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寫下《楓橋夜泊》的詩人張繼後來怎麼樣了呢?

記者李滿


和唐代約同時期的李白杜甫不同,張繼是進士出身,是當了官的。只不過,相繼每天躊躇滿志的倒是和李白一樣,都有謎一樣的自信,總認為自己有丈量天下的器量,是做宰相的料。李白的經歷我們都知道,他的那份自信,很尷尬。倒是張繼是否真的有真材實料,我們不得而知。

相繼在中唐,在文藝界,跟前面的李白、杜甫比起來遠遠不如。乃至其甚至不能算是個名家。因為他所作的詩文大多是平白直述,極少有寓情於景的格調與意境。說句玩笑話,他的詩大多數時候若在李白他們看來應該就和民國的張昌宗無二。

然而,相繼最終還是因為一首《楓橋夜泊》而震驚中外,名垂千古。


時間大致是在公元763年秋。時張繼仍在仕為官,但是彼時他早已因為與上層政見不合而被見棄多年了,恰逢安史之亂,也可以說是四處顛沛流離,過得辛酸。張繼在寫下《楓橋夜泊》的當時,應該正在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品秩當時應該也就是個七品到九品的末流小官。但總之是個官,因為他後來就升為檢校員外郎,當然也是個閒官。

那麼當時張繼的官職在當時大概是什麼個地位呢?

唐時官職是三省六部制,尚書省下轄六部24司,而員外郎是24司中各司一把手郎中的副官。當時時逢安史之亂尾聲,張繼應該是在兵部下轄的某司郎中副手員外郎的手下供差遣。

要知道早在天寶年,張繼就是進士出身了。混了那麼多年,還是逆水行舟,怎能不愁?如此一來,他兼濟天下的理想何時才能達成?

於是一晚他藉著夜色泛舟在姑蘇城的江河裡,讓滿懷愁緒隨著一江流水任意飄蕩。


“我與船伕泛著舟,落寞地飄蕩在姑蘇城裡的江上。眼下夜色已深,連月亮也不願見我一臉愁容悄然隱去。遠處江邊一聲聲鴉啼傳來,伴著滿天入秋的寒氣悲愴而來讓我打了個寒顫。我趕緊躲進小船就著單薄的被席希望能夠睡入夢鄉,那裡溫暖而又快樂。可是當我透過小船裡閃爍的燭火看著江邊紅透了隨風飄落的楓葉卻更加勾起了我滿懷的愁緒更加翻來覆去久久不能入眠。突然,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卻又一聲一聲的鐘聲咚咚傳來,餘音嫋嫋,不絕於縷。突然船伕看著我說:唉~大人,已是夜半了,早早歇了吧!”

有感此情此景的張繼靈感迸發,提筆而作《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張繼的人生巔峰。此作之後,張繼個人的光芒便如曇花一現。張繼以此作而聲名海外,名傳千古。

那麼張繼這首《楓橋夜泊》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呢?

晚唐武宗皇帝死也要將此詩刻碑陪葬,並下令此詩只應他獨享,後人復刻,不得好死。日本裕仁天皇曾偷偷摸摸想讓人把在姑蘇城裡的碑詩悄悄偷回去。

後來的張繼,熬死了也僅僅做了個二十四司中僅從六品的鹽鐵判官,結果任職不到一年就病死了。張繼之死,有八分的抑鬱不得志的成分在。


不書


張繼,算是一個悲情人物。第一次考取功名落第,回家途中寫了千古絕唱《楓橋夜泊》。後來又繼續考試在天寶十二年進士及第。但是沒有能當官回家了。然後就爆發安史之亂了。在家九年的張繼在唐代宗寶應元年終於當了個小官,隨後被調任武官就投筆從戎。再後來沒有幾年不幸病逝任上。


詩與歷史


有人說是《楓橋夜泊》成就了張繼,因為沒有這首詩,世人不會知道他的名號。這話聽來雖偏頗,但在看過張繼傳世的其他40多首詩作之後,不得不感嘆:事實的確如此。

張繼的一生,雖只短短六十載,但卻歷經了人世的沉浮。也正是這沉浮之間,才有了這首傳唱千年的佳作。世人只知中國人喜歡這首《楓橋夜泊》,卻不知道這首詩作在亞洲很多國家尤其是日本受到了極大的熱捧。

這首詩作,甚至還被列入了日本的小學課本,也正因此,這首詩在日本算得上是家喻戶曉。因為這首詩作的魔力實在太強,1929年,日本還在青梅山籌建了一座寺廟,寺廟的名字也叫寒山寺。這座寺廟完全仿照了蘇州寒山寺,寒山寺旁還立了一座市北,背上刻寫著的正是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詩。在此地,日本人還很有情懷地建有"夜半鐘聲"鐘樓一座,附近溪谷清流之上還架起了"楓橋"。

說到底,這首詩能歷經千年傳誦而不衰的最大原因在於:張繼創作這首詩時的獨特情境。

那年深秋,落第才子張繼懷著憂愁途徑蘇州,在異鄉,當船停在城外寧靜的楓橋時,他看到眼前的霜天、殘月、棲鴉、楓樹、漁火後,頓時在被美震撼的同時感受到了無邊的寂寥和惆悵,還有那揮之不去的羈旅之孤獨。

而恰恰在這時,劃破靜謐秋夜的鐘聲響起:“咚,咚,咚”,大概鐘聲是最能喚醒靈性的吧,此情此景下,敏感的張繼竟突然在鐘聲的敲擊下靈感乍現,寫下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對比會發現,這首詩作與張繼的其他詩作存在明顯不同,張繼的其他作品都不事雕琢,唯獨這首卻渾然天成。不信請看他的另一作品《安公房問法》:

流年一日復一日,世事何時是了時。試向東林問禪伯,遣將心地學琉璃。

相比之下,風格迥異不說,連遣詞造句都存在明顯差異。

大概,人的靈感和情境是最相關的,離開這種情境後的張繼此後再也沒有創作過如此佳作了。這與他後期的際遇有關。世人只知道張繼在寫作《楓橋夜泊》時是落第才子形象,卻不知,張繼在"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張繼在這一年考上了進士。

考中進士以後的張繼,立馬迎來了人生的巔峰。他的巔峰和同時代的很多才子一樣,都是始於高中。高中進士以後,意氣風發的張繼就慢慢棄筆從官了。說實在的,文章憎命達,命太好了文章寫出來就很難觸動人心了,要不怎麼都說:悲劇才是好作品真正的土壤呢。

張繼的人生最巔峰是在考取進士9年後,即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這年的另一個秋天,政府軍收復兩京,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自此張繼就經由“棄筆入仕”以後轉為“棄筆從戎”了。之後,張繼還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為鹽鐵判官。張繼這個鹽判官主要幹什麼呢,主要是:分掌財賦於洪州,用白話文講就是管財務的。

張繼的這個鹽判官其實職務並不大,就只相當於現在的一個辦公室主任,但這個職務的權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此時的張繼也可以說得上是春風得意。然而,偏偏在這時候,命運又開始捉你歐諾個起了張繼,這一次捉弄,直接要了他的命。大曆末年,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後,突然得了重病,不久後,他病逝於任上了。只嘆一代才子,就此凋零了。

在張繼死後,尤其到了宋朝,他的這首《楓橋夜泊》更是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佳作。人紅是非多,作品紅也是如此。他的作品在備受熱捧的同時,也一度引發了各界的爭議。

北宋大詩人歐陽修提出了異議,他直言不諱地說:這詩有問題,“夜半鐘聲到客船”,明顯不對啊,哪有人半夜敲鐘的?此言一出,譁然一片。但蘇州當地人立馬跳出來反對啦,他們說:寒山寺本來就是半夜敲鐘的傳統嘛!結果,這寒山寺還真是,早不敲晚不敲,偏偏半夜敲鐘。更讓人稱奇的是,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且,這寒山寺敲鐘每次都得敲108聲,8秒一次,最後一次正好是午夜12點。圖為寒山寺

除了歐陽修之外,以各種方式質疑這首《楓橋夜泊》的人,還有很多,但不管人們怎樣爭議,始終也改不了這首詩被經久傳誦的事實了。



記者李滿


公元1939年3月20日早晨,姑蘇城外,寒山寺內,一群上早香的香客在山門外突然發現了一具屍體,消息傳遍了姑蘇城,死者身份很快得到確認,此人叫錢榮初。

侵華日軍的上海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立即下令,派人將錢榮初的屍體運回軍中,令法醫解剖查驗死亡原因。法醫在錢榮初的口袋之中發現一張紙條,交給了司令官。

松井石根看過紙條,汗毛倒豎,面如土色。紙條上用鮮血赫然寫著一行字:“刻碑、褻碑者死!吾忘祖訓,合遭橫事!”這究竟是咋回事呢?

原來,早在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盤踞在蘇州的松井石根覺得有機可乘,於是率數百衛兵,策馬來到寒山寺,他是想趁亂打劫。

松井石根知道裕仁天皇喜歡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這首詩,而詩碑上的題字,則為清代著名學者俞樾[yuè]手書。松井石根與幾個部下在詩碑前合影留念,隨後將照片寄給了天皇裕仁。

裕仁看過詩碑照片,欣喜若狂,打算親自到寒山寺一睹詩碑的風采。

當時日軍參謀次長多田駿給裕仁出了個養孩子沒屁眼的主意,他建議裕仁給松井石根下一道詔書,乾脆把《楓橋夜泊》詩碑運回日本。

《楓橋夜泊》詩碑聞名華夏,日軍受到詔令,松井石根當然不敢光天化日搬運詩碑,於是就找到大阪朝日新聞社隨軍記者長谷川信彥,一起商議如何巧取豪奪。

兩人密謀許久,一條詭計誕生了。長谷川信彥先在《蘇州新報》發了一則消息,以朝日新聞社在大阪舉辦東亞建設博覽會的名義,聲稱要把詩碑運送到大阪展覽。

暗地裡,松井石根命令特高課課長小丘策劃“天衣行動”。一些特工人員裝扮成海盜待命,另派一些人趕往大阪,在展覽結束的時候,悄悄來個狸貓換太子。

松井石根算計得彷彿天衣無縫,扮作海盜的特工等待運送詩碑的船,到時候以非常手段令贗品詩碑和運碑船一起永遠消失在大海深處,這樣,《楓橋夜泊》詩碑真身就會保留在日本國內。

人算不如天算,寒山寺住持——靜如法師看到報紙上的消息,立即請蘇州石刻大師——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位錢榮初刻一通假詩碑,瞞過日本人。靜如法師奉上二十根金條,作為答謝,錢榮初表示分文不取。

錢榮初僅僅用了兩天的時間,就仿製了一通詩碑,不成想,他的行動被大漢奸梁鴻志的表弟——特務頭目朱君仁發現了。

梁鴻志為討好日本人,就命表弟朱君仁暗中監視寒山寺。

靜如法師和錢榮初運送仿碑入寺的時候,被朱君仁攔截在山門之外,然後轉告梁鴻志。

梁鴻志馬上派人將仿碑運往南京,同時寫信給松井石根,建議他立即採取行動,移花接木,悄悄把真正的詩碑運送到日本。

錢榮初的仿碑在南京總統府展覽期間,松井石根認為梁鴻志是在天皇面前和他爭寵,於是沒有采納其建議,而是命令小丘課長提前行動。

天衣行動即將啟動的前一天,寒山寺外,就發生一起命案,錢榮初離奇死亡,松井石根不得不停止了行動。

松井石根看過驚悚的紙條後,開始研究《楓橋夜泊》詩碑。

研究的結果是,松井石根心裡越來越害怕,臉色越來越難看。詩碑的詛咒確實存在,發出這個魔咒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武宗。

唐武宗非常喜愛《楓橋夜泊》一詩,詔令京城第一石匠——呂天方刻制了一通《楓橋夜泊》詩碑,迷信的唐武宗表示昇天後以詩碑隨葬陵墓中。

唐武宗臨終頒佈一道詔書:“《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勒石賞析,後人不可與朕齊福,若有亂臣賊子擅刻詩碑,必遭天譴,萬劫不復!”

傳說並非空穴來風,曾有一通《楓橋夜泊》詩碑是北宋民間私人刻制的,碑刻的作者是翰林院大學士郇國公王珪。王珪刻制詩碑不久,家中連遭變故,其本人後來暴亡。

還有一通《楓橋夜泊》詩碑是明朝才子、書畫家文徵明刻制,詩碑刻製成功不久,文徵明不幸染病而死。

日軍想掉包的《楓橋夜泊》詩碑則為清代學者俞樾的作品,俞樾晚年連遭變故,最疼愛的小女繡孫等子女相繼病逝,俞樾悲痛欲絕,在手書詩碑數十天之後,在無限傷感中離開了人世。

只配帝王欣賞把玩的,小民不可覬覦,蕞爾小國的君主也知道自己沒資格。

松井石根驚駭之餘,上書裕仁,建議取消計劃。裕仁准奏,松井石根最終徹底放棄了盜碑計劃。

順便提一下,前文的死者並非錢榮初,而是他的一位刎頸之交,兩人長相非常相似,此人叫錢達飛。

錢榮初換碑失敗,錢達飛奉勸錢榮初外出避難,而自己則捨生取義,自殺後,以血書引誘松井石根做研究,最終放棄計劃。

錢榮初成為仿刻《楓橋夜泊》詩碑,唯一逃脫死亡魔咒的人,上世紀八十年代離開人世,享年八十四歲。


漢周讀書



張繼出生豪門貴族,1909年,在西安出土的【張繼家譜】中,明確記載了張繼為漢初名臣張良第38代孫。


張繼科考前,為了放鬆心態,曾遊山玩水經過馬嵬坡,此乃楊貴妃香消玉殞處。張繼面對月朗星稀的夜色,感懷而吟 【嘆卿何必生楊家,小橋流水苦算啥?夫妻鋤禾日當午,笑問阿環小解無?奈何伴在君王側,羞脫紅裙誤早朝。誰言天涯多芳草,不見環姐楊柳腰…………】。


張繼寄情明月,依古松而眠。夜半,忽聞嬌笑聲,美女數人近在咫尺,張繼看自己身上添加貴妃裙一件,再看幾位美女,豔絕天下,疑為天上人。一女傳來紅色信籤說,【多情郎,我家娘娘賜信籤一封】。張繼月下觀之,

【情深月下彼岸花,拼去一生嫁李家。馬聲初斷知君來,淡愁正引青絲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誰眠?雲薄霧輕似風散,人靜夜久夢已遠。誰信張郎無聊吟?月冷為你添件衣…………】。


張繼看了信籤,知眼前美女就是美豔天下的貴妃,欲起身相見,侍女遞上玉環一隻說【娘娘增玉環一隻,君高中之日,再圖相見】,說罷一隱而去。張繼手握玉環,呆立良久,天亮依依不捨而去。

張繼心懷奇遇,發憤科考,玉環時刻伴隨身邊,監考官乃大內總管,一眼認出張繼身上玉環乃宮中之物,疑為楊貴妃後人,張繼雖然獨佔鰲頭,科甲第一,還是被降為進士。巧在公主婉玉兒讀了張繼才華橫溢的考題,心裡暗暗喜歡上這個才子。


張繼以狀元之才降為進士,鬱悶不樂,一日去相國寺遊玩,在相國寺留言抒懷,【高牆人隔,恨無紅葉,算來今生無果,難識桃花顏色。怕玉兒初嫁了,張郎霜鬢。嘆 嘆 嘆,折桂夢難,不怨東風無力。客船風歇,獨依畫樓月…………】。

公主婉玉兒恰遊相國寺,看留言,知是才子張繼,玉兒看到張繼玉樹臨風的外表和才情,毫不猶豫地愛上張繼。


張繼和公主有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戀情,在自己的客船裡卿卿我我三個月,兩個人一番生死之戀後,玉兒懷上張繼的孩子,皇室豈容他們如此的愛情,公主以死保護張繼,皇后心疼女兒,才沒有斬殺張繼,讓他去了遠方為官。


張繼心繫公主,一路悲悲慼慼,途徑馬嵬坡,天降霧霾,伸手不見五指,張繼忽被美女簇擁,來到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張繼抬頭,見寶座上一位絕世美女,憶起當年月下相見的貴妃。那一夜,張繼與貴妃享盡人間歡樂,

張繼擁抱著貴妃說【上天如果能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一定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貴妃看到張繼對公主念念不忘,披衣起床說【滾……】。


張繼的心情真是糟透了,每日面對江風,獨飲船頭,寫下【楓橋夜泊】後,仰天痛哭到,【老杜,老李,張繼與你們團聚來了】,說完投入水中。古人凡會寫個打油詩啥的,一般都喜歡投水。張繼在水中浮沉,遠處傳來歌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一壯漢駕舟如飛,船頭站著仙風道骨的老者,撫塵輕揚,張繼從水中飛向小舟,消失在天際。


在唐朝記年裡,並沒有張繼的生卒年,世人根本不知道張繼的結局。張繼祖宗張良,在張繼投水時,身為八仙過海的神仙,豈能看著自己的後人葬身水中。駕舟之人正是張良的弟子項羽,項羽當年自殺時,張良伸出援助之手,把他救到虞姬山,後來張良辭別劉邦,帶著項羽修行為仙。虞姬沒有仙緣,吃了八仙研製的【青春再青春無限美美噠】養顏丹,一直永葆青春。張良掐指一算,張繼和虞姬當有夫妻緣,項羽一心修道,主動辦了離婚。張繼和虞姬結為夫妻,虞姬生下一子,起名果老。張良帶上仙山,親自調教,終於培養出一代仙人,就是後來的張果老,也成了八仙。張繼和虞姬雖然沒有成仙,一直貌如中年,



民國時,張繼曾現身袁府,勸告袁世凱,【不稱帝,為民生】,袁世凱不聽良言,自以為是,終於一路走好。至於之前的八仙張果老,後來被查出學歷和仙籍純屬虛構造假,被取消八仙資格。


白這個顏色


《楓橋夜泊》的詩人張繼,湖北人,生卒年不詳。百科上說其從生到死,就是一個謎。

我們先判定一下出生死。

張繼有個好朋友叫皇甫冉,生卒時間為公元716年~公元769年,756年考中進士第一即狀元,為同時代人。

另外一位好友劉長卿,大致生卒年月為公元709年~789年;755年中進士。曾為張繼之死寫長文痛哭。

還有一位張繼的官場貴人,劉晏(716年-780年),劉晏幼年號稱神童,名噪京師,七歲就被封官。歷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度支使、鑄錢使和鹽鐵使等官職,封彭城縣開國伯。大約762年時,張繼經劉晏推薦,成為徵西府員外郎,終於當上官了。

從以上可以判斷,張繼大約出生於710-720年間,因為他中進士比皇甫冉和劉長卿都早二年,所以很有可能比這二位朋友年齡大,另一方面,張繼中進士後卻銓選不過官,成為待業進士,如果是因為年齡過大,這似乎不是最主要原因,如果說是其治理能力並不突出,或可成為重要理由。所以,出生於710-713年左右是比較可能的。

張繼早死於劉長卿,但張繼死時另一位好朋友皇甫冉並沒有任何動作,很有可能是先一步去世,所以,張繼很有可能死於770-780年間。從張繼參加工作762年,換了三個崗位,前二個崗位按3-4年,後一崗位只有一年,也就是說工作了8-10年,所以,張繼死於771年後是大概率事件。這樣,我們基本知道了張繼的生平。

我們再來看看,張繼寫這首詩的前後。

753年,張繼中進士後,因沒有分配工作,只能在京城待了二年,二年後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張繼只能南遷,估計是投靠當時剛調任無錫的皇甫冉,一直到762年。按照流浪的心理變化,《楓橋夜泊》不會寫於流浪初期,也不會是末期,應該是下半年的開始比較合理。這個時候,最初流浪的憂愁時間過去,安史之亂漸漸看到希望,內心的期望慢慢恢復,所以,估計成詩於760年左右。就是因為這首詩,張繼的才華慢慢在朋友圈展現,於是有了遇到當時的紅人劉晏。

成詩之後。

唐代宗公元762年10月,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後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於江西南昌。這期間,張繼並沒有表現出什麼過人的才華,也就是普通的一名官員,也沒有其它好詩出籠。並且在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後,就去世了。


咕咚學堂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詞反應了唐代詩人張繼途經蘇州姑蘇寒山寺時所創作的一首"羈旅詩",詩的意境深刻!反應了作者家國之憂,羈旅之思。

張繼今湖北襄陽人,唐朝著名詩人、書法家。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榮登進士,由於種鍾原因歸鄉居里,後於公元762年10月,政府軍收復兩京,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徵西府中供美差,從此進入他的人生頂峰之期,也是他棄筆從戒的開始,官至鹽鐵判官,分掌財富於洪州。

張繼的一生壯志凌雲,體恤民情。想民所想,大曆末年,上任僅一年多的張繼病逝於任上,可謂是:

詩人己駕黃鶴去,靜守孤窗楓橋中!






閒情小達人


《楓橋夜泊》與張繼。



1.《楓橋夜泊》的創作背景。

公元755一月,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隊伍迅速將唐朝攪亂成一鍋粥,歌舞昇平的景象一去不復返,盛唐從此加速衰敗,一代王朝陷入戰爭混亂,第二年六月,唐玄宗倉皇逃亡四川,因為當時江南遠離戰火,所以政局還比較安定,因此,不少文人志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躲避戰亂,這其中就包括張繼。躲在江南的水鄉里,人們似乎又回到了大唐盛世的記憶裡,在一個秋天的夜晚,張繼乘著小舟到了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優美的景色,讓張繼心中泛起了淡淡的思鄉憂愁,於是,一首《楓橋夜泊》橫空出世,他哪裡知道,這首詩後流芳百世,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唐朝,他的這首詩並沒有泛起任何漣漪,張繼沒有像白居易一樣,用一首詩換來一生榮華富貴,更沒有一夜爆紅。



2.張繼的人生。

張繼的人生和大多數當時的人一樣,隨波逐流沒有希望,但是吉人自有天相,在不久,張繼遇到了他一生的貴人劉晏,劉晏自幼才華橫溢,號稱神童,早已名噪京師,是大唐著名的經濟學農,歷任吏部尚書、鹽鐵等使,最後被封彭城縣開國伯。動亂以後,王朝生產凋敝,人民流離,財政拮据,劉晏不負眾望,提拔一大批有真才實幹的官員,參與國家建設,重建經濟,救唐王朝於水火,因此也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在劉晏的大力舉薦下,代宗年間,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後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於洪州。努力了一輩子,晚年的張籍終於謀得一官半職,也算遂了心願。雖然張繼為官時間不長,但是一直勵精圖治,兢兢業業的工作,非常可惜的是,張繼在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後,在任上去世,比起他的政績,他的《楓橋夜泊》更讓人熟悉,或許,當年的他,打死也不會相信他的一首詩,會讓他為後人所熟知,甚至成為千古絕唱。



智者說歷史


 窮困潦倒的張繼一生只創下佳作《楓橋夜泊》,原因卻讓人不可思議。張繼作為後唐時期的一位詩人,一輩子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一輩子與科舉掛鉤,卻沒有中進士,最後寫下《楓橋夜泊》一首,留下簡單的介紹。死後再無人認識,匆匆的過完這不幸的一生,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個張繼。

在世期間,無數次參加科舉考試,有無數受打擊落第。最後一次,來到高堂之上,面對面皇上。朝堂上跪著幾個進士。張繼便是其中一人。張繼自然欣喜和緊張,但是在殿堂之上公佈名字之時,卻再無聽到自己名字。處在蒙鼓中,就被數人駕出朝堂,進士之名再無與他有關。

一路中,傷心欲絕,生無可戀,想自殺卻無勇氣。就心想,快來一場事故解決他的生命。對他 來說,這只是想想,到最終也是回到自己的家鄉。作為一個落魄文人,原本家庭條件不錯,因為得罪權貴,家庭中落。窮困潦倒的生活讓張繼暗自發誓,要重振張家威風,張繼也是一心想進入仕途。但是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取進士,但是這次落榜,是他畢生唯一的機會消失了,他失敗了!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迷茫不知所措。生活的壓力讓他煩躁不安,家庭的沒落也讓他傷心失望。祈求上天,抱怨社會。但是誰能管他,高堂之上的皇上和楊貴妃卿卿我我,誰有閒心、時間去打理這樣一個沒落文人。

哭是沒用的,行至蘇州,此時已為夜幕。張繼乘舟渡河,月光閃爍,照耀的他無法入眠。惆悵之餘,他走向船頭,面對此景,他寫下了佳作《楓橋夜泊》。

這時候的大唐已經奸臣當道,風起雲湧,一場場的戰亂正在向大唐王朝揮手,這時候暴亂開始爆發,全國上下掀起戰爭,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了。

這對於沒落的張繼來講是個不錯的機會,他決定投筆從戎,加入軍隊,加入了征討叛軍的隊伍當中。經過不懈努力,平定了不少戰爭,收復了不少的失地。到了論賞行宮之時,張繼也是不出所料地受到了提拔。給了他個鹽鐵判官,對於一個窮了一輩子他來講,讓他去管理錢。對張繼來講,這是測試他的人品,彰顯他的兩袖清風。

好景不長,時任一年之久,張繼死在了自己地職務上。好友前來悼念他,卻驚人地發現連個像樣的棺材都有沒有,看著他的屍體擺在庭院,便召集好友,商討買副棺材,好讓他下葬。但卻不順利的是,籌款不成功,前根本不能籌集的到。

在那時候,像張繼這樣的沒落名人有好多。他們都非常的窮,誰都沒有多餘的錢財去救濟別人,就這樣張繼好歹的被埋在了蘇州。傳言,這些年過了之後,無人去祭拜張繼,史上關於張繼的介紹也是少之又少。關於這個人物,只保留到了那個蕭條的秋葉,只剩下的是一個失落文人的形象。

世上再無張繼,空留淒涼秋夜!


初夏染指憂傷151113280


響徹千古的夜半鐘聲

——張繼和《楓橋夜泊》

一首詩可以成就一個人,沒有《春江花月夜》就沒有張若虛,沒有《題都城南莊》就沒有崔護,同樣,要是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沒有流存下來,我們也不會記住這個名字——張繼。

張繼,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他的生平事蹟已大多不可考證。據記載,他在天寶十二年(753年)的進士。張繼為人清高耿介,在長安求官時就和別人不同,他沒有千方百計地去“干謁”權貴,不去對依靠阿諛逢迎來得到推薦。《唐才子傳》說他:“早振詞名。初來長安,頗矜氣節,有《感懷》詩云:‘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

張繼時刻關心國家命運、百姓疾苦,他看到唐玄宗荒淫誤國,曾寫了一首《華清宮》諷刺他,把他比作了亡國之君陳後主。因為性情,張繼雖然中了進士,但在後面的銓選中落第,沒有得到官職,只能回到家鄉。安史之亂期間,他一直憂心時局。到了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朝廷收復兩京,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在徵西府中供差遣,一度棄筆從戎。大曆年間,他入朝擔任了檢校員外郎,最後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的身份擔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

在古代,鹽鐵官員是肥缺,但張繼清廉正直,從不貪汙受賄,也不搜刮民財,在當地政聲頗好。可惜,他在洪州任上僅一年多就病逝了,朋友劉長卿寫了一首《哭張員外繼》悼念他,其中有兩句是:“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

張繼有詩集《張祠部詩集》流傳後世,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那首《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是作者在安史之亂期間避亂江南時所寫。一個秋日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下。江南水鄉幽美的夜景,吸引了這位懷著愁思的旅客,他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殘月西墜,烏鳥啼鳴,清霜滿天,江面的幾點漁火似乎更加增添幾分清冷與孤寂。這時,寒山寺的鐘聲打破了半夜的寧靜,詩人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不知歸宿的惆悵也就融在這鐘聲裡了。

因為這首詩,楓橋和寒山寺都成了著名的古蹟。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代,這首詩的影響都非常大。

據說,唐武宗非常喜愛這首詩,他曾命令京城第一石匠呂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還說自己昇天之後,要將這塊石碑帶走。於是唐武宗駕崩後,這塊碑作了殉葬品。並且還傳說,武宗在臨死時說:“《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以賞析,後人若擅刻詩碑,必遭天譴!”傳說,北宋大學士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還有清代的詩人俞樾都在刻了這首詩的詩碑後去世。人們稱之為“《楓橋夜泊》詩碑的詛咒”。

當然,這只是傳說,當不得真。上述三人的死亡,都和刻碑沒有關係。倒是到了現代,歷史發生了巧合。1947年,蘇州畫家吳湖帆請國民黨元老張繼也寫刻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現代詩人張繼書寫唐代詩人張繼的詩,在當時被傳為佳話,但張繼寫了《楓橋夜泊》詩碑後,第二天就與世長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