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与其说斯坦利库布里克是一位大师,本人则更倾向于将他和希区柯克放在一起并成为"

稀有动物"。这个在自己经手的所有作品中都传递出来一种厌世、消极情感底色的天才,最擅长的事就是"反讽"和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以及想象空间,并用自己与生俱来和不断翻新变化的镜头语言在不被察觉地情况下将观众代入到主人公的世界中去。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比如今天要说的这部上映后不久就遭到全面封禁的《发条橙》,就可以衍生出无数话题以及无数种答案——但没有一个是标准的,也没有一个是绝对正确的。可这并不影响长达50年的时间里,喜欢库布里克的人对这部电影的一再重看和持续讨论。


据说自《发条橙》问世以来,电影中的暴力场面甚至思维方式还被许多当时的青少年争相模仿。当然这也是它在很多国家一直被禁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在英国,《发条橙》就被禁了足足30年直到库布里克去世后才得以跟英国观众见面。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除却心理学、社会学、伦理道德等"常规选题"外,有关叙事结构和主题立意方面值得注意和探讨的点还有很多。不仅如此,关于这电影的镜头和灯光也可以洋洋洒洒地写出几万字分解和分析。

但今天这篇文章要说的是《发条橙》背后的故事——对创作背景和幕后故事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更准确客观地解读一部电影的内核。接下来就从有关这部电影的三个方面入手,带你看一部"不为人知"的《发条橙》。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发条橙》名字的由来和电影中对应的含义


【"发条橙"究竟为何?】 众所周知,在英语中orange被译作"甜橙",但由于小说的原作者曾在马来西亚生活过,那就不得不考察一下语言背景了。原来,在马来语中orange有时会被用来指代"人"。那么A Clockwork Orange这个名字除了可以直译成"发条橙"外,说它是"被操控的人"甚至"行尸走肉"也毫不为过。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而小说的原著作者曾这样解释:

"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有机体上去。"

读来却有更鲜活也更诡异的画面感。


那么从"发条"和"橙子"之间的关系和本体象征出发,可以将其解读出三个层面的含义。




  • 被动物本能所支配的人

整部电影从一个由近及远的脸部特写开始,一个左右脸妆容不对称(右眼有假睫毛)的俊美白人少年脸上一直弥漫着轻蔑又邪恶的狞笑。之后镜头中依次露出了少年的伙伴和诡异"奶吧"全貌——所有的摆设均由全身被涂抹成白色的裸体女子构成:桌子、雕塑,甚至"奶龙头"。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紧接着发生的事就让我们意识到这是一群无恶不作的问题少年——随意滥施暴力且毫无愧疚之心。他们在饮用含有迷药成分的牛奶后犯下了痛扁老乞丐、打架斗殴、夜闯民宅残害主人等一系列不齿勾当。


但与一般电影中的犯罪心理不同的是,这些男孩儿的行为本身不带有任何"反社会"色彩,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满足个体的欲望和好奇。

这些少年知道什么是对什么又是错,但仍置若罔闻。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群众谴责甚至已被触碰边缘的法律都不能带给他们丝毫的愧疚或焦虑。而且从其展现出的清晰思维和稳定情绪可以看出他们显然没有任何精神问题。

换言之,这就是一群未经开化的小魔王而已,一群以动物性快乐为上的未成年人而已。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 被改造后的人

电影中用来矫正亚历克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是:摧毁他的情绪提升剂——贝多芬,并斩断音乐、快感跟暴力和性之间的原始联结,人为重建其新的反应——恶心作呕。以至于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哪怕不想施暴没有淫欲,仅仅听到贝多芬的音乐就会让亚历克斯痛不欲生。原著小说的描写是:

"把快乐的战斗变成垂死的感觉"。

这种方法跟这段时间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厌恶疗法"同理,原理是将一种被某类愉快体验反应强化的不当行为心与一种生理机制的厌恶反应强行建立联系,从而使人放弃或回避原本的不当行为。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但之后的情节所展现的观点与《发条橙》的原著作者安东尼伯吉斯本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人在定义中就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外表是有机体,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魔鬼或无所不能的国家来摆弄。"

这也和整部电影的"通关秘钥"神父所说的话遥相呼应:

"当人不能选的时候,他也不再是人了。"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 主客体身份混乱

构建电影的主要元素的年代特征和质感对于1970年来说,实在超前——怪异的装饰、概念化的布景、太空化的家居、二次元的父母、仪式性的服装、混不论的遣词造句等等......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导演库布里克用光怪陆离展现真实社会,也暗含了当事人的迷茫以及命运的未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电影仿佛在做着某种"预言"或"假设"。这与极具反乌托邦色彩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中预见的未来世界几乎一致——衰败的传统、性文化的放纵、电影的浅薄化和夸张的娱乐性、热爱消费和滥交的孩子们。

人们被刻意制造的信息关进"茧房"并深陷"自我中心",迷恋各种感官刺激从而娱乐至死。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可以说,库布里克意在传达"发条橙"是牺牲品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对"自由意志"和"社会限制"的思考。


《发条橙》和被原著作者看不上的地方


电影以主人公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 all right)谢幕,而原著并非以此结尾。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被删掉的原著第二十一章讲的是,主人公遇到那位唯一没有与他为敌的小伙伴后,被对方的洗心革面和成家立业所感召,进而对符合社会意义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


库布里克却选择大刀阔斧地砍掉后面所有内容并以讽刺和留白的方式结束整部电影。影片的结尾预示少年没有丝毫悔改的意愿和倾向,道德层面也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这样的结局也完美贴合了库布里克一贯的消极:人天生就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和欲望。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原著的作者这样解释他的立场:

"小说是建立在人生变迁的原则之上的艺术。除非能表明主角或者人物有道德改造、智慧增长的可能性,否则创作小说的意义其实不大的。"但小说的结局却没太显现出"人性的变迁",更多地指向"失去选择的权利"。一个跨越是非善恶辨别能力产生阶段的人,一味贴合社会指标和他人感知的人,仍然是个"发条橙"。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相比之下,电影的叙事结构则更加严谨,逻辑也非常清晰,情节紧凑自不用重点说明——对白设计极具艺术色彩,亚历克斯标志性的讽刺上扬语调则大幅增加了人们的观影感受。


《发条橙》中"触发记忆"的"隐藏关卡"


主人公是贝多芬的粉丝这一点,看过电影的人应该记忆犹新。但那首另被主人公用来给犯罪戏伴奏的著名电影《雨中曲》的主题曲也不容忽视。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就在亚历克斯当着作家的面对他妻子施暴的时候,他轻松自然地哼唱着《雨中曲》,慢条斯理地进行犯罪行为,甚至连那个招牌式踢脚动作和旋转跳跃都没有被忘记,还被重点表达出来。

在这段戏中,库布里克借由亚历克斯将自己的"行为艺术"展现到了极致。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但当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被之前的同伴虐到半死的亚历克斯阴差阳错地走进作家家中求助的时候,当他在浴缸中再次哼唱《雨中曲》的时候,作家因音乐而"恢复记忆"从而整张脸都愤怒到扭曲甚至变形。


一首原本很美的歌曲就这样和不堪的回忆联系到一起,恰如听到贝多芬就会痛苦到想自戕的亚历克斯。

"关联记忆"被很多精通心理学和市场学的营销者们运用到广告宣传中去,电影中的配乐很多时候也有这样"逆天改命"的魔力。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 当《Unchained Melody》的旋律响起时,哪怕没看过《人鬼情未了》的人也会第一时间想起一男一女做陶土的情景;
  • 当《My Heart Will Go On》被从席琳迪翁口中唱出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回到那片彻骨寒冷的海水中去并体味那段生离死别的爱情;
  • 当《沧海一声笑》飘入耳中,看过电影的人会立刻联想到那昏暗的灯光中飘摇的江湖中人和被辉煌和悲惨交织出人生的东方不败。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而对于大众生活和个人经历而言,声音、气味和触感等直接触发感官的存在都会成为一把打开记忆的钥匙。简单来说,就是条件反射。

曾有人说:

音乐是唯一不带罪恶的感官享受。

就连《发条橙》中亚历克斯在被改造的过程中看到用贝多芬音乐做背景的的集中营纪录片时,也会忍不住大声嘶吼:

"贝多芬做错了什么?!"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可显然音乐在人为操纵下,是可以变成罪恶的。那么人的本能和天性呢?这也是电影留给人们的思考之一。


写在最后


据说当年库布里克读完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写的小说《发条橙》后,立刻使出浑身解数说服华纳电影公司斥资20万美元买下其版权,随后库布里克揣着仅仅200万美元的预算便开始了电影《发条橙》的拍摄。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而《发条橙》在关机杀青后,由于里面对暴力和性的表现过于大胆而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定为X级的电影。因此这部电影也成为了继《午夜牛郎》后,第二部得到奥斯卡提名的X级电影。

在电影上后库布里克忍痛删剪掉30秒钟的镜头才使《发条橙》的评级被改为了R级。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显然这部荣获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电影剪辑提名却最终一无所获的电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被大众所接受。

但正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一样(我敢说你绝不会相信那是50多年前的人拍出来的科幻电影),时间终会证明一部电影被称为"经典"的原因


《发条橙》:知道这些,才能看懂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除却拍摄技巧和天赋残影,《发条橙》留给后人的现世思考和自我审视才是这部电影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最好的价值和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