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昆仑奴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达官贵人都想拥有一个昆仑奴?

有僧吃粥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在热播中,这部剧讲述的大唐盛世下,一小撮狼卫试图破坏大唐和平,随着剧情的发展,主人公张小敬在龙波家里得到一块恩客牌,想要查找狼卫就得根据这块恩客牌找到幕后真凶,恩客牌是青楼女子给恩客的特殊通行证,张小敬通过一名青楼女子,最后想找长安地下城城主葛老寻求帮助。可是这就是这么一位地下城主葛老就是一个昆仑奴,很多人就要问了,昆仑奴是什么人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达官贵人都想拥有昆仑奴呢?

一,要想了解昆仑奴,必须要知道他的来历,了解什么是昆仑奴

什么是昆仑奴?先看看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里的葛老吧,通体黝黑,体格硕大,他们来自于哪里呢?长安周边少数民族并没有这样的种群,根据字面上的理解,来自昆仑山?也不是,其实在古代,昆仑奴泛指中印半岛及南洋诸岛的人。

在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暗中大战,谦之手射阳迈柁工,船败纵横,昆仑单舸接得阳迈。"

在隋唐时期,“昆仑”一词还被用来形容黑色或者接近黑色的东西,比如“昆仑殇”实际上就是一种绛色的酒。

“昆仑”一词因此也演变为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阎氏,体黑麻面,故谓之阎昆仑。"

根据以上资料,再结合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葛老的形象,不难理解,昆仑奴其实就是黑人(黑奴),是来自于中印半岛及南洋诸岛的人群。

二,那我们说说《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昆仑奴有什么特别之处

按照正常来说,昆仑奴来自中印半岛及南洋诸岛,他们不是正统的非洲人,而是由于那边日照以及整日劳作原因而嗮黑,这些到了大唐长安,也是作为奴隶而受到驱使“昆仑奴”三个字说明了一切,可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昆仑奴地下城主葛老恰恰相反,他掌握着黑市,青楼,情报贩子,所有阴暗面的事情他都知道,即便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长安不良帅张小敬都见到他礼让三分,不惜出卖自己的暗桩来套取信息,很多人要问了,电视剧里的昆仑奴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剧中描述:葛老本是个昆仑奴早年间被卖到青楼当仆役。但是他懂得察言观色知道人想要什么,怕什么在青楼干了两年,竟然能让他的主人为他脱去奴籍。之后他靠着贩卖金银器皿发家,靠着钱财之后掌握着平康坊所有的姑娘,依靠这些青楼女子,利用她们套取官宦贵族的情报,做起了情报贩子,掌握着所有阴暗面的事情,而且葛老黑白两道都能吃得开,因为他手中掌握着官僚们所有的情报资料。(电视剧里的昆仑奴不同之处显而易见,他已经摆脱了奴籍,翻身成为了地下城主,掌握着所有阴暗面的情报,成为真正的黑老大)

三,为什么达官贵人都想拥有一个昆仑奴?

为什么唐朝的那些达官贵人们那么青睐于昆仑奴呢?原因在于昆仑奴一般都是全身黝黑,头发呈卷状,身强力壮,不仅如此,而且性格也非常好,对主人非常忠心、办事效率高。身强力壮,忠心是达官贵人最喜欢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你,身边有两个魁梧的黑保镖,那个气派气场,所以很多唐朝达官贵人喜欢用黑奴就是看中这一点。

说到昆仑奴的忠心这里有一个事例:在唐朝时期有一名叫崔玉的兵部官员,家里有一名跟着崔玉很久的昆仑奴名叫磨勒,这个昆仑奴对崔玉很是忠心。有一次汾阳王郭子仪邀请崔玉一起喝酒,郭子仪还把自己的妻子红绡叫来陪酒,谁知红绡与崔玉一见钟情。最后在离开的时候,崔玉刻意留在最后只为多看红绡一眼。红绡也很是喜欢换崔玉便给他比了一个手势“先是伸出了三个手指,随后将五指摊开冲着崔玉翻了三次手掌,又指了指自己胸前的小圆镜”。这个手势让崔玉很是头疼,完全无法理解是什么意思。磨勒看到主人日渐消瘦的模样,于心不忍便告诉了主人红绡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为崔玉放哨。这件事毕竟是见不得光的事。最终还是被郭子仪发现了,郭子仪也没有刻意刁难崔玉跟红绡,而且还成全了他们,不愧为将军气量如此之大。不过郭子仪要求崔玉将磨勒送给他。视崔玉为再生父母的磨勒始终不答应,最终无奈之下郭子仪放箭将其射杀了。

结束语:综上所述,昆仑奴其实说到底就是黑奴,他们主要来源于中印半岛及南洋诸岛,由于他们的强壮和忠心深受长安贵族官僚的喜欢,至于说《长安十二时辰》之中的黑老大葛老,其实他也是昆仑奴,只是他的乖巧及善于察言观色,因此很快脱离奴籍,并且利用手中资源整合渐渐的通吃黑白两道,不过这种情况在唐朝不会发生。

图:来源网络


唯恋无名


昆仑(不是昆仑山)在我国古代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一带,昆仑奴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役,其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土著人,虽然皮肤较中国人黑,但仍然是黄种人。


另有少部分是黑人,估计是随阿拉伯人来华的,这种黑人昆仑奴很少,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另外据有些学者推测,昆仑奴中也许还有达罗毗荼人(印度的一个民族)。



至于昆仑奴的称呼从何时开始?与昆仑又有何关联?一般考据都是从来自昆仑族或昆仑国下手,特征就是肤色黑卷发等,与中原汉族的黄肤直发截然不同,却没有更具体的证据和文献,以证明古时却有昆仑国或昆仑族存在 昆仑奴部分来自昆仑岛的奴隶市场,昆仑岛就是今天越南的昆山岛,距湄公河出海口约一百二十公里的昆山岛,目前还是越南的囚犯岛,不对外开放,由大、小昆仑共十四岛群组成,总面积七千七百公亩,十八世纪初曾被东印度公司占据。文献记载昆仑奴为爪哇土著,被卖到中国后作为封建社会的奴婢买卖



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此外,昆仑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指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石虎山大王


唐朝,我国古代最为开放、强大的一个时代。走在盛唐时期的长安城,金发碧眼,皮肤雪白的中亚人在这里屡见不鲜。数以万计的外国人生活在长安。非汉族人在此时,不仅仅是做生意,当官干啥的都不在话下。安禄山、史思明这些就都是突厥人。当然,在这些人中,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昆仑奴。那么我们就来揭秘一下《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昆仑奴吧。

昆仑奴的来源

在我国古时,昆仑一词通常指的是南洋诸国。而昆仑奴的主要来源就是当时的南洋黑人,另外一小部分则来自于非洲北部。

当时的东南延地区,大多数为奴隶制国家,与唐朝长期有海上贸易往来,这些黑人就是通过海外诸国作为贡品,或者被当地商人卖给唐朝所留下的。至于东南亚是否有黑人,史书中多有记载。《旧唐书 林邑国传》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位昆仑。《旧唐书 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阿拉伯人也是当时长安的主要商人人群,他们东联唐朝,西至北非。其中一部分的昆仑奴就是跟随阿拉巴商人来到长安的非洲黑人。不过人数应当不多,毕竟当时的交通并不算方便。《新唐书》、《诸蕃志》等对此有记载。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昆仑奴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之中,长安的地下之王葛老,连杀两个汉人,还逼着主角张小敬切手指。虽说是作为脱了奴籍的黑人,但是这个冲击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有点大。没感觉古时的黑人有这么牛的时候啊。

显而易见的是,现实中的昆仑奴不会这么牛,在唐时,昆仑奴就是被严重剥削的对象。武则天时期就出现过昆仑奴怒而杀广州路都督元睿的事情。这是长期处在社会底层的一群人。

为什么喜欢要一个昆仑奴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在唐朝时期,已经大量出现昆仑奴,但是由于其独特的肤色,走在大街上,依然回头率很高。想一想,身边站着两个黑人打手,会不会特别拉风?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因为昆仑奴的一些特点。

首先、水性好。作为东南亚地区的矮小黑人,他们的水性非常好,《原化记 周邯》记载,唐周邯自蜀沿流,曾市得一奴,名曰水精,善于探水,乃昆仑白水之属也。

其次、力气大。唐朝时期,广州多昆仑奴,主要就是在工地码头进行搬运。有记载说,可负数百斤。

再次、会耕田。这种免费劳动力,不要白不要。

有着这三大优势,再加上性情温良,踏实耿直。昆仑奴自然成为达官贵人严中的稀罕物。

大山评说

综上所述,昆仑奴一个是来自东南亚,一个是来自非洲。长得嘿呦哟的,大部分脾气性格又好,又肯干活,还有着诸多技能。自然而然成为唐朝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史侃大山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引语:唐人以拥有昆仑奴为傲。


言唐之世,之辉煌,可叹息者,而唐时之开此亦是大者。在唐盛时,可谓一“易大国也。于时城中随处可见异色者,商贾云集,有许多贵,在其后,随以黑者,此人非我中国之人,而“昆仑奴”。尔之贤达咸欲“昆仑奴”,而以有“昆仑奴为傲。

若曰一家富贵无数昆仑奴,然无脸之事。以我今世之言是已“落伍”也。

奈何唐贵人以有“昆仑奴为傲?“昆仑奴”又是何许人?

一、昆仑奴,乃是尼格里托人。

先“昆仑”二字非徒为名,且代指黑色者。故名义以解便是“黑之奴”。此昆仑奴多是尼格里托人,谓之简易之为“黑矮人”。

二、昆仑奴任劳任怨,忠心护主,所以受人喜爱。

昆仑奴为达官人好不也,昆仑奴一般,短身黑,发呈卷状,膂力雄健,非特如此,且性亦佳,谓主人甚忠、举高。如此良之奴岂不使人所爱?念此一忠干之奴以死者为汝作无事,何令人有自豪感,是何达官贵所以有“昆仑奴为傲矣。

“昆仑奴”之类皆不为甚高长,其上半身世都是赭,但以一物带在肩上斜下。而其下当着犊鼻或横扎围布,并不穿履,常徒跣。

昆仑奴大有一副强引板,力大如牛,苦身劳力,性情温温,劳怨兼任,分累活全不惧,且谓主忠,以死。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长安十二时辰当中,长安城有一地下世界,这里住的都是下九流之人,唐律在这里没用,官府也管不了这里。各种黑暗与利益在这里交错,看似混乱的背后却有一只大手牢牢掌控着这里,这只手的主人不是皇帝,却好像这里的土皇帝一样。当他从黑暗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他竟然是一个昆仑奴,而其名唤作葛老,足以见其尊贵。


在十二时辰中,葛老的狠毒、狡猾、果断、心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特别是小乙被杀那段,我真的是对这个昆仑奴又怕又怒。可以说葛老如果真实存在的话,那么他一定是昆仑奴当中王者一样的人物,也没有人敢真的把他当作奴隶,可是历史上的昆仑奴却并非这样。




《旧唐书》是这样记载昆仑奴的:“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当时阿拉伯人热衷于贸易,他们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至于非洲北部等地,把黑人运到当时的唐朝进行贩卖,受到了达官贵人的追捧。

有一句话在唐朝的上层社会很流行,叫作:“昆仑奴,新罗婢”,由此可见昆仑奴在当时的火热程度。

那么这些昆仑奴有何本领,才受到了青睐呢?

  • 昆仑奴身材高大,非常耐用

这些昆仑奴因为人种的原因,生的高大威猛,力气十足,稍微加以训练就可以用来完成很多工作。如果略通武艺的话,用来当作贴身保镖是再合适不过了。


唐人小说《昆仑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

短短的一段话把昆仑奴的武艺彰显的淋漓尽致。也正因此,他们成了很多贵族随身侍卫的一大选择。

  • 奴性十足,听话顺从

昆仑奴是作为奴隶被贩卖进来的,一般到达他们最后的主人手上的时候,中间可能已经经历了好几次交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受尽了折磨,吃尽了苦头,奴隶的认知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他们的心里。因此一般都是温和顺从,服服帖帖的,有这样的奴隶,谁能不喜欢呢?

  • 通音律

元稹在他的《琵琶歌(寄管儿,兼诲铁山。此后并新题乐府)》这样写道:“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

唐朝时有一些昆仑奴在音乐方面具有天赋,经过专业的训练之后,不少人成为了专业的乐师,造诣不凡。而大唐又是一个诗歌音乐的国度,达官贵人若是有精通音律的昆仑奴在自己的府邸,自己的脸面上自然是有光。

正是以上的这些原因,使得昆仑奴经过贩卖被送到唐朝达官贵人的手上,他们之后虽然从事的职业不同,但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他们的奴隶身份,将永远陪伴着他们。

最后提一个小小的问题,大家认为葛老对小乙动了真感情了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是听历史说话,青云计划获得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听历史说话


最近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经常会提到一种人,他们便是——昆仑奴。

但是请注意了,这里的“昆仑奴”,并不是指来自昆仑山的奴隶,这里的“昆仑”,在我国古代时期泛指的是南阳地区,当然了,它也指“黑色”的意思。而“昆仑奴”则主要是指来自该地区的仆役。但是这些仆役也并非都是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那样,个个都是黑人。也有一些其他色种的人,当然了,黑人占据大部分。

其中大多数都是东南亚一带的尼格利陀人(黑人),也有部分黑人是随着阿拉伯人来到中国的,只是这种黑人的昆仑奴相对比较少,基本上只有一些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才能用得起。

而早在唐朝的时候,昆仑奴已经算不上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因为当时的唐帝国很发达,长安街上各式人种来来往往,百姓们也都见怪不怪了。

不过话说回来,昆仑奴在唐朝奴仆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因为数量的原因,所以基本上只有那些达官显贵们才能用得起。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昆仑奴仅仅是因为数量少的原因,才受到唐朝达官显贵们的青睐吗?当然不是,昆仑奴的优点还是很多的。

第一,昆仑奴身体健壮

根据唐人小说《昆仑奴》中的一段关于昆仑奴的记载:

“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

可见其本领之大,此外,昆仑奴的身体健壮,干起活儿来也是毫不含糊,完全可以一个顶俩。所以在很多时候,不仅可以充当奴仆,还可以充当主人的保镖。出门的时候,几个人高马大的昆仑奴站在旁边,别提多威风了!

第二,昆仑奴性情温和

昆仑奴的一大特点就是性情温和,易于管理。我们千万别以为昆仑奴都是黑人,然后看着有点可怕,实际上,他们大多数人的性格还是比较温和的。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差。此外,他们还很耿直,做错什么也不会遮遮掩掩。所以很多豪门贵族们都要抢着要。

第三,昆仑奴乖巧能干

要知道,在唐朝时期的黑人奴仆和黑人艺人是非常多的,在当时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昆仑奴,新罗婢”。当时的“新罗”的婢女就等同于今天的“菲佣”(来自菲律宾的高级佣工,家政服务专业人员)。

他们大都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所以自然有很多人抢着要!

所以,唐朝的那些达官显贵们,在面对这样一种能干,乖巧的奴仆,怎么能不动心呢?


方圆文史


《长安十二时辰》里长安地下城的那个让张小敬都畏惧的葛老就是一个皮肤黝黑的“昆仑奴”。实际上“昆仑”这个词的意思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常被形容黑色或近黑的东西。


据《皇清职贡图》记载:“夷人所役黑国奴,即唐时所谓昆仑奴……通体黝黑如漆,惟唇红齿白,戴红绒, 帽衣杂色,粗绒短衫。”所以“昆仑奴”指的就是来自海外的黑奴。唐代权贵好“昆仑奴”这口,主要是由于“昆仑奴”不仅本事非凡,还忠实不渝。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个故事,就能更好的明白为什么权贵都喜欢昆仑奴了,关键时刻确实能顶用。

《太平广记》中专门写有一篇《昆仑奴传》,其中记载了一个叫磨勒的昆仑奴英勇无畏的——帮助主人偷情。话说有一个富家公子叫崔生,去别人家做客,看上了跳舞助兴的红衣歌姬,临别时歌妓用手语式的哑谜约他夜半相会。崔生脑子不够用,对哑谜百思不得其解。跟在崔生身边的昆仑奴磨勒明显脑子好使,帮主人解开了歌姬的手语哑谜。到了晚上,磨勒弄死了府上的看门狗,背负主人崔生爬过高墙与歌姬相见,又帮助两人逃出大院。等人来追的时候,磨勒又力压群雄,最终得以逃脱。



如此看来昆仑奴的战斗力确实不同凡响,后来明末郑芝龙就通过各种手段组织了一支约300人的黑人雇佣军。昆仑奴个个长得威武又心思耿直(看了磨勒的英勇事迹后存疑),所以权贵不论是把昆仑奴当护卫还是做打手都有面。


邯郸醉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曾经出现了昆仑奴葛老,是不折不扣的地下世界的王者;在天下霸唱的小说《鬼吹灯之怒睛湘西》中,也出现了陈瞎子的忠实手下昆仑奴昆仑摩勒。那么,究竟昆仑奴是什么?他有什么特别之处?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昆仑奴是什么?

虽然叫昆仑奴,但是昆仑奴不是从昆仑山上下来的。“昆仑”一词,在唐代除了昆仑山之外,还泛指黑色的东西,因此唐人常常将皮肤黝黑的人称作“昆仑人”。

在唐代,人们的认识之中,昆仑人多是来自南洋诸岛,也就是东南亚一带。《旧唐书》中曾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在唐代,人们多有捕捉昆仑奴充当奴隶的行为,如有记载:

“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也千万,卖为蕃奴。”

历史记载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确实是有捕捉昆仑奴充当奴隶的事情发生。

关于昆仑奴的由来其实还有其他说法,那就是来自非州北部或者是印度说。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因为唐是一个开放性的帝国,所以四面八方的人都可能汇聚起来,但是这时候就不应该叫他们昆仑奴了,他们应该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昆仑人而非奴仆。

唐代张籍有一首诗叫做《昆仑儿》,如下: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 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这首诗就很好地描绘了一个昆仑奴的样貌、来历、穿着打扮等。

如此说来我们可以给昆仑奴下一个定义,那就是身体黝黑,体格精壮,头发卷曲,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充当奴仆的人。

二、为什么人们都喜欢昆仑奴?

1、展示财力。昆仑奴身体黝黑,头发弯曲,一看就与中原地区的奴仆不一样。因为当时捕捉一个昆仑奴是花费比较高的,因此市场上的昆仑奴的价格也是非常高的。家里有一个昆仑奴,可以显示出家里的财力非凡,因此人们都喜欢蓄养昆仑奴,以表现自身的财力。

2、昆仑奴自身的好处。相对于其他奴仆来说,昆仑奴身体健壮、性情温和、踏实能干、最重要的是忠心耿耿,不会欺骗主人,因此人们喜欢用昆仑奴。在唐代有传奇小说《昆仑奴》,在里面昆仑奴摩勒为了自己的主人崔生出生入死,最终帮助主人娶到了美娇娘,就是昆仑奴忠心耿耿的见证。

3、昆仑奴自身的才艺。一个良好的昆仑奴,在被贩卖前,都要经历严格的训练可能上岗。因此这些昆仑奴多身手灵活、能歌善舞,具有相当的娱乐功能。在唐代,家中有一个昆仑奴,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让昆仑奴起舞助兴,因此这也是人们喜欢昆仑奴的原因之一。

三、昆仑奴的文学形象

我们现在看昆仑奴,是站在后人的立场上看,因此才会划分出非洲人说、东南亚人说、印度人说等说法。但是唐人不懂这些,在他们眼里,只要是黑身卷发的人都是昆仑人。

关于昆仑奴的文学形象也是蛮有意思的,首先有正史中的记载,如《旧唐书》、《隋书》等,在这些记载中,昆仑奴多是卷发、黑身、光脚的形象。

在唐代传奇小说《昆仑奴》中,昆仑奴摩勒被描绘成了忠心耿耿、身手高强、行动如风的侠客形象。

在现代小说《鬼吹灯之怒睛湘西》中,昆仑奴摩勒被描写成身材高大,宛如铁塔,忠心耿耿,面容黝黑的下属形象,虽是后人小说,但是与前人所说的昆仑奴也相差不大。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蓄养昆仑奴是唐代中晚期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首先,关于昆仑奴的出身与背景各位贤达已经论述的非常明确充分,不再赘述。笔者仅从为何当时盛唐以蓄养昆仑奴为荣入手解答这一问题。

首先从晋代开始就存在富豪之间争相斗富的现象,鳞次栉比的院落,琳琅满目金银首饰。

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设计精巧的花园水榭都成为争相炫耀资本。最著名的就是西晋时期石崇王恺斗富。可以说这是"朱门酒肉臭"的上流社会的特殊怪僻。

到了唐代,由于唐代的统治阶级换成了以关陇门阀贵族为主的军功集团。这些贵族大多出身于胡族血脉。崛起于南北朝的中后期,可以说没有吸收魏晋绮糜浮艳的奢侈之风与不知所谓的斗富之风。反而崇尚勇武,好骑射弓马。比如唐代中期还有君子佩剑,骑马蹴鞠的社会风俗。而唐代贵族,宗室也以名剑宝马作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当时的社会上层以驯养昆仑奴作为自己的身份象征的行为。

究其原因,第一,物以稀为贵,昆仑奴在当时珍惜且少有,可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其二,昆仑奴的训练蓄养要花费许多的金钱和精力,由此可以显现出自己的富庶。第三,昆仑奴擅长武艺,好杂技,在当时的府第中可以出任卫士乃至于杂耍艺人的角色,可以在宴饮当中助兴,为自己增光添彩,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唐代中期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状态,而且对于域外的战争也趋于平缓。国内一片河清海晏,富丽祥和的景象,所以各位富豪人家就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彰显出自己的独特身份与地位,消费自己庞大的财富。当时自上而下的社会都形成这样一种风气,特别是玄宗时期,唐玄宗本身就有好大喜功,喜爱声色全马,经常大兴土木。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所以在当时的唐代社会也形成了蓄养昆仑奴的这种风气。





经典守望者


题主说的《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我是没看过,我看过《大明宫词》,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太平公主在街上,被一卖面具的商贩的叫卖声所吸引,她来到小贩的摊位前,看到一种黑如锅底,鼻子很宽的面具,便问这是什么面具?小贩说“公子不知,这叫昆仑奴面具,大海盗王世杰刚刚从海那边贩回来一批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却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一到长安就被贵族豪门瓜分殆尽。如今,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镖,是世家少爷们最时兴的玩意儿!小姐何不趁过节也买两个面具,赶赶时髦。”

由此引出昆仑奴的话题,何为昆仑奴?他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达官显贵们都想拥有一个?

单从字面意思理解,估计十有八九的人都会理解错,昆仑奴并非因地名而得名,跟昆仑山也扯不上什么关系。那为何要叫昆仑奴呢?各位有所不知,昆仑一词,在古代除了代指山名外,还有黑色的意思。而昆仑奴的最显著特征就是黑身卷发。《旧唐书·南蛮传》曰:“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些黑人大多来自南洋诸岛,这是他名字的得来。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黑身并非就是真正的黑人。我们所指的黑只是与黄皮肤对比得出,其实大多都是东南亚的棕色人种。有少部分的黑人昆仑奴是被阿拉伯人俘获贩卖来华的,而这些黑人奴人数很少,只有社会地位很高的贵族才能用得起。

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当时的长安和洛阳已是国际化大都市,随着对外贸易的兴起,各种肤色的人都来到了长安,随之也出现了贩卖奴隶的交易。


这些被贩卖来的奴隶,体格强健,但性格很温顺。他们都是被经过严格训练而真正充满奴性的人,要想在这异国大唐存活下去,唯有顺从乖巧。他们精于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差使。

因为用着顺手,有身材魁梧,又可兼做打手和保镖。所以当时唐朝上层社会的人都想拥有昆仑奴。当时东南亚贩卖过来的棕色人种很多,大概贵族士子们用的都是这些人。

但真正的黑人昆仑奴因为人数稀少,除了门庭显赫的人,一般的人是用不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