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導讀:一幅中國畫的成敗除了構思立意、章法佈局、形象造型及作者的藝術修養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氣”。“氣韻生動”聽起來與山水畫的關係更為直接,其實何止山水畫,不論花鳥、人物、山水;還是工筆、寫意、水墨、淺絳 ...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談中國畫的“氣”

吳守明

  在評論人的時候,常用“氣度不凡”、“氣度超人”、“氣衝霄漢”、“怒氣沖天”“盛氣凌人”、“氣壯山河”、“氣吞山河”等成語,可見“氣”對於人有多麼大的作用和能量。

  “氣”對於中國畫的作用也是極大的,可以說中國畫沒有“氣”就沒有生命力,是一張死畫。南齊謝赫在六法中把“氣韻生動”列為第一。“氣韻生動”就是中國畫的“氣”。據我觀察與體會,一幅中國畫的成敗除了構思立意、章法佈局、形象造型及作者的藝術修養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氣”。“氣韻生動”聽起來與山水畫的關係更為直接,其實何止山水畫,不論花鳥、人物、山水;還是工筆、寫意、水墨、淺絳和青綠均離不開它。

  中國畫的“氣”發自於作畫的人,“畫如其人”是有道理的。畫家的“氣質”決定了他的作品水平。同樣,書法、篆刻、其它繪畫藝術、雕塑、音樂、舞蹈、文學等等也不例外,不過不像中國畫那樣提的明確。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一、畫家的“氣質”是由什麼條件決定的?我認為畫家的“氣質”是由他所處的時代、他的思想品格、世界觀、人生觀、知識的範圍、文學藝術修養、對生活(包括社會、人、自然及描繪的對象)的觀察與認識的程度等條件來決定的。從我國古代就有以人品評作品之說,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正直不阿的品質,豪放的性格,氣度不凡,所以能寫出氣壯山河的詩篇,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有忠貞愛國、剛直豁達的氣質,他的書法如其人,具有剛勁、渾厚、大氣磅礴的特點。北宋畫家范寬,本名範中立,因待人寬厚,心胸坦蕩,人稱“范寬”,他的山水畫亦如其人,具有雄渾厚重,氣勢磅礴的特點。南宋畫家馬遠,夏珪處於半壁河山的時代,他們的思想情緒決定他們的山水畫具有“馬一角”、“夏半邊”的構圖特點。偉人毛澤東雄才大略,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闊胸懷,才能寫出“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的偉大詩篇。畫家齊白石出身於貧苦的農民家庭,具有勞動人民的氣質與感情,他的畫富有感人的生命力,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明·法海寺壁畫《水月》

  二、“氣韻生動”是中國畫的靈魂。怎樣才能談一幅畫氣韻生動呢?我想不外以下條件。

  (一)、畫家對生活的熟悉,有敏銳的觀察力,受生活的感動產生激情,也就是“靈感”。如五代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描繪韓熙載夜宴的幾組活動場面,人物刻畫入微、氣韻生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汴京城鄉繁華的場面,生氣勃勃。周思聰的《周總理在邢臺地震災區》,生動感人的刻畫敬愛的周總理關心人民群眾,與人民同甘共苦,人民群眾渴望周總理到來的動人景象。李可染、白雪石多次到灕江寫生,他們的灕江山水元氣淋漓,氣韻生動。1980年10月在桂林我訪問了程十發先生,問他中國畫的韻律節奏如何體現,他沒有直接回答我的提問,卻說:“中國畫最重要的是要畫的生動,不論人物、山水、花鳥都要生動”。生動來源於生活感受和激情。明清有些山水畫家走向下坡路,人們看了枯燥,沒有生氣,就是因為這些畫家脫離了生活,臨古成風,陳陳相因,走向公式化概念化,雖有一定的筆墨功夫,但不能氣韻生動。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二)、中國畫的經營位置,也就是佈局和構圖,都和“氣韻生動”有直接的關係,如“開合爭讓”、“賓主朝揖”、“縱橫交錯”、“虛實藏露”、“計白當黑”等規律,都是講“氣勢”要連貫,“氣韻”要生動為重要條件。中國畫在構圖中多采用散點透視,不受焦點透視的限制,這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似與不似之間”的創作原則的運用。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三)、中國畫的“氣”、“氣韻生動”主要體現在筆墨的運用上,筆墨的指導思想是什麼?李可染先生說:“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筆墨的目的要達到“氣韻生動。”關於“氣韻生動”古人論述很多,如明代唐志契說:“蓋氣者:有筆氣,有墨氣,有色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即謂之韻”。唐岱《繪事發微》中說:“凡物無氣不生,……有氣則有韻、無氣則板呆矣,氣韻由筆墨而生,或取圓渾而雄壯者,或取順快而流暢者,用筆不痴不弱,是得筆之氣也;用墨要濃淡相宜,乾溼得當,不滯不枯,使石上蒼潤之氣欲吐,是得墨之氣也。不知此法,淡雅則枯澀,老健則重濁,細巧則怯弱矣,此皆不得氣韻之病也。”有人說中國書畫的筆墨運用也是一種氣功,我是很贊同的,不過這種氣功是書畫家常期在藝術實踐中嚴格訓練出來的一種“力透紙背”的特殊氣功。這與雜技演員的技巧表演運用氣功,歌唱家發自丹田肺腹的氣力產生的歌聲,不是簡單出自聲帶和口腔是一個道理。謝赫六法中“骨法用筆”列為第二條。書法、中國畫以線造型為主,用筆要有氣力,內含骨骼,如錐畫沙,如折釵股,如屋漏痕。書法和中國畫的運筆是運氣產生的力起作用於毫端,用筆忌板(腕弱筆痴、平扁不圓)、刻(筆跡顯露、妄生圭角)、結(行筆凝滯、不能流暢)、礭(用筆拘謹、狀如雕切)。線條要剛柔相濟,剛中有柔,如棉裹鐵,勾、皴、擦、點、染都要凝重沉著而不板滯,靈活急速而不浮華鬆散無力,用筆還要有提按頓挫的轉折變化,急徐相間有節奏。中國畫用筆主要體現在“氣”上,而運墨則體現在“韻”上,即“韻味”、“韻律”和“節奏”。中國畫講究墨分五色,即濃、淡、幹、溼,焦,用墨要靈、活、清、明、厚,不能呆、滯、濁、晦、薄。用墨的成敗對氣韻生動關係極大。實際上筆與墨是分不開的,筆為墨骨,墨為筆魂,筆中有墨,墨中有筆,筆是通過墨來顯示的,墨是通過筆來傳達的。筆墨是中國畫的特殊節奏韻律,特別是寫意畫更為突出,它不同於其他畫種。我國古代和現代對筆墨的運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人物畫運筆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等十八描,山水畫有披麻、折帶、斧劈、荷葉、解索、亂柴等十六種皴法,用墨有積墨、破墨、潑墨、宿墨、潑彩、破彩等各種墨法。

  一幅好的中國畫很講究筆墨的氣勢連貫,一氣呵成。所謂一氣呵成,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揮毫時間較短的寫意人物、花鳥或山水,畫家利用幾分鐘或幾個小時可以一鼓作氣的將一幅畫完成,這當然比較容易氣勢連貫,效果較好;但也有些鴻篇鉅製的寫意畫或工筆畫需要幾天或幾個月才能完成,是沒有辦法一氣呵成的,但也要作到氣勢連貫,這是靠畫家自己的筆墨氣功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同樣可以顯示出一氣呵成的效果。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也有少數畫家以為自己使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毛筆和宣紙作畫就是中國畫了,他(她)們的用筆、用墨、用色、沒有擺脫西畫(油畫、水彩)的方法、畫花是用顏色擺上去,用墨也是擺上去,勾線很少變化,沒有懂得“骨法用筆”的實質,不具備中國傳統繪畫的氣功,即力透紙背,一氣呵成的藝術效果。由於中國畫工具材料的侷限性,也達不到西畫色彩豐富的長處,豈不是揚短(侷限性)避長(傳統筆墨氣功)嗎?畫面顯得單薄無力,不耐看。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國畫筆墨的“氣”,即“氣勢連貫”和“氣韻生動”凡是運用成功的,都是筆墨方法的諧調統一,即節奏韻律,這與西畫的統調,音樂的曲調旋律是一個道理,各種不同的筆墨表現方法,就是各種不同的筆墨氣功,每個畫家都有各自的風格,也可以說有自己一套筆墨氣功。筆墨氣功有共性也有個性。一幅畫多以一種筆墨方法為主調,至多再加上一、兩種以上筆墨方法為輔助,才能做到“氣”的連貫,諧調統一。否則在一幅畫中,兩種以上筆墨方法,主次不分或三足鼎立……勢必形成幾種筆墨方法互相沖撞或雜亂無章,儘管各部分筆墨也能運用力透紙背的氣功,但縱觀整個畫面“氣”不連貫,不能諧調統一和氣韻生動。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古代和現代的名畫家的作品氣韻生動、氣韻連貫的例子很多。唐代畫家吳道子的人物畫,採用“吳帶當風”的線描方法;明代畫家陳老蓮人物畫多采用“曹衣出水”的描法;五代董源的山水畫則採用披麻皴;北宋范寬山水畫採用雨點皴;郭熙、王詵多用雲頭皴;南宋李唐多用斧劈皴;馬遠、夏珪則用大斧劈皴法;元代倪雲林採用折帶皴;王蒙採用披麻皴或解索皴。他們都能師法造化,創造技法,各有面目,氣勢連貫統一,生動自然。清初畫家石濤的山水則以披麻皴為主調,配合一、兩種解索皴,折帶皴為輔,亦能做到筆墨的氣勢連貫統一,元氣淋漓、氣韻生動。近代畫家黃賓虹的山水畫為之一變,強調整體感覺,擅用積墨、宿墨、筆墨氣韻高度諧調統一,產生渾厚華滋的極高藝術效果。現代畫家傅抱石的山水擅用羊毫散鋒揮灑,筆墨豪放,一氣呵成、氣勢磅礴;畫家潘天壽則以勾、點、染為主,中鋒用筆穩健凝練見長;李可染的山水則以墨色渾厚、用筆凝重見長,注意寫生,氣韻生動;石魯則善用潑墨潑彩,大氣磅礴。花鳥畫家如明代徐謂,清初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的鄭板橋、金農、李鱓、李方膺、華新羅、羅聘,清末虛谷、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都有很高的造詣,筆墨氣功均有獨到之處,能做到“胸有成竹”,一氣呵成。白石老人的牡丹、殘荷、蝦、蟹、蛙、蝌蚪等均為一氣呵成、一揮而就、也有一些是大寫意花卉、用極工細的昆蟲點綴,形成強烈對比,亦能相得益彰,氣韻諧調統一;兼工帶寫的張其翼,擅用急速筆法點厾荷葉襯托工筆藍色翠鳥,用萬歲枯藤襯托工筆的白猿。我曾目睹他畫荷花,運用全身氣力,肩、臂、肘、腕皆動,手握毛筆,是在紙上旋轉飛舞,一氣呵成潑寫出荷葉,再畫工筆的鳥,工寫相間,氣勢亦能統一。工筆花鳥畫家如五代的黃筌、宋代趙佶、元代張中、明代林良、呂紀、現代於非闇等,在筆墨氣韻上也是典範。寫意人物畫家如宋代梁楷、清代黃慎、現代葉淺矛、蔣兆和、黃胄、程十發、方增先等也都在筆墨氣韻上有過硬的功夫。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四)、“應物象形”也是使中國畫氣韻生動不可分割的部分,並且是筆墨的依據。謝赫把“應物象形”列為六法中的第三條。中國畫不論工筆、小寫意、大寫意,不論寫實的,還是誇張變形或理想幻想的,都離不開描繪對象的形象,沒有形象筆墨的氣韻也就不存在了。

  中國畫的優秀傳統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範,即貫穿“似與不似之間”的原則。我們的傳統現實主義的作品絕非自然主義,即便是宋代以前的繪畫,許多作品看上去手法是寫實的,人物畫傳神,山水畫如臨其境,花鳥畫栩栩如生,但絕非自然主義的照搬,而是畫家要“遷想妙得”,經過立意構思、提煉取捨,反映生活的本質和精華部分。我們傳統的浪漫主義作品是以現實主義做為基礎的,即使是高度概括的大寫意,或理想的神話題材,也不同於西洋的抽象派,是使群眾能夠接受和欣賞的,而是要求比生活中形象更高、更美。因此說“似與不似之間”是中國畫應物象形的指導原則。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五)、其他方面,如“隨類敷彩”、裝飾風格、誇張變形、遷想妙得、幻想想象等也均為“氣韻生動”不可缺少或為輔助的條件。

  謝赫六法中把“隨類敷彩”列為第四條,中國畫的色彩運用對作品成敗亦很重要,裡面有許多學問,不可忽視,總的原則是以筆墨為主,色彩為輔,起烘托作用,對氣韻生動有直接影響。比如一幅畫筆墨不錯,但色彩用砸了,也會前功盡棄。工筆設色要豔而不俗,多而不亂,和諧自然;寫意畫用色以少而妙為原則,墨色為主,顏色為輔,主次分明,不可倒置,“意足不求顏色似”。前面例舉的大師們用色都是很成功的。

  中國畫的誇張變形,突出主體和特徵,題材、環境、景物的幻想、特別是“遷想妙得”是氣韻生動的有力條件。“遷想妙得”要求畫家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識、生活和藝術修養,善於融會貫通,學習傳統,取長舍短,創作時去粗取精,不但把功夫用在畫內,還經把功夫用在畫外。古代書畫家遷想妙得的例子很多,如書法家王羲之愛鵝,從鵝的曲頸受到啟示,用到書法的筆畫上;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使草書受到啟發;懷素觀夏雲多奇峰悟出草書筆意。現代一些人物畫家吸收陶俑、漢畫像、敦煌壁畫、剪紙、泥娃娃等營養。


吳守明:談中國畫的“氣”

明·法海寺壁畫《水月》局部

  三、“氣韻生動”有時代特點,要不斷出新。

  中國畫在“氣韻生動”方面有優良傳統和歷代畫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畫家不能滿足原有的經驗,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前進,人民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時代對中國畫的“氣韻”也賦予不同的含義,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正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畫家的思想也不斷解放,跟上時代的步伐,吸取新的力量,不少中青年畫家在中國畫出新上勇於探索,吸取西畫、版畫等營養,做出了可喜的成績,繼承並發展了傳統,他們從強調整體感覺出發,求魂為目的,在潑墨潑彩、破墨破彩,大塊的乾溼對比和運用一些特技方面都有新的發展,凡是在出新中注意傳統氣功運用的比較耐看,不注意“氣”的畫,有些表面看也似乎很新,但感覺力量不夠,不耐看。我相信,中國畫的出新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