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弟子規》是封建糟粕?跟《三字經》一對比就發現差距

導語:相信很多人在小學的時候所讀的國學不是《三字經》就是《弟子規》吧!小編我小學的時候學的就是《弟子規》

小學的時候,老師叫我們背《弟子規》,在我印象中,我背的挺熟。然而時至今日,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前幾天,我到一個小學,發現牆上貼著的仍然是《弟子規》,我重新複習了一遍,頓時百感交集。有熟悉,有懷念,亦有對裡面道理的強烈不認同。

《弟子規》是封建糟粕?跟《三字經》一對比就發現差距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他是清朝的一位落第秀才,他科舉不中,只能放棄仕途,在太平縣裡面教書。他編纂的《弟子規》最大的優點就是通俗易懂像繞口令一樣,能夠容易讓孩子理解。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學校會讓老師教《弟子規》的原因吧。

《弟子規》直接淺顯的告訴孩子,應該要怎麼做,怎麼做才是對的,用一套直接的教條來約束孩子。可是,它卻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學習國學經典的目的僅僅只是在於約束行為嗎?並且這種直接的教條真的可以約束到孩子嗎?我看未必。

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僅僅只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去背誦的,卻從來都不懂得去遵守裡面的內容。因為它沒有告訴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在我看來,它說的僅僅是教條,而不是真正的道理。

而同為國學經典的《三字經》的水平則比《弟子規》高的多,它雖然也是說教,但是它善於舉例子,通過舉例來論證這些觀點,諸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裡面都有提到。

《弟子規》是封建糟粕?跟《三字經》一對比就發現差距


《弟子規》說白了就是順從壓迫,並且邏輯矛盾。當你與親人起了衝突,它告訴你“親憎我,孝方賢”,直接一句將心比心難道不足以概括嗎?並且還有一句“親所惡,謹為去”,翻譯過來就是,父母討厭的東西要偷偷處理掉,那如果“親憎我”又要怎麼辦呢?

難怪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二十四孝圖》中感概:“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魯迅甚至還感到害怕,害怕父親為了做孝子像郭巨埋兒那樣做。

《弟子規》是封建糟粕?跟《三字經》一對比就發現差距


百善孝為先,孝自然重要,但不應是盲目的孝,我認為,孝是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善待父母,而不是什麼事都由父母來決定。我們的身份是子女,但我們同時也是一個人,也有我們想要過的生活。

這種用來為封建制度服務的難道不能說是封建糟粕嗎?《弟子規》讓人由對父母的愚孝轉化成對君王的愚忠,使人失去自己的主見,只會盲目地聽從自己的上級。這對封建王朝來說,確實是一種好東西,但是發展到我們現代社會,這就是糟粕。我們現代社會要求的人是善於思考,富有創新意識的人,而不是具有奴性的封建被統治者。

蘇格拉底說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由的靈魂,我們不是隻會聽從命令的工具,所以,我不喜歡《弟子規》。

《弟子規》是封建糟粕?跟《三字經》一對比就發現差距


古代有那麼多國學經典,為什麼我們唯獨要學《弟子規》呢?《千字文》《三字經》不香嗎,這兩本質量都比《弟子規》高不知道多少倍。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而《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是不是感覺視野宏大,氣勢磅礴。

《弟子規》是封建糟粕?跟《三字經》一對比就發現差距


反觀《弟子規》文字上不出彩,內容上翻來覆去就那些東西,哲理水平壓根沒有,背這些還不如背背校規。文字通俗易懂,我們通過學習《弟子規》並不能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學來何用?

我們有唐詩宋詞元曲,有四大名著,有李白杜甫,有唐宋八大家,為何卻要選擇這種偽書酸文。是李白的詩氣勢不夠還是李清照的詞不夠優美,是關漢卿的曲不夠生動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不夠悽美。

《弟子規》是封建糟粕?跟《三字經》一對比就發現差距


我喜歡中國文化,我也沒否定《弟子規》的教條作用,我只是不希望中國小學生把精力花在一篇沒什麼大作用的《弟子規》上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