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導語

“《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

發表這個言論的老師叫李家聲,他表示,現在好多人一味提倡閱讀量,卻不予學生思考的時間,是一種走偏了的形式主義:“偽教育”會把學生的才氣、興趣、創造力磨掉。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弟子規》是文化精華還是糟粕?

《弟子規》是文化精華還是糟粕?首先我來幫大家對比一下。

《千字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開篇這幾句,視野宏大。通篇首尾連貫,音韻諧美,讀起來琅琅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長詩,也是一部袖珍的百科全書。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其為“絕妙文章”。

全文用一千個漢字勾畫出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的基本輪廓。我覺得是代表了中國傳統教育啟蒙階段的最高水平之一。還有就是這一千個字不重複的炫酷操作了(其實重複了一個字,但是背完就認識999個字,識字效率特別高)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歷史故事及傳統國學,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千字文》、《百家姓》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 不論是文字水平,還是關於教育的道理,水平都不低。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增廣賢文》: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全篇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很多道理,幾十年後回過頭看,更能發現其中的智慧。

有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鬥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等。

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樂不可極,樂極生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

還有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等。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弟子規》

我隨便摘錄幾段來給大家辣下眼睛: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意思是:規勸父母,如果他們不聽從,等他們高興的時候再勸;父母哭泣,要隨著哭,父母責打你,不能有怨恨心理。

鼓吹家暴,父母犯了錯,你可以說,但是他們可以不聽並抽你,你要乖乖捱打。

對尊長,無顯能。

意思是:面對比自己年長的人,不要顯示出自己有才能,否則就是藐視尊長。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意思是:作為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父母,所有行為都須向父母請示取得同意才可以行動。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意思是: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替他們準備好;凡是父母所討厭的東西,一定要小心地處理掉。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我這一對比大家應該都清楚了。

教育最大的忌諱就是:要小孩子聽話,只告訴小孩要怎樣怎樣,從來不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不是教育,這是馴化。

我之所以反對弟子規。就是因為他基本都是在告訴小孩,你要如何如何。

相比之下,

《三字經》就會講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你就天天說要小孩好好學習,他怎麼聽得進去?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比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長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受教育,老師要嚴格要求學生。這並不是我們單方面對孩子提要求。

還有就是《三字經》會告訴你什麼是六穀六畜、什麼是五嶽四瀆。就好比在打開一扇門,讓小孩有機會去進一步瞭解世界。哪怕三綱五常這種東西,你要批判,也得知道什麼是三綱什麼是哪五常吧。

打個比方:如果家裡來客人了,你只是要求孩子們端茶倒水打招呼,小孩大概率會有逆反心理。但如果你說,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我相信會更有說服力得多。

《弟子規》以前被視為很好的蒙學圖書,但在現代,其“入則孝”“出則悌”二節,多數內容應該摒棄。而其後的幾節,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以官方形式提倡小學生讀《弟子規》我覺得極為不妥的,因為人們通常會忘掉後面的,只記住前面的。

我最後的結論是:《弟子規》可以學,但是必須批判的學習。家長如果非想讓孩子讀,也應該去掉前兩節,直接從“謹”開始。

告訴孩子們,這書是清代文化人寫的,他們那一套早就該廢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適合孩子看的國學啟蒙書籍

前面我詳細的說了《三字經》《千字文》在這裡我就不介紹了。

1)《唐詩宋詞》

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後對國學最初的印象,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畫意,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詩情,更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想象,這才是孩子最純粹對美的認識,對文學的感悟。

在未來的某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想起那首詩,那句詞。

春天來了,去公園遊玩看到桃花盛開,孩子脫口:“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愁的時候,“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樂的時候,“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失意時,“天生我材必有用”;

得意時,“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妻!”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戀愛的時候,腦海中迴盪的是: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白雲灑金天心動,扇隨君子攜風流。”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就像蘇東坡口中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我希望孩子在生活中看到池塘裡的鵝,能去感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美好,去想象自己在詩詞中領悟到的,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我覺得真正的教育應該是純粹的,不以功利為導向,對天性的包容和鼓勵,就如錢穆先生所說:

“我哭,詩中已先代我哭,我笑,詩中已先代我笑了,讀詩是我們人生中一種無窮的安慰。
有些境,根本非我所有,但詩中有,讀到他的詩,我心就如跑進另一境界裡,我們不曾見的人,可以在詩中見,沒有處過的境,可以在詩中想象到。”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少有世界文化像中國,把所有的世事滄桑都融入到瑰麗萬象的典籍裡,讓我們藉由古人的智慧,去踏遍萬水千山,洞察人間冷暖。

這才是真正的“見自己,見眾生,見世界”,也是我們真正需要滲透給孩子的傳統文化。

2)《笠翁對韻》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

驛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風。皓月墜林雞唱韻,青霜鎖道馬行蹤。

這是什麼?美!美得動人心魄!這樣的內容,讓人怎能不愛這個賦予了人生命與好奇心的廣袤世界?又有多少人,從來不懂得這樣的美呢?

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3)《聲律啟蒙》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有人文,有自然,有語言,有神話,有歷史,也有情感。天地大美,包容萬象,詞彙量極大,對偶工整,包含大量典故,而且朗朗上口,還能培養人的語感。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作家馬伯庸說,若給兒子馬小煩選一本國學啟蒙書,必是清代車萬育的《聲律啟蒙》。

“比起三百千、比起唐詩三百首,《聲律啟蒙》更適合孩子入門。”

“國學對現代小孩子最大的意義,不是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審美。”

確實,《聲律啟蒙》特別押韻、對偶,從單字到多字,從短到長,層層對仗,琅琅上口,讓孩子更加感受到韻律之美。

同時,《聲律啟蒙》的內容,涉及地理、天文、鳥獸、花木、人物、器物等,以及大量的經典典故,讓孩子在誦讀的同時,增加知識量。

小爸爸育兒結語

如果讀史不能讓人明智,無法讓人思辨,那麼歷史所帶給我們的影響力就只剩下了思維的束縛、教條的捆綁,那我們的孩子,最終才真的是成為了被時代淘汰和拋棄的犧牲者。

我覺得學習國學,不僅僅是讓孩子瞭解中國文化的淵源,是希望他們更好的瞭解和掌握“禮、義、仁、智、信”等傳統美德

語文老師:《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國學啟蒙我就服這幾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