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老子和《道德經》應該是這樣的


我到河南靈寶的千年古關函谷關去尋找雞鳴狗盜的故事時,那裡的管理人員介紹說: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在那裡寫的。最近我看了好多有關樓觀臺的文字介紹,有好多作者講:《道德經》是在天下第一福地的樓觀臺寫的。我知道,目前各地為了各自的經濟利益,不惜無中生有的拉名人、造假象。其實,這種現象由來已久,縱然太史公白紙黑字的說明姜太公是東海上人,還是派生出了河南說、山西說、安徽說等多地說。孟姜女的傳說,雖然源自杞梁妻的歷史記載,河北說,陝西說,山東說,眾說紛紜。早已車愛落定的晏嬰歸宿地,亦是高密說,壽光說,臨淄說,陝西說,五花八門。別說歷史上光照千秋的名人,就連西門大官人這樣臭名昭著的人物,他的故里之爭還鬧得不可開交呢。


老子和《道德經》應該是這樣的

到底這一天下奇書是在哪裡寫的呢?

拋棄所有的傳說,帶著疑問我翻閱了眾多的有關資料,獨自妄斷出這樣一個設想:東周時期的某年某月某日,看破天象的東周守藏史官員李耳,騎著青牛欲出函谷關到西方去尋找一塊清淨之地,以此來躲避汙泥濁水般的醜惡社會。當他來到關口時,被關長尹喜攔截了下來。原來這尹關長也不是一般的人物,他也是一個能辨別天象的高人。那天他在關樓上俯瞰天地之變化,驀然間,他見一團紫氣自東邊緩緩而來。他掐指一算,知道是有異人打此經過。於是他下得樓來,在關門口靜靜的等候著。過了大約半個時辰,或者一個時辰,只見一個白鬍子老頭騎著一頭毛髮閃亮的青牛,悠然的從國都洛邑的大道上走來。他禮貌的攔住這位相貌不凡的老人,恭恭敬敬的把他請到了招待上級領導的貴賓室,親自為他浸泡上一壺上等的碧螺春。然後和他聊起了家常,這一聊不要緊,尹喜他發現這個老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識十分淵博,不是一般的人物。於是他向老者虛心請教,知道了他叫李耳,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現為國家圖書館館長.。


老子和《道德經》應該是這樣的

交談中,尹喜發現李耳對人間事物很有獨特的見解,每一句話都帶有哲思。於是他誠懇的拜李耳為師,欲留下他為自己講學授課,看破紅塵逃避社會的李耳自然不肯應允,尹喜藉口李耳的出關手續不全,把它強留了下來,並且好酒好菜的伺候。走不成的李耳閒來無事,就把自己平常的感悟分段的寫了起來。先是寫出了有關“道”的論述,尹喜還是沒有放他走的意思,於是他又繼續寫出了“德”的經文。尹喜看罷,認為李耳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聖人。於是乾脆拋棄了待遇優厚的關長職務,隨著李耳西行至終南山下,見這裡綠水青山、仙氣濃郁,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師徒二人於是便留了下來。

尹喜為了給老師營造一個安逸的環境,選擇了一些結實的茅草編織起來,結草為樓,是為“草樓觀”。一者老師可在此觀看天象、潛心鑽研道家學說,二者可以在此為民眾傳經佈道、教化愚昧。慢慢的隨著李耳的道家學說為民眾所接受,樓觀臺的名氣也逐漸的擴大了起來。由於尹喜“精思至道”,被朝廷 拜為大夫。而他的草樓觀,成為道家居地稱做“觀”之所始。再者李耳首先是在這裡傳播思想的,毫無疑問這裡就是道家的祖庭,所以被眾徒奉之為“天下第一福地”是當之無愧的。


老子和《道德經》應該是這樣的

我想,有了我這個合理的推斷,無論河南的函谷關,還是陝西的樓觀臺,他們是都會能接受的。因為,顯而易見,函谷關是《道德經》的初始發端,而樓觀臺則是修改、完善、傳播《道德經》的根本所在,這兩處地方都可以說是《道德經》的創作之地,只不過是廣義上的產生地罷了。至於狹義上的具體某處,早已淹沒在蒼茫的史海中。再高明的史學家,恐怕也無能為力了。

大家說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