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湖北利川一巖洞裡竟然做過700年學堂

自古以來,但凡山大的地區必然多溶洞,喀斯特地貌更是如此,利川的岩層多為碳酸岩和青砂石,因此成就了以騰龍洞和謀道向家巖洞為代表的兩種岩石洞穴之傳奇。

在過去貧窮落後的年代裡,巖洞為貧苦農民提供了棲身之所、為響馬土匪提供了藏身之地,同時也成為亂世中的戰略重地。因此,洞穴在人類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利川毛壩的茶塘村有一個即將被人遺忘的長方形巖洞,曾為當地教育事業做出過七百多年的貢獻,如今卻隱藏在野草叢生的深山之中,直到我們到來才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茶塘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星斗山腹地,此村多奇山異水,珍禽鳥獸,是全國少見的原生態村落。解放前的數千年裡,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茶塘尤顯落後閉塞,生活極為艱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老百姓深知只有考取功名才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徑,因此當地的教育意識極為超前。

由於缺少用於孩子唸書的場所,鄉鄰們便選中這一名為“四方洞”天然洞穴,四方洞呈南北走向,長約50米左右,寬在10至20米之間,自成一處天然教室。同時還在巖洞四周修建城牆,遂將整個巖洞拱衛起來,並在一側留有進出通道,此巖洞寬敞明亮、安全舒適,實為潛心修學、修身養性之世外淨地。

湖北利川一巖洞裡竟然做過700年學堂

我們不難想象,在公元1200年初到1900年之間的700年裡,此地是一派書香瀰漫的繁榮景象。旭日東昇,整個巖洞沐浴在晨光之中,私塾先生頭戴禮帽、身著長衫、手捻鬍鬚,抑揚頓挫地教孩子們念四書五經。那些衣衫襤褸的孩子們危襟正坐,稚嫩的讀書聲迴盪在幽靜的山谷,就連那些飛禽走獸也沉醉在這琅琅的讀書聲中......。

幾百年來,這間最原生態的學堂培養出大批滿腹經綸的青年才俊。據考證,大清咸豐至光緒年間,這間巖洞學堂走出的學生彭元壽、彭元福兄弟以及姚本謙曾考取過舉人,先後到鄰縣做過縣令。簡陋的巖洞,竟為落後山區撐起幾個世紀的希望和夢想。

湖北利川一巖洞裡竟然做過700年學堂

曾經湧出清泉的岩石已結起粗重的石鼓,正面的石牆如今也是滿眼的殘垣斷壁。栓痕依舊,那扇開啟時光的大門卻早早的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曾經用於舂搗辣椒的圓形石孔依然一如當年的模樣,一間普通的巖洞學堂見證了土家先祖刀耕火種的過往,也見證了土家民族崇文好學的風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