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朝张居正和冯保是什么关系?冯保为何屡次在太后面前举荐张居正?

倔强青铜牛之经典音乐


《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死的时候给他的儿子隆庆帝一张纸条,顺序写着: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是嘉靖皇帝留给隆庆帝的人才班底。

熟料,嘉靖王朝皇帝独大,几乎掌控了所有权力,隆庆皇帝却没有这样的魄力,形成了臣子独大,皇帝微弱的局面,6年后,隆庆帝就死了。

内阁、皇室、宦官成为大明王朝最显著的三股势力,看似十分稳定的三角形势力,实则此消彼长,反反复复。徐阶退休后,高拱妄自尊大,仗着是隆庆的老师,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大搞高拱一言堂。内阁独大,隆庆死后,即位的是年幼的万历皇帝,孤儿寡母哪里承受得了高拱的霸道,以李太后为首的皇室早就看不惯高拱的所作所为了,只希望求得一个契机,让高拱滚蛋。

在高拱的压制之下,宦官集团也没有出头之日。冯宝虽然是万历皇帝的“大伴”,但是迫于高拱的打压,也有苦难说。

这样的局面恰恰给了善于运作的张居正以机会,如果能够撬翻高拱,大家的日子就都好过了。当然,这必须联合宦官集团的冯宝和皇室集团的李太后。

张居正是如何联合冯宝撬翻高拱的呢?

张居正本来和高拱关系交好,但是嘉靖皇帝死的那年,身为内阁首辅的徐阶只让自己的学生张居正参与书写遗诏,按照规矩,阁臣都有权利参与。徐阶的这一做法让高拱很难堪,于是,高拱和徐阶张居正的关系开始转化。

隆庆五年,徐阶退休还遭受打击,高拱的亲信传言说张居正为了保护徐阶收受了他三万两银子以确保徐阶三个儿子的性命,使得张居正和高拱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当时张居正位在高拱之下,担心高拱报复遂暗中联络对高拱不满的冯宝,二人可谓一拍即合。

高拱在隆庆年为皇帝所重视,为内阁首辅。但是高拱这人作风比较霸道,脾气也很暴躁,故得罪了很多人,这其中就有以冯宝为首的宦官集团。隆庆六年,有御史汪文辉、尚宝卿刘大庸等人上书指责高拱擅权,但隆庆帝不听,并贬斥了上书者。

隆庆死的时候,招高拱、张居正、高仪为顾命大臣,高拱为顾命大臣之首,即位的万历皇帝年幼不过几岁,高拱更加跋扈,并打算对自己严重不满的宦官集团动刀子。

唇亡则齿寒,要知道,万历皇帝自小是冯宝陪伴长大的,被称为“大伴”,和万历皇帝及其母亲李太后关系一直交好,高拱此举不是要了宦官集团的命,而是要压制皇帝及其后宫啊。

高拱的举动加速了张居正与冯宝和皇室的联盟。正所谓祸从口出,高拱的一句话被张冯揪住了小辫子。

高拱曾经在内阁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指的是年幼的万历皇帝,高拱的本意是认为万历皇帝还小,不懂得治国,尚需培养教导。张居正则抓住这句话大做文章,将这句话授意给冯宝说:高拱曾言“十岁孩子,如何为人主”,冯宝遂将这句话传递给后宫掌权的李太后,并添油加醋说高拱想要立藩王为帝。

后宫皇后贵妃听完大惊,速诏高拱,以擅权无君等罪名撬翻了高拱,就这样,高拱被铲除,张居正的内阁集团、冯宝的宦官集团和李太后的皇室集团达成“和谐”。内阁、宦官和皇室的思想统一对于后来张居正的改革新政还是大有裨益的。

这个过程也就是题者需要知道的问题答案。


青灯问史


张居正和冯保,一位是清流名士,内阁首辅,一位则是内廷总管,司礼监掌印太监,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大伴”。他们兴起于裕王府,在万历朝显赫一时。他们的联合甚至主导了大明王朝的兴衰,他们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说白了,他们只是朝堂里的政治盟友罢了。这种朝堂内外联合的关系,很好的稳定了大明政局,为张居正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


张居正虽然26岁就高中了进士,但仕途并不十分如意。只到裕王朱载垕看中他,请他到王府做侍讲侍读。张居正这才迎来了其政治生涯的春天。而冯保此人,也是颇有才学,他于嘉靖年间入宫,朱载垕继位后,冯保受到赏识,成为东厂提督。更为重要的是,冯保身处内廷,与万历生母李氏关系匪浅。

大明万历初年,内忧外患严重,内有官绅贪污腐败,兼并土地,百姓食不裹腹,财政入不敷出,外有倭寇时常骚扰沿海边境。张居正看到了大明的顽疾所在,他有心改变这一局面,然而改革哪有那么容易。张居正需要人支持,需要往上爬,他需要站到大明朝堂的顶峰才能完成夙愿。于是冯保的作用就出来了。

冯保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宦,对于张居正他是非常支持的。不仅是英雄所见略同,更为重要的是他自身想强大起来,也需要外朝的支持。所以,冯保站到了张居正这一边,他不仅要替自己杀出一条血路,也要替张居正铺平道路。


为此,冯保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扳倒万历朝的第一任首辅高拱。高拱与冯保本就不对付,高拱一直反对冯保掌印,还想收回司礼监的权利。高拱联合众人准备弹劾冯保,哪知这事被张居正偷偷告知冯保了。冯保立刻在李太后那打了高拱小报告,说他擅权专横,还曾说过“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这种狂悖之言(万历10岁即位)。李太后本就向着冯保,一向讨厌倚老卖老的高拱,太后一道旨意,高拱这下就卷铺盖走人了。赶走了高拱,又与冯保,李太后关系融洽,张居正顺利当上首辅。


强强联合就是如此强大。有冯保的支持,张居正的各项改革很顺利,“考成法,一条鞭法”等相继施行,大大缓解了大明政治经济形势。这时候,万历还小,尚未主政,冯保与张居正在这段日子过得是如鱼得水。不仅意气风发,冯保的腰包也捞的足足的。这些都是与张居正合作的好处,内外结合,冯保也得到了自个想要的,真的是两全其美。


风雪梦不逝


公元1573年

隆庆帝病逝驾崩

十岁的朱翊钧继承皇位

改年号为“万历”

万历帝即位的前十年

由于年纪尚小未获许亲政

明朝中后期开始

内阁制的发展和成熟

君权大大被削弱并受到制约

明朝皇帝再不能为所欲为一言堂

言归正传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

内阁首辅兼帝师张居正把持朝政

统揽大局治国安邦

冯保这个人不简单

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西厂负责人

摄政王张居正当然要好好和冯保搞好关系,以便改革以及新政的推行

比如“一条鞭法”的税改

“考成法”的吏治整顿

综上所述,无论从国家发展层面上

抑或是私人交情,

首辅张居正和 太监总管冯保

是不折不扣的盟友关系

祸福同享,互利共赢!




摆渡历史君


明朝的权力结构就是内朝和外朝,内朝就是皇家这一派,皇帝太监和后宫是一派,另一派就是内阁辅政大学士和下边的官员。这两派斗来斗去的,到了万历时,内朝的太监冯保和外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搞在了一起,挺奇怪的,当然这都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冯保和张居正是政治同盟,大家互相支持,各取所需。张居正的改革和能当上首辅,离不开冯保的支持。强势的嘉靖皇帝死后,臣权终于得到解放了,嘉靖的儿子隆庆皇帝就是个软蛋,被大臣死死压着,只当了6年皇帝就完蛋了,他儿子十岁的万历继位当皇帝,小孩子怎么能管理政务呢,权力自然落到了太后和外朝手里啦!在隆庆时,冯保就和张居正勾搭上了,都是为了权力,大家联合干掉当时的内阁首辅高拱。高拱仗着自己是隆庆皇帝的老师,加上隆庆皇帝过于软弱,所以高拱大权独揽。高拱不喜欢太监干政,讨厌冯保,同时对于同是内阁大学士的张居正也是百般打压。结果张居正为了扳倒高拱,和冯保一拍即合,结成政治盟友,他们一结合,高拱就难受了,结果不久之后,高拱倒台了,张居正成了首辅,而冯保也成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两人都走上了人生巅峰。


到了万历朝时,两人更是政治上的好伙伴,互相配合默契,冯保成了太后和张居正沟通的桥梁。而张居正的改革变法,必须获得太后的支持,否则张居正的变法是无法实行的。万历年少,无法执政,而他母亲太后虽说有权力,但表面上是不能多干预政治的,毕竟明朝的规矩摆在那里,所以为了稳固皇权,太后就必须依靠外朝处理内政了,因为太后对政务也是不大懂呢,而冯保成了太后和张居正沟通的桥梁,这个很重要。张居正可不能天天去后宫见太后啊,否则会被人说你勾引太后,有暧昧关系,淫乱后宫的罪名,太后和张居正都承受不起,所以冯保留成了太后和张居正的联络人了。张居正想要变法,就必须获得太后的支持,否则他就办不到,所以张居正对冯保也是百般讨好,逢年过节的总要送银子给冯保,冯保当然开心了,本来和张居正合作上位了,现在又有钱收,当然乐意交张居正这个朋友啦!张居正就是要冯保在太后面前说好话,解释变法的重要性,而太后也是理智的,知道变法对朝廷有好处,也就支持张居正的变法了,所以后来张居正变法那么顺利,就是太后支持的结果。当然后来万历长大了,清算了张居正,冯保也被清算了,在万历眼里,太监就是自己的人,跟外朝结合一起那是绝不允许的,不能站错队伍。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张居正成为权倾朝野的首辅后,权势如日中,他的父亲去世了,围绕张居正要不要按照制度回家奔丧的问题,眼看要引起轩然大波。这个时候,一个小太监代表冯保到张居正家去慰问,张居正就强制那个小太监接受他的跪拜,边跪拜边说:“此头寄上冯公公!”想想看,堂堂的国家最高实权人物,生拉硬拽,逼小太监接受他的跪拜,还低三下四地说把自己的脑袋交给一个大太监了!是不是很令人骇然!

张居正讨好巴结冯保,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投其所好,送红包很慷慨;二是对敢于对冯保为首的太监说三道四的“议员”,无情打击;三是对冯保胡作非为不仅不敢制止,还不顾体统,亲自上阵,为之摇旗呐喊;四是对冯保要求提拔的人,不顾物议,破格提携。

先说第一方面:送红包。冯保是很贪婪的。张居正也是坦然笑纳馈赠和贿赂的。但是,最好的东西,张居正是不敢自己留着赏析的。当年严嵩被打倒,抄家抄出不少宝贝,据说后来这些宝贝一半以上都进了张居正的府邸。这可能有些夸张。不过,中央和地方的干部,军队的将帅,经常给张居正送礼倒是不可否认的。但有了好东西,张居正常常不得不忍痛割爱,给冯保送去。据说,有一次,张居正就给冯保送了价值数以万计的夜明珠两颗。绝对国宝级的《清明上河图》,原来在严嵩家里,抄家后,本应该入国库的,可是就落到了张居正的手里;张居正又把它送给了冯保。

再说第二方面:打击敢于监督纠弹太监的“议员”。话说在张居正和冯保勾结,发动政变罢黜极力压抑太监势力的高拱以后,太监们一时兴高采烈,有点扬眉吐气的味道了。当时的留都南京,一个叫张进的太监,是被派去监督南京守备司令的,经常喝酒,在禁地耍酒疯,而且追辱留都南京的“议员”。有个姓赵的“议员”看不下去了,就参了张进一本。要说,这样的事,张居正知道后应该是震怒才对。倘若反过来,是政府的干部做了追辱太监的事,张居正绝对会打发这个干部回家。可是,张居正不仅不去惩治那个太监张进,而是把赵“议员”谪贬了。后来,那个张进得寸进尺,在南京闹得实在不像话了,别人见赵“议员”因为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居然触怒了最高实权人物,就敢怒不敢言了;那个被谪贬的赵“议员”忍不住又参了一本,这次,张居正更加恼怒,居然说这个赵“议员”欺负皇帝年幼,“不道”!一个“议员”依法履行职责,参劾违法太监,找不到别的理由惩处,就说他不讲政治,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该说第三个方面了。张居正以堂堂的最高实权人物,不顾体统,亲自上阵,为冯保胡作非为,摇旗呐喊。冯保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这个太监头子不仅大肆敛财,修建寺庙,还大兴土木,营建所谓的寿宫!更有甚者,全国各地建祠堂(活人的祠堂啊)!对此,按说张居正是有责任加以约束、劝阻的,或者,你出于哥们儿义气,睁只眼闭只眼,假装不知道,也就罢了,何必还为冯保摇旗呐喊呢?他居然给冯保的这些豪华建筑题词写记!还肉麻吹捧,称冯保为“公”!过去,太监专权最盛的时候,政府的领导人中,谁叫太监一声“老公公”,已经被认为巴结了,很失身份了!可是,张居正居然称冯保为“公”,真是史所罕见!

下面轮到说第四个方面了:对冯保要求安排的人,不顾物议,破格提携。最典型的是对冯保的家奴徐爵的任用。记得我已经说过,在张居正伺机“篡党夺权”的时候,他已经巴结上了冯保,并让他的管家游七与冯保的私人秘书、也被认为是其干儿子的徐爵,结拜金兰。冯保和张居正相互勾结,游七和徐爵是主要管道。张居正大权在握,为了讨好冯保,就破格提拔徐爵当了锦衣卫同知指挥,署南镇抚。这个职位是十分显赫的,权力也是很大的。







富士康一哥


是老乡兼同僚


梁仲达


政治同盟!毕竟内朝和外廷是互相制约,互不统属的!!所以必须要有合作伙伴才能长久执政!!不然很容易被推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