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这些话是不是看着很熟悉?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一次校园调查,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父母语言暴力的看法,即使不全面,却也代表了大多数孩子的心声。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孩子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家长们采取的方式可能过于简单粗暴。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夸奖,都能让他更加自信地面对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但现实是,时常对孩子语言暴力的父母,甚至一直都不觉得自己对孩子说话方式有问题。俗话说,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这些“暴力言语”对孩子伤害也会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回收。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

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有多少父母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的讲话方式里充斥着对孩子的精神压制,他们肆意批评孩子,最后还不忘总结一句:“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可这在孩子看来只有父母满脸的狰狞和说教,哪里能感受到“爱”?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你的每一句无意识的批评,都有可能折损孩子的自尊心。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佼佼者”,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身边也不乏有家长殚精竭虑让孩子上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培训班......为的就是可以让孩子在某一方面成为领跑者。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要说父母不爱孩子,那是不可能的。但教育方式千千万,

唯有“打压式教育”最常见却又最不可取

一个在父母时不时批评辱骂的压抑氛围长大的孩子跟一个在充满友善、温暖的语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相比,会更加容易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种“打压式性格”一旦养成,成年后想要做出改变几乎难如登天。

也有很多家长表示过知道说这些话对孩子不好,可就是忍不住说出上面这类话来;但也有部分家长就是主观认为让孩子听太多好话,孩子将来长大不抗压,别人说几句就得崩溃。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语言暴力不仅伤害孩子内心,甚至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有两项研究让人们重新认识语言暴力的双重危害:

一、语言暴力造成的情绪创伤和身体伤害程度相同

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

人在遭遇到语言暴力时,大脑区域所反映的情绪疼痛和身体上的疼痛如出一辙,人体神经系统的感受和被暴打一顿无异。孩子在默默忍受父母语言暴力的时候,他的身体其实也在承受着同样的暴力疼痛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二、语言暴力会改变大脑结构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陌生的。他们只有通过父母才能更好地接触了解外界。父母是孩子最为信任最为亲近的人,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要知道,相比于修复一个成年人不完善的人格,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显得容易得多。父母如果不希望孩子将来变得沉默孤僻,就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学会正确和孩子进行沟通。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指出一种相对科学的亲子沟通模式,希望这可以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变得没那么“暴力”。具体来说,就是

“观察”“感受”“原因”“要求”四步走。

第一步,观察

对于孩子的每个行为,不要妄自下定论,父母应在充分观察了解真相的情况下指出孩子的“错误”。

比方说,老师打来电话通知你,孩子作业没交。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质问孩子:“你怎么又不写作业?”这类带有评判倾向的质问,会让孩子产生抵御心理,甚至完全不会理会父母质问。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正确的询问方式应该是像“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类客观的提问。孩子则会主动抛出像是“作业太难”、“不喜欢任课老师”等等原因。如此,和孩子的正确沟通就可以顺利开始。

第二步,感受

“感受对方的感受”。要求每个家长在对孩子“说教”前,先考虑孩子的感受。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应该保持理智,而不是一味的情绪输出,像是“你怎么这么笨”、“生你有什么用”这类完全没有理智情绪输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笨”是“无能”的。

正确的情绪交流应该是父母和孩子都心平气和说出自己的感受,若是孩子确实做错事情,父母态度则可稍微强势些,但也不应对孩子过度指摘。

第三步,原因

孩子做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必然有他的原因。有的可能是出于单纯调皮,有的可能是“内有隐情”。面对孩子做出的种种行为,家长只有问清楚背后的具体原因,了解到孩子内心的需求,才能正确应对。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第四步,要求

对孩子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应该达到“具体可执行”这个标准。比方说,家长要送孩子去上学。总是在家门口等待孩子,于是总能听到妈妈对孩子说:“你怎么做事总是拖拉,磨磨蹭蹭地总让人等。”在孩子听来,这可能更像是批评。像是“我们要在5分钟之内出门哦,不然就会迟到了”这类不带批评色彩的话语,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做出改变。

做父母的,其实就是去回忆起我们小的时候,真实的状况是怎样的,我们又需要大人怎样的帮助和爱。当我们能够连接到我们的“内在小孩”,我们就会以更大的同理心、耐心和爱去对待我们的孩子。因为这份理解和懂得,既疗愈自己、成长自己,也成就更好的孩子。

“怒吼”型妈妈,无意识的“打压教育”,孩子将永远无法直起脊梁

当父母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纳和爱的时候,孩子必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