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三集 开平镇的设置

从明朝起,唐山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明朝建立后,今唐山一带分属于北直隶的顺天府蓟州和永平府滦州,西部的玉田、遵化、丰润为顺天府蓟州之地,东部的迁安、滦州、乐亭为永平府之地。元末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河北一带尤为突出。为了稳固统治,恢复生产,明太祖迁山西、浙江等地民户来河北屯田。明成祖时,由于经过4年的靖难战争,北平、永平府的滦州、卢龙、乐亭、昌黎各州县人口损失严重,或战亡,或逃亡,“旧有存者,十仅二三”,于是,明成祖永乐初年便组织几次大的移民。几次移民都来到北京及其附近的各府、州、县,而永平府和蓟州毗邻京畿,当有大批移民来到这里。

明太祖和明成祖时期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山东、浙江、南直隶(今南京和苏州一带),也有省内人口的迁徙。据《唐山事》记载,明初“北方人民鲜少,地广不治,除招抚流亡复业外,并迁江、淮、浙、鲁之民以实边。唐山土民之祖先,多系由山东省枣林庄迁移而来者”。另据一些居民的口头传说,其祖辈是明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来的,还有来自洪洞以北介休县的。1843年唐山缸窑居民田益图续修的《田氏家谱·序》说:“我田氏一族,肇基自山西汾州府内,寄居在介休司东村中。……奈时势之所迫,偏宜去彼而就此。爰及永乐二年,转徙永平,迁居滦郡,社选曹口,宅卜缸窑。”可见,明初确有山西移民来到今唐山地区。

明政府把复业的土著居民编为“社”,称社民,把迁来的移民编为“屯”,称屯民。迁来的移民,屯田垦荒,盖房筑屋,聚成自然村落,以屯来命名,或聚族而居,或异姓杂处,共同议定屯名。随着人口的繁衍,人口多、耕地广的社与屯便自然形成周围村庄的中心,发展成为乡。据统计,永乐年间永平府之滦州建立民社41个、村屯26个,迁安建立民社14个、村屯3个,乐亭建立民社15个、村屯9个。这些民社和村屯都属于乡级组织,都管辖着若干村。从社与屯的数量上看,民社多于村屯,也就是说,土著居民多于外来居民。明代滦州所属的社与屯在唐山市区附近的主要有义丰社、松梁社、康家庄社、桥头社、长春社、曹家口社和马家屯、刘家屯、梁家屯、傅家屯等。

明朝政府把军队编成卫所,分驻全国军事要地。京东一带建立最早的卫所是遵化卫和蓟州卫,是洪武年间为防御蒙古进犯而设立的,其时明太祖分封其子朱权为大宁王,先后建有12个卫,以拱卫边塞。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将12个卫先后迁至长城以内,置于今唐山一带的有迁安的兴州右屯卫、丰润的兴州前屯卫、遵化的忠义中卫、开平中屯卫等。

开平,秦汉时属右北平郡,隋朝属卢龙,唐朝属平州,置石城县。辽代属滦州,又分置义丰、石城、马城。义丰、石城县的治所均在开平。金代改属永平路,称清州,元朝置平滦路义丰县,明朝属滦州。

明永乐元年(1403年),原驻于长城以外大宁沙岭(今怀柔县境内)的开平中屯卫移驻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随后又于永乐三年(1405年)移驻原唐朝石城县旧址(今开平镇)。卫是明朝的军队建制,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一个卫约有军卒5600人,时开平中屯卫有军卒5677人。开平中屯卫的移驻,提升了该地的军事地位和知名度,从此古石城县治所便以驻军名称而得名“开平”,是为开平镇。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三集  开平镇的设置

开平镇图(载清光绪二十四年《滦州志》)


一个拥兵5600余人的开平中屯卫迁到旧石城废县后,因城小人多,拥挤不堪,且开平城是一座土城,城垣倾颓,不利于居住和驻守,因此修缮、加筑这座城池势在必行。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政府决定修补开平城以备非常,派永平府通判段玑和遵化的忠义中卫副千户陈昶主持修城之事,把土城改建砖城。从成化三年(1467年)十一月初一动工,到成化四年(1468年)五月十二日竣工,历时半年多,一座比较坚固、整齐的城池终于建成。新城城墙周长4639丈,高2.3丈,开南、东、西3个城门,修东、南、西、北4条大街和18条胡同,同时疏浚水道,架设桥梁,开挖护城河,成为京东一座规模可观的城池。这样,在距今唐山市区约10公里处兴起了一个军事重镇——开平镇。由于开平镇距今唐山市区近在咫尺,开平镇的发展对唐山的早期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开平中屯卫的军卒移驻开平镇后,便开始屯田,是为军屯。他们分驻于滦州、丰润等地屯垦,唐山(今大城山)山麓、陡河两岸是其屯田的重要垦区。这一卫所共垦田278顷,年产粮3348石,产谷草6600余捆。屯田官兵,建立屯堡,聚成村落。以屯田军户建村的,多以营命名,今唐山市区的钱家营、宋家营、小营等,就是由军屯而形成的村庄。也有以屯命名的,如桥头屯。当时,唐山山麓、陡河之上架有一座桥,名为“唐山桥”,开平中屯卫的军卒便在桥畔建立屯堡,猬成聚落,称为桥头屯。军卒屯田,自立军籍,称为军户,不隶属于州县。所耕之地,归自己所有,不向政府交田赋,也不出徭役。而当时政府把从外地迁来的移民安置屯田,即民屯,屯田之民成为民户,被编为里甲,要向政府交田赋,出徭役,这与军户形成鲜明对比。屯田的军户,子继父业,代代相传,直到清康熙中期(18世纪初),改屯为社,又省军归农,将军屯之地编为里甲,从此明朝沿袭下来的军屯制开始瓦解。屯田军卒由军变民,由军户变为民户,军事屯堡也随之被改编为民社,向政府交赋税,出徭役。军事屯堡改为民社之后,桥头屯便改称桥头社,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唐山建镇之后,但人们习惯上仍称之为桥头屯,隶属于开平镇。唐山市区便从开平镇所属之桥头屯兴起和发展起来。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三集  开平镇的设置

20世纪初的开平城东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