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历史上真正的秦国首都是雍城,为何从不被提及?

遖唻苝暀


我是裴晓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两个疑问,一是怎么才算是真正的首都?而是怎样才是你所说的不被提及?

带着这两个疑问我们来看看秦国的迁都历史。

战国时期,基于生存的需要以及国家发展强大的战略需要,迁都是诸侯国的平常的事。说历史上真正雍城确实曾经是秦国的首都,那么,秦国迁都的历程是怎样的呢?

一、秦国九都八迁

秦国在历史上公有九个都城,分别是西犬丘、秦邑、汧城、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迁都八次,最后定都咸阳。

二、步步为营迁都雍城

随着秦国的日益壮大,狭小的空间满足不了野心被勾起的欲望,从西犬丘开始只带雍城,秦国步步为营,一路东迁,直到公元前677年,秦都从平阳迁至西北不远的雍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暂时稳定下来。作为国都时间最长的地方,有19位秦国君主在这里治理秦国,当然这里也完成了秦国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雍近三百年,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国家强盛,其野心也就随之而来。

三、励志图强定都咸阳

雍城近三百年的积累,这里奴隶制度早已经根深蒂固。但此时的奴隶社会制度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想要强大就要变法,变法势必会触及损害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从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50年秦国为了摆脱旧贵族势力对变法的干扰,就决定在泾阳建立一座陪都,将国都从雍迁到了东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逐渐转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用迁都的方式来削弱奴隶主的抵抗。

雍距离泾阳150公里左右,而泾阳距离魏国的河西(今陕西韩城、大荔一带)不过一百公里左右。这次迁都,虽然有秦灵公想摆脱雍的守旧势力的纠缠,但东向之意非常明显。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再次将国都东迁至栎阳(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栎阳位于泾阳以东约30公里,地理上距离不算太长,但这次迁都,给秦国主要带来了心理上的影响,秦国决定东出争雄。秦国综合实力迈了一层大台阶,栎阳由于地方狭小的发展局限性,秦孝公决定兴建一座更能适合秦国发展的大都城,这个都城就是举世闻名的咸阳,相比较栎阳在地理位置上的靠东,咸阳又稍微往西回迁,这并不说是秦国东出的决心削减了,相反是强盛了。迁都咸阳之后,秦国内部的旧奴隶主的势力已经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削弱,秦国在做足了一切准备后于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华夏的统一。

四、结语

从秦国崛起开始,八次迁都,最后定都咸阳,每一次迁都都是在强大,表明了秦国谋求强大进而统一中原的野心,是战略性的东移,毕竟西垂的蛮荒之地,太贫穷太落后了,而向着周朝的腹地靠拢,不仅能更好地维持稳定,也更容易和中原接轨,实现自己的目标。雍城只是秦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一直到秦王嬴政时期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故而,我们可以看出,一是“秦国真正意义上的首都是雍城”这个说法不确切。二是“为何从不被提及”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这段历史一直都有记载,并没有被遗忘或者隐瞒、篡改,怎么能说是不被提及呢?就好比长安曾经是中国的首都一样,难道还要说中国现在的首都是北京,为什么不提及长安呢?


  


裴晓锋


所谓秦国早期的都城~雍城 ,尽管后来经过三次迁往咸阳,雍城虽然当时失去了其曾经的政治中心地位,但秦人先祖的宗庙仍在陕西凤翔县境内,历代国君都要回雍城祭畤拜祖,当时诸多重要祀典如秦始皇加冕典礼得以继续在雍城举行。因为在秦国历代国君的眼中,雍城不仅是列祖列宗生活和安息的圣地,更是秦人走向强盛的发祥地。那么历史上真正的秦国首都雍城为何从不被提及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县城南,现有秦雍城遗址,为我国十大考古之一。

秦国都城雍城复原图

2、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秦国的历史上,秦人曾 “九都八迁”,先后在秦邑、西垂(西犬丘)、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建都。正是建都雍城后,秦人才由一个偏居西垂的戎狄小邦,逐渐发展壮大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强国,使雍城成为秦国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历史悠久的秦都雍城始于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由于历史的悠久长远,近些年考古专家学者正在更进一步的深刻探索之中 ,必定现在还是科学考古论证阶段,因为好多最早秦都雍城的详细历史资料没有完善,之所以最早期秦都雍城的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和研究。因此,日常了解的秦国都是从定都咸阳开始的。即秦国在雍城建都,以及秦都城曾一度迁往泾阳,再由泾阳迁往栎阳,又从栎阳迁往咸阳,之前的历史过度时期往往就没有提及到。


悦游新视野


如果希望雍城被大家正确认识,还需要借助考古成果说明。

秦国的崛起伴随着九个都城的转移与积累。史称九都八迁。雍城是秦实力跃进的大本营。九都八迁过程长达556年,雍城作为都城的时间就有294年。

那么,雍城是怎样一座城?秦人为何择都于雍?雍城周围高山环峙,尤其北靠大山,城址地势较低,河水南流,形成大河环绕、小河穿城、水系包城的格局;所有建筑沿河而居,顺势而建,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交通道路格局亦然,可谓水、城关系如影随形。

田亚岐老师的研究按郦道元《水经注》将雍城划分为东、西两大水系,西水系中包含一组确保雍城用水的水利设施:城址西北方向有用于供水、储水的堰塘,堰塘东南方向有水坝。

雍城的建设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期城址较小,以瓦窑头为中心,仅1平方公里有余,呈现出“城堑河濒”、“庙寝合一”的布局特征,即依河为堑,以为城防,又将办公与祭祀合并在一座中心建筑中。田先生认为如此建城,是表明此时秦人正处在对以雍为都的体验期,是雍城发展史上聚落平行分布的“和谐时代”。

第二期城址呈现出以马家庄为中心的“城郭结构”,面积扩展至约7平方公里。区别于第一期的营建思路则体现出“体验期”之后的正式规划,说明秦人正式在雍建都。城防上采取了双环壕模式,区别内外城,仍未见城墙;另外则有陵随都邑、城陵对应的特征,即城内住国君,城外修陵墓,两相对应;大型建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寝庙合一变成左祖右社,建立新宗庙以区别于老宗庙。

第三期的城址进一步扩大至11平方公里,并且出现了城墙:公元前677年秦人择都于雍,至公元前490年,建都近二百年后始有城墙;另外于内城城壕,在两条天然河道之间,以人工壕沟使之贯通;此外,第三期又将老宗庙外迁,雍城从第三期以后出现城外之城,即在城郊地区也发现建筑特征(塔陵村战国建筑遗址),意味着雍城完成从初期以单一防御到晚期大都市的演变。

2016年的十大考古发现就是雍城周边的大型祭天遗址——血池遗址。雍郊祭天历经秦国、秦王朝至新莽时期,持续凡七百余年,并且是唯一由天子亲往主祭之祭坛。雍城秦人创制的畤祭上承商周、下启秦汉,奠定了秦汉时代国家祭天礼仪的基础。

秦始皇也是在雍城行冠礼后才开始亲政。雍城作为秦国的重要都城之一,应被更多人了解。










博物梦


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何谓真正的首都?这完全是一个假命题,甚至是错误的说法!

我们知道雍城确实是秦国比较早期的都城,然后又东迁至栎阳,再迁至咸阳,大致如此。迁都的过程,也是秦国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作为一个咸阳人,我家所在的区就叫秦都区,我在看大秦帝国之前也不知道栎阳曾是秦国都城,虽然我知道雍城,也知道它在凤翔。我想大家不知道栎阳也好,不知道雍城也罢,主要还是它们不够显著吧。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这个从秦国国君的称号就能看出来:秦孝公及以前都称为“公”,从孝公儿子秦惠文王开始才称王。这个也不难理解,一来商鞅变法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另一个秦国采用了名将司马错的策略取了巴蜀国土面积翻了一倍多,实力空前壮大。

所以秦国真正开始推进统一全国这个进程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而这段时期都城主要是在咸阳。

再者,秦国在孝公之前的文字记载确实太少了,比如凤翔出土的秦公一号大墓现在也不知道是哪个国君的,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史料的缺乏。题外话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这个秦公一号大墓,非常壮观。

偏居一隅,缺少资料,在当时又没发生影响全国的大事件,自然就不被人知道了。


字匠甲


秦之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秦(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国大良造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得到秦孝公支持。次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咸阳作为秦都共计144年。

可以看到到雍城的建都史长达294年,期间19位秦国国君在此执政。是秦国的发祥地。可谓是秦之根基所在。

将近300年时间里,秦人在雍城励精图治、深耕细作、积蓄实力。秦人在雍水流域创造了“遂霸西戎”的伟业,为了开疆扩土争霸天下,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为后世一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记载只偏好于辉煌或者毁灭,雍城两样都不沾边,雍城的地位就像是秦人的老家。根在老秦人的气质就在。虽迁都咸阳,但是秦国的基础是在雍城打下的。但建都雍城的这段时期,正式秦国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的时期。相比后期商鞅变法、合纵连横、一统天下都要低调很多,相比秦后期历史事件发生较少,往往记载都是一笔带过,所以我们后世觉得雍城被提起的相对较少。但在秦人心目中雍城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贪恋长安韵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为什么不被提及,因为秦国定都雍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秦国的屈辱史,你自己的黑历史你好意思提吗?

如今大部分人都认为秦国崛起始于商鞅变法,始于秦孝公,实际上秦献公才是秦国走向强大的奠基者,也是他把秦都从雍城迁到栎阳。

秦国定都雍城的时候吴起率五万魏武卒深入关中平原,吊锤秦五十万军队。灵公、简公、惠公、出公四代乱政,无论是奴隶主还是新兴地主以及自耕农,在这四个国君的折腾下没有一方士支持秦君的。当时的秦国可谓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距灭亡已经不远了。

而秦献公回国执政后的第二年就把都城从雍城迁到了栎阳。

此举可以说是秦国复兴之举。

献公继位之初,秦国最大的危机来自内部的混乱,由于秦出公母亲的乱政,导致秦国公室、奴隶主、新兴地主各方势力互相水火不容的同时又和秦君叫板。国内已经是四分五裂的的局面,献公要想迅速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转移矛盾,怎么转呢?献公想到了魏国。

魏文侯时期吴起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大大压缩了秦人的生存空间,每一个秦人聊及此处对魏国都是恨之入骨。秦献公遂抓住秦人对魏国的仇恨,频繁对魏国发动战争,成功转移国内矛盾。

为了对魏战争,献公遂将秦国国都从雍城迁往栎阳,雍城在关中平原以西,距秦魏边境过远。而栎阳则关中平原东部,将都城迁至栎阳,即能有效掌握秦魏战局,同时也是在表达和魏国死磕到底的决心,大大团结了秦国人。



这只是原因之一。

第二,献公迁都是为了躲开奴隶主旧势力盘踞的雍城,从而开始自己的改革。

大家都知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正在向封建制过渡,但是这个过渡期内,旧势力旧思想必定是顽固且庞大的。

秦献公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海归留学生。

魏国自战国始称霸近百年,而秦献公在魏国又待了很长一段时间,魏国是如何走向强大的献公可以说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回国后就打算效法魏国进行改革,但是当时的秦都雍城奴隶主和秦国公室盘踞,改革的阻击非常之大,秦献公要想有作为,就必须要迁都,要躲开这帮老顽固。而栎阳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栎阳在秦国东部,受外来影响很大,城市里各国人都有,富商巨贾遍地,是秦国的一个新兴势力聚集地。献公将都城迁于此,非常有利于他改革政策的推广。而且也能得到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支持。

秦国自立国起九都八迁,从大山里迁到平原,一路向东。每次迁都都是一次走向强大的过程,不存在雍城才是秦国真正的首都这个说法,雍城的作用已经过去了,栎阳,乃至后来的咸阳才是秦国的未来所在。


守仁读仁


周在宝鸡,秦都咸阳,都保不住,被省会抢了,还在想雍城!

就如同武大郎,潘金莲都被西门庆抢走了,还在想小时候的邻居小妹!

不现实!

打倒西门庆,抢回小潘潘


大唐神都


自公园前770年秦被封诸侯,雍城是秦国都城,随着时间推移,旧贵族势大,为了拜托旧贵族,公元前419年,迁都泾阳,之后,秦国开始强盛,向东扩张,为了东扩,为了对付魏国,公园前383年迁都栎阳,栎阳可北拒戎狄,东通三晋。之后,秦国再度强盛,为了更好控制关中平原,继续东扩,公园前350年,迁都咸阳,咸阳居渭水,地势平坦,镇楚,顾魏,控制巴蜀


非常孩子


你这个话题难道说咸阳一直是假的秦的都城吗?秦国的发展几百年。它的首都也有好几个,他们只是前后的问题,不是真假首都的问题。稍微有点儿历史的人,对秦国的先期首都城并不陌生。


千山暮


可能那段历史不光彩。所以史上就很少提起。一般来说,荣耀和辉煌那是需要大书而特书的,赢政始皇应也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