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沙丘之变中,公子章如果政变成功,赵武灵王的结局会是怎样?

历史小屋


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所以不管是赵惠文王杀掉公子章还是公子章弑君篡位成功,赵武灵王均没有好下场,因为是他自己酿下这个苦果。赵武灵王不论哪个儿子在位,均不得善终有以下几点理由。

1.以私爱而废长立幼。春秋战国时期,君位交接本来就是国之重事,有多少大国强国因为君权传递时发生内乱叛乱而衰败,赵武灵王赵雍因为对吴娃私爱而及其所生幼子赵何,要立赵何为储君,原本应该继位的长子公子章自然心有怨恨,对父王也必然心生嫌隙。

2.别出心裁壮年退位。赵武灵王真是思维超前,想法奇妙,从“胡服骑射”就知道这不是遵循守旧的人,他为了让年幼的继承人赵何不至于在自己死后发生动乱,提前让君位于儿子赵何,自称为“主父”,摄国政,让自己得力亲信大臣肥义去辅佐,此举不能说不好,可就在赵王赵何年龄愈长,群臣效忠,主父赵雍权柄渐失,让依旧身强力壮的赵雍内心不是滋味。

3.分封国土重夺君权。说到赵雍不忍大权旁落,想起废太子章,回想起太子章并无大错,被废掉后也无出格举动,赵雍同情心泛滥,又奇思妙想想让分赵国领土代地给大儿子赵章,立为代王,自己居两王之上。此想法一出得到朝中大臣一致反对,说白了,这就是分裂国土,可惜赵雍被私欲蒙蔽双眼,又被赵章花言巧语欺骗,一意孤行。

4.无力把控惨遭毒手。赵王赵何继位四年,王权逐渐巩固,宗室赵豹、公子成,大臣肥义、李兑等都已经团结在赵王身边,随时准备应对,赵章假意主父领召赵王何到主父宫,意图谋害,这肯定是得到主父默许,为了权势,不近亲情,对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皆可如此,假如赵何入宫被刺,赵章也要面对赵何臣下的围攻,可能武灵王一脉断绝,及时成功,赵章心狠手辣,为了权力可以杀掉自己弟弟,会甘心把王位交换给父亲吗?结局不会太多变化。

综上所述,赵武灵王的后果是自己种种作为酿的的恶果,只能自己承担。





无忧历史


公子章比公子何年长十岁左右,性格强悍,身体健壮,很有可能成为赵国未来的君主,也深受赵武灵王的喜爱。赵武灵王攻伐中山时,曾将统率中军的重任交给公子章,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指挥下,公子章确实取得了赫赫战功。但只因为赵武灵王对吴娃的宠爱,而废掉了公子章。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将赵国军事推向顶峰的君主,不过他干了一件致命的事情,也就是先废除了公子章又立公子何当储君,之后又想立公子章,还想分裂赵国,让公子章自立为王,结果导致了沙丘政变,赵武灵王被饿死在了沙丘宫,这些事情在《史记》立记载的非常详细。

赵武灵王最后想要重新立公子章当储君,不仅仅是出于对于公子章的愧疚,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发现公子何完全不具备一个君主的大局观。

本来赵武灵王是不用被饿死的,但是他在杀了公子章之后,李兑对他说:“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後出者夷”,宫中人悉出。说出这些话之后李兑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随后当着赵武灵王的面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但这样仍然难保自己不会被清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围宫饿死了赵武灵王。但是在动乱之后,原本有一个人比李兑更适合善后,这个人就是肥义,他是保守派、改革派都尊重的人,对赵武灵王是忠心耿耿,但是肥义一死,李兑就教唆公子成叛乱,如果肥义在的话,断然不会出现赵武灵王被饿死的下场,可惜,在之前公子章发动的叛乱中肥义被乱箭射死,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随被杀。其实肥义是完全可以避免被杀,当初李兑就提醒过他一定要小心公子章和田不礼,但因为他忠心赵武灵王,在预料到公子章有可能叛变之后,告诉赵王的护卫将领信期,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先以身当之,无故而王乃入。结果肥义真的替赵武灵王挡了一箭,肥义死后,也就没人敢救赵武灵王了。

当时赵何已经当了四年的赵王了,无论从威信还是实力都已经远超赵章。其实任何一个政权的形成都不会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到了进退时刻那就不是一个人的进退,很可能是生死贵贱的关键点。显然赵国的重臣还是看得非常明白的,他们知道赵武灵王必定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在他为难之际根本没有人会救他。


公元前


我是昨天即历史,我来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沙丘事变中,公子章如果政变成功,赵武灵王的结局会怎么样?在此依据有关史料和历史经验教训做一下个人推测,我认为赵武灵王的结局无非以下三种:一、新王即赵惠文王公子何已死,赵武灵王再登王位。二、让原长子即公子章继承王位,自己仍做主父太上皇。三、与没假设之前一样死于非命。下面我就分别分析一下这三种可能的结局。

一、赵武灵王再登王位。赵武灵王第一位夫人生太子章后不幸去世,后娶一个美女吴娃,得子名何,没几年吴娃病逝,赵武灵王很悲痛,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突然宣布废太子章而传位于幼子何(即赵惠文王)。并让曾经辅佐自己站稳王位的国相肥义扶助赵何。天赋聪敏的赵何在肥义教导下进步很快,势力日益坐大。曾经威震天下,此时尚不满50岁的赵武灵王心中不免有失落感。对废太子章也心怀愧疚,于是公元前295年打算把赵国最北面的代郡分封给公子章,一国之内,两王并列。自己从而做父王驾驭二王势力重掌朝政。从以上分析推测,如果公子章在沙丘政变成功杀掉公子何以后没什么想法,赵武灵王又能掌控住军权,稳住局面,那么只要赵武灵王想再登赵国王位是不难的。这对他来说也是最好的结局了。

二、让政变成功者公子章做赵王,自己仍做与政变前一样的主父太上皇。这个结局从赵武灵王本心来预测,可能性不大,这次沙丘之变的始作俑者就是他,先是违规废太子章而传位于幼儿何,后又欲将赵国一分为二,自己把原本稳定的赵国搞得人心思乱。前一个动作可以理解为想念吴娃而报答她,后又感觉失落,后悔一时冲动。后面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就不单是为了弥补对废太子章的愧疚了,应该有自己的权力欲在里面作祟。所以这第二种让赵武灵王在占棋局优势的情况下再安心让出王位的结局怕是不可能。

三、第三种结局是政变后赵武灵王同样也会死于非命。这种结局在三种假设的结局中可能性最大。想理解这一点就要分析下废太子赵章的性格和实力了。首先,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尚不足50岁,推测公子章此时约20一30岁之间。正值青春年少,敢想敢干的年龄。其次,敢于谋划政变并付诸实施领兵攻击当时法律意义上的国王赵何,可见也是狠人一个。再者,公子何即赵惠文王的支持者赵成、李兑围攻沙丘宫,惧怕赵武灵王秋后算帐,可以说在公子何的默许下困死了赵武灵王。那么假设公子章政变成功,他手下的支持者很大概率也会有这种考虑。支持一个儿子杀掉另一个儿子,事后赵武灵王如果有想法,这些直接功手的政变支持者很难善终。综合以上三点推测,假设公子章政变成功,乘胜拥兵照样围困沙丘宫,赵武灵王在宫延权力争夺中仍会困饿而死。历史上太多的父子间皇权争夺已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我对提问的回答就是这样了,当或不当,权作一乐。





昨天即历史


沙丘之变,是赵武灵王和其子赵惠文王为了夺权而展开的一次宫廷政变。这一次政变之中,公子章被杀,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而赵惠文王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如果反过来,在这一次宫廷政变中,赵惠文王失败,赵武灵王成功了,那么公子章能够如愿登上王位吗?

应该是不能的。沙丘之变,其本质是赵武灵王在退居主父后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赵惠文王束缚,才进行的一次政变。公子章只是赵武灵王夺权的借口罢了。如果真的像我们假设的这样,赵武灵王夺权成功了,那么大概率是赵武灵王继续为王,而公公子章为太子。因为当时的赵武灵王正值壮年。至于公子章最后能不能顺利登上王位,就不得而知了。


小云轩谈史


沙丘政变,导致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饿死在了沙丘宫,《史记》记载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可叹一代雄主沦落到掏鸟窝过活。

这里还是要赵武灵王说句公道话的,他想要废掉已经成为赵王的公子何,不仅仅是出于对于公子章的愧疚,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赵主父外出游方的时候,正值秦楚交战,楚王被迫来到赵国求助结果被公子何赶出去了,赵武灵王通过这件事才想废他的,因为公子何缺乏一个君主的大局观。

话说回来,当时赵武灵王被围了3个月,就算消息在封锁,相比军中流传出赵武灵王被围的消息,但是为何没有一人前往相救呢?按理说,赵武灵王常年带兵,应该在军中有威信,有军权,军权就是控制政权的手段,赵主父确实放弃政权,不像后代太上皇,还在实际控制着军政大全,但是他也许不想杀那个儿子,没做好军事政变的准备,就像李渊和太子被李世民杀掉一样。他自以为稳操胜券,想怎么做都是他能决定的。结果被更狠地杀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赵武灵王已经提前让位了,赵惠文王已经是赵国法理上的君主,这件事的性质就变成了因为赵武灵王已经不是赵国的君主,沙丘宫事件正确的解读应该是赵惠文王的父亲保护企图弑君的叛贼,而赵惠文王当时没有连他一起诛杀原因有二,其一是他的父亲(这杀父弑君的罪名太重),其二地位太高(杀了容易动摇国本),总之从法理上看,没有人敢于在这么敏感的时刻去救赵武灵王。

众臣们也是各怀鬼胎,各谋私利,都期待在新君尚幼时巩固自己家族的地位。有沒有想复制“三家分晋"的人,也难说啊,更何况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一系列军事改革,还有一大批武将反对呢。所以说赵武灵王虽然名义上把持着全国军政,但是没有政权的军权是无水之木。你不当大王了,跟着你混不能让自己职位提升,你觉得手下不会有异心?人们都愿意跟着没当上王的王子混,因为将来可能从龙之功,跟着退休人员有啥前途?


百变魔法师


沙丘之变,公子章如果成功,赵武灵王很大概率还是做他的主父(即太上皇),平平安安地过完余生,而不是被饿死在沙丘宫里。

赵武灵王是三家分晋后,赵国第六位国君。武灵王在位期间,攻灭中山国,北逐林胡、楼烦,扩大赵国的地盘。又行胡服骑射,令赵军的战斗力大增,是战国中期一位有为之君。

可是武灵王犯了一个历代君王都很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立储不慎。

武灵王长子章有勇力,灭中山国时曾为赵军的中军统帅,应该是继承人的很好人选。可是武灵王喜爱妃子吴娃,爱屋及乌,把吴娃的儿子公子何立为王子。公元前299年,武灵王让位于公子何,是为赵惠文王,武灵王退位,自称“主父”,当起了太上皇。

公子章没被立为王子,本身就心中不平。主父又安排“忍杀而骄“的田不礼做公子章的相,这两人凑在一起,动了政变夺权的野心。公元前295年,武灵王偷看群臣朝拜惠文王,看到公子章也向惠文王行礼,感到哥哥屈从于弟弟之下,于心不忍,竟然打算把赵国的北部分出一个代国,立公子章为代王。这件事当然遭到群臣的反对而作罢,但是表现出两点:一是武灵王内心有扶持公子章的意愿,二是公子章知道武灵王会在某种程度上支持自己。于是加快了政变的步伐。

就在当年,公子章趁武灵王和惠文王同游于沙丘,发动叛乱,假传武灵王旨意,叫群臣去沙丘宫觐见。主政大臣肥义先入沙丘宫,被杀。随后公子章的部下高信引兵攻击惠文王。而支持惠文王的公子成率军勤王,击败了公子章的部队,杀田不礼。公子章躲入武灵王居住的沙丘宫。公子成包围了沙丘宫,公子章被迫自杀。公子成担心解除沙丘宫的包围,武灵王会利用其在赵国的威望对自己不利,干脆继续包围沙丘宫,逼出宫中的卫士和侍者,把武灵王一个人困在沙丘宫里三个月之久,活活把武灵王饿死了!这就是沙丘之变。

从政变的过程来看,公子章只攻击了惠文王,没有攻击武灵王,战败后甚至逃到武灵王的宫殿里躲藏,显然是希望武灵王能保护自己,没成想公子成还要狠。这两点细节说明公子章的叛乱,武灵王很可能事先知道,并且不反对公子章叛乱。所以一旦公子章政变成功,肯定不会为难武灵王,继续让他做主父。


caniforget999


结果都差不多,无论是赵国现任国君继续在位,还是公子章逆袭成功,赵武灵王都免不了靠边站的命运!

权力的诱惑是无穷的,而能够执掌一国最高权力更加如此。假如赵武灵王没有主动放弃最高权力,为了摆脱俗务专心对付秦国而甘居幕后去做主父,又怎么会陷自己于死地?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所事无成!故而自古以来对掌权者来说,名位就等同于权力,权力也只有依附于名位才能存在!因此主父的悲剧就是因其在放弃了名正言顺的赵王之位后,却仍然想要左右赵国政治局面,甚至还想要分裂赵国为二,让长子次子分别掌权而造成的。

作为一个父亲,主父当然不希望看到骨肉相残的局面,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采取过于情绪化也不理智的应对之策,并不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应有的抉择。

所以在主父决心分裂赵国之时,便已经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而这种结局并不会随着公子章的逆袭成功,便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试想一下:如果公子章真的统治了赵国,难道就能够容忍主父对其指手划脚吗?


北疆同心侃历史


在王位的诱惑下,公子章上台一样会囚禁赵武灵王,因为赵武灵王当太上皇还在品品干政,典型的退休退休,退而不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