.1、2.0、1.9、1.7、1.2和1.1個百分點,是增速得以提升的六個城市,銅陵市2018年增速較2017年縮窄5.6個百分點,是當年增速放緩最顯著的城市。

進出口方面,2018年安徽省地級市外貿業績繼續呈現回升態勢,除蚌埠市和池州市外,其餘地級市當年進出口額均呈正增長。具體來看,合肥市以308.1億美元的規模位列全省第一,繼續顯著領先於排名第二和第三的蕪湖市(68.8億美元)和銅陵市(62.4億美元),但以上三市2018年進出口額增速均有所放緩,分別較2017年下降10.1、8.7和8.2個百分點。2018年馬鞍山市和滁州市進出口總額分列全省第四和第五位,分別為44.8億美元和31.0億美元,同比增幅均較2017年有所放緩。其餘各市進出口總額均不超過20億美元,其中淮南市進出口總額為4.8億美元,位列全省最末位,增速為61.4%,位列全省第一。

2019年上半年度,安徽省各市經濟總量序列存在一定變化,但合肥和蕪湖兩市的經濟總量仍在全省各地市中佔有絕對領先地位,當期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3752.2億元和1694.4億元,經濟總量合計佔各地市的35.28%。2019年上半年度,安慶市經濟總量以2.39億元的微弱優勢超越馬鞍山市,規模排名較2018年上升1位至全省第三,相應的馬鞍山市下降了1位至全省第四;阜陽市經濟總量以13.20億元的微弱優勢超越滁州市,規模排名較2018年上升1位至全省第五,相應的滁州市下降了1位至全省第六;規模排名第七和第八位仍為蚌埠市和宿州市,較2018年保持一致;六安市和宣城市規模排名較2018年互換,分列全省第九和第十;亳州市仍位列全省第十一位,較2018年一致;淮南市和銅陵市規模排名較2018年互換,分列全省第十二和第十三位;淮北市仍位列全省第十四位,較2018年一致;全省規模排名後兩位的為黃山市和池州市,較2018年序列互換,分別位列第十五和十六位。增速方面,亳州市以9.5%的水平繼續蟬聯第一,滁州市當期GDP同比增速也較高,為9.4%,滁州市、宿州市、阜陽市、安慶市、六安市、蕪湖市、宣城市、合肥市、馬鞍山市當期GDP同比增速也相對領先,處於全省平均水平(8.0%)以上。

(二)下轄各市財政實力分析

1.下轄各市一般公共預算分析

2018年安徽省大部分地級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保持增長,且規模排序前九位較2017年保持一致,規模排序第十位的亳州市較2017年上升兩個位次,黃山、銅陵、淮北和池州四市規模排序位次有所調整,但依然位列省內末四位;此外,省內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自給率依然欠佳,基本依賴上級補助收入實現收支平衡。各地級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及質量總體能夠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2018年合肥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依然保持了突出的規模及質量優勢,蕪湖市收入增速繼續放緩;滁州市收入規模仍排名省內第三,相較於其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地方經濟稅收轉化率相對較高;阜陽市收入依然表現出較快的增長勢頭,規模排名繼續位列全省第四;宣城市、蚌埠市、馬鞍山市和安慶市收入增幅明顯提升;六安市收入增幅有所放緩;亳州市、宿州市和淮南市收入增長加快;其餘各市收入規模仍較為有限,其中銅陵市和池州市收入規模有所下降。

受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影響,安徽省各地級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存在分化,2018年排名前九位的各地級市仍延續了2017年的位次,此外,亳州市上升兩個位次位列第十,黃山市和銅陵市、淮北市和池州市規模排名位次互換。2018年,合肥市和蕪湖市依然具有規模優勢,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為712.49億元和318.12億元,顯著領先於其他地級市,仍然分列第一和第二位;滁州市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99.28億元,位列第三;阜陽市財政收入增長表現較好,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87.14億元,位列第四;宣城市、蚌埠市和馬鞍山市分列第五至七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為153.07億元、152.65億元和151.02億元;安慶市和六安市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為133.20億元和122.41億元,繼續位列第八和第九位;亳州市財政收入增長表現較好,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12.00億元,超越宿州市和淮南市位列全省第十位,較2017年提升2個位次,宿州市繼續位列第十一位,淮南市較2017年下滑了2個位次至第十二位;黃山市、銅陵市、淮北市和池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相對有限,2018年在60-80億元區間,其中池州市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64.49億元,規模排名省內末位。

從一般公共預算增速[19]來看,2018年安徽省各地級市中除銅陵市和池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出現下滑外,其餘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較2017年有所增長,除蕪湖市和六安市增速低於2017年水平外,其餘各市增速均有所加快。2018年阜陽市和亳州市分別以18.73%和18.46%的增速位列省內第一和第二位;淮北、宿州和安慶三市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也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分別為16.17%、11.42%和10.06%;滁州、馬鞍山、合肥、六安、蚌埠和宣城六市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處於中速增長區間,增速分別為9.19%、9.15%、8.63%、8.54%、8.21%和7.06%;淮南、黃山和蕪湖三市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較低,位於4.01%至2.21%的區間,其中蕪湖市以2.21%的增速排名正增長地級市中最末位。而銅陵市以4.62%的降幅成為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較2017年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

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構成看,安徽省下轄各地市財政收入質量總體欠佳,2018年除合肥市稅收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簡稱“稅收比率”)接近80%外,其餘各市稅收比率均未超過76%。具體來看,合肥市以79.25%的水平位列第一,稅收比率較2017年增長0.19個百分點;馬鞍山市、亳州市、安慶市、淮北市、六安市、蕪湖市、阜陽市和銅陵市分列第二至九位,稅收比率位於70%至76%之間,其中亳州市、淮北市和阜陽市2018年稅收比率較2017年分別下降2.23、6.84和4.34個百分點,其餘各市稅收比率均較上年有所提升;淮南市、宣城市、滁州市、宿州市、蚌埠市和池州市分列第十至十五位,稅收比率位於60%至70%之間,除宿州市和蚌埠市2018年稅收比率較2017年分別下降0.28和0.83個百分點外,其餘各市稅收比率均較上年有所提升;黃山市2018年稅收比率為52.53%,雖然較2017年提升了3.16個百分點,但仍位列全省各市末位。

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對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覆蓋程度看,2018年安徽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預算自給率依然欠佳,其中合肥市和蕪湖市一般公共預算自給率分別為70.90%和69.60%,排名前二;馬鞍山市、宣城市和蚌埠市一般公共預算自給率排名第三至五位,分別為66.66%、52.90%和51.61%;其他各市該比率低於5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對其支出的覆蓋能力很低,主要依靠上級補助收入彌補,其中六安市和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自給率最低,分別為29.64%和28.13%。

華東-安徽省及下轄各市經濟財政實力(2019)

2019年上半年度,安徽省各地級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情況未完全披露,但根據安徽省統計廳公佈的各地級市財政收入(含中央部分)數據,當期各地級市財政收入較2018年同期均實現不同幅度的增長。具體來看,2019年上半年度,合肥市實現財政收入858.08億元,是省內財政收入最高的城市,蕪湖市為341.69億元,位列第二,阜陽市和滁州市分別以197.44億元和195.9億元的規模列第三和第四,池州市財政收入規模最小,為63.6億元。從增速看,宿州市以12.8%的同比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淮北市次之,為12.0%,阜陽市、滁州市、六安市和亳州市增速均為兩位數,分別位列全省第三至六位,淮南市增速最低,為2.75%。

2.下轄各市政府性基金預算分析[20]

2018年,除合肥市和六安市外,安徽省其餘各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實現不同幅度的增長。合肥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規模優勢依然最為顯著,阜陽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對財力的貢獻度最高,此外,六安市、宿州市、安慶市和淮北市當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對財力的貢獻也提升至較高水平。

2018年安徽省絕大多數地級市的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延續了2017年增長的趨勢,是部分地級市財力的重要構成。從絕對規模看,合肥市2018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為659.89億元,仍位列第一,但收入規模較2017年下滑明顯;阜陽市和六安市以415.61億元和209.21億元的規模分列第二和第三位,排名較2017年保持一致,但六安市2018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較2017年略有下滑;安慶市、宿州市、蚌埠市、宣城市和馬鞍山市2018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規模分別為177.30億元、177.21億元、147.79億元、118.98億元和102.54億元,分別是2017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的1.37倍、0.95倍、0.52倍、0.24倍和0.18倍,且上述五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近三年來首次超過100億元;其餘五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均未超過100億元,其中銅陵市、黃山市和池州市分列末三位,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分別為52.95億元、46.81億元和33.97億元。從相對規模看,以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率為參考指標,2018年阜陽市、六安市、宿州市、安慶市和淮北市該比率超過100%,而其餘各市該比率處於100%以下;阜陽市以222.08%的水平位列第一,六安市、宿州市和安慶市政府性基金對財力的貢獻也較高,2018年該比率分別為170.90%、158.85%和133.11%,池州市該比率最低,2018年為52.67%。

從增速看,除合肥市和六安市2018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較上年有所下滑外,其餘各地級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均較上年有所增長,而宿州市和銅陵市扭轉了2017年負增長的局面。其中,安慶市和淮北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增幅分別為136.72%和123.18%,增速排名各市第一和第二位,宿州、池州和蚌埠三市增速也較為顯著,處於50%以上,阜陽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增速為12.20%,是正增長城市中增幅最小的地區,而合肥市和六安市2018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分別同比減少48.46%和4.95%。

從政府性基金預算自給率情況看,安徽省各地級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對相應支出覆蓋程度欠佳。2018年省內僅合肥、安慶、馬鞍山和淮北四市政府性基金預算自給率超過100%,宿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該比率相對較高,位於90%-100%區間,阜陽市該比率為60.96%,處於全省末位,其餘地區該比率處於65%-90%區間。

2019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各地級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未完全披露,但根據中指指數數據,當期土地出讓金仍維持高位,大部分地級市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具體來看,2019年前三季度,合肥市土地出讓金為731.09億元,是出讓金規模最大的城市,阜陽市為334.47億元,位列第二,亳州市、安慶市和六安市分別以167.67億元、161.56億元和161.40億元的規模列第三至五位,淮南市土地出讓金規模最小,為20.97億元。從増勢判斷,池州市、安慶市、宿州市和蚌埠市土地出讓金依然保持增長,2018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呈負增長的合肥市土地出讓金增長有望提速。但考慮到2019年以來房企融資環境趨緊及在政府隱性債務清查背景下棚改的推進及融資政策存在調整可能,未來土地市場行情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三、安徽省及下轄各市債務狀況分析

華東-安徽省及下轄各市經濟財政實力(2019)

(一)安徽省債務狀況分析

2018年安徽省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繼續小幅增長,處於全國各省市中上游水平,與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對比處於較高水平。考慮到新增債務嚴格執行限額管理,同時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深化推行,相關項目收益可為償債資金提供保障,安徽省政府債務風險整體可控。

由於市政建設、交通運輸設施、保障性住房和農林水務等方面的投入,安徽省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政府債務,2018年安徽省政府債務保持小幅增長,目前絕對規模處於全國各省市中上游,與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對比處於相對較高水平。截至2018年末,安徽省政府債務餘額為6704.65億元,較2017年末增長15.13%,規模位列全國各省市降序排列第10位,低於當年全省債務限額7629.10億元。以地方政府債務餘額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相對比,2018年末安徽省地方政府債務餘額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2.20倍,位列全國36個省(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該指標降序排列第18位。

華東-安徽省及下轄各市經濟財政實力(2019)

2018年安徽省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247.89億元,其中新增債券1003.61億元、置換債券969.76億元、再融資債券274.51億元。截至2018年末,安徽省地方政府債務中政府債券(含財政部代發、自行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為6555.63億元。2019年前三季度,安徽省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627.99億元,其中新增債券1333.98億元、再融資債券294.01億元。截至2019年9月末,安徽省地方政府債務中政府債券(含財政部代發、自行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為7931.47億元。財政部核定安徽省2019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為8990.10億元,較2018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361億元。

(二)下轄各市債務狀況分析

2018年安徽省各市嚴格遵循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原則,其中合肥市未使用債務限額規模較高,其餘地區未使用債務限額有限。總體看,除省會合肥市債務負擔尚可外,其餘各市因地方財力較為有限,現階段政府債務壓力相對較大。

安徽省各地級市相關債務數據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信息披露口徑不盡一致,本報告以儘可能統一口徑的數據進行分析,但不排除相關指標計算及可比性仍存在一定瑕疵。從全市政府債務規模看,合肥市2018年末政府債務餘額為836.65億元,規模最大;阜陽市2018年末政府債務餘額為722.71億元,規模次之;蕪湖市2018年末政府債務餘額為615.59億元,規模排名第三。其餘各市政府債務餘額位於142億元至464億元區間,其中淮北市2018年政府債務餘額為142.89億元,為各市中規模最小。以2018年末政府債務餘額與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率進行比較,亳州市、阜陽市、池州市、六安市、銅陵市和宿州市該比率較高,超過300%,亳州市最高,為393.97%;安慶市、黃山市、滁州市、淮南市、宣城市、馬鞍山市和淮北市該比率次之,處於200%-300%區間,其中安慶市該比率相對較高,為283.35%;蕪湖市、蚌埠市和合肥市該比率未超過200%,其中合肥市該比率為117.43%,為各市最低。從全市政府債務變動情況來看,2018年末各市政府債務均較2017年末有所增長,阜陽市增長最快,增幅為80.90%;亳州市、滁州市、六安市和宣城市2018年末政府債務較2017年末的增幅在10%以上,屬於增長相對顯著的地區。從政府債務限額管理情況來看,各地級市2018年末政府債務餘額均低於限額,其中合肥市債務餘額低於限額309.15億元,佔2018年末其政府債務限額的26.98%,是各地級市中未使用債務限額比例最高的地區;淮南市、宿州市和銅陵市該比例分別為19.20%、12.14%和11.37%,其餘地級市該比例在10%以內。

以2018年末政府一般債務餘額與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率進行比較,除合肥市該比率未達100%外,其餘各市該比率均超過10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對一般債務保障度較差,其中池州市該比率超過200%;其餘各市位於100%至200%區間。以2018年末政府專項債務餘額與當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的比率進行比較,合肥市、淮北市、蚌埠市和安慶市年末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對專項債務的保障度較好,該比率未達100%;其餘各市因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規模較為有限或專項債務餘額高,當期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未能覆蓋期末專項債務餘額,該比率均超過100%。

華東-安徽省及下轄各市經濟財政實力(2019)

安徽省城投債發行規模位於全國中上游,各地級市城投平臺在債券發行領域較為活躍,尤以蕪湖、滁州和亳州等地為代表。包括債券在內,各地級市平臺帶息債務情況存在較明顯的分化,其中亳州、淮北、馬鞍山等地的平臺債務負擔相對較重。

安徽省在全國範圍內屬城投債發行相對較為活躍的地區,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城投債發行額分別為828.77億元和800.55億元,在全國各省市發行規模降序排列中分別列第十二和第十四位。

華東-安徽省及下轄各市經濟財政實力(2019)

從各地級市情況看,2018年滁州市城投債發行節奏有所加快,當年發行額同比增加24.66%至91億元,規模在省內排名第一;蕪湖市城投債發行額同比增長4.05%至77億元,規模列全省第二;亳州市城投債發行節奏亦有所加快,當年發行額同比增長18.37%至74.57億元;馬鞍山市、蚌埠市和合肥市城投債發行規模有所下滑,2018年在50-60億元區間,發行額分別同比下降29.27%、37.29%和1.82%;發行規模在40-50億元區間的宣城、淮南和阜陽三市城投債發行規模亦有所下滑;淮北市2018年城投債發行規模為37億元,是2017年發行額的2.08倍,規模位列全省第十;銅陵、安慶、黃山、宿州和六安五市城投債發行規模總體較小,2018年在30億元以下;此外,池州市2018年未發行城投債。2019年前三季度,省內大部分城市城投債發行額同比大幅增長,包括亳州、蕪湖、馬鞍山、阜陽、淮南、淮北、六安、宿州和池州在內的九個地級市當期城投債發行額已超過2018年全年水平。其中滁州市城投債發行額同比下滑,發行規模排名降至省內第四,亳州市、蕪湖市和馬鞍山市2019年前三季度城投債發行額同比增長130.21%、42.69%和77.52%,依次成為省內城投債發行額排名前三的城市,發行額分別為98億元、95.60億元和93.20億元;此外,阜陽市、淮南市、蚌埠市和淮北市城投債發行力度亦顯著提升,當期發行額同比增速分別為64.44%、87.50%、26.63%和37.92%,排名位列省內第五至八位;合肥市當期城投債發行額同比下滑11.79%至34.40億元,排名第九;其餘各市城投債發行規模依然較小,未超過30億元,其中黃山市當期未有城投債發行。

從安徽省各市存續城投債情況來看,城投債發行主體主要集中在經濟實力較強或投資需求較大的城市。具體來看,截至2019年9月末,馬鞍山市和蕪湖市城投債存續餘額分別為414.10億元和355.20億元,規模位列各市第一和第二位;滁州市、合肥市、亳州市和蚌埠市分別以278.80億元、247.40億元、239.77億元和232.65億元的規模位列第三至六位;銅陵、宿州、池州和黃山四市該餘額未超過100億元,其中黃山市2019年9月末城投債存續餘額最少,為23.90億元。

以城投債存續餘額與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相對比,安徽省部分城市城投債償付壓力相對較大。除宿州、阜陽、池州、合肥和黃山五市2019年9月末城投債存續餘額未超過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外,其餘各市2019年9月末城投債餘額均已超越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其中馬鞍山市和亳州市城投債償付壓力最大,2019年9月末城投債餘額分別是當地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2.55倍和2.14倍,其餘包括淮北、銅陵、滁州、蚌埠、淮南、安慶、六安、宣城和蕪湖各市該比率均超過1。

從安徽省城投平臺帶息債務情況來看,截至2018年末,安徽省城投平臺帶息債務[23]合計10154.33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規模降序排名中居第十二位。2018年末安徽省城投平臺帶息債務是當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3.33倍,該指標處於全國中游水平,位列31個省市降序排列第十六位。

從各地級市看,安徽省城投平臺帶息債務主要分佈於阜陽市、馬鞍山市、合肥市和亳州市,2018年末以上四市的城投平臺帶息債務佔比分別為9.05%、7.92%、7.75%和7.23%,其餘地級市佔比在7%以下。亳州市、淮北市和馬鞍山市的城投平臺帶息債務負擔最重,2018年末城投平臺帶息債務分別為734.56億元、404.14億元和803.85億元,是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56倍、5.75倍和5.32倍,是當年末政府債務餘額的1.66倍、2.83倍和2.59倍;阜陽市和銅陵市城投平臺帶息債務負擔也較重,2018年末城投平臺帶息債務與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率分別為4.91倍和4.25倍,列全省第四和第五名,2018年末城投平臺帶息債務分別是當年末政府債務餘額的1.27倍和1.22倍;黃山市、合肥市和池州市城投帶息債務負擔相對較輕,2018年末城投平臺帶息債務與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率分別為1.59倍、1.11倍和0.97倍。

華東-安徽省及下轄各市經濟財政實力(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