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中)

看下图中医药思维模式的开启: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中)

五、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辨治六步式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究竟是怎样辨证论治?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内涵就是“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古代医家对人体生理、病理、中药性味、诊疗方法的认识都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与现代医学的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道路截然不同,先人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实验的条件,所有诊疗经验均是建立在探索的基础上的,其中不乏经典,沿用千年而历久弥新。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中)

上图为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辨治六步式

下面举咽喉肿痛的例子来说明西医思维模式和建立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不同:

(一)西医思维模式:看咽喉肿否?肿在哪个部位?温度测量?血象?开血液化验单?等待实验室结果——白细胞是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是否感染?开处方?抗生素?

程序: 

1.体温在38℃或以上:患有以下两种或多种症状:头痛、咳嗽、全身酸痛、全身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是最有可能的。

2.颈部肿胀或触痛:肿胀和触痛的部位位于颌骨和耳之间。 有可能是腮腺炎?颌骨和耳之间并未发生肿胀和触痛。 有可能是咽炎或扁桃体炎,两者都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

3.鼻塞、流黏液鼻涕和(或)不断在打喷嚏:感冒是鼻道受病毒感染而引起喉咙痛。

4.曾大量抽烟或饮酒,或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中逗留过:咽喉炎可以引起喉咙痛。

5.声音嘶哑或失音:喉炎(包括声带发炎和肿胀),可以引发声音嘶哑、沙哑或失音

处方R:抗生素类、维生素类、现代中成药类、复方甘草片、甘草合剂、咽喉片类(金嗓子喉宝、西瓜霜含片等)等等的选择;

(二)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如何处理---四诊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中)

第一步:“四诊审证”——打开病锁之钥

通过四诊,即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以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了解咽喉肿痛的讯息,来探求其病因、病机、病位、病势,需要通过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在临证时充分调动你的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来感知病人咽喉肿痛的客观情况,同时通过询问患者或知情人来全面搜集相关资料,为最终做出正确判断提供依据。四诊是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当然中西医结合时,X光、磁共振、B超、窥镜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作为四诊的延伸,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咽喉肿痛占位性病变,四诊是无法精确定位、定性的。然而,尽管现代医院有着诸多科技诊断仪器,但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想要宏观、客观、系统地对咽喉肿痛做出诊断,就不能单纯依靠现代科技检查,否则会陷入一叶障目而舍本逐末。

第二步“审证求因”——寻求病门之枢;

审证求因是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认识病因,除了客观的致病因素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这种方法称为审证求因。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对于病因的认识历代就有了明确的分类:

1、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提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陈无择巜三因极—病证方论》云:“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所以,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下看病不只是追究是否细菌、病毒所致,理化检查虽然能够明确许多致病因素,但理化检查提供的结果在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看来往往是病理产物而非真正的病因。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必须追究的重要病因是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太过与不及,但目前全世界也没有任何国家、任何人发明相应的检验仪器设备和检验方法。所以,也只能通过“司外揣内”来思辨。

对于咽喉肿痛来说,你的因是什么?外感?七情?饮食所伤?

第三步:“求因明机”——探究疗病之径

在确认病因的基础上明确病机。病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疾病发生之机理,二是疾病发展、变化与转归之机理。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认为,人体患病及其病情发展变化的根源就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的抗争。邪正之间斗争的胜负决定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因此中医学病机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审查机体正邪相争的状况、态势。要强调机体的内外形神、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津液代谢的和谐畅达,必须注重审时度势地明辨病机。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十分重视,由于篇幅有限不一一例举。

中医药临床思维认为,在临床过程中依据病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病位(脏腑、经络)、病性(表、里、虚、实、寒、热)、病势(生、死、逆、顺)、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等)、体质、病程等因素内容明确病机,才能进一步把握疾病动态、机体现状,最终归结为不同的证候,用以立法处方,治疗中才能有的放矢,故而“求因明机”有如探究疗病之径。

咽喉肿痛——内因(内热引起)?

外因?——病位(肺?肝?肾?心?脾胃?)——病性(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风寒还是风热?)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中)

第四步:“明机立法”——确立治疗之圭(guī准则 )

在明确辨证以后,治则治法的确立就能顺理成章。治则治法是根据病机拟定的治疗方案,也是指导处方用药的准则,同时也是链接病机与方药的纽带,是论治纲领。《黄帝内经》提出许多中医临床治法思维的许多重要原则:(1)治病必求于本;(2)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3)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平;(4)阳病治阴,阴病治阳;(5)实则泻之,虚则补之;(6)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我们认为:在病机明确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治法,而病机是辨证的核心,而辨证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综合反映了当时、当地某人的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等各个方面。治法就是基于完整的辨证而采取的针对性施治方法,而依法组方是中医临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可见“明机立法”是确立治疗的准则。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中)

第五步:“立法组方”——部署疗疾之阵

第五步是根据确立的治法决定“处方”(俗称“汤头”)。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经过无数临床验证,打磨出针对各种病证的“方”,就是根据治则治法将多味中药按照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药性,按照君、臣、佐、使的结构配伍,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方药的效能,减低或抵消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通过不同的制作方式,中医“方”可制成汤、膏、丹、丸、散、酒、栓、软膏等不同剂型,统称“方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被誉为“万法之宗,群方之祖”,则“执医书以医病误人深矣”,就必然失去中医药临床模式的个性化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也就失去了中医临床优势。因此,要力求做到“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笔者认为,要“师古不泥古”。经方应用,首重“三遵”:遵循经方之主旨、遵循经方之法度、遵循经方之结构。可以说,“立法组方”是部署疗疾之阵。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中)

第六步:“组方用药”——派遣攻守之兵

“用药如用兵”,在立法组方之后,需要对所选定的方剂进行加减化裁。这一过程如同临阵点将、派兵、选择武器,使用你身上带的子弹,要针对选定的方剂结合证候合理用药,讲究“方证对应”。笔者认为:“今人不见古时景,古人未知今时情。”现代生活,在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诊疗条件、中药品质以及病种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异,临床未见有人完全按古方患病者,不同的病人也有着不同的体质,主证之外牵扯多种复杂次证,患病之后接受的治疗方式有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少数民族医等等,兼证、变证层出不穷,所以决不能生搬硬套固有方药,必须临证化裁。根据临床体会,提倡“中和组方”,即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用药,依据中药功能形成“三联药组”以发挥联合作用、辅助作用、制约作用,按照君臣佐使的结构组方,用药追求“清平轻灵”,尽量避免无的放矢和狂轰滥炸。总之,“组方用药”是保证整个诊疗得以成功的最后一环,一定要按照“布阵”使每一味药“胜任”,堪称派遣攻守之兵。

第七步: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特殊中药的运用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中)

结言:无规矩不能成方圆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上述“中医辨治六步程式”是初步总结,但实际上历代中医都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是历久而不衰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无论接诊时间是一分钟还是一小时,只要是中医就必然在瞬间自觉不自觉地完成这六步程式,绝对不是看看化验单,根据西医诊断,以消炎、排毒、免疫、补充能量等概念配个中药方。由此可见,“中医辨治六步程式”既是中医独有的,又是中医必须坚持的。(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