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顾祝同?

1195125793


很早就想写这个题,就是不知道怎么说,今天鼓起勇气来写一写顾祝同这个人。

顾祝同与蒋介石

顾祝同应该是蒋家王朝里面的元老级人物了,早在蒋介石还没成为黑马的时候,就跟蒋介石结下了缘分。

陈其美死后,蒋介石在黄金荣的资助下到广州投奔孙中山,孙中山将他安排到粤军中,粤军是陈炯明的军队,当然排斥蒋介石了,江苏籍的顾祝同当时也被打压,蒋介石为了能够在粤军中立足,就开始拉拢顾祝同,两人逐渐建立起了同僚关系。

因为顾祝同的敦厚和机敏,蒋介石便将顾祝同安排到自己身边,后来孙中山先生建立黄埔军校后,蒋介石任校长,顾祝同任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主任,从此成为黄埔系中的元老,一发不可收拾。

追随蒋介石这批黑马,顾祝同简直就是直线式的上升。加入黄埔军校的时候还是一名中校,北伐结束后就已经升任军长,可见升迁之快,当然并不是因为顾祝同的战绩,相反,顾祝同在战斗中并没有什么好的表现,只不过,老蒋想要统治整个民国,靠的不是能人,而是庸人,尤其是忠于自己的庸人,顾祝同就是这样的人。

庸人的崛起之路

顾祝同如果要是再有点本事,也许会比他最巅峰时的成就还要高一点,尤其是在1928年第二次北伐后,蒋介石曾有心让顾祝同担任第一军和第九军的总指挥,但是顾祝同在表现中因为优柔寡断,难以独当一面,然而他的竞争对手刘峙却表现出沉着冷静,最后蒋介石就将第一军和第九军的指挥权交给刘峙了。

当然,在政治上,很多人还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比如陈明仁很早就是师长,但是从师长到军长就怎么升都升不上去,顾祝同显然不是,蒋介石知道其打仗能力差的缺点,但也知道其带人方面还有一套。

很多人练兵都对手下特别严厉,反而疏远了和士兵的关系,但是顾祝同不这样,顾祝同是平时约束不严,该吃吃,该喝喝,只要打仗的时候往前冲就行。对于下级军官,顾祝同也是采取这种方式,并且经常请军官吃饭,有些军官也好吃点空饷,顾祝同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短,顾祝同在国军中的名声反而特别好。

很多人认为这么简单的事情,谁都能做,实际上大家都爱财,越有钱有抠。在内战后期,蒋介石的智囊陈布雷先生是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了,就给蒋介石说,现在国军在于不得人心,咱们应该做做样子,四大家族牵头,一人捐点钱给国库,结果蒋介石大发雷霆,陈布雷当天晚上吃安眠药自尽了。

所以,顾祝同的这种大度,大肚能容,并不是一般人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

宝刀钝了,就该换了

顾祝同在军阀混战期间,抗战期间都深得蒋的重用,堪称蒋的宝刀,在1941年顾祝同亲自参与策划了事变,震惊中外,脏活累活,顾祝同全不在话下。

但是在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顾祝同作为蒋介石调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同时担任首任陆军总司令,负责指挥中原作战,结果被中原解放军好顿打。

1947年蒋介石的全面进攻被迫转变为重点进攻,顾祝同辖区45万兵力发动进行围剿我军,结果在孟良崮全歼了国民党王牌中的王牌整编74师,可以说,顾祝同在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是被打的找不到北了。

在顾祝同、刘峙等宝刀已老的情况下,蒋介石开始重用黄埔系的杜聿明、胡宗南等少壮派人士,当然,局势已经摆在那里了,根本无法挽回了。

如果蒋介石一开始就换掉顾祝同、刘峙这帮草包,相信国民党应该不会败的这么惨。


史论纵横


顾祝同,字墨三,江苏涟水人,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看电影《大决战》,蒋介石总是用宁波腔叫他“么山”。我看过很多关于顾的文献档案,各种文史资料的论述基本上都是负面的,说他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任内,霸占一名戏剧演员,引来正室争风吃醋之类。说他生活豪华,1942年浙赣会战失利,战区长官部一度退走福建山区,因为当地电力缺乏,每天要耗用5加仑汽油发电等等。


1987年1月,顾祝同病逝台北,享年94岁。翌年1月,《顾祝同将军纪念集》出版,收入了顾祝同本人的一些著述以及昔日同僚、部下对他的回忆文章。这些内容与我以往看到的文史资料截然不同,顾祝同似乎是一个忠厚长者。据他们介绍,顾祝同为人沉默寡言,喜恕哀乐不形于色,有时候莫名其妙被蒋介石责骂,他心里也想得通,领导日理万机,常有不可告人的烦恼,对我发泄,我如申辩,领导岂不更加烦恼。

试问,现实生活中的你我做得到吗?明明不是自己的过错,或者只是一些小差错,撞到心情不好的老板,结果拿你出气,一顿臭骂,你还得陪笑脸。从这一角度来说,蒋介石或许不是一个好老板,但顾祝同绝对是一个好员工。

不过话又说回来,《顾祝同将军纪念集》出于死者为大,想尽办法收入正面材料,不免容易误导读者。比如顾祝同自述,我这个人秉性忠诚朴拙,生平为党国服务,除清廉自矢,认真负责,劳怨不辞外,他无所长,亦无其他嗜好。仔细分析,对蒋介石忠诚不假,清廉不好说,至于没有嗜好就是睁眼说瞎话。1930年中原大战前后,蒋介石曾经批评顾祝同、陈继承、蒋鼎文:“你们这些人,除了刘峙,个个日嫖夜赌,成何体统?”电报原文我不记得,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因此,但凡是人,无论名人还是凡人,都是多面的、立体的。后人评价顾祝同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避免拨高或丑化,尽量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冯杰


顾祝同,国军中的老资历,老油条和常青树,非一般人可比,颇得蒋介石信任和倚重。

在黄埔系没有占据主导之前,保定系在军方势力非常强势,顾祝同是保定系中的佼佼者,也带动了一批保定系的发迹。

1922年之后,年轻迷茫的顾祝同选择投奔孙中山,并结识了蒋介石。两个人一见如故,并开始了后来几十年的合作生涯。之后,在东征,北伐运动,中原大战中,顾祝同的表现相当优越,攒够了晋升的资本,也获得了军中的资源和认可。

最重要的是,顾祝同在1936年西安事变中表现出的冷静和对蒋介石的忠诚,得到了老蒋的极大信任,连宋子文也对他佩服之极,从此被引为心腹,地位一时无两。

不久之后,蒋介石把经略西北的任务就交给了他。1937年1月5日,顾祝同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坐镇潼关,指挥善后事宜,颇有虎视一方的架势。

抗战期间,顾祝同统领一方,担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参与决策,做出了贡献。1945年,是顾祝同人生履历的巅峰。

蒋介石命令何应钦和顾祝同,飞回南京,参加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并受理日本侵华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茨的投降,国军中不少人非常艳羡和嫉妒。

顾祝同一生追随蒋介石,为人持重,关键时刻总能选择对,参与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顾祝同虽然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但也颇有几分忠义,能力也是同时代的精英。1987年1月17日,顾祝同因病去世,享年94岁,也算是善终。


秦右史


顾祝同(1893一1987)。字墨山,江苏涟水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顾祝同担任军校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主任。蒋介石邀请顾来军校,认为顾宽诚敦厚、忠心耿耿,对其非常信任。

由于在广州粤军中与蒋的交情,顾祝同从此走上发达之路。成为蒋黄埔嫡系的重要成员,五虎将之一。

北战战争中,任粤军第三师师长,率军北上,在龙潭战役中,歼敌三万人,27年升任第九军军长。这年冬季,顾奉命组织对抗演习,蒋介石特意赶去参观。演习结束时,突然有人发射实弹,打中顾身上,击中衣袋中一块银元,可谓命大福大。顾又舍身救蒋,使蒋从心里与其更近了一步。

1941年,顾祝同参与策划皖南事变。下令围歼新四军。新四军除两千佘人突出重围,四千五百余人被俘,其余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谈判被扣压。同室操戈,欠下共产党累累血债。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顾祝同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受降主官,进驻杭州,接受驻浙江日军投降。并参加了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南京接受中国战场日军的投降仪式。

在解放战争战场上,顾祝同反共不遗余力,更得蒋信任,担任了陆军总司令。在执行蒋的"哑铃攻势“中,在山东尽折其锐。其后,官越做越大,打仗却一败再败。丢掉大陆后,于缅甸游击又无建树,只有逃回台湾。

顾祝同一生官运不衰,去台后被圈定为替蒋经国保驾护航的"辅国大臣",重登耀位,多次提拔指导蒋经国。去台后任代国防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72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






周勇华2




顾祝同作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和五虎上将之一,自然能力是不差的。在蒋介石的众多高官中,顾祝同的最大特点就是忠勇和可靠。

顾祝同,江苏涟水人。和蒋介石一样,毕业于保定军校。


1920年,在孙中山身边认识了蒋介石,两人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24年,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时,顾祝同就是教官。

1924年11月,蒋介石以黄埔军校生为班底,组建了两个教导团。顾祝同任教导二团第一营营长,团长是王柏龄。



在东征时,何应钦的教导一团受到陈炯明的爱将林虎数倍兵力的沉重打击,在最危急的关头,王柏龄逃跑,顾祝同率领教导二团顶了上来,才换来了一场大胜。

东征结束后,顾祝同就被任命为第二团团长。第二次东征后,更是被任命为第三次参谋长兼副师长。在北伐中,他更是凭借军功,被任命为第3师师长。

在第二次北伐时,顾祝同升为第九军军长。这时国民党军中最重要的两支部队就是第一军和第九军,由何应钦指挥。但蒋介石对何应钦已经不太放心,意图重新调整军队干部人选。

蒋介石命令顾祝同的第九军搞一次军事演习,顾祝同却命令下边的黄埔军校生真枪实弹打了起来,蒋介石大怒,要求惩办相关人员。顾祝同心领神会,把两个何应钦的铁杆旅长给换了下去。

事后蒋介石称顾祝同:顾将军宅心仁厚,深知我意。



西安事变时,何应钦命令刘峙和顾祝同分两路向西安进发,武力解决问题。顾祝同私下向宋美龄宣誓效忠,拒绝率兵西进,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对顾祝同的绝无二心、唯命是从、誓死追随深表赞扬。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任命顾祝同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把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浙江和福建都划归了第三战区。

第三战区除了在抗战中对日军沉重打击外,还发动了臭名昭著的皖南事变。从此顾祝同更加受到蒋介石的宠信,就连他的老上司何应钦也说:顾墨三对蒋公实在是太百依百顺了。



在解放战争期间,顾祝同在山东战场上与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正面交锋。因为74师在孟良崮被歼灭,顾祝同随后被免职。

1948年5月,顾祝同接替陈诚担任国防部参谋总长。但当时因为在国统区政治和经济上的连续大溃败,大局已经无法挽回。

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下野。但实际上权力还控制在蒋介石手中,顾祝同就是蒋介石最可靠的代理人。

1949年11月29日,刘邓大军逼近四川,顾祝同为了防止机场被解放军占领,亲自率领警卫部队参战。等到第二天蒋介石父子赶到,才一起奔赴台湾。



到了台湾后,蒋介石痛感在中国大陆的失败,运行全面整党整军。他先后剥夺了和自己有二心的阎锡山、白崇禧等人的职务,同时任命了一些年轻的将领担任军官,顾祝同的职务被周至柔接替。

但这并不代表蒋介石不再信任顾祝同,而是让他担任了国防会议的秘书长,这是蒋介石在台湾的最高决策机构。


蒋介石在台湾的所有动作,都是为蒋经国能够上台铺路。顾祝同就是最重要的顾命大臣,他一路都在为蒋经国保驾护航。

蒋介石去世后,也是在顾祝同的努力下,蒋经国才顺利当上了国民党中央主席。托孤重任完成,顾祝同才辞去一切职务,开始安度晚年。

直到蒋经国坐稳位置的1987年,顾祝同才含笑死去,他终于可以去九泉之下见他的大老板了。


新知传习阁


顾祝同,字墨三,1893年生,浙江人。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军,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人生涯。曾任国军第三战区的司令、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等职,是国军一级上将。
顾祝同于1922年与蒋介石相识。黄埔军校成立后,蒋介石任校长,顾祝同任军校的战术教官。军校成立教导团时,顾祝同任营长,因作战有功,后升任团长,部队扩编后担任第三师师长。1927年,以黄埔军校学生和教导团为基础的部队改编为第一军和第九军时,刘峙与顾祝同分任两军军长。在北伐、东征、军阀混战中,顾祝同屡立战功,职务一再升迁。
抗战爆发时,身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顾祝同,根据蒋介石的命令,曾亲自密谋、指挥了惊闻世界的皖南事变,致使叶挺将军被俘,项英等高级将领被害及数千官兵战死的惨痛悲剧。
解放战争初,顾祝同任陆军总司令,在晋冀鲁豫战场被我陈粟大军横扫,被消灭国民党军44万人。1948年,顾祝同调任参谋总长一职,参与、制定及指挥淮海战役,最终国民党军队被歼灭5个兵团22个军55个师共55.5万人。全国解放后,顾祝同败逃到台湾,又先后担任一阵参谋总长兼国防部长、战略顾问委员任副主任等职。
顾祝同在解放战争中,屡战屡败,为何始终获得蒋介石的重用呢?主要有如下原因:
1. 顾祝同自从结识蒋介石后,对其始终效忠,对蒋的命令或意见,从来都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没有异议。
2. 曾与蒋介石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友,受蒋信任。
3. 了解蒋介石的为人与秉性,从不设立自己的小团体,也从不形成自己的派系。
4.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作为“讨逆”军西路中总司令的顾祝同,对讨伐并不起劲,而是满口赞许宋氏兄妹的意见,蒋介石对此颇有好感。
总之,蒋介石的用人原则必须是忠诚、可靠,不能有反心异志,因此,对屡战屡败的顾祝同始终委以重任就可以理解了。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欢迎点赞和评论

雲绯


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顾祝同是很重要的一员,他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和“五虎上将”之一。在解放战争中,顾祝同屡战屡败,却一生官运不倒,是军中的常青树,可谓奇迹。
顾祝同曾在保定军校毕业,1922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北伐大本营的参谋长蒋介石,从此开始了两人数十年的交集。
黄埔军校成立后,蒋介石邀请顾祝同担任中校战术教官。在东征和北伐时期,顾祝同深受蒋介石的信任。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便由一名中校晋升为中将军长。
西安事变后,顾祝同等率大军将东北军和西北军全面包围。在他的压力下,东北军的二十五个师整编成四个军十个师,并调往苏北、皖北、豫南等地;西北军整编为三十八军下的两个师。这样,顾祝同完全将东北军和西北军支解,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战期间,顾祝同任第三战区司令,为排除异己,对新四军发动了皖南事变。
解放战争,顾祝同先后担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等职。他担任总司令时,指挥山东战役,导致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被歼;任参谋总长时,导致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彻底失败。
逃到台湾后,顾祝同不但没有被追责,反而成了“辅国大臣”,一直被重用,直到1987年96岁时,因病去世。
顾祝同在数十年中,屡战屡败,却是军中常青树,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1. 顾祝同对蒋介石的命令是绝对服从

顾祝同对蒋介石绝对服从,哪怕是他已认为蒋介石的命令有瑕疵。如在孟良崮战斗中,对张灵甫提出由他自己吸引共军,再由国军实施反包围的“中心开花”战术。顾祝同是有顾虑的,担心若增援部队不能按时到达,七十四师就有被歼的可能。但他看到蒋介石已同意,便默不作声。最终,增援部队始终未到达,导致七十四师被歼。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不少将领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但顾祝同都以“总统的命令,不能违背”为由而拒绝采纳。

2. 不建立自己的派系

顾祝同对蒋介石的秉性十分了解,不能自立山头。顾祝同怕被蒋介石怀疑自己有异志,多次拒绝部下要求自己建立自己的派系做法。他说到:委员长要我干一天就干一天,不要我干就不干。千万不能有建立小团体的想法。否则,你们就是害我了。

3. 忠诚

顾祝同对蒋介石言听计从,而且特别忠诚。特别是1949年底,解放军直逼重庆。顾祝同怕机场失守,蒋介石无法逃脱,便将自己的指挥部设在“美龄号”专机上,亲自指挥警卫部队顽强抵抗,直到次日凌晨,蒋介石赶来。此事令蒋介石非常感动。
在辅佐蒋经国继位期间,顾祝同遵照蒋介石的意旨,尽心铺路、辅佐,可谓全心全意。
正因如此,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虽然指挥能力低下,却始终能成为军中的常青树。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当年评四十三名战犯的时候,顾祝同可是排名第6(前5是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白崇禧、何应钦),此人的资历和地位可见一斑。

现在官方史料对这个人评价不高,这是肯定的,当年在中央苏区搞“绥靖”,他弄得苏区死难80万人,整个赣南闽西“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之后的皖南事变,罪魁祸首也是他。

不过顾祝同对蒋家王朝表忠心到是一把好手,“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却任命顾祝同为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 (东路军总司令为刘峙)。准备讨伐张学良、杨虎城叛军。(国民政府内部有些人估计巴不得老蒋出事)

宋家肯定不干啊,宋美龄让顾祝同不要干,顾祝同慌忙应允,他向宋美龄立誓道“祝同对委座绝无异心”。

结果这个老滑头,人家刘峙突飞猛进,他在南京拒不就职协助孔祥熙、宋子文策划和平营救蒋介石的活动。

事情完了,他自然也又上了老蒋的法眼,老蒋马上任命他为总司令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的时候嘛,平心而论,他确实是有贡献的。但内战中他的表现嘛,确实不怎么样。

不过他对蒋家王朝忠心,后来还被蒋介石给“托孤”辅佐蒋经国,1987年去世,算是善终。


国史拾遗


顾祝同是国府重要将领,号称蒋介石的“五子良将”。曾经是常胜悍将。后来久疏战阵,并无显著战绩。

1、从军官到将军

江苏人顾祝同在年轻时候很有革命理想,和同乡韩德勤,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等,并独自去桂林见孙中山先生。也在此遇到了后来的贵人,自己保定军校的学长——蒋介石。

按:回顾顾祝同读书,其从一开始就读陆军小学,这也反映那时候尚武风气的形成与从军改变命运的普遍。

在黄埔学生军东征中,战术教官顾祝同身先士卒作战,棉湖、淡水血战,在惠州率兵先登。自然赢得了蒋介石的青睐,和刘峙一样成为党军的重要统领,顾为3师副师长,刘为2师副师长。

(东征)

这个出生,到两年后的龙潭战役,已经升为第九军军长。他的老乡韩德勤也跟着一路高升。

中原大战,已经负责方面作战,在陇海线西路取得重大战果,战后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洛阳行营主任。

在对红军作战、与准备西安“讨逆”作战,都是方面大员。军衔也到达上将。

对其这一阶段履历发现:水涨真的可以船高。

2、开府东南,战绩乏善可陈

抗战开始后,顾祝同指挥淞沪战场作战。之后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管辖江苏、浙江、福建、皖南等省区。

拥有如此广阔的区域,在对日作战中,只能偶尔封锁长江一下。

在浙赣作战中,日军东西打通,三战区损失惨重。

按资排辈,到抗战末期再次高升,为赣州行辕(后改东南行辕)主任。

3、江郎才尽

在解放战争中,最初任郑州绥靖主任,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作战中屡屡失败。

后在徐州就任陆军总司令,莱芜战役全面失败。

这和刘峙、汤恩伯,甚至薛岳一样,他们经验中的站依法,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战争。杜聿明、胡琏这样的年轻将领才是国军的中坚。

总结:

顾祝同的精彩作战生涯大致在1925-1935年,抗战初期也有一些表现,之后的表现很差强人意。

战争就是奇妙的艺术,跟着贵人崛起的人,注定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倒。当国府面临下坡路的时候,谁在裸泳就都明白了。

参考文献:

张学继.抗战胜利后第三战区在浙江的“洽降”与“受降”[J].浙江学刊,2017(05):219-224.

赖继年.浙赣会战新探[J].抗日战争研究,2011(01):63-71.

封小平.“西安事变”中的顾祝同[J].浙江档案,2005(02):27.

顾祝同升官术[J].广东党史,1995(02):48.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顾祝同,字墨三。生于1893年,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江苏省涟水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隶属于许崇智嫡系出身。随后投靠蒋介石,从师长,到军长,再到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可以说,顾祝同属于国民党实力派。也是蒋介石倚重的心腹干将,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在国民党军中素有“军中圣人”之说。是国民党军中少有的官运亨通之人,也是国民党政坛的不倒翁。

在蒋介石的黄埔系高级将领中,何应钦地位最高,应该是仅次于蒋介石的、而陈诚权势最大,发展的最好,有小委员长之说,也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也就是大家共知的土木系。而顾祝同就属于第三位了。顾祝同以东征陈炯明起家,在1927年34岁的顾祝同担任第9军军长兼第3师师长,起家部队第3师是蒋介石中央系的嫡系之师。从中校教官跃升为中将军长顾祝同就用了三年,从此之后,顾祝同就是和蒋介石彻底地捆在了一起,顾祝同最大的特点就是唯委员长马首是瞻,明明知道蒋介石是乱命。也一样是奉性到底。在辽沈战役的时候,顾祝同在沈阳让卫立煌出兵辽西 。解救廖耀湘。卫立煌拒不执行,顾祝同说是奉总统之令,顾祝同就是反复强调一句话:“总统的命令,不能违背。”卫立煌让顾祝同签字确认,顾祝同不敢只是苦劝。卫立煌道:你是三军总长。这个决定你做不了主吗,如果做不了,你当三军总长干啥,顾祝同讪讪而退。

在1935年,国民党军首次进行军衔评定和晋封,顾祝同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仅次于何应钦和刘峙。可见蒋介石对顾祝同的重用,在西安事变中,强烈反对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拒不执行何应钦的命令,事后,蒋介石对顾祝同甚厚。抗日战争期间,担任第9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管辖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以及福建和浙江两省)大概有八年之久。但顾祝同在同日本的作战中,没有指挥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其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唯一“出彩的战役”就是在皖南战役中俘虏了叶挺。抗日战争结束以后,1945年国民党设立国防部(何应钦任部长),任命三军军种司令,52岁的顾祝同出任陆军总司令,与海军总司令陈诚、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并列为军方的三巨头。

虽然在抗日战争里不出力,但在同共军做战却是积极向上,但无奈本事不济。在1947年顾祝同下辖指挥两个兵团共60个旅(师)45万余人进攻华东粟裕,但把王牌七十四师送给了粟裕,成就粟裕一生最出彩的一仗。在同年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顾祝同奉命堵截。顾祝同认为刘伯承必走沙河,于是派21师堵在沙河,一旦刘伯承过沙河立即截杀,顾祝同还不放心,又派了一个团就在沙河边上监视,但蒋介石得知以后,认为刘伯承不能走沙河,蒋介石作为三军总司令居然给一个团长下令。让其撤走。但刚刚撤走,刘伯承就到了,大军顺利渡过沙河,而且沙河水位突然暴涨,21师眼睁睁看着刘伯承扬长而去。而事后蒋介石对顾祝同严加斥责。顾祝同虽然委屈,但也愿意替委员长被黑锅,其实吧也真算顾祝同倒霉,他所遇见的粟裕刘伯承都是一等名将。是他们对手的国民党还真没有。

1948年,顾祝同转让三军总长,辅佐蒋介石处理全国战局,但国民党民心丧失,兵变如山倒,顾祝同虽然呢能力不错。但也无法挽回国民党的败局,1950年顾祝同前往台湾,就此落寞。1985年去世,终年94岁。

顾祝同与何应钦一样,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何应钦是因为蒋介石的防范和戒备,顾祝同没有则完全是故意的,以此向蒋介石表示忠心。但就军事指挥能力而言,不如卫立煌,汤恩伯,关麟征。依靠早年的战功、以及以后的资历而做到军中首位。但顾祝同在政治是玻璃球,很圆滑。不党不群,无派无系。因此上说,蒋介石对何应钦是既重用又防范,对陈诚和顾祝则是绝对信任的。而且在蒋介石在临终之际,在军事上完全委托顾祝同帮扶蒋经国,可见,蒋介石对顾祝同的信任和重用。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