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曾国藩认为看一个家族兴败只须看:子女是否早起;是否做家务;是否爱读书。你怎样看?

醉卧西湖18


说起曾国藩,人们都知道他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一个文官凭借着一己之力,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创建了湘军。曾国藩历经道光,咸丰,三个掌权人。带领自己创建的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的起义。让慈禧太后即重用又防备。不过曾国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在政治上的危险,最后还获得文人中最好高谥号“文正”

而曾国藩本人在小的时候,其实资质普通。出生在地主家庭。而曾国藩往上数几代,整个曾氏家族的根本就没出过读书人。但是从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开始注重读书,开始培养子孙读书教育。

而曾国藩之所以会这么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经验。曾国藩自己盛了挽救晚清的名臣之一。其子女都非常的优秀,成就特别好。今天我们就从曾国藩本身的经历来谈一谈曾国藩的自身成功的原因。

一,一生之际在于勤

做家务这个就是勤快,其实曾国藩表达的意思不仅仅是做家务,而是一个人够不够勤快。一个人为人处事,如果够勤快的话,在家里做家务,让家庭更加和睦。在外面工作的时候,因为勤快,会被上司看中。这是对一生的发展有帮助的。

二,一天之际在于晨

曾国藩不管是在读书时期,还是在做冠时期,都是非常的勤奋。在曾国藩的老家,湖南的乡下流传着一个小故事。曾国藩晚上的时候在家里背书,有一个小偷提前踩好点,提前进了曾国藩家里藏起来,想趁着主人家休息的时候再去偷。结果曾国藩背书背了大半夜,那一段还没有背会。小偷都睡醒了好几觉,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非常的生气,从梁上跳了下来,当场把曾国藩怎么也背不会的书背完之后,指着曾国藩破口大骂,“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虽然不管这个事情是真是假,但是曾国藩在读书的时候确实非常的认真,也非常的勤奋。后来做了官之后,一生都在记日记,反思自己的不足。也正是因为曾国藩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善于总结自己的不足,一点一点在提高自己。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三,注重教育的培养,才能真正让一个家族崛起

其实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混子,虽然早早的娶妻生子。但是曾国藩的祖父并不正干,经常跑到城里和以前狐朋狗友混吃混喝。还一直以为自己混的不错,后来被一个路过的老头教育孙子史,把曾玉屏贬的一无是处。从那开始,曾玉萍发奋的想要好好过日子,把增加发扬光大。

曾国藩的祖父就在当地包了地,凭着自己的能力,越做越好,最后承包了得有100多亩地。在当地混的有声有色。当时中国翻的祖父认为不管多有钱,但是都不会被人看起,只有家里出了读书的人中举,当官,才能真正的让曾家光耀门楣。所以就开始培养曾国藩的父亲读书,不过老曾家的资质真是很普通,即使到了生了曾国藩之后,也没有考中,后来曾国藩也开始参加乡试,父子俩一起考试,一起落榜。好在他们韧性都不错,一直都没有放弃。所以曾国藩在七次高考之后终于考上了。从此之后,曾国藩的人生就像开了外挂,考进了京城当了京官。

曾国藩影视剧形象

总结:曾国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家族想要崛起,首先做父母的要注重对孩子教育的培养,还有一颗不要放弃的心,因为成功就在拐角处,不要早早的放弃,说不定成功转个弯就等到了。


青史汇


我从27岁开始做一个家庭主妇,每天早上不需要早起,开始混混沌沌的过日子,不修边幅,每天睡到10点多,中间一直持续到我生完二胎,二胎开始上幼儿园,我开始朝九晚五的上班,我发现,我很落伍。从思想到行为,到穿衣打扮,我的思想和60岁的人相近。我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曾经虽说不是最优秀的人才,可好歹是一本毕业的,想当年,也是以美女和才女闻名校内外的风云人物。我自问,你喜欢现在的你吗?这是你想成为的你吗?

我经过了很多次的反思,我现在发现,人所有的成就都是由“勤”而来的,从自律来的。不管你是家庭主妇还是社会精英,你的勤和自律能让你自信,充满正能量,能让你和平庸远离。哪怕你只是一个家庭主妇,也是一个最优质的家庭主妇,一个把家庭从环境到气质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孩子也积极向上的家庭主妇。你的丈夫出门精精神神,从胡子都皮鞋都清清爽爽,你的孩子出门为人处世也彬彬有礼。不急不躁,因为你勤,勤就有充裕的时间来享受生活,不急不躁,井然有序。你们认同吗


fengyueshuang


早起、做家务、爱读书三件事都很平常。用这种平常的话教育子女,不仅只是曾国藩对子孙说过,中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家长也这样对子女说过。

记得我出生的村里有一个老人常说的典故。村里过去有一户人家,通过自已的勤劳盖了几座房子,买了上百亩田地,家境越过越好。这对夫妻想,自已是受苦受累积攒的财富,为的就是让子孙过上好日子。夫妻有两儿一女,给孩子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上美味佳肴,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去做,也不准与邻居的孩子交往,唯恐委屈孩子,累着了孩子。孩子们平时每天半夜不睡觉,白天睡到午后才起来,夫妻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没有说过孩子们。有一天,夫妻要出门办事,估计三天才能回家。夫妻把煮饭和炒菜的材料都准备好了,怎么做的方法也都交代清楚了。夫妻出门后,三个孩子因为不会生火,也不会向邻居家借火,没有煮饭吃。三天后,夫妻回到家里,三个儿女饿死在床上。

我曾怀疑这个典故的真实性,但村里老人指着村内一块菜园边一字排开的两个大土堆和三个小土堆说,那些坟就是那对夫妻和孩子们的,菜园曾是他们家的宅基地。那对夫妻把三个孩子埋在房屋边。不久夫妻也因伤心过度而亡,是村里人把他们与孩子葬在一起。有了眼前的实物,不得不让人相信典故是真实的。因为有这个真实的典故,我们村里的人教育孩子时,把早起、做家务、爱读书这三条当作一个“好孩子”的基本标准。早起是能干一份事业的基础,做家务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技能,爱读书是成才的根本保证。

据一些历史资料介绍,曾国藩“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梁启超)钝拙之意为愚笨。客观地讲,如果曾国藩果真愚笨,他就不会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时中进士,不可能成为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更不可能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的资质与那些才思敏捷的人相比可能要差一点,但他以一生勤奋和坚韧不拔精神,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把当时一些“天资聪颖”的人远远抛在身后。

我的家乡与曾国藩的家乡毗邻,乡土人情相差无几。讲到曾国藩“钝拙”,我不由又想起一件事来。我们村那时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在山区村庄里是资源最匮乏的村,一千多人同姓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大家族,祖祖辈辈靠面朝黄土背朝天养活自已。但村里世代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在一个穷地方,在过去那些贫穷的年代,只有种田和读书两条路可走,两条路都要付出艰辛的汗水。

记得那时,我们在乡中学读书时,初中两个班,身上穿着最破烂的是我们村里的学生,吃得最差的也是我们村里的学生,而到了考试时,两个班前十名的学生都是我们村里的学生。

我们村里一位早年丧母女孩子,她一边读书,一边做家务,家里喂养了三四头猪,全靠她一人,清早起来打猪草,煮猪食,忙完家务已是上午十点左右,而这时她才背起书包去上学,到学校时,已上完两节课。即便如此,她考试时总是全年级第一,后来她以高分考上了北京某重点大学,彻底改变了命运。

也就是因为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我们村在改革开放后考入大学的人有两百名,在外工作人员四百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我们邻村人曾羡慕又嫉妒地说,你们村连那些最愚笨的人也能混得个个有出息。是的,人生要想有出息,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用人世间最愚笨的办法——勤奋再勤奋,坚持再坚持。

中国历史上大到王朝兴衰,小到家族的兴败都有其必然的规律,王朝建立和家族兴起时都要经过艰苦卓绝奋斗,也就是所说的“创业难”,而后代人易产生骄傲、麻痹、享乐、奢靡等情绪,最后国破家败,这就是“守业更难”。民间有一句俗语“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书香门第长盛不衰”。农家子弟出身,又是饱学之士的曾国藩早就悟出其中的道理。

曾国藩写《家书》时已站在了他们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颠峰,他当然要思考自已家族到底能兴旺多久,如何长久地将自己家族的富贵一代代维持下去。因此,曾国藩坚信:“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巧。”还是用他一生经历积累的经验,也是农家子弟最“愚笨”的办法告诫后代:早起、做家务、爱读书。

中国数千年来绝大多数的官宦家族,盛不过三代。然而由于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治家极严,很有章法,曾国藩对子孙后代要求也极严,并重视教诲,曾氏家族英才辈出,如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既有著名的外交家、高级官员,也有诗人、教育家、科学家。

早起、做家务、爱读书三件事,直到今天,很多家长依然用教育子女。现在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有的家长在三件事中要求的最多的是“爱读书”一项,而对子女“早起”“做家务”,有的是放任自由,也有的溺爱过头。曾国藩的话提醒现在的家长,好的家教必须保持完整,并形成完整而良好的家风。


关山听风


一个父亲他不早起,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他不看书,做事失败,思想愚蠢,他被别人欺负了就回来数落你,一切事都喜欢推给你去,比如我把饭做好了他一定固执的要我端给他,他霸占我的床让我坐在那睡着了感冒了,他怪我衣服穿少了感冒了,我肚子里一股气我不回答他一句话,不是这个病毒我早走了,我最后悔的就是回家过年。还有我赌气不去做饭,他就去切两块苹果自己吃,也不做饭。我现在半夜很生气,我那么我作为他的孩子能有前途吗?我想一定不会有前途的,我觉得我应该完全与他走相反的路,所以远离他他要我走东那么我走西就一定是对的。


我宁愿自己是一个孤儿


确实,我从小就喜欢睡懒觉,早上读书喊多次都懒床,一直到六十岁了还是喜欢睡懒觉,睡眠一直都好,所以一生平平凡凡没有什么出息,不过庆幸的是我心态好,没有什么病痛,也没有吃过什么苦,就是平凡普通了点,知足常乐。


宝鑫东风店曾姐


曾国藩这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如此,一个家族的子女如果能自强自立,那么这个家族一定会兴旺发达,福寿绵延。反之,如果子女不自强努力,那么这个家族的未来令人堪忧。

一、 一日之计在于晨。

曾国藩要求子女每日要早起,不可贪睡,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他每天早上天刚亮就起床,绝不赖床,年年如此,日日如此。

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抓紧每分每秒,一天还没做什么事很快就过去,这样时间都会浪费了。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曾国藩

鲁迅先生也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就是要提醒自己一寸光阴一寸金,要惜取每一分的时间。

曾国藩让子女早起,不仅是在节约时间,更是教导子女要学会自律,一个严于律已的人,以后才会有成就,这是对子女自律品德的一种培养。

二、 要让子女学会劳动。

人类之所以能从四肢爬行的动物发展成直立行走的人,都是因为劳动的功劳。劳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更能开发人的大脑,人们可以在劳动中学会许多东西。

一个会劳动的人,他的统筹能力相对比较强。就拿做饭来讲,从洗菜、切菜、下锅翻炒,哪一步应该先做,哪一步应该后做;为了节省时间,在做一件事的同时是否可以进行其他的步骤,这些都可以锻炼人的统筹能力。

劳动还可以让人懂得生活的不易和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惜福,所以曾国藩对子女的这个要求是用心良苦,他希望子女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更多的技能和道理,学会自力更生。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劳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自古以来就倡导勤劳俭朴,一个四体不勤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能做出一番事业。

三、 读书明理。

人不学不知理,古圣先贤没有哪个是不读书的。要想更快地学会先人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读书是最快捷的方法。

书本中的知识包罗万象,读书可以开宽人的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正所谓博学才能广识,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要求子女读书,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这样以后在事业上才能有所建树。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曾国藩

曾国藩要求子女多读书是有道理的,每个时代的人,不管做什么样的行业,都应该多读书。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彭敏,是个快递小哥,平时工作非常繁忙,可这并没有阻碍他读书的脚步,他借用点滴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冠军,这样的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曾国藩教育子女的方法,放到现在依然很实用,真理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现在有句流行的话,读书是最容易的一件事,确实如此,比起现实生活的艰辛,读书真的是最容易最快乐的一件事。曾国藩教育子女的方法,以及他的那些至理名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千水千山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曾国藩对于子女的教育是非常看重的,这些都记录在《曾国藩家书》里。虽然曾国藩是晚清时代的人,但他教育子女的方式和观点,还是值得现代的家长们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在子女教育中的观点

总结曾国藩在子女教育中的观点,主要有三方面:

  • 一、自律

曾国藩在家书中认为自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早起,二是坚持。俗语说“早起三日当一天,早起三月当一冬”,每天能够坚持早起,时间长了就会比晚起的人多做很多事情。

曾国藩教子女们自律可不只是说空话,他自己也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幼年时期的曾国藩天资并不高,特别是读书的时候总是比聪明的孩子要慢好几拍,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三条铁律:早起,耐心和坚持。

每天早上“黎明即起,绝不恋床”;起床后就点灯读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这就是他的耐心。曾经有小偷趴在他家房梁上,想等他睡觉后下来偷东西,结果曾国藩一篇书读了十几遍都没背下来,气得小偷大骂道:“这笨蛋,我都能背下来了!”

曾国藩的这些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不管是幼年求学,还是后来带兵打仗,他始终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是做到了以身作则。

  • 二、勤俭

曾国藩教导子女要勤劳,“以勤医惰”是他对子女们的要求。不过他所在的年代对男女要求还是不同的,他要求儿子必须要做到“看、读、写、做”缺一不可,对女儿的要求则是“衣、食、粗、细”这些方面。因为当时大家观念都是男人要靠读书考取功名,女人则要在家相夫教子。现在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大家都要一视同仁,女儿也要读书,儿子也要做家务。

关于“俭”方面,曾国藩非常重视,他在家书中多次要求子女们“衣服不宜多制”、“有福不可享尽”等等,特别是在同治元年给儿子曾纪鸿写的信里写道,世家子弟的饮食起居,都和寒门之士一样,千万不要沾染上富贵习气,不然很难有成就。

在勤俭方面,曾国藩总结了十六个字非常经典: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 三、上进

曾国藩要求儿子每天要坚持读书,其实就是要求儿子要上进。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主流书籍都是用于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但他的大儿子曾纪泽并不喜欢这些书,而是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倒也不古板,他鼓励儿子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书籍来读,甚至为了儿子自己也读了一些这方面的书,这一点很值得现在的家长学习!

喜欢读书的人都有一颗上进的心,武侠大师金庸老先生80岁赴剑桥攻读博士,从他这种这种上进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我们现代的生活竞争激烈,如果不能每天提升自己,很快就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曾国藩用六个字来鼓励自己要上进:不日进,就日退。

结束语

曾国藩对子女们的教育,不管在怎样的时代都不会落后,特别是他以身作则的为子女们立下榜样,这是现代父母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曾的上述看法,我深以为然。

1.早起意味着勤快。人勤地不懒,天道酬勤,勤奋是一个家庭有追求有希望的重要品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早睡符合天地阴阳之大道,是一个人一个家兴盛不衰的良好习惯。

2.做家务意味着踏实知责。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纵有经纬之才也须从身边事做起。家务不清,公务难理。治天下如烹小鲜,从一叶而知秋,从一管可窥豹,这些都告诉我们事是做出来的,责是人担起来的。做家务不但体现了责任担当,也体现了奉献爱心,更滋一养了人干大事须从小事做起的踏实本份。

3.读书意味着学习求新。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有自学之慧。而读书,不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伟人的肩膀。通过读书获取智慧的人,必然知晓书中颜如玉和黄金屋的道理,自然会快人一步找到上进求新的捷径,这是多少历史和事实早己证明的事了。耕读传家是中国人普遍的价值追求,放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斤欠宇


扯蛋!所有加“只须”的鸡汤,都只是废话而已。

一、早起、做家务、爱读书的家族,更容易兴盛,但这只是条件之一,并非绝对

如果一个家族的子女,普遍勤奋刻苦,喜欢早起、读书,并且还非常富有生活情趣,能够自己动手做家务,独立能力很强。

那么,不用多说,这个家族的子女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花费了更多时间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会赢得更高的概率一点不稀奇。

但这只是概率问题,并不是说,只要付出了这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家族兴败的原因很多,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家族成员的本领问题,更多的是外部环境,是大势所趋。

东晋时期,“旧时王谢”的几大家族,他们的子弟不优秀、不勤奋吗?谢安将自己家的子侄称为“芝兰玉树”,谢家的孩子不仅学识渊博,想法新奇,出了谢玄这样的杰出将领,谢道韫这样的洒脱才女,就个人素质而言,都是没话说的。

可随着东晋势微,即使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晋朝最终还是被刘裕取而代之,当年的王、谢家族也逐渐湮没,新的世家大族相继崛起。

纵观历史,除了孔子一家,很少有哪个家族能够几百几千年地兴盛,都是有兴衰交替,甚至再也找不到它们曾经的痕迹。

有句话说得好: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卑微无力的。

即使是曾国藩家族,盛极一时,但也只传承两三代,便再无荣光繁华。

曾氏家族的兴盛不在于子女有无早起、读书、做家务,曾国藩年轻时候同样有很多毛病,也未必如他标榜的是个惜时如金的少年郎,他甚至并不聪明,他的兄弟更是荒唐胡闹,无论做学问还是做官,都称不上拔尖。

曾家兴盛,不过是因为处在恰当的时机,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朝廷缺少一个力挽狂澜的人,曾国藩机缘之下,恰好成为这个人,他的家族也因此得益。

二、子女养成好习惯,不是为了家族兴盛,而是个人修养

子女成长父母只能前期引导,顺势而为,却不能陪伴、指导子女一生。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子女将来发展如何,至少对自身而言,都是有益的。

有着良好阅读习惯、自律性的子女,无论将来成为人上人、还是普通平凡过一生,好习惯可以让人心境更加自由积极,不容易沉浸在肤浅的感官刺激上,能够思考人生,寻找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句话,好习惯是让我们更健康舒适,至于家族兴败,尽人事、听天命,不可过份强求。


元二使安西


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问题,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提道:“看一个家族的兴败关键在于三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第二,子孙有没有做家务;第三,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

曾国藩先生曾将这三点视为一个家族兴亡的标准。

人这一辈子,只要做到这三点,就算战胜了自己,你想不成功都难。

01子孙睡到几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假如太阳升的很高了,才起来,证明这个家族都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要求子女每日要求,不可贪睡,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日日如此,年年如是。

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曾国藩

最近,听说一个朋友考研考了三年了还是没有考上,这听起来让人很纳闷。

这位朋友是读大学时候的一位室友,人长得很漂亮,做起事情来也是风风火火,上学期间学习还是很不错,也在班里的前几名。一直没考上研,这确实挺让人纳闷。

细问一下,才知道,我这室友虽然是打着考研的旗号,但是每天学习的时间还不到四个小时。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不奇怪,读大学时候,每天早上八点要上课,每次我这室友都是不情不愿的起来。

只要老师一不点名,她就不想去上课。更别提大学时候的早操了,六点半的早操,她每次都要拖到六点二十才起来,跑完接着回去继续睡觉。

原来,她考研期间,这更没人管了,每天十点才醒来,洗洗起来去吃个午饭。

吃了午饭本来打算去学习的,但是一吃了午饭就立马瞌睡,再回去午休,午休一下子就到了下午四点左右,才迷迷糊糊的起来去学习。而她晚上却是睡的特别晚。

旁人看来,也是哭笑不得。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自律,自律是一个人的修养。

02子孙是否做家务?

《尚书》中曾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一个人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不够聪明、不够智慧,而是因为太懒惰了。

懒惰使人生锈。懒惰会逐渐磨灭我们的理想,腐蚀掉我们的心灵。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司马光,就是砸缸救人那个司马光。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特别差,别人背课文,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点的多读几遍就行了。

但是司马光不一样,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能记住。

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经常看书到深夜,并且他白天也看书。

看书有时候会瞌睡,他就那一段圆木头当做自己的枕头,半夜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

他就立马就醒了,继续读书做学问。

曾国藩也曾说过:“勤则兴,败则懒,两字之理。”

003子孙后代是否读圣贤的经典

“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越是觉得自己需要学的东西越多,自己学的越少,更该时刻学习,赶上时代。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曾国藩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

但是出身贫寒,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孙权的启发下,吕蒙在繁忙的军旅生涯,开始利用空隙时间读书。

随着读书的的不断深入,见解也日益深刻。而军师鲁肃认为吕蒙是个大老粗,瞧不起他。

后部下告诉他,说:“吕将军进步的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鲁肃设宴招待,席间交谈,鲁肃听了非常折服,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的目标是养智慧,成圣贤,读一本好书,就是得到一个好老师、交到一个好朋友。读圣贤书就是亲近圣贤。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变化气质,渐渐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提升自己的灵性;不读圣贤书,不懂做人处事准则,这就难免思想行为出现偏差。

“三日不读圣贤书,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