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傳說大禹故里——安徽懷遠縣

證據一:禹王宮,俗稱禹王廟,又稱塗山祠,位於大禹劈山導淮的塗山頂峰。山下渦淮匯聚,滾滾東流;山上松柏蔥鬱,古蹟遍佈。《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載:道士們歷代相傳,漢高祖十二年,劉邦統兵鎮壓淮南王英布,經塗山巡視大禹遺蹟,令劉長在山頂建禹廟,使後人永懷大禹治水之功德。其後漢武帝劉徹、三國時曹操父子先後到此。《安徽通志》載:懷遠塗山,元以前已有天慶觀。元大德年間改名元妙觀。又據元大德年間吳文魁《重修禹王廟記》去:唐以前已有禹廟,唐高宗時江南巡撫狄仁傑毀吳楚淫祠時,“禹廟巍然獨存”。

證據二:

塗山之會(懷遠縣境內)夏建立後,大禹在塗山儘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次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誌性事件。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臺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臺上亦稽首答禮。

懷遠概況:

地名由來:據《名勝志》:宋置懷遠軍,取宋理宗趙昀“荊山為城,義在懷遠”一語為軍名。

隸屬於安徽省蚌埠市。位於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淮北平原的南端,東鄰固鎮、蚌埠、鳳陽,南界淮南,西毗鳳台、蒙城,北依濉溪、宿州。介於東經116°45′—117°09′、北緯32°43′—33°19′之間,總面積2391.02平方千米。懷遠縣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素有“淮上明珠”美譽,民間盛行的花鼓燈,名勝古蹟有白乳泉,卞和洞、望淮樓等。


懷遠特產

傳說大禹故里——安徽懷遠縣

懷遠河蟹盛產於淝河、芡河,水質清新、優良無汙染,水草豐富,盛產河蟹、青蝦、鱖魚等名優水產品,以河蟹盛名,是懷遠縣的水產珍品,懷遠縣河蟹年產量300多噸,所產河蟹甲殼光亮、青背白肚、黃毛金爪、個體肥大、品質新鮮,屬無公害水產品,不但風味獨特,鮮美可口,而且營養價值很高。自古以來,河蟹就被作為人民群眾的一個上等菜餚、備受青睞。河蟹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加工成多種風味的美味佳餚。

傳說大禹故里——安徽懷遠縣

相思蘿蔔又名“穿心紅”,是懷遠名特產品,尤以沙溝鄉生產的品質最佳。據傳,該品種由沙溝籍清朝外交大臣孫斗南從天津引入種植。經過長期的人工栽培和選育,加之沙溝得天獨厚的土壤條件,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水果型蘿蔔。“相思”蘿蔔,外綠內紅,皮薄肉脆,味甜多汁,品質極佳,食之不忘,故為“相思”,是理想的休閒生食品種。具有消食順氣,治喘化痰,醒酒解毒,利尿止渴和補虛等保健功效,適用於消化不良,胃脘脹滿,咳嗽痰多,胸悶氣喘,傷風感冒的輔助治療。“相思”蘿蔔抗病力強,屬無公害綠色食品,暢銷二十多個大中城市。

傳說大禹故里——安徽懷遠縣

芡河銀魚芡河湖在懷遠城西南4千米處,系天然湖泊,水面二萬多畝,水質清新,餌料豐富,盛產魚、蝦、鱉、蟹等,尤以銀魚最為馳名。銀魚,古稱膾殘魚,頭扁平,體細長,周身無滑鱗,透明如玉,潔白如銀,體長1—2寸,可以炒制、燴制幾十道美味佳餚,還可以做成鮮美可口的銀魚罐頭和銀魚湯。詩聖杜甫“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的詩句,即指此魚。芡河湖銀魚,在水中呈青藍色,出水後即成銀白色。每年四、五月間在湖灣河口的水草叢中產卵孵化,每條可產卵幾千粒。產後母魚即死,壽命一年。芡河湖銀魚每年6月、9月兩次捕撈,年產萬公斤左右。在淮河、渦河等天然水域因水體汙染銀魚絕跡的情況下,唯有芡河銀魚得以生存,故尤為珍貴。

傳說大禹故里——安徽懷遠縣

芡河冰魚冰魚生長對水質要求較高,由於淮河水質遭到汙染,冰魚幾近絕跡,唯有淮河支流芡河尚有一些冰魚(大銀魚)。芡河冰魚個頭趕不上淮河冰魚大。但經過大廚們精心選料烹調,芡河冰魚火鍋色香味亦不比淮河冰魚遜色。

傳說大禹故里——安徽懷遠縣

淮王魚俗稱肥王魚。嘴小而圓,生於顎下,魚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全身鮮黃,光滑無鱗,是淮河稀有魚種。產於懷遠縣淮河荊山峽口以及鳳台綿羊石、黑龍潭等地。其肉質細膩、肥嫩、鮮美異常。西漢時,因淮南王劉安最愛吃此魚,故有"淮王魚"之稱。肥王魚紅燒、片炒均可,具有鮮、嫩、滑、爽的特點。尤其是清蒸後,肉比豆腐更細膩,汁水比雞湯還鮮,如用肥王魚同八公山豆腐放在一起紅燒更鮮美。在《中國菜譜》中,肥王魚的菜名列入其中,稱作奶汁肥王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