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做的?

德州水上泉城


这句话从字面很好理解,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说我们不喜欢别人在言语上指责、非议我们,所以我们也不要指责、非议别人;在行为上我们不喜欢别人冒犯、控制我们,那我们也不要去冒犯、控制别人;甚至于起心动念,我们不希望别人有害我们的心,那么我们也不要有害人的心,更不能有害人的言行。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能宽容,能包容,说话、行事前,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人类活动从大的方面粗分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心理,但是从细的方面分就太多太多了,稍不留意,就会“己所不欲,而施于人”,为了避免自己犯这样的错误,而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我目前是这样做的:

①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其实东家长,李家短的这种闲话是最没营养最没有意义的,但是对于我来说,也是最容易犯的,比如说同事在一起,说说那个同事的新衣服怎么样,另一个同事做的新发型怎么样,对谁谁又有什么看法…对于这样毫无意义品头论足的言论,或置之不理或一笑而过,如果被问到此类的问题,会转移话题,不会继续下去。

②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我习惯了看人家的坏毛病,此习气非常严重,导致非常爱挑理,看不惯的就批评指责,其实是自己太执着了。现在我对于看不惯的,首先是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问题,有就赶紧改。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为什么对方会这样做,这样自己的心里就没有怨恨了。

③反省,对照经典改过。

以上写出了两点,不是说只有这两点,而是这两点是最容易犯的,还有很多不容易察觉的,会经常翻看《弟子规》对照,反省改过,让自己少犯错误,争取不犯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坦荡,别人也舒服。

以上是我自己的做法,分享给大家,做的不好,仅供大家参考。

“己所不欲,施于人”,为什么很多人会这样做?其实里面还有很深刻的因果道理,我们常讲【天道好轮回】,就是你撒出去什么,终究会收回来什么。欺人者必被欺,骗人者必被骗,害人者最终害的是自己,我们怎能不怀有敬畏之心!

比如新闻上经常曝光的欺人、骗人、害人的事情,或是没有被曝光的,都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敬畏之心,才敢胡作非为,但不管时隔多少年,终究还是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巨细、善恶,施于人的,终究会回到自己身上。


人生坦荡荡


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让别人去做,这就是很字面的意思!更深一层的意思的话就是理解别人!

对于不同的思想年龄阅历等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我来讲一下我的看法和体验,和对于这句话的运用!

这句话是小的时候我就已经是听说过了,我个人也很喜欢,至于现在也都还在用着。我有一个弟弟,记得小的时候,我俩做什么么事都要分着做,对于做事我想谁也不想都包揽在自己身上,所多对一个人对一份力!我是这么认为的,就当我自私吧!

小时候帮着家里做事,往往事还挺多,所以我在对待事和我弟弟之间就用上了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般如果不是一件事分着做,我会说服自己,你这两件做哪一件都愿意,然后我在给我弟弟挑选的机会,你选一个,你不要的那个我来做!这就是我小时候对于这句话的运用!

而长大了,想法也多了!分工也不同,往往很多事不是你说给他选择的机会,那叫没得选,而我们所要做到的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下,理解他人的人和事!以最大最优的方法来进行,将抗拒降至最低甚至让他理解你,你是为他好!如果你有能力,你可以做给他看,不是我不愿,而是立场不同!我也能做得到!

最终还是得看每一个人是怎么一个情况吧!这就是我的看法和做法!谢谢!有更高明的请指教,小弟虚心学习!还望不要吝啬!





众善力合yu人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刻提醒我们要对己对人用一个刻度尺来衡量,能够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难处。要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多烦恼都能烟消云散。和家人朋友的相处中尤其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到这一点,下面我讲两件小事。

我们家就属我和我爸最爱攒东西了,我特别爱攒电影票、火车票、随手记的小纸片等等,我爸爱好帮人修电器,常攒些我不知道叫什么零件,大大小小各种样子。家里储物的地方不大,我每次整理我那堆东西时都对爸爸放的这堆东西特别看不顺眼,觉得很碍地方,经常嘴里嚷嚷那些零件几百年都不见得能用上,哪有那么多人需要他帮忙修电器啊,这就是一堆无用的东西嘛,放着好占地方呀。我爸脾气好,不跟我计较,只说让我先别动,他还用得着。后来我妈打扫的时候,随口说了句:“你俩这爱好怎么这么一致,都爱攒些没用的东西。”我才意识到我和我爸根本干的就是一样的事,我那么宝贝自己那堆东西,谁要让我把它们扔了,我立刻就能炸毛,我凭什么让我爸把它宝贝的东西扔掉。我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是该改改了。

杨姑娘是我出门旅游的固定搭档,我俩至今一起去玩了好多地方,每次我提议我们一起去哪哪玩好不好,她只要有空都愉快答应。别人都夸赞说我俩这是难得的旅游组合,旅行时间那么久还没矛盾真不容易。细想想,我们旅行中分歧是有的。但多年朋友了,太熟悉,了解对方的爱好和习惯,尤其是出门在外能够多征询对方意见,考虑对方的感受,旅行安排也是商量着来。去年冬天我俩一起去重庆玩,在那的最后一天晚上她特别想去乘邮轮看嘉陵江的夜景,可我在网上查到国泰艺术中心有话剧《守岁》上演,虽然没在网上买到票,但想着也许到了那能从黄牛手上买到。我当时说,不然大家分头行动吧,各忙各的,晚上酒店会合好了。她当即就说不行,人生地不熟的,谁也不放心谁,她不去看夜景了,和我一起去国泰。我挺惭愧的,但心里很在意那场话剧,就只好由她牺牲一下安排。还好,票有卖的,没白费功夫,看上了我心心念念的演出。我开心的同时想到她该多失望啊,我有多想看这场话剧,她就有多想看夜景。她能想到话剧对我的重要,我为什么不能要让她带着遗憾返程呢?回去的路上,我考虑再三后说,不如在重庆多留一天吧,乘游轮看过夜景再回,不然太遗憾。我话一出口,她眼里立刻有了光,双手赞成。因为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重庆之行我俩都没留下遗憾。但其实,我做得太不够了,杨姑娘比我更懂得体谅朋友。


张晴柔


您好,漫步云书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该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应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过程应该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为人做事,必须如为自己做事一样,方可算是尽己为人。“推己及人”是一个“我与己”、“人与我”的关系协调过程,是一个情感互动的心理过程,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爱,即所谓“泛爱众而亲仁”,让人要博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精神

从伦理精神层次上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一体现了“宽容”精神,其二体现了人际交往过程中互相尊重精神,其三体现了一种“人格平等”精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践困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其伦理层面的高尚,但从现实层面来看,它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主要原因是:一是方法的单向性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二是目的无限定性与行为结果的“恶化”。这两个现实原因导致了孔子这个思想的局限性。

针对以上困境,提出两点建设性意见

一是与他人交往时,应学会尊重他人,倾听、理解他人,与他人平等相处;二是宽以待人同时又有所限度。

总之,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古代简单的社会形态提出的朴实思想,当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和教育意义,直到现在,我们在学校教育和军队中都在以此作为崇高的思想在教化人。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思想有现实社会中的局限性,真正能持之以恒做到的人很少。

这是漫步云书对您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可以,也希望您能关注我。


漫步云书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儒学的核心思想基本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俗称五常。“仁”指仁爱之心,对待任何事物要具备以人为本的情怀。“义”有小义和大义之分,小义指正义感,讲义气,是非分明,大义指具备家国情怀。“礼”指讲礼仪,重礼节,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智”指大聪明,大智慧,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通晓大道理的智者。“信”指诚实守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儒家经典读物《论语》中的《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是孔子跟名叫“仲弓”的弟子的对话,对话目的是向弟子传授什么是“仁”。

原话为: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字面意思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没有必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就像孔子看不起劳动,但他就不能要求弟子也看不起劳动。如果这样做,就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这句话引申意思可以理解为,自己都做得不够好,就不能要求别人比自己做得好。

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一定要有宽容之心,用宽容心去和世界进行沟通,才会给自己少树立敌人。否则,会四面树敌,人生路越走越窄。

从处理人际关系的层面来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当有用处。比如,老板给甲乙两名员工布置了相同的任务,甲因为综合能力要远远超过乙,他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乙没有完成。这时,不管是老板还是甲员工,都不能去训斥,甚至挖苦乙员工。

因为乙员工本身跟甲员工没有处在同一个级别上,如同让一个小学生跟一名大学生比赛谁的力气大,显然是不公平的。

有多大的力气就拉多大的车,作为老板或甲员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样只会让旁人笑话你的智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怕的是不能相互理解而产生隔阂,那样会助长消极情绪产生,继而影响团结,最终会把事情弄僵。有智慧的人,往往知人善用,懂得如何发掘和调动每个人的优势,让其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

一个集体就像一台机器,不但需要重要零件来帮助正常运转,还需要次要零件来维持稳固性,它们都必不可少。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玖子岩


我是爱分享文化的【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我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是别人不喜欢的我不一定不喜欢,自己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虽然读起来有点绕,但是我的信条是这样的。别人“施”给我的,我不一定不喜欢,但我认为我有权拒绝。我所“欲”的会通过双手得到,而不是投机取巧。并且,此话前面还有三个字,在有前提的情况下,我认为有些东西,是可以“施”于别人的。

勿施于人不代表不能把不喜欢的东西给别人,而是有前提的。

1、接触儒家思想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一起再来回味一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代表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但并不是所有不想要的东西都不能“施”于他人。

举个例子:

过年期间,由于家里无聊,父母喜欢唱歌,所以买了2个话筒,但是现在恢复正常生活了,父母又没时间了,唱多了不喜欢唱歌了,所以话筒就没用了,但是由于种种聊天,就把这个话筒给了邻居,邻居非常高兴。并且每天在家嗨歌。

我认为这也算是己所不欲的一种,在自己不喜欢的内容或物品上,给别人的时候,可以询问一下对方的态度,并且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的施是健康的,是提倡的。而不是一味的被文字禁锢,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代表“己所欲,施于人”

既然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不是就可以这样理解为“己所欲,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能给别人,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强加于别人吗?当然不是的!

举个例子:

例如榴莲这个水果之王,喜欢吃的人,会强加推给别人吃吗?相信会的,并且对方不吃还会一直在说榴莲好吃,但是对方即便是吃了,可能一时半会也会接受不了。

这就验证了己所欲,施于人不一定是好事情。

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工作中,对于是否施于人,一定要有技巧。

1、分享是件好事,但分享给别人的东西,经过一起严肃的拒绝后,决不能在给与。

2、尝试性的分享给他人,并不是肯定的态度,这样避免尴尬。

3、自己不想要,对方想要,可以选择交换的方式。

【结语】

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十二十页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在字面上很好理解,但要做到却很难。试问真正做到的有几人?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从不考虑别人是不是需要。

做人最重要的是,宽容,包容,大度。

有一段时间,因为婚姻的事,总是心情不好,在老妈面前,总是吵吵嚷嚷,现在想起来,觉得很难过,自己的不开心,为什么要和家人发火。

慢慢的,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将心比心,忽然觉得,老妈对我太包容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我们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不开心的时候,情绪激动,就会大吼大叫。会给亲情和友情带来不愉快。

做人要慢慢学会包容,理解,不要把自己的不快乐,不喜欢的事,强加给别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停下来,调整好自己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神面貌迎接生活挑战。

切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萧默16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道理,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答案无疑是有的,不过我对于这句话是这么理解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原文是: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什么意思呢:就是教导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承受,那么日后也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

这句话告诉我们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不单单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别人,同时指出“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争吵,就是因为没有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总喜欢说“对事不对人”,可是每件事,在不同的人眼中就是不同的事,所以没有什么“对事不对人”。我们一直都是“对人不对事”。

生活中总是发生一些小事,我认为,喜欢AJ是错误的。你认为,喜欢AJ无可厚非。

那么这件事本身有对错吗?或者说我们争论有价值吗?没有!

但是如果换位思考呢?你是一个追求潮流的年轻人,我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年轻人,我们都没有错,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和你争辩?那么一场争论本就没必要发生了。

这就是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能按逻辑推出:己所欲,施于人。

按照逻辑来说,我不喜欢的事物,我不应该强加给别人。那我喜欢的事物,别人也应该喜欢啊。

其实不是这样的,首先如果别人喜欢,那就不能叫“施于人”。因为本来人家就喜欢可以接受,也就不需要我来强加。

萝卜白菜还各有所爱呢,无论是是不是“己所欲”,我们都不应该强加给别人。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为标准,而应该以他人的喜爱为标准,来决定是不是要“施于他”。

我是怎么做的

我在生活中习惯性的换位思考,不论是工作中还是家庭中。

老婆发脾气,我首先想的是,如果我一早上起来就马不停蹄的做早饭做家务,洗衣服做饭,一直忙到中午,我也会脾气不好的。

想到这里,我就肯定不会跟老婆针尖对麦芒。

也许我会接过她手中的拖布,也许把她按在沙发上捏捏肩,反正不论怎么做,都能避免争吵。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犯错误。按照孔子所讲,我们不应该第一想法就是“推卸责任”。因为谁都不喜欢被冤枉,谁都喜欢勇于承担的男人。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都是适用的。我们应该好好理解这句话,把它放到生活里,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闻香书坊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出自论语里,孔子的一句经典之谈。

表达了人际关系中换位思考的基本法则,指的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部分,不要让他人来承受。

换言之,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先怎样待他人。

人性有很多共通的部分,比如都是不愿意被掌控,被猜疑,被攻击的,都是渴望被理解,尊重,认可的。

当我们被批评,指责,甚至是言辞攻击的时候,心里自然不舒服,那么,遇到他人不小心得罪了自己,或者做错了事,我们就当记得,不以批评怪罪的态度,对他人言辞激烈的控诉,而是以温和友好的方式,好好的与对方沟通,这样方能给每个人的内心都带来安适,同时也能解决问题。

我们希望得到尊重,便先行尊重他人。我们希望友好,可以先对他人展示出自己的和颜悦色。我们想要被理解,被倾听,就要愿意放下自己,去理解他人,倾听他人。

会发现,当你给出别人什么,就收获什么。如果给出美好,往往就会收获美好,如果给出的是消极负面的东西,得到的回应也常常不够积极正面。

如何去做呢?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去掌控他人,或要求他人怎样去为人处事,却可以决定自己,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

做一个积极的播撒阳光的人,即或没有收获到同样的阳光回馈,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施比受更为有福。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慕溪小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能够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难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我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告诉我们,得理且让人。宽容的感化常比剑拔弩张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不用我说,也能够想象得到。正因为女售票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宽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这件事。

怎样算宽容呢?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学会忘记。因为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从根源愈合心灵的伤口。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如何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我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完美的通行证。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吧!得过且过,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着想,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会更加和谐,幸福,并充满了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