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中的“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

屯蒙秋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昆仑奴就是中国古代的黑奴,性质差不多,只是民族不同。

很多人认为昆仑奴是昆仑山来的,就是西域来的奴隶。

在当年,西域、中亚的游牧民族普遍是奴隶制度,每个部落都有大量奴隶。

这些奴隶基本都是战俘或者战败部落的平民。

但昆仑奴主要不是来自西域,而是东南亚。

历史记载,唐朝期间出现了昆仑奴,也就是奴隶。

他们有的专门作为歌舞奴隶,从事娱乐业;有的则就是普通奴仆,为权贵人家服务。

当时昆仑奴的来源主要是进贡和贩卖。

进贡主要是唐朝的藩属国,把奴隶当做特产进贡给大唐。有的则是藩属国使者带到大唐的奴隶,本来是自用,后来因为使者死亡或者缺钱,才卖给当地人。

这批奴隶中,有不少真的就是西域来的,有一些甚至是黑人,主要是阿拉伯人从非洲掠夺来的奴隶,若干代后辗转卖到西域。

唐代长安“内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包括源自非洲来的黑人(昆仑奴)。

但是,这些正宗的昆仑奴,其实数量很少。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境内的黑人是很少的。大家都知道,黑人的基因很强。祖上如果一代是黑人,往往要七八代才能恢复肤色。之前的后代,皮肤都会受影响

以奥巴马为例,他的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州白人。换句话说,他只有一半黑人血统,但肤色还是比较黑。

另外,

贩卖则就是单纯的人口买卖。

这些贩卖的奴隶,多是东南亚或者南亚的人,一说是从越南购买来的。。他们的特点是皮肤比较黑,但比黑人要白。

但大唐的老百姓不区分他们的民族,一律叫做昆仑奴。

厦门大学的韩振华教授指出,昆仑奴是指包括老挝的卡族在内的印支半岛上的小黑人,昆仑人原指中南半岛的原住民一小黑人,凡是在半岛上统治这些小黑人的国家

印度历史记载,越南的西贡(当时还不属于越南),从公元3世纪以来就是东南亚最大的奴隶市场。直到明代为止,这里还有大量的奴隶交易。

一般认为,这才是昆仑奴的主要来源。

因为中国文化中的昆仑奴形象,多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这和非洲黑人服饰以及中东黑奴服饰有很大区别。

另外,中国的昆仑奴并不是十分高大,这又同黑人有着较大的区别。

《隋书》卷八二《南蛮传·真腊》:“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

其实,中国的昆仑奴数量很少,而且基本是上层社会的专用。

这就类似于今天中国富豪,专门雇佣一个英国伦敦腔的管家一样,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并不是为了实用。

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空前发达,境内依然存在有昆仑奴。

明清时期,随着海禁和闭关锁国的颁布实施,数量减少,渐渐销声匿迹。


萨沙


如果想对昆仑奴有所了解,大家可以看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就是《昆仑奴》,不过电视剧和历史上对昆仑奴的记载是有所不同的。昆仑奴这部电视剧讲的是,世世代代以采药为生的昆仑族人,为了应付繁重的进贡负担,导致族内民不聊生,后来在中原道长无观的策划下,他们开始发兵进攻长安,不过最后没有成功。对这个电视剧有了解的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那么史书中对昆仑奴的记载是怎么样的呢?对昆仑奴的记载,确实出现在唐朝,唐朝史书记载,昆仑奴是一种皮肤呈现黑色的人,在《隋书》中有一部分是《南蛮传》,该书中记载:“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色,悉卷发黑色,性气捷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昆仑奴身材并不是很魁梧,不过身体素质比较好,而且他们的女人中,也有白皮肤的人。

现在也有昆仑奴陶俑的出土,从这些陶俑的外形来看,昆仑奴大部分都是赤裸上身的,或者是穿戴斜披的帛带。根据唐朝史料的记载,昆仑奴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当时政府高层的家中也有昆仑奴,他们拥有昆仑奴,目的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

为什么当时社会会有昆仑奴呢?目前史学界对他们的来历也有所考证。根据《新唐书》和《旧唐书》中的《南蛮传》的记载,这些昆仑奴很多来自真腊、扶南或者林邑这些南洋国家,也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国家。

不过也有史学界的学者认为,这些人不仅仅来自南洋,因为唐朝是一个空前开放的国家,当时唐朝已经和阿拉伯国家有联系了,所以这些昆仑奴很有可能来自中东或者非洲一带。他们之所以能够来到万里迢迢的唐朝,就是因为当时很多中国人外出做生意,所以他们随着这些生意人来到了中原大地。


朗照千江月


中国历史上的昆仑,指的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这些地区,从那来的奴仆,就称为昆仑奴。这些昆仑奴个头教矮,东南亚太阳厉害,就是长得黑了点,但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可以看看历史上有名的包拯。

后来,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许多阿拉伯商人也与中国接触。到访中国,一些黑人奴隶也就被带到了中国,这些黑人也被成为昆仑奴。这种昆仑奴,是正儿八经的黑人。

这是昆仑奴的两大主要来源,阿拉伯商人带来的,和印尼、马来等地区的奴仆。

昆仑奴最为盛行的时期,是唐朝。唐朝国立强盛,对外开放程度高,许多外国人都纷纷来到长安、洛阳定居,一些面色黝黑的奴仆也跟着进来了。

作为典型的黄种人,面对这些外来的黑色人物,唐人也没有过多抵触,毕竟世界那么大,啥都有,也不做过多区分,就将这些面色黝黑的奴仆称为“昆仑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昆仑奴随着时局的发展,也有了一个新的意思,只要长得黑点的人,就可以称作昆仑奴。

昆仑奴,为什么会在唐朝时兴起呢?

昆仑奴,除了外表引人注目外,其他都是很不错的,能歌善舞,有才艺,现在的黑人也是;性格好,会伺候人;力气大,黑人的典型特征。在封建社会,富贵人家、帝王家最喜欢这样的奴仆了,自然这些昆仑奴就在繁华的唐朝盛行了。

随着后世的封建王朝,逐渐封闭,不与外部交流,外国人也较少,自然外来的昆仑奴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昆仑奴的盛行,也可以看做一个王朝兴盛、高度开放的标志。到了现代也是这样。


岁七夸父


昆仑奴?看到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直接望文生义,觉得是昆仑山来的奴隶,但是自己知道的昆仑奴肤色又比较黑,昆仑山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种?于是更加想不通了。

其实这里的昆仑并非是指的昆仑山,在古代昆仑除了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所以昆仑奴的意思就是黑色的奴仆的意思,这就好理解多了吧


那么这些昆仑奴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根据史书记载昆仑奴大都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因为地处热带,当地人的皮肤比较黑,所以称之为昆仑奴,昆仑奴其实还是黄种人(棕色人种),

当然有一部分阿拉伯人带来的昆仑奴是黑人,来自非洲,应该是阿拉伯人在非洲抢掠来的人口,贩卖为奴隶,唐朝人并不讲究奴隶的出处,

据说昆仑奴在古代很受贵族追捧,因为昆仑奴性情温和,身强体壮,吃苦耐劳,对主子的话很是遵从

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昆仑奴,新罗婢”,新罗指的是今天的朝鲜半岛,可见昆仑奴也是红极一时啊。


我们是钠梨子


古代记载的昆仑奴有三种,其中两种是人,一种是神话生物。

神话生物出现得比较早,后世便把形象上与神话生物接近的人,也称作昆仑奴。但是这个时候,“奴”并非奴隶的意思。

“昆仑”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穆天子传》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瑶池位于昆仑,昆仑是西王母的居所。

汉朝时候,印度宗教传入我国。在印度古婆罗门教里,有一个神话人物,叫作“摩奴”。而我国很久以来,便认为西方为昆仑所在之处,西方最高等的神是西王母,摩奴在国人的观念里,自然要居西王母之下,便等于西王母的奴仆,意义上,相当于后期神话里的金甲力士之类。因其居于昆仑,亦称昆仑奴。

且由于印度人众所周知的形象,他们的神话人物也是那个样子,即皮肤较黑,毛发有些卷曲。自此,便奠定了“昆仑奴”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后来,由于地理观念逐渐进步,越来越扩大的情况下,再提到“昆仑国”,所指的地方就不止一处了。

古籍中记载的昆仑,包括恒河以东及马来群岛;荼陵东南的占笔罗或占不牢岛;缅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昆仑国;南诏附近的昆仑国。

我国唐代前后, 泛称南洋各地为“昆仑”。“昆仑”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泛称,“昆仑奴”则是来源于南洋各地的奴隶。

在《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可以看出,这些人不是来自西边的昆仑上,而是来自南边。至于黑身,倒并不是说是黑人,而是相对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黑的。这些人大多来自于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被贩运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时人通称其为昆仑奴。

据现代考古和史料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昆仑奴”主要来源是来自西贡(现在叫昆仑岛)上的亚洲马来黑人。而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主要向中国销售奴隶,这种贩奴行为一直持续到明代。

那,有没有真正的黑奴呢?可能也有。1932年,陈寅恪先生在研读《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后所提出的“骨仑即昆仑”的观点。随着波斯商人在世界各地贩卖非洲东海岸之黑人,因尼格利陀人形貌肖似非洲黑人,印度人遂将其与黑人并称为“骨仑”。“骨仑”与“昆仑”读音相近,“昆仑奴”因此也可能包含非洲东海岸的黑人。


纯钧LHGR


昆仑奴,是指从事奴仆工作的黑人。唐传奇中,有一篇很动人的故事叫《昆仑奴》,在西安南郊的唐代墓穴中,出土过黑人陶俑。因此,至少唐代开始,黑人奴仆就已经在我国出现。

盛唐的长安是国际化大都会,外国人中不仅有各国的遣唐使,还有昆仑奴、新罗婢,供富贵人家驱使。

全唐诗中,张籍有一首《昆仑儿》有这样的描述“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

他们耳戴大大的金环,头发都是小圈的卷卷,皮肤漆黑,只有眼白和牙齿是白色的,和今天的非洲朋友是不是很相似?

他们精通水性,可以修船造舟;精通音律,弹奏乐曲;力大无比,可以耕田种地,还曾经在郑成功家族的军队中效力,忠诚勇猛战斗力强,是郑家军中的精锐部队。

我今天想说唐传奇中的“昆仑奴”,这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忠仆。



实际上,“昆仑奴”在历史上的名声一直是可靠的。 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一位崔生,他父亲是地位显赫的官员,与当时的重臣一品很要好。一次,一品患病,崔生的父亲命他去探视。崔生很年轻,容貌不凡,举止得体。崔生拜过一品后,传达了他父亲的关怀之情。

一品很喜欢崔生,让崔生坐在面前,这时有三个貌美的使女站在前面,手捧金瓯,金瓯中是甘酪鲜桃。一品让一位身穿红绡衣的使女端了一碗给崔生吃。到崔生告辞的时候,一品命红绡使女送崔生出院。红绡女伸出三个手指,又连续翻了三掌,然后又指了指胸前的小镜子,说:"记住。"

崔生回家后茶饭不思,反复思索,不得其解。

崔生家有一个叫磨勒的昆仑奴,忧心崔生身体,愿意为他排解,崔生于是把这段经历告诉了磨勒。

磨勒说:"这是小事一件。"崔生又把红绡姬的隐语说了。磨勒说:"这有什么难的,伸三个手指,是说一品家有十院使女,她是第三院的。翻掌三次,正是十五,是说十五日后。胸前小镜子,是说十五的月亮圆如镜,叫你去相会。"

随之,磨勒还提出了解决方案,让崔生用两匹青绢,做一套紧身衣服。自己先夜行至一品家,把凶猛的恶犬杀掉。

三更后,崔生换上了紧身青衣,磨勒背着他飞过了十多重院墙,到了使女院落停下了。红绡女想要和崔生离开这里,于是,磨勒先为红绡姑娘把随身用的衣服,妆奁背出去三次,然后背崔生和使女,飞出高墙大院十几处,一品家的守卫,都没发现。



到这里,似乎是个圆满的故事,但是之后,使女隐居两年放松警惕,去各处游玩被认出来了,一品于是召来崔生。崔生把磨勒如何相救全盘脱出,为磨勒召开了杀身之祸。

一品命令五十名士兵,持兵器抓捕磨勒。磨勒却手持匕首,飞出了高墙,顷刻之间,不知去向。

金庸曾说,昆仑奴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武侠小说。但是在读者看来,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昆仑奴忠肝义胆,却最终被主人牺牲了。


大先生的故纸堆


昆仑奴是一个经常在史书中看到的词,很多古代小说中也都出现过。这个词是从唐朝开始出现的,那么昆仑奴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的昆仑奴,其实就是指的就是东南亚一带的土著人,还有小部分的非洲黑人。

因为古代将东南亚的马来西亚附近称为昆仑,注意了,这个是昆仑而不是昆仑山,两个不一样。另一方面因为这些东南亚的土著基本都是贵族的奴仆,所以他们就被称为昆仑奴。

旧唐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号为昆仑。

这里的林邑指的是今天的越南,再往南边那就是马来西亚一带的,在唐代这里被称为昆仑。而当地的土著们肤色都很黑,头发都是卷毛,跟非洲的土著们外貌有点像。

唐朝是历史上非常少有的开放、非常国际化的朝代,尤其是在长安城,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各个国家的人,从欧洲白人,到非洲黑人,东南亚人,阿拉伯人等等,都可以看到。盛世大唐,兼容并包。

在唐朝的贵族圈里流行着一句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意思就是用昆仑奴做仆役,用新罗的女人做婢女。所谓的新罗,在现在的朝鲜半岛,唐朝时新罗的婢女就相当于现在的菲律宾女佣了。

后世出土的唐朝陶俑中就有不少昆仑奴的形象,厚嘴唇,卷头发,有些没褪色的还能看出来是黑色的,在很多唐代壁画里也能看到。

这些东南亚是如何成为昆仑奴,如何成为贵族们争相豢养的奴役的呢?


这得从隋朝说起了,当时一些商人从东南亚抓了当地土著,贩卖到中国做奴隶,因为他们长相奇特,很多有钱人出于猎奇的想法就把他们买来。后来购买的人越来越多,慢慢的就成了一种时尚,流行在贵族圈里,然后就有了昆仑奴这个称呼。


漂浮菌


“昆仑奴,新罗婢”,这是在盛唐时期最为流行的叫法。


唐朝,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使世界很多国家的人都向往来到长安这个令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

在各国的使节、商人、权贵慕名来到唐都长安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随侍的黑人奴仆,这便是唐人所谓的“昆仑奴”和“新罗婢”。

“昆仑奴,新罗婢”为什么流行于盛唐时期呢,是因为这是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和标志。男性的昆仑奴个个高大健壮,女性的“新罗婢”又经过专业的训练而个个温顺能干,这些外邦的奴仆很受唐朝权贵的青睐,争相雇佣,就相当于当今上流阶层雇佣的男仆和菲律宾女佣一样那么抢手。



为什么叫“昆仑奴”,是因为中国古人以“昆仑”来形容黑色的东西,唐朝人沿用此古义将不同于唐人黄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因此这些来自于东南亚和南亚以及非洲地区的奴仆便被唐人统称为“昆仑奴”。


野钓鱼倌


说到昆仑,大家第一印象可能是昆仑山,其实,这里说的昆仑(不是昆仑山)在中国古代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一带,“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昆仑是一个泛称,非专指某一地区或国家。

“昆仑奴,新罗婢”

昆仑奴主要指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一带来的仆役,他们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土著人,虽然皮肤黑(和中国人对比),但也是黄种人,另有少部分是黑人。根据《旧唐书·南蛮传》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里记载的人大多来自于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他们来了之后开始学习技能,为有钱人或者贵族服务。

另外根据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这些人大多数是被贩运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当时人称他们为昆仑奴。

在唐朝时期,长安洛阳是国际性的大城市,很富裕,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昆仑奴,新罗婢”。因为昆仑奴踏实干事,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比较好管理。新罗的婢女,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且人数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时这些人就受到贵族豪门的抢,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两者都很受当时豪门贵族的喜爱。族豪门都抢着要。

唐代黑人怎么来到中土的?

一、作为年贡送往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二、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三、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欢迎评论交流、关注一下,谢谢


历史的吻痕


其实“昆仑奴”就是泛指肤色为黑色的异邦奴隶,在我国古代,昆仑一词是有黑色的意思,在唐朝,甚至是更早之前,也已经存在,通过贩卖,进贡的方式,来到中国的异邦奴隶,在《旧唐书.南蛮传》就有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一句的描述的意思我们想象一下,是不是特别像非洲黑人,肤黑,还带卷发?

其实丝绸之路在大汉时期就已经建立,所以东西方交流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交流的除了文化之外,其实还包括了一些特殊的商品,其中就包括了“昆仑奴”,昆仑奴据记载在西南海有昆仑层期国,上面有些野人没有开化,就把这些野人抓来作为藩奴,也就是“昆仑奴”,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由此来推断一下昆仑奴一部分来历其实就是从东南亚的一些海岛上抓来的。

后来到了大唐王朝,当时的长安城,洛阳城可以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际大都市,外邦来的人很多,加上与西方交往频繁,所以途经西域,再到今天的中东地区,在转至北非贩卖来奴隶也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在那时昆仑奴是作为贡品上贡的,所以昆仑奴不是特指某个地区贩卖来的奴隶,而是指黑色的奴仆。

这些奴仆有的远隔千里甚至是万里来到华夏,其实就是说物以稀为贵,奴隶贩子通常会教给他们一些技艺,用来取悦主人,所以也只有那时的贵族们才能用得起昆仑奴,但是在今天也有考证,曾经我国过去的确是有昆仑族这个种族的,但是后来逐渐被同化消失,这个种族的特色就是肤黑卷发,但是怎么说呢,皮肤黑这个意思,我们其实不要完全理解为黑人,就像我们看东南亚靠近赤道的一些国家,他们虽然也是黄种人,但是他们的肤色就明显偏黑一些,所以昆仑奴有非洲来的,有南洋抓的,甚至还有些原始部落抓来的,我们把昆仑奴理解为肤色较黑的异邦奴仆似乎更为合适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