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學《三字經》《弟子規》?專家和家長擔心糟粕會害了孩子

近些年來,我們提倡文化自信,於是一些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開始教孩子學習古代的啟蒙讀物,如《三字經》、《弟子規》、《聲律啟蒙》等。

小學生學《三字經》《弟子規》?專家和家長擔心糟粕會害了孩子


鄭州甚至出現了很多“國學教育班”,招收小學生在週末和假期上課。前幾年,我的朋友就開了一家這樣的教育班,每期大概能收170-200名學生。我在其中幹些端茶倒水的工作,有時也客串一下講師。我只會講各個姓氏的起源和發展等,因為每個學生都有姓氏,因此,我雖然講課的機會不多,但頗受學生的歡迎。

不過很多學者和家長卻對此憂心忡忡,因為這些傳統啟蒙作品中有一些不合時宜甚至可稱為“糟粕”的內容,大家都在爭論該不該讓分辨能力很弱的孩子學習這些古代的啟蒙讀物。

小學生學《三字經》《弟子規》?專家和家長擔心糟粕會害了孩子


比如《弟子規》,有人說它表面上教孩子行為規範,但實際上卻在壓抑人的個性。

如《三字經》中“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上致君,下澤民”等儒家糟粕明顯不合時宜。

小學生學《三字經》《弟子規》?專家和家長擔心糟粕會害了孩子


在教學方法上,某基礎教育專家劉教授認為,“不求甚解”是少兒讀此類書籍的最好的學習方式,不需要向孩子刻意解釋,而讓他們“囫圇吞棗”,在接受薰陶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做“人”道理,等他長大後自然會或深或淺地領悟到其中真意,從而受用一輩子。

我對此持反對態度。孩子們學習這些啟蒙作品,如果不求甚解地背誦,除了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浪費孩子的時間外,沒有任何用處。在這個年代我們為何要“囫圇吞棗”?孩子能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我們不去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反而要填鴨式地塞給他們不能消化的東西,這不是愚蠢嗎?

小學生學《三字經》《弟子規》?專家和家長擔心糟粕會害了孩子


我是一個80後,在我小的時候,我的農村老家還沒有幼兒園。那時候,我們在村裡基本上是自由放養的。在上小學之前,我的父母只教了我“a”、“o”兩個拼音字母和一些簡單的加減運算。我的奶奶卻教了我“三百千”和“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這是她小時候學的,也是她在學堂裡僅僅學到的一點東西。奇怪的是,我只對《百家姓》感興趣,它也是後來這幾本中我唯一能背誦的。

現在想想我小時候學這些啟蒙讀物的用處是什麼?我能想到的只是讓我認識了幾個字,有了讀書的興趣。如果那時候有現在這麼多東西供我選擇,我想我絕不會選擇背誦這些啟蒙讀物。我向來認為背誦是愚蠢的行為。至於“糟粕”害人,我覺得倒不必擔心,時代不同了,沒人會信那一套了。

當然,這也是見仁見智了,各位家長還需根據自己孩子的興趣來選擇讓不讓他們學習。孩子的興趣應該是第一選擇參考,我想很多80、90後父母相較他們的父輩會更加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小學生學《三字經》《弟子規》?專家和家長擔心糟粕會害了孩子


\u0016\u0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