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最近权威机构调查95%的招聘要求35岁以下,那么35岁以上的体制外人群该咋办?

紫泷闯天下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有2点。第一点是:不要贩卖焦虑!第二点是:35岁是职场转折点,但并不一定是“转向”向下,对很多人来说,反而是再次发力的起点。


35岁真的“没人要”了?这恐怕是误解。


题目中说到了“权威机构”调查,我很好奇,是什么权威机构,调查样本是什么样的,又发布在了了什么地方。至少我回答问题之前,去查找了一下资料,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数据。


其实,想了解这个问题也不难……虽然网上经常有人贩卖“35岁失业”的焦虑新闻,但看看我们身边,35岁以上的人出现大规模失业了么?显然没有……


相对来说,真正的待业人群中,非名校毕业的应届生恐怕仍旧是主力,所以,我们以为的“现象”,其实根本就不是现实。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那些35岁就失业的例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科技企业,而且恰好就是科技企业中偏头部的那几个大厂。


事实上,在科技领域,前些年程序员的工资快速飙升,随之带来的是永无止境的加班,一些企业用“掐尖”式的用人方法,只掐取一个人精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的那段时间,支付远超其他行业同龄人的薪酬,获取最大的“性价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们巨大的人口基数与大厂优秀的招聘能力,能够支撑他不断吸收更换新鲜血液。比如我国的科技企业很大程度上仍旧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不需要多么丰富的经验积累与创意,只要有足够的精力,上规模就够了。


总之,通过这种方式,为很多大厂带来了不错的竞争优势,毕竟我国的科技企业多数都还是起步阶段,包袱越小,跑的越快。


这是一定时期内,市场因素导致的特殊现象罢了。


而这种用人方式,跟以往其他行业的用人方式有着巨大的区别,特别是当有些企业老总不断地去宣扬“狼性”、“优胜劣汰”这样的想法时,这种区别引发了很大的争论。


导致我们看到的新闻都在讨论“35岁以后怎么办”,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所有的行业都不要35岁以上的人了……


实际想一想,可能么?


科技企业,只要35岁以前的人,前提条件是,提供了绝对“高薪”的岗位。


但放眼所有的行业,这个前提条件根本就不存在……


再加上总有人在炒作、贩卖焦虑,结果就是35岁之前的每天患得患失,但是真正35岁以上的人,反而没啥感觉,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其实都还在如常继续……


35岁,在职场上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30多岁的人,往往在职场上会面临一些共性的变化。


对于多数人来说,30多岁之后,职业生涯就已经基本稳定,很多人已经看清并选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变化。


  • 一部分人,对自己职业道路比较满意,生涯已经基本定型,而且在公司中也积累了不少资源, 甚至升任为公司管理岗。这部分人将会变得越来越稳定,他们不再愿意频繁的跳槽,对收入提升的愿望往往也会通过岗位内的奋斗来取得。



哪怕没有成为管理者,但在基层岗位上也已经相当熟悉,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份工作可能就“做一辈子”了。


这些人在职场上,也是有他们的独特价值。虽然精力上比不过年轻人,但是经验与资源的积累远非年轻人可以比拟,况且由于稳定性够强,可以说是公司稳定的“基础”。除了那些飞奔的企业外,不会有人轻易把他们清退出去。


  • 另一部分人不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利用自己积累的原始资源,尝试掌控自己的人生轨迹。


虽然很多大学生都在创业,但是真的去看创业“成功性”上,依旧是30岁以上的人成功概率更大一些。


因为大学生创业凭的是激情、创意。但是激情和创意这种东西很容易耗尽。


而年纪稍长的人,更注重“效果”,他们有更多的经验、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人脉,这些往往就是创业初期确保“活下来”的根本。


还有一些人,因为已经掌握了不错的“能力”,哪怕离开了某家公司,却仍能通过一项“特长”而从事自己喜欢的自由职业。


这个社会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而对于一个工作了十来年的准中年人来说,他手中握有的选择显然是更加丰富的。并不一定非要像年轻人那样在“求职”这一条路上耗死。


况且……35岁以上,能力水平比较高的那一部分人,恐怕并不依赖“求职网站”这样的体系进行求职。他们工作上的变动往往是通过猎头、圈子等这样的形式完成的,面向的岗位也更高一些,所以“看起来”似乎大家都不招聘35岁以上的人了。


但事实上,是面对这些人的招聘需求,根本就没出现在招聘网站上。


35岁,你需要的不是焦虑,而是清晰的职业规划


如果你恰好已经30岁,那么你最需要做的不是被焦虑所迷惑,也不用整日担惊受怕,因为那根本毫无意义。


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也有很大概率平稳的进入职场生涯的中段。即使是你真的处于那些“更拼命”的科技大厂,当你离开那里的时候,手里有着过去十年积攒下来的丰富资本,简历上有着漂亮的履历基础。


不管是拿出成本尝试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降维去“低一些”的公司,都是游刃有余。


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最好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在那之前尽早做好准备。


如果你对自己的规划是35岁开始创业,那你在35岁之前就应该对行业有更清晰的认知、积攒足够的人脉、留下启动事业的资本。


如果你希望在35岁能够步入管理层,那么你就应该尽早掌握额外的管理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并积极做出表现。


如果你希望精研“操作”,那就更简单了,给自己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始终要求自己做的比昨天的自己更好。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技术大神。


不管是哪一条路,只要选定了,走下去,都能为您带来丰厚的回报。


但是,如果在那之前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不了解自己未来到底想要做什么,什么工作都是做的凑凑合合。


真等遇到一些风吹草动,需要拿着简历在人才市场跟应届生“血拼”时,那时再去抱怨企业“歧视35岁以上的人”,就实在是毫无意义的举动了。


我是肿么破,职场优质作者,专注职场难题,如果您喜欢我的答案,不妨点赞、转发、关注我哦。

肿么破


这个问题我在别的帖子简要回答过,这里重新整理一下,给楼主提供个思路!

楼主提到的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今年本人即将年满四十岁,几年前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也曾经折腾过,写出个人经历供楼主参考。

12年时我32岁,在一家私人的房地产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薪水还算可以。有一天突然想到一直在私人企业工作,岁数大了是不是工作就不保?想到这一身冷汗。因为那个时候公司除了高层领导过了40岁,其余的同事岁数都相差不大。想到这里打算考个监理工程师,这样岁数大了可以去监理单位做总监(一般监理单位的总监岁数都较大)。

13年通过监理工程师的考试,想想还是心有不甘,习惯了有一定的薪水,到时即使做总监薪水不满足想来也不爽。

此时以前的同事聊天,得知几个同事去了国有企业,而且把企业福利描述的很美好,这时动了心思:趁着还没超龄去国企混混?后应聘国企成功,13年进入国企。谁知道国企的福利迅速下降,工资特么也低,不过想想算了继续在国企老实的干工作吧。

就这样干到17年,可总是稍稍有稍稍不甘,薪水没上去,职位也不升。偏偏这个时候想体会一下做小老板的滋味,从国企离职去搞电动牙刷的开发与销售。市场竞争是残酷的,被磨具厂耽误,即使赶上风口出了成品却没有推广起来。

18年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只能老老实实上班,后又加入打工行列至今。

看似上面一堆流水账,但总结下来也挺有意思:

(1)13年从私人企业去国企后,原单位很多同事至今仍在原单位工作,也早就过了三十五。

(2)不在原单位的同事大多升到了更高的职位,囊括了:管理类、技术类。

(3)没那金刚钻不要胡乱折腾,尤其是创业,不要前半生挣钱,后半生还账。

(4)一般技术类工作还是需要积累,一个大的公司很多都会职级并行,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


地产杂货铺


这种问题很好处理!坚持不带新人,技术私有化。不教、不带、不传!说一个真事:本人互联网技术岗多年,某年北京一做万年历的公司想进入游戏行业,苦于招不到资深人才,我一看这公司就是想找个资深的人带起来一波刚毕业的,再把那收入高的踹掉!这招数太恶心。后来想招我过去,要人的时候嘴甜的要命。一副跪舔姿势。但是我明说了,我用的技术和引擎是属于自己的版权,劳动合同之外需要另外购买版权费。


阿拉丁的承诺


以本人为例,因为我刚好35!不过我并没有失业的焦虑,反而觉得正进入职业生涯的辉煌期!

我目前供职于一家外企,每个月都会接到各种猎头打来的电话,当然我也在看机会。但是我对目前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不仅收入在不断增长,而且越来越轻松自如。而且就我目前供职的这家外企,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上的。而且我们这个行业的外企据我所知年轻大学生很少,基本都是职场老手。这说明什么?说明老外才是精明,让国内企业锻炼新人,等你有了一定能力经验,立马把你挖来,即插即用,而且福利待遇上台阶。那些只要35以下的企业要么没远见,要么就是等着小年轻去加班奉献自己!


冥穿未来


除了极少数有特殊要求的职位,35岁基本就是职场刚刚开始。职场相当于马拉松,而不是千米赛跑,女的要跑到50岁,男的要跑到60岁呢。35岁,离退休还远着呢。对于35岁的职场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坚决果断扔掉各种让你焦虑的文章。

35岁还没到管理岗,是绝大多数,注意是绝大多数职场人士的正常状态!没有什么要焦虑的。在国企外企民企,35岁做基层的一大把一大把,难道这些人都要被裁员?开什么玩笑,这些人就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35岁的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已经不再青涩,他们熟职这个社会的法则,而且对业务也门儿清,同时精力也可以,正是中流砥柱。我就不明白,这个社会天天给35岁的人制造危机是为了什么。

35岁的人,只要不傻,只要有一技之长,在不在管理岗,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后面还有无穷的机会。这个年纪,值得焦虑的,是那些从一入职场,就知道傻傻干活的人,在长达十年的职场时间里,愣是没有锤炼出一种本领。

以我一些朋友为例,很多35岁的,不用等公司裁员,人家自己就辞职了,为啥,自己干比公司还挣得多;比如有个销售,由于长达十年都是和各种建材商打交道,现在去了一家经销客户做CEO了;还有个同事,十年里每次公司宴请都是他点菜,好吧,现在做了个教人点菜的东西,卖疯了。

所以,在不在管理岗不重要,重要的是10年里,你有没有练出来一招,就一招就可以了!只要练得好,天天练,郭靖就靠一招“亢龙有悔”就可以到达一流高手了,根本没必要去什么海沙帮任个副帮主,做管理者!


鹏鹏不是丁满


除非技术要求很强的,经验要求很厉害的,比如律师啊,老师,医生类,会计,审计师的,其他很多岗位都是吃青春饭,体力活。既然你一开始就决定走体力活,那就别怪年纪大没人要了。说句不好听的,互联网这个行业就是体力活,到不了一定的层次,再有经验都不如年轻人肯干的。有时候别说,35岁,社会上干过几年的都不想要,招个大学生给的钱少还老老实实做牛做马,招个老油条要的钱多,还一直耍小心眼。

但是医生啊,审计师那些经验类的职业就不一样了,企业很不喜欢要新人,很多时候宁愿要退休返聘的,与其怪企业不要35岁的,还不如怪自己为啥以前不好好读书(大部分人都是小时候拼命玩,后面想考编制都被门槛拦,一个读书都不能自律的人,大部分单位都是不想要的) ?为啥以前没有职业规划?如果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为啥年轻时候不去考编制?

别什么都怪社会,和你一起长大的人有很多,特别是和你同一个小学的同学,社会层次是最接近的,为什么人家活的滋润,你活的那么累?


请叫我逗斗


很多公司招聘要求35岁以下,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了。就在年初的时候,福州的一个招聘会上,很多企业都明确说了不要35岁以上的人,有的企业是不要30岁以上的人。反正,现在职场对于中年人而言,是真的越来越残酷了。

一、为什么会有年龄限制?

企业招聘的绝大部分岗位是什么类型的?基层岗位,基础岗位,都是做基础工作,难度不是太大的,一般而言,绝对不是管理岗位。基层岗位招聘的时候,自然肯定是招聘年轻人了,一方面是成本低,企业出的工资少,另外一方面是方便培养和管理。招聘的人年龄太大,不方便管理,也不方便培养,毕竟很多习惯养成之后,想要改变是很难的事情。

招聘管理人员也有,只不过很少,而且公司内部的人都盯着,一般而言,公司还是更喜欢从公司内部进行提拔。

二、出路在哪里?

在35岁失业之后,想要找工作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了。一般而言,有以下这几种出路:

1.提前退休

提前退休,这只适用于那些程序员,他们在互联网公司打拼了10多年的时间,享受到了红利期,其中有不少聪明的程序员利用自己赚到的钱,做了投资,早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当然,这只是少部分人的路子。

2.自己打工

我在打车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人,每天开滴滴,自己赚点钱。此外,还有不少人利用自己的行业优势和公司的原有人脉,结合自己的工作基础去做类似的工作。

当然也有不少人自己选择去开个店铺,要么去搞自媒体还有电商,毕竟现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特别快,机会也是特别的多。

三、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可以说,职场中的每个人都会面临中年危机,一进入职场就得考虑中年危机了。想要安稳度过中年危机,最好做好以下的准备:

1.培养技能

其实成为管理层也并不能躲开中年危机,腾讯和京东都对高管下手了,10%的中层都给裁员了。所以,靠着公司的职位也未必有什么用,还不如自己多提升自己的能力,点亮自己的技能树。拥有一技之长,也就意味着有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罗振宇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就说过,你的报酬不是和你的劳动成正比,而是和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所以,工作的前十年,不要荒废了,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最后的收获就在哪里。

2.打造个人品牌

其实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就会发现行业圈子其实很小,越往上走,叫得出名字的人越少。一开始跳槽还是靠简历,但是越到到后面就是靠“名声”。个人品牌,就是“名声”。一方面,要打造在公司内部的个人品牌,完成好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一方面是能够表现出自己的专长,在公司中,营造自己的专家形象,同时,也和同行业的朋友多联系,提升自己在专业里的名气。

3.做好理财

一般而言,没有人是靠工资发财的,当然处于行业红利期除外,早期的房地产,互联网,不少员工的收入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呢,行业的发展不可能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肯定会放缓,单纯劳动收入是不够的。真正的聪明人早就在红利期的时候做好了投资,不限于买房、基金、股票等。


杰说职场


要求35岁以下的职位,其实也只是一半一半而已,哪有95%那么多,具体还是要看岗位吧。

那么,如果你是过了35岁的那一半人,出路在哪里呢?

1.将技术提升为能力

人的能力类型分为技术型,知识型和能力型。

技术型和知识型是比较容易被取代的,很简单,我今天报了一门做视频的课程,马上就可以掌握一门知识。

我明天去学一门技术,快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也可以学会,技术工人也非常多。

但能力型指的是沟通能力,思考能力,领导能力这些的总和,这不是一学就会的,需要你自己去经历和磨练,并进行学习和反思,得出自己的一套工作哲学,慢慢内化为能力。

所以,先确定你现在的定位属于哪一种,如果是知识和技术类型,那么就要想办法向能力型岗位靠近,比如管理层一般都是靠能力吃饭的,他们不搞技术,只发挥自己的领导力和沟通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领导类的职位,一般不限制年龄,而且年龄越大别人会觉得你的经验越足,能镇得住场面,能让人心服口服。

2.成为自由职业

那些不去上班的人到底去哪了,其实只是成为自由职业罢了,比如我就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这份工作我将会干一辈子,也就是下半生我不打算给人打工了。

自由职业者的能力比较综合,需要你自己找客户和订单,有文案能力和PS能力,较为得体的沟通能力等等。如果到了后期,自己想组建一个公司或工作室,那么就要学会管理。

因此,不管是成为能力型领导,还是自由职业,考虑的都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能力上去了,就算年纪大了,一样可以有赚钱的本事。


苏乐爱写作


确定以35岁为界限,面向所有人。那就是公平合理的!

我们这里招聘教师就是这样规定的。那么,为什么以35岁为界限呢?有什么道理吗?大于这个岁数的人怎么办呢?公平合理吗?

常言道:“三十而立”,就是这个意思。稳定了,成熟了,有本领了,一切都好了。

是的,一个人到了30多岁的时候,生活和工作基本上都是稳定的了;还有,他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本领也相当的成熟了;再者,从这时候到退休时,最起码男的还可以工作25年,女的还可以工作20年。最后,如果岁数再大一点,还没有好好地发挥能量呢,就该退休了。

那么,大于这个岁数的人怎么办呢?把他们拒之门外合理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都确定在1949年9月30日去上班,可是,这一天大雨倾盆而下。一个人冒雨坚持来到单位报道上班,另一个人觉得雨那么大,第二天才去上班。结果,二人该退休时,冒雨报道上班的一个被定为离休,另一个被定为退休。于是,后者到处反映,仅仅只是相差一天,结果截然不同。看似没道理,实则道理很明显。

对所有人都这样规定,那就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所有人都这样做,那么,一个人不同意,你也就没有道理可讲了。

如果把这个岁数标准定在40岁,那么,大于这个岁数的人是不是也要提意见了呢?

道理都是相通的。

(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谢谢阅读。)


中小学教育者


鸡汤专家又有话说了,是你不够努力,没在35岁前积累好人脉和技能,没能爬到管理层……都是扯蛋,体制外什么管理层都是扯蛋,除了老板都是打工的,能出人头地的毕竟少数,况且很多老板也朝不保夕。普通人上年纪进企业打工没人要了,要不创业搏一把富贵险中求,要不放下所谓的面子去送外卖快递摆地摊,做保安门卫。活着就好,别奢望爬到社会中上层,现实就那么残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