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国史书中的“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

屯蒙秋水


一说“昆仑奴”便很容易联想到神秘的昆仑山脉,但实际上昆仑奴与昆仑山并没有什么联系。昆仑奴乃是唐朝盛行一时的贵族家养黑奴,他们来自域外,以卷发黑身为特征。当时社会上豢养黑奴成风,后来昆仑奴还常常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出现在唐人的小说里,有意思的是,小说中的昆仑奴竟大多是以机智果敢、技艺超群的正面形象出现的。

一、神秘的昆仑奴

“卷发黑身”是辨认昆仑奴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也是昆仑奴得名的缘由。“昆仑”一词在古代除了指昆仑山之外,还特指皮肤黑色的人。除此之外,与中原的汉人相比,昆仑奴则显得较为矮小,但他们敏捷善水、力大善耕,故而成为当时达官贵族们争相豢养的对象。

当时的人们对于昆仑奴的态度比较复杂,日常虽是将他们当作奴仆来役使,但又对他们心存一份神秘感。这种神秘感首先来自人种上的不同,其次还因为昆仑奴力大善水的天性特征。甚至在唐传奇小说《昆仑奴》中还将昆仑奴磨勒描述成“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的大侠形象。此与欧洲对待黑人奴隶的态度相较,便足可见大唐的开放与气度。

二、来自何处

那么这些昆仑奴究竟来自何处?他们又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关于昆仑奴的来源地,至今还有些争议,一说他们来自非洲,虽然唐代的史籍中亦有不少提到非洲黑奴,但从外形体格上来看,非洲黑奴似乎应更为健壮。另说他们来自南洋,也就是东南亚。昆仑奴体形矮小且水性较好,这与南洋黑人的特征颇为相似。但就当时人们通常仅通过肤色来辨别昆仑奴的情形来看,昆仑奴的来处应是两地兼有。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昆仑奴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源自战争,中外交战中作为俘虏劫掠而来;二是源自进贡,但随贡而来的昆仑奴数量并不多;三是源自贩卖,这一部分应是昆仑奴大量持续来到中原的主要途径。当时社会蓄养昆仑奴蔚然成风,甚至还衍生起攀比之风,所以有市场自然就会产生交易。那时的广州、扬州因为靠近南洋,又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港口,所以成为众多黑奴聚集之地。

三、从事工作

唐朝的昆仑奴分为官私两种,主要从事劳力和技艺两类工作。从事劳力工作的,主要是力耕和杂役。技艺类工作还是源于昆仑奴善水的特性,所以常从事船运方面的工作。此外,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还可见昆仑奴从事驯兽工作的画像。当时还有歌中提到“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着狮子项,买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可见昆仑奴的驯兽技艺在当时是较为出名的。昆仑奴还敏捷善舞,其音乐舞蹈之技艺甚至可以登堂入室在宫廷中进行表演。

虽然昆仑奴在唐人小说中具有飞檐走壁的形象,但不可否认,他们在现实中依然无法摆脱作为奴隶的压迫与歧视,黑奴的命运依旧是悲惨的。后世朝代中也依然不乏黑奴的存在,直到明清闭关锁国,由于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黑奴的数量才开始大为减少。

参考资料:《唐传奇》、《唐代小说中昆仑奴现象考述》、《试探唐代昆仑奴从事的主要工作》


我们爱历史


简单的说,就是大唐时期来自异域的奴隶,这种奴隶可以说是奴隶界的劳斯莱斯。

“昆仑奴,新罗婢”都是大唐王朝时期上层贵族比较时尚的仆从人员,新罗婢很好理解,就是朝鲜半岛的一个唐朝附属小国的女子,这个国家的女子最为擅长的就是去富贵人家为婢女,就如同现今社会世界闻名的菲律宾女佣,基本上在东南亚国家,有钱人家,只要是能请女佣的,首选都会是菲律宾女佣,价格便宜量也足,大家都说好。

那么昆仑奴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是另一种地位低下的男性佣人的特称,而“昆仑”并不是指的中国的昆仑山。

在大唐时期,唐朝的繁荣富强举世文明,可以说说是世界的经济中心,那么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前来大唐,主要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这群来自异域的各色商人,政府人员,文化人士等等前来朝圣也好,贸易也罢,都会带有大量的人员,毕竟当时的交通非常的不发达,毕竟的西域地区又情况复杂。

这些人带的仆从中就有非洲黑人奴隶,由于肤色与中原黄色人种差别巨大,而且这些奴隶非常忠诚可靠,能干实用,中国人对此等仆从印象非常的深刻,而这些从西域前来的异域奴役必经昆仑山,所以就特称他们为“昆仑奴”

大唐时期的繁荣富有是出了名的,特别是很多的达官显贵对于这种异域的仆从很是追捧,这就跟现代的达官显贵追求劳斯莱斯、湾流私人飞机等差不多的心态。他们总希望能得到这样识别度高,能显示自己身份的仆人配置。

“昆仑奴”就成了当时大唐社会的奢侈品,毕竟非洲的黑人奴隶能够到达东方的大唐王朝还是很有限的,于是就有人从南亚地区寻找了“昆仑奴”的替代品,南亚地区的奴隶肤色虽然也是黄色人种,但地处热带地区,肤色非常的深,甚至接近于黑色,而且个子矮小,头发也呈卷发式样,这和纯正的非洲黑人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价格可就便宜很多了。

于是就有很多富贵人家在无法配置标准非洲版的“昆仑奴”的情况,选择了南亚版的“昆仑奴”,这就跟当下的部分人,没有经济实力选择保时捷,那就退而求其次,买辆众泰也可以。


沉墨I方之城


如果想对昆仑奴有所了解,大家可以看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就是《昆仑奴》,不过电视剧和历史上对昆仑奴的记载是有所不同的。昆仑奴这部电视剧讲的是,世世代代以采药为生的昆仑族人,为了应付繁重的进贡负担,导致族内民不聊生,后来在中原道长无观的策划下,他们开始发兵进攻长安,不过最后没有成功。对这个电视剧有了解的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那么史书中对昆仑奴的记载是怎么样的呢?对昆仑奴的记载,确实出现在唐朝,唐朝史书记载,昆仑奴是一种皮肤呈现黑色的人,在《隋书》中有一部分是《南蛮传》,该书中记载:“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色,悉卷发黑色,性气捷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昆仑奴身材并不是很魁梧,不过身体素质比较好,而且他们的女人中,也有白皮肤的人。

现在也有昆仑奴陶俑的出土,从这些陶俑的外形来看,昆仑奴大部分都是赤裸上身的,或者是穿戴斜披的帛带。根据唐朝史料的记载,昆仑奴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当时政府高层的家中也有昆仑奴,他们拥有昆仑奴,目的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

为什么当时社会会有昆仑奴呢?目前史学界对他们的来历也有所考证。根据《新唐书》和《旧唐书》中的《南蛮传》的记载,这些昆仑奴很多来自真腊、扶南或者林邑这些南洋国家,也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国家。

不过也有史学界的学者认为,这些人不仅仅来自南洋,因为唐朝是一个空前开放的国家,当时唐朝已经和阿拉伯国家有联系了,所以这些昆仑奴很有可能来自中东或者非洲一带。他们之所以能够来到万里迢迢的唐朝,就是因为当时很多中国人外出做生意,所以他们随着这些生意人来到了中原大地。


朗照千江月


中国历史上的昆仑,指的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这些地区,从那来的奴仆,就称为昆仑奴。这些昆仑奴个头教矮,东南亚太阳厉害,就是长得黑了点,但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可以看看历史上有名的包拯。

后来,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许多阿拉伯商人也与中国接触。到访中国,一些黑人奴隶也就被带到了中国,这些黑人也被成为昆仑奴。这种昆仑奴,是正儿八经的黑人。

这是昆仑奴的两大主要来源,阿拉伯商人带来的,和印尼、马来等地区的奴仆。

昆仑奴最为盛行的时期,是唐朝。唐朝国立强盛,对外开放程度高,许多外国人都纷纷来到长安、洛阳定居,一些面色黝黑的奴仆也跟着进来了。

作为典型的黄种人,面对这些外来的黑色人物,唐人也没有过多抵触,毕竟世界那么大,啥都有,也不做过多区分,就将这些面色黝黑的奴仆称为“昆仑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昆仑奴随着时局的发展,也有了一个新的意思,只要长得黑点的人,就可以称作昆仑奴。

昆仑奴,为什么会在唐朝时兴起呢?

昆仑奴,除了外表引人注目外,其他都是很不错的,能歌善舞,有才艺,现在的黑人也是;性格好,会伺候人;力气大,黑人的典型特征。在封建社会,富贵人家、帝王家最喜欢这样的奴仆了,自然这些昆仑奴就在繁华的唐朝盛行了。

随着后世的封建王朝,逐渐封闭,不与外部交流,外国人也较少,自然外来的昆仑奴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昆仑奴的盛行,也可以看做一个王朝兴盛、高度开放的标志。到了现代也是这样。


岁七夸父


昆仑奴是东南亚土著的美拉尼西亚人种,也就是黑皮肤、卷头发的棕种人。

唐朝时期,昆仑奴就像现在的菲佣一样,属于驰名商标,好评如潮,与“新罗婢”并列为热销商品。新罗婢是来自新罗国的女奴,那昆仑奴从何处而来呢?是非洲吗?

唐朝时期的黑奴确实也有来自东非的,但东非黑奴叫僧祇奴,僧祇是阿拉伯语,就是黑人的意思,由阿拉伯人从东非抓捕,在桑给巴尔奴隶市场统一贩卖。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东非黑奴确实很多,但唐朝的非洲黑奴为数很少很少。昆仑奴不是非洲黑人。

东非黑人普遍身材高大,但并不健壮,但昆仑奴却普遍身材矮小。所以昆仑奴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南海黑人,也就是东南亚的土著黑人。

有专家认为昆仑奴是尼格利陀人,也就是小黑人,如图1所示。对此,我不同意。

文献中记载昆仑奴的长相,普遍有两点特征,第一是黑,第二是卷发,有一部分还是黄色卷发。这两点特征,尼格利陀人一般都具备,但是尼格利陀人还有更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矮,他们是矮黑人,特别矮、特别黑,这里的矮不是一米五、一米六那种矮,而是一米三、一米四那种矮。文献只说昆仑奴黑,很少说其矮,特别是正史中,只是偶尔提及他们“形小而色黑”,绝大多数都说“发拳色黑”。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也是抓住昆仑奴的黑皮肤而极尽夸张之能是,但没有极力描写其矮小身材的。可见,昆仑人并不是侏儒,否则其身高特色一定会被大书特书,他们是正常身高偏矮。有昆仑人血统的东南亚人,身材普遍比东亚人要矮一些,昆仑人的矮就是这种正常的矮。

昆仑奴具备极强的劳动能力,擅长游泳和航海,这表明他们的智商和情商不会低。僻处深山老林中的近乎原始人的尼格利陀人绝对没有这样的技能。既然不是尼格利陀人,那么会是什么人呢?

符合黑、卷发或黄卷发、善水、身高偏矮等特征的人,只有美拉尼西亚人,也就是存在于今日新几内亚岛、美拉尼西亚诸岛上的棕色人种,如图2、图3、图4所示的,很多美拉尼西亚人具有欧洲人的脸型,而《隋书·南蛮传》在谈及昆仑奴的时候,说了一句“其人深目高鼻”,正好文实相符。

昆仑人在我国历史上主要以两种身份出现过,一是昆仑商人,二是昆仑奴。作为商人,昆仑人主要出现在南朝时期,当时的昆仑商人驾驶着巨大的昆仑舶,来到东南沿海一带经商,昆仑人垄断了南海商路。但是,到了唐朝时期,昆仑商人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昆仑奴,大群昆仑人被贩卖到唐朝,给富贵人家做家奴,由于昆仑奴极强的劳动能力,昆仑奴非常畅销。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代以上,美拉尼西亚人在中南半岛沿海有广泛分布,出了交州往南,都是美拉尼西亚人的天下,美拉尼西亚人信奉印度教,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建立了很多国家,一时多少豪杰。位于柬埔寨的扶南国就是美拉尼西亚人国家,非常强盛,由于地理位置好,扶南商人在南海周边主导了发达的国际贸易,他们经商所用的大船昆仑舶震惊了当时的中国人。

但是隋唐之际,东南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黄种人从各个方向入侵东南亚沿海,摧毁了美拉尼西亚人的政权。此时发生的真腊国取代扶南国,正是黄种人征服并强行“融合”了美拉尼西亚人。因为强行的“融合”,所以至今很多柬埔寨人、泰国人、老挝人虽是黄种人的面孔,但皮肤非常黑,不在非洲人之下。这样的环境下,成为亡国奴的美拉尼西亚人,国际地位自然一落千丈,大批大批的沦为奴隶,然后被贩卖到中国,这就是昆仑奴了。

在此背景下,纯美拉尼西亚人在中南半岛逐渐消失,只在非常偏远的新几内亚以及更偏远的美拉尼西亚诸岛还有分布。也因为如此,千年以降,原本并不神秘的昆仑奴,反而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龙豹鸡


昆仑奴,是指从事奴仆工作的黑人。唐传奇中,有一篇很动人的故事叫《昆仑奴》,在西安南郊的唐代墓穴中,出土过黑人陶俑。因此,至少唐代开始,黑人奴仆就已经在我国出现。

盛唐的长安是国际化大都会,外国人中不仅有各国的遣唐使,还有昆仑奴、新罗婢,供富贵人家驱使。

全唐诗中,张籍有一首《昆仑儿》有这样的描述“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

他们耳戴大大的金环,头发都是小圈的卷卷,皮肤漆黑,只有眼白和牙齿是白色的,和今天的非洲朋友是不是很相似?

他们精通水性,可以修船造舟;精通音律,弹奏乐曲;力大无比,可以耕田种地,还曾经在郑成功家族的军队中效力,忠诚勇猛战斗力强,是郑家军中的精锐部队。

我今天想说唐传奇中的“昆仑奴”,这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忠仆。



实际上,“昆仑奴”在历史上的名声一直是可靠的。 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一位崔生,他父亲是地位显赫的官员,与当时的重臣一品很要好。一次,一品患病,崔生的父亲命他去探视。崔生很年轻,容貌不凡,举止得体。崔生拜过一品后,传达了他父亲的关怀之情。

一品很喜欢崔生,让崔生坐在面前,这时有三个貌美的使女站在前面,手捧金瓯,金瓯中是甘酪鲜桃。一品让一位身穿红绡衣的使女端了一碗给崔生吃。到崔生告辞的时候,一品命红绡使女送崔生出院。红绡女伸出三个手指,又连续翻了三掌,然后又指了指胸前的小镜子,说:"记住。"

崔生回家后茶饭不思,反复思索,不得其解。

崔生家有一个叫磨勒的昆仑奴,忧心崔生身体,愿意为他排解,崔生于是把这段经历告诉了磨勒。

磨勒说:"这是小事一件。"崔生又把红绡姬的隐语说了。磨勒说:"这有什么难的,伸三个手指,是说一品家有十院使女,她是第三院的。翻掌三次,正是十五,是说十五日后。胸前小镜子,是说十五的月亮圆如镜,叫你去相会。"

随之,磨勒还提出了解决方案,让崔生用两匹青绢,做一套紧身衣服。自己先夜行至一品家,把凶猛的恶犬杀掉。

三更后,崔生换上了紧身青衣,磨勒背着他飞过了十多重院墙,到了使女院落停下了。红绡女想要和崔生离开这里,于是,磨勒先为红绡姑娘把随身用的衣服,妆奁背出去三次,然后背崔生和使女,飞出高墙大院十几处,一品家的守卫,都没发现。



到这里,似乎是个圆满的故事,但是之后,使女隐居两年放松警惕,去各处游玩被认出来了,一品于是召来崔生。崔生把磨勒如何相救全盘脱出,为磨勒召开了杀身之祸。

一品命令五十名士兵,持兵器抓捕磨勒。磨勒却手持匕首,飞出了高墙,顷刻之间,不知去向。

金庸曾说,昆仑奴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武侠小说。但是在读者看来,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昆仑奴忠肝义胆,却最终被主人牺牲了。


大先生的故纸堆


说到昆仑,大家第一印象可能是昆仑山,其实,这里说的昆仑(不是昆仑山)在中国古代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一带,“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昆仑是一个泛称,非专指某一地区或国家。

“昆仑奴,新罗婢”

昆仑奴主要指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一带来的仆役,他们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土著人,虽然皮肤黑(和中国人对比),但也是黄种人,另有少部分是黑人。根据《旧唐书·南蛮传》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里记载的人大多来自于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他们来了之后开始学习技能,为有钱人或者贵族服务。

另外根据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这些人大多数是被贩运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当时人称他们为昆仑奴。

在唐朝时期,长安洛阳是国际性的大城市,很富裕,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昆仑奴,新罗婢”。因为昆仑奴踏实干事,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比较好管理。新罗的婢女,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且人数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时这些人就受到贵族豪门的抢,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两者都很受当时豪门贵族的喜爱。族豪门都抢着要。

唐代黑人怎么来到中土的?

一、作为年贡送往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二、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三、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欢迎评论交流、关注一下,谢谢


历史的吻痕


古代记载的昆仑奴有三种,其中两种是人,一种是神话生物。

神话生物出现得比较早,后世便把形象上与神话生物接近的人,也称作昆仑奴。但是这个时候,“奴”并非奴隶的意思。

“昆仑”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穆天子传》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瑶池位于昆仑,昆仑是西王母的居所。

汉朝时候,印度宗教传入我国。在印度古婆罗门教里,有一个神话人物,叫作“摩奴”。而我国很久以来,便认为西方为昆仑所在之处,西方最高等的神是西王母,摩奴在国人的观念里,自然要居西王母之下,便等于西王母的奴仆,意义上,相当于后期神话里的金甲力士之类。因其居于昆仑,亦称昆仑奴。

且由于印度人众所周知的形象,他们的神话人物也是那个样子,即皮肤较黑,毛发有些卷曲。自此,便奠定了“昆仑奴”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后来,由于地理观念逐渐进步,越来越扩大的情况下,再提到“昆仑国”,所指的地方就不止一处了。

古籍中记载的昆仑,包括恒河以东及马来群岛;荼陵东南的占笔罗或占不牢岛;缅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昆仑国;南诏附近的昆仑国。

我国唐代前后, 泛称南洋各地为“昆仑”。“昆仑”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泛称,“昆仑奴”则是来源于南洋各地的奴隶。

在《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可以看出,这些人不是来自西边的昆仑上,而是来自南边。至于黑身,倒并不是说是黑人,而是相对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黑的。这些人大多来自于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被贩运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时人通称其为昆仑奴。

据现代考古和史料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昆仑奴”主要来源是来自西贡(现在叫昆仑岛)上的亚洲马来黑人。而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主要向中国销售奴隶,这种贩奴行为一直持续到明代。

那,有没有真正的黑奴呢?可能也有。1932年,陈寅恪先生在研读《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后所提出的“骨仑即昆仑”的观点。随着波斯商人在世界各地贩卖非洲东海岸之黑人,因尼格利陀人形貌肖似非洲黑人,印度人遂将其与黑人并称为“骨仑”。“骨仑”与“昆仑”读音相近,“昆仑奴”因此也可能包含非洲东海岸的黑人。


纯钧LHGR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昆仑奴就是中国古代的黑奴,性质差不多,只是民族不同。

很多人认为昆仑奴是昆仑山来的,就是西域来的奴隶。

在当年,西域、中亚的游牧民族普遍是奴隶制度,每个部落都有大量奴隶。

这些奴隶基本都是战俘或者战败部落的平民。

但昆仑奴主要不是来自西域,而是东南亚。

历史记载,唐朝期间出现了昆仑奴,也就是奴隶。

他们有的专门作为歌舞奴隶,从事娱乐业;有的则就是普通奴仆,为权贵人家服务。

当时昆仑奴的来源主要是进贡和贩卖。

进贡主要是唐朝的藩属国,把奴隶当做特产进贡给大唐。有的则是藩属国使者带到大唐的奴隶,本来是自用,后来因为使者死亡或者缺钱,才卖给当地人。

这批奴隶中,有不少真的就是西域来的,有一些甚至是黑人,主要是阿拉伯人从非洲掠夺来的奴隶,若干代后辗转卖到西域。

唐代长安“内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包括源自非洲来的黑人(昆仑奴)。

但是,这些正宗的昆仑奴,其实数量很少。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境内的黑人是很少的。大家都知道,黑人的基因很强。祖上如果一代是黑人,往往要七八代才能恢复肤色。之前的后代,皮肤都会受影响

以奥巴马为例,他的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州白人。换句话说,他只有一半黑人血统,但肤色还是比较黑。

另外,

贩卖则就是单纯的人口买卖。

这些贩卖的奴隶,多是东南亚或者南亚的人,一说是从越南购买来的。。他们的特点是皮肤比较黑,但比黑人要白。

但大唐的老百姓不区分他们的民族,一律叫做昆仑奴。

厦门大学的韩振华教授指出,昆仑奴是指包括老挝的卡族在内的印支半岛上的小黑人,昆仑人原指中南半岛的原住民一小黑人,凡是在半岛上统治这些小黑人的国家

印度历史记载,越南的西贡(当时还不属于越南),从公元3世纪以来就是东南亚最大的奴隶市场。直到明代为止,这里还有大量的奴隶交易。

一般认为,这才是昆仑奴的主要来源。

因为中国文化中的昆仑奴形象,多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这和非洲黑人服饰以及中东黑奴服饰有很大区别。

另外,中国的昆仑奴并不是十分高大,这又同黑人有着较大的区别。

《隋书》卷八二《南蛮传·真腊》:“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

其实,中国的昆仑奴数量很少,而且基本是上层社会的专用。

这就类似于今天中国富豪,专门雇佣一个英国伦敦腔的管家一样,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并不是为了实用。

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空前发达,境内依然存在有昆仑奴。

明清时期,随着海禁和闭关锁国的颁布实施,数量减少,渐渐销声匿迹。


萨沙


有关昆仑奴的记载多出现在唐朝,因“昆仑”在古代除了指昆仑山之外还指黑色的东西,故唐朝以“昆仑奴”称皮肤黑色的人。《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曰:“盘盘,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索甘,示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卷八一中提到:“昆仑语,上音昆,下音仑,时俗语使亦作骨论,南海州岛中夷人也。”所以,古龙、骨仑、骨论等都指昆仑。

昆仑奴的长相与中原汉人有很大的不同。卷发、黑皮肤是昆仑奴的主要特征之一。《隋书》卷八二《南蛮传·真腊》:“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昆仑奴的身体并不高大,但身体素质较好,力气大,性情温和。从出土的昆仑奴俑看当时的昆仑奴多赤裸上身或斜披帛带,穿短裤,社会地位并不高。当时的社会上层都以用昆仑奴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昆仑奴,新罗婢”成为了社会上的流行趋势。

有关昆仑奴的来历,学界有诸多研究,主要的观点有三种:一为南洋的黑人,二为非洲黑人,三为两种黑人都有。从《旧唐书·南蛮传》和《新唐书·南蛮传》等书中都提到了昆仑来自真腊、林邑、扶南等南洋国家。如林邑在今越南中南部。该观点被西方学者接受。日本学者桑原鹭藏和中国的吴春晗也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述,认为从体格差异和当时对运输条件来看,来自南洋更为合理,记载也更多。而我国也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认为从唐朝之后,中国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非洲大陆的交通条件已经较为发达了,是有可能把非洲黑人带到中国的。唐朝有关于“僧祇奴”的记载,僧祇即“Zangi”,指桑给巴尔人,是唐朝的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这证明了当时有非洲黑人。(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但也有人指出,当时应该是两种黑人都有了,只是中国人对两种黑人不会区分,所以统称为“昆仑奴”。(孙机在《唐俑中的昆仑与僧祇》)

早在先秦时期,有“僬侥”(矮黑人)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黑人在中国境内。之后有关记载不多,但从印度的史书可以侧面印证中国一直有接收黑奴。大量的记载是在唐朝时,“昆仑奴”的说法出现,昆仑奴在上层社会流行一师。昆仑奴一是来自奴隶贸易,再者来自外国对中国的朝贡,还有一部分是作为战利品被掳掠到中国,也有少部分是跟随外国遣唐使到中国后留在中国。昆仑奴也多存在于中国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所以境内依然存在有“昆仑奴”。但明清时期,随着“海禁”和“闭关锁国”的颁布实施,数量减少,渐渐销声匿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