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一读再读|呼兰河传


一读再读|呼兰河传

豆瓣评分 9.5 · 萧红 ·中国文联出版社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本世纪初,由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中,知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名列第九。


排在前面的依次为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张爱玲的《传奇》、钱钟书的《围城》、茅盾的《子夜》、白先勇的《台北人》、巴金的《家》,紧随其后的是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


在老汤看来,这份榜单更多的考虑了作者的社会影响力。纯以可读性、思想性、感染力衡量,《呼兰河传》排名至少能挤进前三


但凡伟大的作品,绝不以篇幅取胜。仅仅十四万字的《呼兰河传》,只能算得中篇长,但无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彩熠熠的一颗宝钻。七十年来长销不衰,豆瓣最高评分一度达到9.5分,几乎和《红楼梦》齐肩。


作者萧红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悲喜交杂的情感起伏为基调,用刚柔并济的语言辅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故乡小镇作传,全景式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初故乡小镇的风土人情,各种各样人的生死、欢乐、愚昧和悲哀。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很难定义这本书的题材,散文?小说?还是诗歌?风土画?迥异传统文章的起、承、转、合,《呼兰河传》直观、自由、信马由缰。写人物没有自始至终的主角;写故事没有主轴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没;写观点却不明显,不经意处三笔两笔点到即止。但是文章的每一个字符,无不涌动着力透纸背的力量。

它是一篇叙述诗,是一卷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记忆中并不温馨甚至是苦难枯燥的童年,被萧红描写得趣味盎然。天边的火烧云、后花园里的小打小闹、沿街小贩的叫卖,看大戏,逛庙会,和唯一疼爱自己的祖父快乐地玩耍等等都变成了记忆中的大事。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平淡无奇的,只有会生活懂生活的人,才懂能从平凡的小事中寻找到乐趣。


作品写底层小人物的思想愚昧和生老病死。“逆来了,顺受了”寥寥六个字,淋漓尽致。“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一生究竟要多少悲苦,才能让文字透纸生凉!


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冯歪嘴子的坚韧、有二伯的市侩,外热内冷的围观百姓,淡漠悲哀的生死观……这还以生活的真实面目。

看到,记住,记录一段私人历史。《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和故事,百年之后的今天还依旧活灵活现地上演着。最好的文学都源于个体的真实经历,这种体验是原汁原味的,有着平民的共性。


出生于1911年的萧红,仅仅活了31岁,在她创作刚刚成熟,也是渐次发力的时候,不幸病殁于离乱中的香港,令人无限惋惜。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离奇的一生,也是跌宕传奇的一生。出生在地主家庭,却得不到父母关爱,青年时离家出走逃婚乱情,在时代的洪流中颠沛流离,曾因生活困顿和感情纠葛一度想过自杀,几次生育却没有能力成为一个母亲。


无论现代,近代,乃至古代,很少能有女作家有过萧红这样的非凡人生,林徽因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太太客厅,李清照有赵明诚曾相依相伴,蔡文姬至少儿女成群受到曹操的接济和礼遇,萧红无疑是落寞的,去世时亲人和爱过的男人都不在身边。


萧红说,人生激越之处,在于永不停息地向前,背负苍凉,仍有勇气面对朝阳。《呼兰河传》结尾,冯歪嘴子失去妻子,艰难地拉扯两个儿子,所有人都用绝望的眼神看他,“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再多的悲哀,将还以更多的热爱。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不甘,不甘。”这是萧红临终前的遗言。天才总是薄命,如果萧红依旧活着,以她的才华,是绝对能续得出曹公那遗失的半部红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