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这两年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开始快速发展,但大众对VR接触了解的多,对AR知道的相对少些。其实,AR有相对于VR有着更大的一个优势:虚实融合,所以应用范围更广,在文化行业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在未来会比VR更广更大。

美国学者Ronald T. Azuma 总结了增强现实的三个显著特点:虚实融合、实时交互、3D定位。与 VR 技术不同的是,AR增强现实技术不会把使用者与真实世界隔开,而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和信息实时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中来,以实现对现实场景更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认知。 因为AR 兼具虚拟和现实两个维度,所以成为人机交互的下一代平台界面。AR 能够与 LBS、图像识别等技术相结合,无论是应用场景还是商业价值, AR 都远大于纯虚拟的 VR。在文化行业的应用方面,VR更加适用游戏、影视等虚拟化程度高、沉浸式体验的强场景,AR则可以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的现实场景中,并且不只可以应用于消费端来提升丰富文化产品的消费体验,而且可以应用到企业端来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

文化行业的本质是内容,而AR的特性决定了其可以很好的将内容可视化、形象化,两者结合能够产生强大的化学反应。首先,AR可以将文化行业带入三维时代,比平面二维更加具有立体感、真实感,为受众提供极强的现场感;其次,AR会改变传统文化产品的单向性为双向互动性,观众可以很好的参与到文化产品中,掌握更大的自主权,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将二者合一。另外,AR因为用接近自然的三维立体呈现方式和接近人体自然的手势操作交互界面,可以大大降低使用者的学习成本,让更多普通消费者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加速文化消费的民主化、大众化趋势。

因为文化产业比较庞大,涉及的行业和领域比较多,下面从文化产业中的各个子行业来探讨AR会带来的具体影响。

新闻出版

将AR应用于新闻的领先者是《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与AR应用Aurasma合作,该公司专门为其设立云端数据库"IDOL",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各类元素纳入报纸。用户用手机打开AR应用,用摄像头扫描报纸上的图片文字,就可以获得相关的声音、视频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日本《东京新闻》曾经为儿童推出了一期AR报纸,当读者用手机摄像头扫描报纸文章时,屏幕上会呈现适合儿童阅读的版本,有更加生动的图像,文字也更加简单易懂。AR帮助《东京新闻》变成了一张大人小孩可以一起读的亲子报纸。AR应用让《东京新闻》名利双收,不仅AR应用的下载量激增,而且大批儿童用品的广告客户主动找上门来合作。国内的典型案例是《成都商报》。2012年《成都商报》发布了我国首款AR新闻应用"拍拍动",可以在报纸、户外广告上叠加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成都商报》利用"码上控""拍拍动AR"支撑的商业项目"增强现实房交会""金蛇贺新春码上来拜年""2013成都蓝顶艺术节"等,吸引了600多万成都乃至全国的读者参与其中。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在图书期刊方面,也有很多经典的AR应用案例。 《摄影之友》在2017年2月刊上打造了国内首本AR封面摄影杂志,手机扫封面,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视觉艺术。 《幼儿画刊》从2016年第9期开始,将AR增强现实技术嵌入刊物中,创造出了 "视、听、玩"立体阅读的新模式,受到了儿童读者的欢迎。迪士尼做过AR涂色书,当儿童在纸上给卡通人物涂色的时候,AR应用可根据当前绘画的进度创建出一个相应的3D立体模型,然后将3D模型同现实绘画实时叠加,小朋友通过这个AR应用可以随时观察自己所创作的平面绘画所对应的3D模型。新三板AR第一股摩艾客和中国国家地图出版社合作推出了AR地球仪,其采用了全球领先的球面识别跟踪技术和4D渲染技术,生动直观的呈现世界各国建筑、全球动物、太阳系等,通过AR技术和现实场景、人物可以叠加并拍照,趣味性十足。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可见,新闻出版行业正积极拥抱AR技术,将增强现实融入传统的平面媒体出版中,尝试给用户带来新感受和新价值。AR技术让图书期刊杂志等出版物变得活起来,读者不再阅读静态的平面内容,而是丰富动态的内容:融合了声音、视频、动画、3D人物等等。同时,读者可以和这些AR内容进行互动,参与感十足。AR出版解决了传统出版静态、单一、单向的内在缺陷,创新了出版物的形式,保证了出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添加了互动性。随着AR出版的逐渐普及,即看即购、收取赞助费用、定制AR内容、AR广告等创新的出版盈利模式也会开发出来,给出版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游戏

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全球很多人知道AR都是通过一款火爆AR游戏来的:口袋妖怪 GO。口袋妖怪 GO的玩法很简单,只需要玩家打开手机摄像头,然后去公园、教堂、商场等实地捕获虚拟的宠物精灵。这款全球现象级的AR游戏引发了全球媒体关注和讨论。根据专业调研机构Sensor Tower的调查数据,目前口袋妖怪 GO下载量已经突破7500万大关(别忘了,中国大陆地区还没有上线此款游戏,不然下载量极有可能突破1亿),美国用户平均每天花了40分钟以上在这款游戏上面。良好的市场表现刺激了任天堂股价,3天时间就暴涨56.5%!当然,除了口袋妖怪 GO,还有《虚拟入侵》、《实景塔防2》、《弯曲跑者》等诸多精品AR游戏,都值得一玩。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口袋妖怪 GO的火爆让游戏厂商看到了AR游戏的机遇,很多乘势推出了带有AR功能的游戏,企图分一杯羹。2016年火爆的国内游戏《阴阳师》也在2017年1月22日推出AR玩法"现世召唤"功能。简单说,这个玩法就是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摄像头扫描游戏中指定的召唤阵(可以打印出来、手绘,或者直接截图到电脑上),然后游戏里的式神就会出现在眼前。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不过这些AR游戏都是基于手机这样的移动设备,所谓的三维虚拟形象都呈现在平面上,还是有很大的局限。基于AR眼镜的游戏就更加震撼了。《Robo Raid》就是微软AR眼镜HoloLens平台上的一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玩法非常简单,玩家只需移动身体躲避敌人的子弹或者转动脑袋瞄准敌人射击。玩这款AR游戏时,场景都是现实世界,敌人是虚拟生成的,你会看到现实的墙壁被打出一个洞,敌人机械虫子从这个洞中钻出。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AR游戏相对于传统电脑游戏或手机游戏,可以创造出更高的沉浸感。因为玩家可以在真实场景中与虚拟的人物、动物等各种角色进行互动。有了现实的真实场景做背书,很容易会让人在游戏过程中觉得恍惚,无法分辨哪个才是真实,达到高度沉浸的效果。另外,在交互方式上,游戏玩家可以用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与虚拟世界进行人机交互: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房间内移动,自然地用手势、语音进行操控,非常容易上手。还有非常不同的一点:AR游戏可以让玩家远离电子屏幕和座椅,到现实世界中互动娱乐,和真实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无疑更加健康。

影视电视剧

AR技术早已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应用。目前正热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片中95%的镜头均在摄影棚内完成,所有的棚内镜头均使用了现场预览技术。国外诸多大片《阿凡达》、《木星上行》等都运用了AR电影预览技术。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AR电影预览技术系统集成了多项技术:实拍画面与虚拟画面的运动匹配、时间同步技术、实时扣像与实时合成技术等。这套系统可将实拍画面中的绿幕替换为虚拟场景,影视主创人员就可以看到最终合成好的预演画面。虽然预演画面与最终成片之间有很大差距,成片画面仍然需要在后期过程中加工完成,但是前期拍摄时获得的摄影机运动参数、参考画面等对后期特效制作具有极大的帮助。

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其中的几个主要场景都用到了预览技术。其中有一场戏发生在黄浦江边的一栋烂尾楼上,楼外是灯火阑珊的上海滩。在实际勘景的时候,摄制组发现不可能找到一个高度和位置比较理想的烂尾楼,所以只能利用其它地方的烂尾楼拍摄,在楼外布置好绿幕,然后将预先拍摄好的上海滩全景画面进行实时合成,得到了理想的现场效果。此外,该影片中还有多处车戏也运用了同样的技术。

传统影视制作的过程是线性流程,前期摄制与后期制作是截然分开的,无法同时完成。AR技术的引入让影视制作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先的线性实体化制作转为非线性的虚拟化制作,模糊了前期与后期之间的界限。AR技术使拍摄所得的影视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画面可以很快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了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水平。此外,根据LABO混合现实公司计算,通过在电影制作中应用GAMP系统(将虚拟文件与现有的工作流程整合的自动化引擎)和AR预览系统,可以节省高达30%-40%的成本。

音乐

日本的铃木悠里公司与谷歌的数字艺术团队共同开发出了一款AR手机应用程序《AR音乐套装》, 让人们可以用实际的纸张和AR软件来自助创建虚拟乐器,能够将手边的任何东西都变成可以发声演奏的乐器。用户在下载AR程序后,找些便利贴或者废纸,把相应发声标识从AR程序中打印下来,贴在任何想"演奏"的地方就可以了。通过手机扫描,这些标识就会变成真正的"琴键",会发出相应的声音以组成不同的旋律。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BEP360是美国嘻哈流行乐团黑眼豆豆推出的一款AR音乐软件,这款应用采用360互动的增强现实设计,玩家进入音乐视频后,仿佛置身其中,360°玩转黑眼豆豆的音乐视频,还可以针对某个镜头缩放。另外,当玩家进入AR时将会跳出黑眼豆豆成员的卡通形象,玩家可将卡通人物缩小置于实景中,比如让它站在您的窗台,然后与其拍照合影。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不管你喜不喜欢黑眼豆豆的音乐,BEP360 都是一个非常好的AR音乐案例。

总的来看,AR主要在音乐的培训和教学、宣传推广方面有所应用。毕竟,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AR是将内容三维可视化,AR注定没法深入到音乐的核心制作过程中。

演出戏剧

早在2013年,央视蛇年春晚就应用了AR 技术。开场时,主持人团队通过从天而降的大阶梯入场;在王力宏演唱《十二生肖》时,空中飞舞着3D生肖字块。这些特效都是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实现的,将真实的春晚现场和虚拟的阶梯、3D生肖字块叠加出现在同一个画面和空间。2017年,央视春晚和支付宝合作,力推AR红包。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AR戏剧,是在现实舞台上叠加实现录好的虚拟演员表演内容,也可以是在现实的舞台表演中实时叠加部分透明的虚拟元素。试验戏剧《Wings》,演绎的是一位身患中风、语言紊乱的女飞行员的独白。《Wings》采用的AR眼镜上方有个半镀银镜,观众的水平视角处各有两块小LCD屏幕,既可以通过镜子看到舞台上的演员,又可以看到镜子上反射的LCD图像,从而达到一种叠加的效果。导演采用AR技术融合虚拟和现实,是为了让观众走入Emily混乱的内心世界,更好的感受她的焦虑和困惑。

可以看到,AR可以大幅提升线下场景的演出戏剧的体验感,带来新奇的观感;可以表达传统舞台难以表达出的一些特殊表演效果,为线下演出锦上添花。

广告

广告商一直对采用最新技术来进行市场宣传非常感兴趣,自然不会放过尝试AR的机会。在世界杯期间,麦当劳开发了一款AR广告应用。用户先下载安装麦当劳AR应用,然后用手机摄像头对准薯条包装盒正面,桌面就会瞬间变成足球场,而薯条包装则会变为球门,其他内置物体是障碍物。玩法是滑动手指"踢"球,避开障碍物或利用障碍物把球踢进球门。

《丰田86实景赛车》是丰田为了宣传推广旗下的Toyota 86 汽车而开发的一款AR应用。 用户可以将桌面变成赛车场,操纵Toyota 86的加速、转弯、漂移。还有一个经典的AR广告:服装零售店穆斯乔的透视美女AR应用。 用户安装这款AR应用后,可以看到宣传册中的模特穿内衣的样子。这款AR广告很好的抓住了用户的"窥探"心理和AR的虚实融合特性,帮助穆斯乔在黑色星期五的销量上涨了62%!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AR增强现实在三个方面改变了传统广告:1、丰富广告内容,融合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一体,提供传统平面广告、视频广告无法展示的内容。2、数字精确追踪评估。AR将广告数字化,受众的一切行为:下载、安装、点击、购买等,都可以被记录收集,然后可以进行跟踪、精确化的效果评估。3、压缩效果层次。AR广告可以直接内置商城购买链接,完成购物行为。传统广告先影响潜在客户的认知,然后建立影响和信任,最后引导客户去网站或App上完成购买行为。但是,AR广告可以将这三个层次集中在一起,潜在客户看到AR广告,产生认知,然后可以立刻参与体验或者领取促销券,觉得不错可以立即在AR广告应用里购买。所以,AR广告不仅可以加深企业品牌与客户的关系,而且可以直接促进销售。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AR可广泛应用于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青少年宫、地震展厅、海洋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观众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AR技术赋予展馆中的展品以生命,使得冰冷的展品以鲜活的方式进行展现,寓教于乐,具有很高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以圆明园的AR增强现实项目为例,该项目以圆明园西洋楼景区大水法区域为背景,重建大水法、线法山及其山门、观水法、海晏堂和东西水塔。在真实的圆明园遗址背景中增强重建景物,这样一来,观众可以通过AR 技术在遗址现场实时观看昔日的圆明园壮丽辉煌景象, 同时圆明园遗址风貌又得以完整地保持。

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目前,AR已经收到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欢迎并纷纷采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AR技术有以下几个好处:可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化展示,用文字、图片、视频、3D动画等丰富展示效果;可应用于导览服务中,代替一部分的导游讲解工作,既降低了成本,又为观众提供了更多乐趣;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发周边文创产品,对其文化价值进行二次开发,增加附加值;除此之外,文化机构的有些展品为了防止损坏无法向游客开放,AR技术的出现可以让这些历史悠远的展品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用户面前。

总结以上AR在文化产业方方面面的应用,可以看出前景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因为成本、技术、观念各种原因,目前文化产业主动利用AR技术来改造升级的案例还比较少,还处于尝鲜阶段,很多只是试下水,并没有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另外一方面,AR文化应用需要很好的将AR这种技术形式和文化内容结合起来,要求比较高,也比价新,导致目前的很多AR文化应用的体验实际上比较一般,距离大众的期望还比较远。不过,随着AR眼镜硬件的不断提升、AR内容的不断丰富,笔者相信AR会越来越深的介入到文化产业的各个层面,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