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对吗?是否“己所有欲,即可施人”?

和谐————地球村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尤其最后一句,让很多人非常困惑。

先看出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以看出,孔子是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当作人生格言来教导给子贡的。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道:“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的意思很明显,我们为人之道,应当多宽恕别人,不要求全责备,这也是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很多人总是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不管别人喜不喜欢。

那么,反过来,“己有所欲,即可施人”吗?我想这也是不对的!即使在每个家庭也是一样:父母今天喜欢吃这个菜,孩子就是不喜欢这个菜,你让孩子吃,他就是不答应。这何况是在一个社会?你想要的,你喜欢的,即使是宇宙的真理,但别人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窗外的白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这样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样对待他人。这是世界公认的道德金律。另一则道德金律是耶稣说的:‘‘你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条道德底线,看上去比较消极。那么,能不能‘‘己有所欲,即施于人’’呢?那倒不必!



因为孔子还提出了另外一条原则作为补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也要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要闻达于世,也要帮助别人闻达于世,属于积极促进的一面。两者合在一起,称为‘‘忠恕之道’’。


怎样才能容易理解这两句话呢?简单地说,好的,就帮助他人达成;不好的,自己就不要强加于人。

总而言之,孔子提倡的是‘‘仁心’’,不能只考虑自身的感受,还要照顾他人的感受,不能只是自己进步,也要帮助他人进步。


南山刘向雄


我方团队作者——非无意,欢迎关注转发!你的欣赏是我的动力!
文:非无意 整理:晓妹


这个命题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下面是我的粗浅的理解,仅供参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伦理学的含义,你通常意义上的道德金规则,是通过“主管观点”到“他人观点的”的过渡命题。

在这里,我最认可的表述是“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这样说?“己”字在一定意义上包括了很深的主观色彩,在普世价值看来,这已是具有“排他性”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在道德上普遍认可。中国人将就伦理关系的普遍价值,它是维系宗族关系、人际关系、政治关系的重要关口。

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提倡的“命运共同体”概念,就充分体现了不伤害他国利益的同时促进共同利益实现的一种思想。如果把这句话放在这里,它就应该是“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更能够表达普遍性和共通性。

也就是说,在“人所不欲”的条件下,没有人被排挤出“队伍”,这是站在“上帝视角”的价值观,也就是排除了“一己之念”的最佳选择。它的意义在于——尊重他人和自己,不排斥对方,也不贬低自己,这样的概念就被引向了开阔性和无限性,它适用于很广泛的场合都有它的意义。


舞文弄史


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己所不欲,或许正是别人所欲。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未必喜欢,自己不要的东西,也许正是别人所想要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无论是“己所不欲”,还是“己所欲”,都不要强加给对方。给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是否是对方真正想要的。而对方真正想要的东西,有时候非常隐蔽,需要你去挖掘。再结合自身的潜力和欲望,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有稀缺性价值的解决方案。 从“你很好,只是我们不适合。” 到“天造地设一样的难得。”

己所有欲,也要找到对方所欲的重合点,才可以提供给别人。


竹上米泽


我认为:己所不欲或己所欲者,都不要轻易施于人。

1、施与不施,都要尊重他人;

2、不论己所不欲还是己所欲者,若要施的话,要看对对方是否有利;

3、若对他人有利,即使是非你所欲者,也可施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