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微斯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因他曾筑室故乡阳明洞,创办阳明书院,故被人们称为“阳明先生”。

少年时的王守仁对儒家经书十分感兴趣,并开始探求宋代大儒朱熹的“格物穷理”之学。

格物就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朱熹认为一草一木,皆涵“天理”。本着这一理论,王守仁对着庭院中的竹子,冥思苦想,希望能从中“格”出“理”来。

但是他从早“格”到晚,一直坚持了七天,不但一无所获,反而大病了一场。
从这以后,他开始怀疑并最终放弃了朱熹的格物之学,转而结诗社会友,留意兵法武学,向道士、和尚请教佛、老之学。

弘治十二年(1499),王守仁孝取进士,但只做了两年官便告病返乡,一度隐居绍兴阳明洞静坐修道,依然难觅真理,于是又回到朝中为官。

武宗正德元年(1506),身为兵部主事的王守仁因上疏援救戴铣等人而得罪宦官刘瑾,受廷杖,并被贬为龙场驿丞。

龙场在贵州西北部山区,为少数民族杂居的荒僻之地,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王守仁满怀报国壮志,却被贬为没有品级的小驿丞,不免深感惆帐,精神空虚。

在龙场的两年,除了应付差事外,他也做了一些导化风俗、开办书院、教人读书之类的事,但主要的精力还是在体悟“圣人之道”上。

为了悟道,王守仁每天日夜静坐。据说,一天晩上,他突然高兴的手舞足蹈,说自己已经顿悟了圣贤“格物致知”的道理。王守仁认为“道”是在自己的心里存在着,不必到事物外部去寻找。

王守仁否认了朱熹的“理在心外”一说,滑向了南宋另一位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理在心中”的理论一边,从客观唯心论转向了主观唯心论。

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他认为知是行的起点,又是行的归宿,突破了长期以来把知行相互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

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王守仁开设书院,门徒遍及各地。他所创立的“心学”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心学”风靡一时,成为明清之际一股影响很大的社会思潮。

刘谨被诛之后,王守仁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先后任庐陵知县、南京刑部主事、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等职。

正德十一年(1516)、十二年(1517),他在江西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职镇压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1519),他率兵平息了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发动的叛乱。

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镇压了瑶族和侗族的少数民族起义。第二年,王守仁在归途中病死于南安舟中。

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王守仁生活的年代,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信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白玉汤1975


说实话,昨天跟媳妇才讨论过王阳明,今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对于王阳明,大家回答的都是生平,为什么牛。而我是深有体会,况且还连皮毛都没看完。

只能这样说,人生初遇王阳明的时候,是个巧合。那时候父亲送给了我一本书--《活法》稻盛和夫。

年轻的我是真不喜欢看书,也不爱学习,这本书至今正文也就看了十页左右,陪着我从中原到深圳,到上海,到郑州。。。。大约也有十年了。但十年,也就看了十页。

送书的契机很巧妙,那时候我多人生很迷茫,甚至有些惶恐,连与人沟通都很困难,大脑不断选择应该说那句话才能让别人有个好印象,在选择过程中就死机了,干脆没话了。而且对于人生目标,价值观完全没有想法,一片空白。于是就有了这本《活法》。

我是个很好奇的人,稻盛和夫在书的开头一直在追捧“阳明学说”,篇幅还不小,我就转而去查阳明学说,查王阳明,大致了看了看简介,就看到了“天道即人心”,这五个字。当时只感觉到很震撼,仅仅五个字,似乎对于我,需要想很久才能看清内容。

随后我就尝试在生活中利用这五个字,只能说很神奇。在遇到事、人的时候,当大脑再次选择各种话语,各种对错的时候,我会问问我自己,这件事正确的选择是什么。

后来仔细想想,很多为难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事情复杂,而是在我们内心有太多的自私、情感、利益来左右,蒙住了内心的双眼,其实任何事的答案一直就在我们心中,只是你不想看见他。人之初,性本善,你的内心永远不会对你说谎话。这也是天道永远不变,因为内心永远不变。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一直认为“事无对错,对错在人”。每件事情的对错,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之所以有对错,是因为影响了人的利益,才回去评判。

阳明学说在人生上给了我最重要的指引,还仅仅是十页书。最近几天打算重新研究一遍。

——————————————

我是郭主任,一个和蔼可亲喜欢谈天说地,坐在胡同口的躺椅上喝茶聊天的年轻人。


贫嘴郭主任


华夏历史上有三个人用兵最强:毛主席、诸葛亮、王阳明。

历史上谁可以做到,立功、立言、立德,只有:孔子、王阳明和半个曾国藩。

几百年来谁能把学识表现的最完美,那么只有两个人:王阳明、曾国藩。

1905年,被日本称为军神的东乡平八郎,大胜俄国舰队,日本天皇为他举办庆功宴时,只见东乡平八郎挂着一个腰牌,上面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24岁的毛主席在看完王阳明的心学后,感慨万千,写下了《心之力》,他的老师在看完这篇文章后惊叹其文章的气魄,在原来的100基础上又加上5分。

与此同年,一名叫“蒋志清”的男子,深思看阳明格言,突然顿悟,全身一震。遂将“志清”改名为“中正”。而“中正”一词正是出自王阳明心学中的“大中至正”。

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历史上众多名人对他的心学趋之若鹜?

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省宁波余姚人士。因曾住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人称之阳明先生。

王阳明精通儒学、道学、佛学,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及军事家。

1472年,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出生了一个孩子,叫王云。王云聪明伶俐,但四岁还不会说话。有天,他在外玩耍是碰到一个和尚,和尚摸了他的头后,叹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王云父亲知道这事后,琢磨了一下,便将他的名字改成:王守仁。神奇的是,改了名字后的王守仁,没过多久就会开开口说话了。

12岁时,在课堂上,王阳明问教书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先生回答:“像你父亲一样登科及第。”王阳明道:“恐怕这不是我想要的。”先生反问:“那你觉得什么才是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说:“做圣贤!”王阳明父亲听到此后后拍案而起道:“狂妄至极。”

15岁那边,王阳明随他父亲去了关外,领略了草原和大漠的风光,回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过了几天,他拿着奏疏对他父亲说:“我已经写好了平安策,你转交给皇上,我愿意出关,征讨鞑靼”王华听后直接把奏疏一扔:“无知之极,狂妄之极。”

王华觉得自己的儿子有点走火入魔,便想着给他娶妻改改性子,就让他去江西结婚。结果王阳明结婚前一天闲逛,碰到一个道士,聊着起劲把结婚的事给忘了,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南昌,民众惊呼:“真乃一异人也。”

1489年,王阳明待着妻子回老家,路过广信时便去拜访理学家娄谅:“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娄谅道:“朱圣人书中自有答案。”

朱熹作为孔子的第二个圣人,他的思想在那个年代被视为“天下真理”,于是王阳明便埋头苦读朱熹的《四书集注》。朱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叫做“道”,洞悉天下万物,了解世间一切规律总和,“格物自知”,就是不停的琢磨事物,与其亲密接触,日久天长就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

21岁那年,王阳明读完圣人著作后,便邀请朋友在家里“格竹”,希望通过竹子能参悟世间万物的规律。在格了七天七夜后他和他得朋友全都晕倒了。醒来后的王阳明对圣人的学说,头一次产生了怀疑。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守仁格竹”。

有一次,他去杭州虎跑寺游玩时,见到以僧人打坐,听闻他已三年不视不言。王阳明对和尚大喝一生道:“你终日坐在这里,说着什么看着什么?”,不知是什么触动了和尚,竟然睁开眼“啊呀”了一声。王阳明盯着他问:“家里可还有人?”和尚答道:“还有老母亲”,王阳明问:“想她吗?”,和尚良久后满脸羞愧地说:“怎能不想啊。”。

这次的对话,让王阳明陷入的深思,朱熹把时间万物分成两分,一份是“理”,一份是“欲”。他认为“理”存在于世界万物中,但理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欲,所以想要存“天理”,就必须去“人欲”。而王阳明觉得朱圣人的学说有误,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永远存在于天地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泯灭,所以朱圣人的学说不符合人性。


这两件事对王阳明的打击很大,让他对做圣贤的想法慢慢的破灭。从此以后他只沉迷于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学。”

1499年,28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当上了刑部云南一个正六品的官。在官场岁月里,他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去贵州龙场当驿丞,在一次躲过刘瑾的追杀后。王阳明无路可去,只能栖息在山东。从此后对功名利禄不再追求,自己凿了一副石椁,有一心等死。

某一天夜里,一声大笑传出山洞,随后王阳明狂奔而出,大叫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悟得“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心”,既我们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如感知外物、分辨善恶、判断推理。王圣人说“道”本就在我们心中,不必刻意的去追求生命,“吾心即是道”,就是圣人之道。

从此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心学”的伟大我想很多人都想不到,在经过明清两代后传到了日本。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日本的崛起跟心学息息相关。日本能够于欧美分庭抗礼得益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的重要推手竟然是王阳明的心学。

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梁启超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蒋介石说:“华夏于日本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对日本的影响之深,竟成为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神器。日本的稻盛和夫、三菱集团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早稻田创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等,数不尽的日本的政治家、企业家皆对王阳明的心学奉若神明。


某一天,王阳明和朋友游玩,朋友指着岩石上的一朵花问:“你说天下一切都在人的心中,但这花开花落,与我何关?”

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皆在你心中,如此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厉害之处,不管在哲学上、思想上还是军事上。他在指挥战斗时,从不安常理出牌,他的原则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能打倒敌人就行。与他对战的敌人,最是苦不堪言。

王阳明的一生,立功、立德、立言,执行“知行合一”,圣人的一切举止皆是我后人的楷模,他的“心学”影响的不止是华夏百姓,更是波及到世界各地。

这才是他厉害、伟大的地方


大国布衣


王阳明当然牛啦,因为大明三百年,他可以称为明朝一哥。

要说职位政绩,他比不上张居正。要比武功,他又没有戚继光出名,要比艺术,他也比不上唐伯虎,论为官典范,他也没有海瑞的名头响。论力挽狂澜,不如于谦。

那为啥他是明朝一哥呢?

看后来人对他的评价,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世间两个老王,我第一服王羲之,他是书法好,好到让人忘记了他的人品也是极佳,第二服王守仁,他的人品好到让人忘记了他的字也好。

张岱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天不生阳明,万古长如夜。

他明朝一哥的名头,大概源于魏源: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到了近代,推崇王阳明的人就更多了,孙中山到日本玩了一圈,他就发现一个现象,日本能够搞明治维新,其中的思想基础就是我们中国的心学,这个心学就是王阳明搞的,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知行合一。

这有没有根据呢,有啊,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高濑武次郎就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的腰间挂一小牌,上写:大王叫我来巡山。不是,是:一生低首拜阳明。

那王阳明为什么这么牛呢?

主要他在文人的三大修为,人生三大目标上达到了顶点。

这三大目标是升官发财死老婆?别开玩笑了,冲这些目标去的,是抛弃同龄人,招呼都不打的家伙。

文人的三大目标是立言,立德,方功。

立言,就是你要有思想传世,百年以后,人家还能记得你说的话,那王阳明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这可以说是一大创新,现在还具有指导意义,算是达到了立言这个目标。

立德就是成为道德楷模,树立德业,那王阳明当然也是啊,他一生都坚持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来没干缺德事。

最后立功最难,而且跟上面两个冲突。因为立功往往要不拘小节,不拘小节的时候,走偏一点,就会失德,比如东汉有一个段颎,他是东汉名将,平定叛乱,但杀气太重,总共杀了数十万人,那就是失德了,所以他功高而德不高。

而且你要立言,钻研学问的话,也通常没法立功,没时间啊,而且这种学问家往往比较迂腐,常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这种人就更多啦,大学问家往往没有什么实务型功劳,但王阳明却是另类,他首先在江西平叛,玩点小招,就把江西的民变给平定了。更大的是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这其中,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发挥到了极致,几乎是单枪匹马平定了一场大叛乱。

这当然就了不得啦,所以,王士祯表示: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三项全能冠军,明朝第一流人物是也。


脑洞历史观


对付王阳明的认知是在高中的历史籍上,我依稀记得关于王阳明的引见只占了半页纸,那为什么我对他的记忆如斯之深,要专门为他来写篇文章呢?不外是来自高中历史教员那特别的夸耀,称王阳明是他的偶像,甚至还提到了毛泽东对王阳明军事学问的附和。如斯便促使我对付王阳明更深条理的认知,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王阳明,别号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师长教师,亦称王阳明。

听说,王阳明的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下他。其祖母说,由于他出生那天晚上,梦见王阳明乘云而来,是以起名云。(此类有点神话似的故事不外是为了衬着王阳明的身份罢了,读者们本身晓得就行)。至于为何起名叫王守仁呢,是由于王阳明的祖父说,子曰“知及之,仁不能产之,虽得之,必失之”,那便叫王守仁吧。

王阳明生成聪颖,虽然因早时赋性温馨不肯意多讲话,被人算作哑巴。可是5岁那年不仅会讲话还会背文章了。王阳明小时爱下象棋,即使有句话叫做:不务正业的人才会下象棋,但这仍旧没有冲破他的胡想,直到那象棋因母亲的气忿掉进河中。

成化十七年,王阳明随从跟随其父到了北京,成华十九年,王阳明在北京上了学。三年后他出了书院。王阳明有一颗弘愿抱负,在他15岁那年,本地伏莽疯狂,于是他洋洋洒洒的写下了几万字的剿匪建议,想要其父为其上奏朝廷,然后犯罪立业,可是他这个梦想却被其父的一巴掌打坏了。弘治五年,王阳明实现了他的仕途胡想。可是在仕进之后,王阳明并没有日夜专研八股文,他感受当前的考试轨制有问题,他起头转眼兵书(已经王阳明对一个门生说过:“兵书,我却是读了良多。不外,我哪家兵书也没用,我只是学问纯粹,养得此心不动罢了。此心不动,就可随机而动,在疆场情形朦胧不明时,霎时能创造问题地点,能做到这点,就可攻无不克。”即“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虽说王阳明完成了他的仕进之路可是他又不甘于这种无聊的糊口,于是他辞退了这项事物,此后,弘治十五年王阳明在稽山阳明洞筑室念书。。。。。。王阳明的生平履历其实是值得体味的,感乐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体味,小编在这里就不多谢下去了,现实了局产生在他身上的事其实不是我一篇文章就能说完的。接下来我们我就想说说王阳明生平的进献了。

王阳明故宅的楹联是后人对他生平的总结:树德犯罪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这对付总结他生平的进献再贴切不外了。

犯罪:平宁王之乱,按捺靖难之事的产生。屡次替朝廷平叛,安抚地方,军事上从无败绩,乃明精采军事家。

树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建立心学体系,推进儒学理论。

立言:开立异一代的学术,建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使儒学获得重生长。

总之,写这篇文章不仅是由于本人爱戴王阳明,别的一个缘故缘由就是,我感受像王阳明如许伟大的一小我,他的名字却没人被良多人所晓得,更别说体味他的生平事迹,体味他的学术理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大师用心进修。


斜杠先生zy


王阳明有2个非常牛地方,是前人、后人都无法比拟的。

1、文人之身,领兵作战,用时43天,以1.5万人马灭掉20万人的造反王爷

自古以来,领兵作战打胜仗的多了去了,曾国藩就是超牛的一个人。乍一看,王阳明比不了曾国藩,带的兵不如人家多,打的仗也不如人家厉害。

但曾国藩打仗是打“呆”仗,到了一地方,先挖壕沟、扎营寨,步步为营,打一场仗能打2年。而且兵力上至少没有太大差距,10万对10万,或者5万对10万。

但王阳明不是,王大师不仅超级神速,仅仅用43天就平掉了一场可能“灭国”的王爷造反。而且,在兵力上更是1.5万对20万,差距是1:13。

这速度、效率、兵力差距在历史上也是没谁了。就冲这点,王阳明在不仅在明代是奇人,在古代更是能留下一笔的人。

2、王阳明独创“心学”,门生遍布天下

自古以来,能算的上是一个学派的,基本是都是很厉害的人,比如孔孟的儒家、墨子的墨家、法家、纵横家等等,都是一个学派。

但自从先秦百家争鸣以后,基本上就没什么人开山立派了,顶多就是宋朝的程朱理学。所以,朱熹、程颐才是一代大师。

但王阳明也是大师,明代在学术圈里能算的上的也就王阳明了,一人开创了“心学”。所以,有人称王阳明为“明朝一哥”,这称呼不是白来的,王阳明的确够的上这个称呼。他的门生更是遍布天下,上到王爷、一品大员,下到普通老百姓,更是数不胜数。

所以,不管是论“文治”,还是论“武功”,王阳明都是明代的超级牛人。哥表示,很佩服王阳明!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1141个字,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明代奇人王阳明。

说到王阳明啊,大家可能最多能想到的就是在高中课本里创心学的他。而“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他提出来的。可以说他是心学创立的集大成者。那“王一哥”到底是有多牛呢?今天锬锬就和大家说一说这个话题。

1.少年得志

首先,王阳明可以说是继承了父母很好的基因,他的父亲是明朝的状元王华,更有传说呀,他的祖上是书圣王羲之,当然,每一个传奇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些传奇的故事,相传他五岁的时候都还不会说话。被一高僧摸了摸头之后,神奇的事儿发生了,他竟然开口说话了。开始上学的王阳明就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当大家都在为科举考试而懊恼的时候,他却说:大家都在为不得志而感到羞耻的时候,我却为自己不得志懊恼而感到耻辱。(可能是学渣语录吧),所以王阳明考进士考了三次才中。但抛开这件事不说,实际上,王阳明从小是想抓紧读书做圣贤之人的人。(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

2.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可以说是王阳明的启蒙,刚开始他对此是深信不疑,于是开始钻研此论。为了能够真正的理解到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甚至做了一件当初类似耶稣做的事情,那就是格竹子,但是格来格去发现一点儿收获都没有,反而还生了一场病。从这以后王阳明放下了朱熹的理论,开始潜心研究自己的心学。

3.与孔子起名的超高思想境界

这个理论就是谈谈在文章前说到的“执行合一”和“致良知”具体含义谈谈就不在这里详讲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你的良知和你的行动要统一。”从而上升到人性上的“大爱,大智,大诚,大真。”用锬锬的话讲,“那就是做一个正儿八经的好人。”

4.军事大家

对于文人来讲很难做到文武双全,但王阳明他做到了,他的厉害,不仅仅只是创立了心学,更重要的是他把他的智慧,用到了现实。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正好正德统治,但大家都知道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可以说是一片混乱,叛乱四起,而其中最有名的叛乱就是宁王叛乱。这个宁王呢,是当时一个很有能力的王爷。由于见到正德皇帝如此情景,他就想通过叛乱来取代正德。可惜的是他遇上了王阳。

当时担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直接攻击南昌并一锅端了宁王老巢。宁王看到南昌已失,便撤兵逃跑,王阳明和宁王的鄱阳湖决战。王阳明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最终打败了宁王的军队。到了嘉靖继位之后,王阳明又帮助嘉靖平定叛乱,到后来,叛军只要看到王阳明直接就举白旗了。

作为王阳明这样文能够创立心学,武能够平定叛乱的人。真的是为数不多的奇才,用明末清初的散文家魏禧的话讲: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ongTime常锬


王阳明在应该说很牛,但是没有那么神话,是他的理论体系比较牛。

有一天一个僧人看见一群小孩子在玩,其中一个孩子坐在边上不说话,就径直走到他面前,孩子不会说话,僧人叹了口气说的意思是这孩子可惜了,泄漏了天机,这个孩子就是王阳明,到5岁还不会说话,他的父亲后来听说后发现是孩子的名字起的出了问题,因为王阳明出身前,他母亲做了个胎梦,梦见有祥云,所以给他起了个云字,谁知道泄露天机导致他到如今都开不了口说话,像哑巴一样,没想到僧人一句话,点醒了他家人,给他改了名字,就是后来的王阳明。

后来他父亲考中了状元,他却非常聪明基本上是出口成章,他的老师问他将来想和他父亲一样考状元吗?他说没有意思,状元太多,我要做千古留名的圣人,像孔夫子一样。他的老师很生气,觉得这个孩子太不着调,就辞去了老师的工作,他父亲没办法只好到哪里做官就代着他,自己教他学问。

后来他为了成为圣人拜访了高人,高人让他先学圣人的理论再看能否超越,他对大儒朱熹的理论提出疑问,闭关悟道,提出了自己的知行合一理论,并且在实践中也非常有建树。

他之后更是有打赢日俄战争的日本将领推崇他的理论,说一生只服王阳明,他也是用王阳明的理论打赢了对俄战争,到了近代他的理论更是被毛主席,蒋介石所推崇,个人觉得毛选当中的一些理论就有王阳明的影子,毛选可以说是近代唯一的一本奇书,现在不光我们国家还有其他国家都在研究毛选,可以说依托毛选中的思想建立了新中国,你可以想象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都推崇的高人有多牛逼了。



紫玄修行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几乎火遍了整个中国,很多朋友都因为这套书开始喜欢中国历史,开始对明史感兴趣。当年明月在书里提出一个观点,他说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于谦在他心中只能排在第二位,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天才,于谦绝对第一。

那么,到底是哪个天才可以把于谦于少保挤到第二位去呢?

他就是王阳明,一个鼎鼎大名的名字,一个了不起的圣人。

其实,人家本名是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浙江绍兴,文曲之乡。他的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曾当过南京吏部尚书,因此王阳明是妥妥的官二代,还是书香门第,出身高贵。王阳明从小天资聪颖,21岁那年就高中举人。但可能是为了磨练他的意志,之后连续两次京试都名落孙山。当时的首辅李东阳特别看好这个年轻人,一再勉励,希望他不要灰心丧气。而他的状元老爹更是劝慰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王阳明岂是一个平常人,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意思是,我看得开,无所谓。

大明弘治十二年,经过多次努力,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高中二甲第七名,观政工部,之后又出任刑部主事,再转为兵部武选司主事,正式步入官场。弘治皇帝朱祐樘为人宽厚,平易近人,在他手里完成了弘治中兴,大明一片蒸蒸日上的气象。王阳明也被这个盛世所鼓舞,认认真真当官。如果历史一直这么发展下去的话,大明就会多一个好官,少一个圣人。

然而,历史出现了拐弯。

弘治皇帝死后,他唯一的儿子正德继位,开始重用大太监刘瑾,让他出任司礼监掌印。刚正不阿的王阳明当然看不惯刘瑾的飞扬跋扈。多次上书弹劾刘瑾,最终引来了刘瑾的忌恨,被杖四十,谪贬到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当一个小小的龙场驿栈的驿丞。同时,他的状元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一路去贵州的路上,刘瑾还不放过他,多次派出人进行刺杀。万般无奈之下,王阳明不得不假装自杀来躲避刺杀,经过千辛万苦才终于到达贵州龙场。虽然龙场还是未开化的地区,少数民族居多,但王阳明并没有气馁,他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阳明“龙场悟道“。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被刘瑾迫害的王阳明终于平反昭雪,回到北京。然后,他在北京和南京两地轮流当官,他的好学,他的认真,他的才华得到了父亲的好友、时任兵部尚书王琼的器重。王尚书特别看好这个年轻人,但觉得他还需要历练,于是大笔一挥,推荐王阳明巡抚赣南,出任一方大员。

大家不要以为王尚书是在给老朋友的儿子铺路,说了是历练,当然不可能舒服。当时的赣南匪患不断,民乱不断,几乎没有一天是太平的。王阳明上任以后,面临的是一个火药桶一般的赣南。王阳明到了以后,整肃军队,澄清吏治,然后开始出兵平乱,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基本荡平了赣南境内所有的匪患民乱。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老百姓都惊呼他为神。

平定匪患只是王阳明牛刀小试,后来他还干了票大的。

正德十四年,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聚众十几万,杀戮大批江西官吏,企图夺取大明江山。当时,王阳明刚刚平定了福建的叛乱,他知道宁王造反后,果断意识到如果宁王直取南京,夺取大明的陪都,那么形势将极度恶化,整个富庶的江南半壁都可能毁在刀兵之下。而当时的南京还没做好战争准备,可以说形势非常危险。

王阳明可不是一般人,他知道必须要为朝廷赢得时间。于是,他放出风声,称自己已经整合了江西的军队,加上义兵,还有朝廷增援的军队,有16万之众,并打算带领这些部队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这个消息一出,宁王果然慌了,害怕了,十万大军一直窝在南昌不敢动弹,这就给朝廷军队的集结赢得了时间。

宁王等了十几天,才发现自己上当,朝廷军队根本没到,自己被王阳明骗了。于是,他开始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安庆位置非常重要,一旦失守,叛军沿江而下,南京就危险了。这个时候,王阳明已经集结了不少军队,大家纷纷建议他领兵去安庆,协助守城。王阳明却认为,宁王主力都在安庆,南昌空虚,之前已经骗过他一次要袭击南昌,这次宁王肯定不相信王阳明还会袭击南昌。于是,王阳明指挥军队直捣宁王老巢南昌,并打下了这座城市。前面打不下安庆,后面老巢失守,逼得宁王只能回兵南昌。王阳明和宁王在鄱阳湖展开决战,兵力远不如宁王的王阳明,凭借高超的军事艺术,旺盛的士气,彻底击败了宁王,并活捉了他,仅仅用了35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

到了嘉靖朝,父亲王华过世,王阳明丁忧回家守制。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心学”。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至此,他学问大成,终成一代圣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四圣”。

守制后,王阳明再次总督两广,奉命平定两广的叛乱。他指挥两湖的军队进入两广,仅仅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就基本剿灭全部叛军,平定了叛乱。但不幸的是,可能南方的瘴气让他的肺病加重了,平定叛乱之后没多久,一代圣人王阳明就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的一条船上,结束了丰富多彩的一生。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王阳明有多牛:文,他可以开宗立派,和孔子,孟子,朱子并称为四圣。武,他可以平定各种匪患民乱,并击败宁王,保证大明江山稳固。这样一个文武双全,忠心报国的伟大人物,当年明月把他列在第一位,也就不足为怪了。

1.周月亮:《王阳明传》

2.张廷玉:《明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王阳明有多牛?很多人提到王阳明,都喜欢说他平定宁王叛乱的事迹。但是领兵打仗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不算什么大不了的,跟他在哲学上的成就比起来,不值一提。看了这篇回答,你就知道阳明心学到底说的是什么了。

那么,王阳明在哲学上的贡献是什么呢?这要先从朱熹说起。

在王阳明之前,朱熹的学说统治着中国的思想界。朱熹认为,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那就是理。理和气(物质)结合,生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因此每一件事物中都有理,理是事物的运行规律。人类社会的理就是伦理道德,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等。

那么,人要如何去认识理呢?朱熹认为要“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每一件事物的理。研究得多了,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认识到全部的理,此时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无不符合道德规范了。在没有认识到全部的理之前,人必须研究儒家经典,按照儒家先贤的教导去做事。


王阳明一开始也是相信朱熹的,所以他去对着竹子坐,格竹子的理,一连格了几天几夜,不但没格出理来,反而病倒了。这就是“亭前格竹”的典故。从此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的理论。

后来王阳明因为上疏弹劾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的荒蛮之地。在龙场,王阳明苦苦思索如果是圣人到了这种境地该怎么做。终于有一天,王阳明大彻大悟,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意思是,伦理道德全在我心,朱熹把事物的客观规律与伦理道德混为一谈,是穿凿附会。从此王阳明建立了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心即理”。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知善知恶,知是知非,这就是良知。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都是从良知发展来的。

比如,每个人都知道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知道夫妻要忠诚、朋友要诚信,每个人见到小偷在偷东西,第一反应都是要制止他,这就是心中之理,这就是良知。

有一次,王阳明的手下抓到一个盗贼,王阳明让他脱衣服,脱到只剩一条内裤时,盗贼不愿意再脱了。王阳明说:“你虽然当了盗贼,但也知道当众赤身裸体是羞耻的事情,这就是你的良知。”可见良知人人都有的。

但是,每个人心中不止有良知,还有私欲,私欲会遮蔽良知,使人不再按照良知去做事。王阳明认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切实按照自己本心的良知去做每一件事,在事上磨练自己的心,久而久之,心里就一片光明,再也没有私欲了。

阳明心学否定了道德的教条对人的束缚,让人依照自己的本心去做,起到了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作用。王阳明之前,人人都尊朱熹,王阳明之后,心学遍及天下,深刻影响了晚明的社会思想。这是王阳明对中国哲学做出的贡献。

当然,王阳明的传人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但是正如黄宗羲所说,阳明心学本无弊端,都是他的传人后学们空谈心性,不肯去踏实做事,才产生的弊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