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阳明心学之精髓

阳明心学的精髓在这里

我们知道,隋唐之后,被佛道占据优势和上风的局面终于被打破。这个“打破”就是从北宋周敦颐开始的,其中在雩都巡视之后创作的《爱莲说》就是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

至此,宋明理学开始扬帆起航,名家大儒不断诞生,群星璀璨、光彩夺目。邵雍、张载、程颐、程灏,朱熹、陆九渊、林希逸,元吴澄、许衡,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朱得之,等等。作为中华文明主流文化的正统儒学,在经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之后,充分吸收佛道两家的优秀养分,终于迎来了新儒学春天的勃勃生机。

阳明心学之精髓

(一)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真正分歧

经常让我们困惑的是,自周敦颐之后,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与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总是进行着喋喋不休的争论。这个问题的展开讨论显然超出本文的范围。

然而,不顺道把理学与心学的那些“恩恩怨怨”理清楚,又无法说清楚王阳明的心学。没办法,我就试着通俗地说一说吧。

朱子说,物即理;阳明说,心即理。

啥意思呢?要弄明白两位大师在讲什么,我们得从理学是怎么发端的说起。

周敦颐开辟的理学先河,借鉴佛道的静修、禅悟等合理成分,提出“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念,由此打破了传统儒学不注重对意识领域开发的弊端,第一次以哲学的强大力量开辟探究本源的世界观,让中国人开始拥有了用“终极追问”的哲学思维去认识世界、探究真理的自我意识。

朱子从探究道心与人心出发,提出“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进而进一步提出“精则察乎二者之间而不杂也”。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了,人心通达道心的关键在于“不杂”。所以,自然就有朱子说的“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

朱子的主张实际上非常明白啦,就是告诉你:你的人心是有私欲的,是有缺陷的,是有私心杂念的,你应该给这些“欲望”做减法,去追求和探究公正无私的天理。

那么,阳明先生实际上是认可朱子的观点的。那么差异处在哪呢?

差异出在:从此岸世界的“欲望界”通往彼岸世界的“圣贤界”,这条路该怎么走。

(二)什么叫“心外无物”?

朱子主张通过对外求知、实践的方式得到道理和物理。这个没错。但他没有对“自我”这个认识主体进行过深入探究。王阳明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对作为认识主体的“我”进行了近乎开天辟地式的开发。

这是石破天惊的颠覆性的观念革命。他第一次提出了“心外无物”这样重大的哲学观点,这与西方大哲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近乎一个意思。

王阳明如此大胆地告诉你:你所有的知识、道理,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鸟语花香,不过是你感知到的世界,这个被你感知到的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注意,这个真实的世界是相对于你自己,能够逻辑通恰或者理性通恰的世界。至于你未能或者无法感知到的世界,它在你的感知之外,这就是“心外无物”的意思。

也就是说,如果你自己没有感知到这个东西,他就是“不存在”。比如,你只有自己感知到了“你爱上了这个美女”,你才能知道“爱是什么滋味”。别人是无法替你感知“你爱上了这个美女的”。

至此,王阳明完成了他哲学体系里本体论的问题,他告诉你,世界是什么?世界是你心所感知的世界。

(三)什么叫“知行合一”?

由“心外无物”出发,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可惜,这个概念已经泛滥成灾了,以至于多数人都不知道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有什么高明之处?

实际上,用最为简单朴素的话说,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告诉你“知”与“行”是一回事儿。因为他已经告诉你了,世界只是你自己感知到的世界,你的“行”怎么可能从另外一个“你没感知到的世界”里进行呢?所以,“你的行”只能在“你的知”里进行,这叫做“知行一体”,他们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

但是,由于我们生活在日趋复杂、竞争动荡的社会群体里,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所以你的知、你的念头在每时每刻都是繁杂多样的,然而你的“行”却只能一个接着一个进行。这个时候你的知行实际上是分离的。

不信,你可以做一个实验:闭上眼睛,用一分钟在桌子上用手指画一个半圆。你会发现,你在画这个半圆的一分钟内,你心里头的念想、杂念是非常多的,但是你的行为却只有一个:画半圆。这就说明,你知行分离了。

王阳明告诉你,知行本来是合一的,是一体的,是一回事儿,是须臾不能分离的。但是,人由于意念、杂念或者私心、歹念太多,导致跟你的“行”没有合为一体。

这是人为导致的知行分离。知行合一,不过是让你回归“本来”。

至此,王阳明完成了他哲学体系里认识论的问题。王阳明告诉你,怎么认识这个世界,你才能获得真知真理?要知行合一。

(四)什么叫“四句教”?

既然你的“知”不过是来自于你自己感知到的世界,既然人只有按照“知行合一”的方式才能真正认识万事万物的本真本源,那么,你对世界认知的过程到底是怎么运行的呢?

王阳明提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怎么理解这四句话呢?王阳明实际上是在告诉你,你认知世界的“套路”是这样的:

首先,你的感知是无所谓善与恶的,它不过是一个通道而已。你认识一切人、事、物,总得有一个通道吧,这就是你的感知,也就是你的“心”。

然后,当你用心感知到了某一个事物时,意念就来了。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美女,你的意念就来了,你会多看几眼,你也可能会有向前搭讪的冲动,要个微信啊什么的,对了,你想泡人家,这就是“意之动”嘛。

好了,你要泡人家,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因为你可能被拒绝,也可能被接受,泡到了可能成为你的老婆,也可能成为你的小三,这个时候你就有善恶之分。不过,你可能对“恶”这个东西会选择遮蔽、逃避,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等于二十二,我就是要这个“月亮惹的祸”。

至此,你对这个大街上美女的“认知”结束了。

但是,阳明先生猜到了你小子可能会选择当恶人、干坏事,比如,你明明有老婆,却去泡到手当二奶、小三什么的。所以,他给你上了一个“保险箱”,让你“为善去恶”,还正儿八经地告诉你:小子,听着,这是格物,也就是“致良知”。就是说,你人生的一切起点与根基,必须放在为善去恶这个物之根本道理上来。

这样,王阳明完成了他哲学体系中实践论、方法论,最后终结于伦理道德论。

这样,一个完整的、堂奥的、格局宏大的阳明心学体系就出来了。

这样,当你徜徉在阳明缔造的心学世界里,你就可以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