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奥匈帝国现在归哪个国家了?它当初为什么会解体呢?

流浪无罪


奥匈帝国现在归哪个国家了?它当初为什么会解体呢?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分崩离析,其领土在战后分别划归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以及意大利。而其解体的原因则跟民族、政体、经济和战败都有关系。


奥匈帝国为什么选择二元君主制?

其实奥匈帝国解体的根源,可以说在其建立之时就已经种下了。奥匈帝国的政体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特例,因为它实行的是所谓的“二元君主制”,即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名义上奥地利和匈牙利还是一个国家,但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拥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其内部的绝大多数事务都由其自己管辖,虽然在这两个政府之上还存在一个皇帝领导的奥匈中央政府,但这个政府的权限却非常有限,基本只是负责外交和军事等对外事务。

历史上的奥匈帝国

而奥匈帝国之所以采取这样一个奇葩政体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奥匈帝国其实是继承自神圣罗马帝国。是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后,在神罗曾经发挥主导作用的哈布斯堡家族所能控制的剩余领地的集合。在公元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凭借神罗的余荫,还能比较彻底的掌控住奥匈帝国的局势。此外,当时它在整个德意志地区还力压普鲁士,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甚至还能左右意大利的统一进程,在当时堪称中欧霸主。

但在后期普鲁士崛起之后,奥匈帝国在德意志地区渐渐被边缘化。特别是经过公元1866年的普奥战争之后,奥地利战败,被彻底排除在了统一的德意志联邦之外,其国际影响力大幅降低。而在同一时期,意大利也实现了统一,奥地利对意大利的控制力也基本消失,其整体国力出现了明显衰落。

而在奥地利衰落期间,在公元1848年,整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革命事件,作为当时中欧最强国的奥地利帝国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匈牙利民族起义甚至一度迫使奥地利帝国同意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虽然在沙俄的帮助下,奥地利帝国最终成功地稳定住了局势,甚至强化了对匈牙利的专制统治,但因起义而觉醒的匈牙利民族意识却使奥地利帝国继续对其的统治出现了很大动摇。

公元1848年匈牙利民族起义场景

而在奥地利彻底被排除出德意志联邦之后,等于奥地利人和德意志人已经成为了两个族群,因此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奥地利人也失去了其它德意志人作为靠山。而奥地利人在奥地利帝国境内的人口占比连1/4都不到,以这种人口比例去控制民族构成极其复杂的整个奥匈帝国也确实力不从心了。所以在普奥战争结束一年之后,奥地利被迫和匈牙利达成了“折衷方案”,同意恢复匈牙利的传统地位,也就是让匈牙利自治,以换取匈牙利仍然和奥地利维持统一。

奥匈帝国建立之后发生了什么?

但奥地利和匈牙利之间的妥协却忽略了在奥匈帝国境内存在的无数其它民族,特别是广大斯拉夫民族的类似诉求。而且匈牙利人获得了和奥地利人同等的地位则又刺激了这些民族要求同等权利的意愿,因为其实他们虽然单个民族都不大,但加起来人口却超过50%,也就是说他们才是奥匈帝国人口的大多数。

奥匈帝国的划分,红色为奥地利,粉色为匈牙利,蓝色波黑地区为奥匈共管

而匈牙利取得的自治地位也不仅仅局限于匈牙利人,而是包含了对帝国东部大量其它民族的统治权。但匈牙利人将自己的自治权力视为了统治其它民族的权力。因此在奥匈帝国建立之后,匈牙利政府在其境内推行了一系列民族主义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却加深了其境内其它民族受到压迫的感受,更进一步激发了其自己的民族主义。很快同样的情绪也蔓延到了奥地利所统治的区域内,特别是在公元1878年,奥匈帝国从奥斯曼手里夺取了波黑的控制权之后,波黑境内的民族更是表现的非常桀骜不驯,而这种矛盾不断积累,最终才酿成了斐迪南被波黑人刺杀的事件。

在一战期间奥匈帝国经历了什么?

但刺杀事件其实还是少数激进分子的行为,此事发生后,当时在奥匈帝国并没有立即发生大规模的民族起义等事件,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一战,其实奥匈帝国还能找到一个新的王储,并使其帝国继续得到维持。

但在这个刺杀事件发生之前的数十年间,欧洲列强因为各种矛盾(主要是殖民地与资源矛盾,桃花石杂谈其它文章详细介绍过,欢迎查阅)结成了两个相互对立而且敌意越来越的集团,所以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为契机,整个欧洲迅速陷入了一战的旋涡之中。而战争一打响之后,奥匈帝国自身的多个短板迅速暴露了出来。

描绘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德皇威廉二世统帅两国将领的画作


首先是它因为传统封建势力强大,错过了欧洲列强开拓海外殖民地的黄金时期,所以奥匈帝国基本没有海外殖民地,这使它在一开战就陷入了资源短缺的困境。最基本的一点是,虽然奥匈帝国在欧洲列强里还是比较依赖农业的国家,但它竟然没法实现粮食自给。在战前,奥匈帝国的粮食主要从俄罗斯和罗马尼亚进口,但在一战中,这两个国家都成了奥匈帝国的敌国,而且战争还导致奥匈帝国本身的粮食产量进一步降低,其国内迅速发生了饥荒。

到1917年,奥地利境内的小麦产量降到了1913年的一半,黑麦和燕麦产量则降的更多。而这时其二元体制固有的脆弱性也很快突显,拥有自主权的匈牙利也拒绝再向奥地利提供粮食,其国内的粮食除了供应国内需求外,剩余大部分都出售给了同样面临粮食窘境的德国,这使得奥地利境内的饥荒进一步加重。

而在1916年,奥匈帝国长期的君主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去世。他的从侄卡尔一世继承了王位。卡尔一世面对国内不同民族的呼声许诺将进行改革,但其改革却使相对保守的匈牙利政府面临了更多挑战,其国内主张彻底与奥地利切断关系的独立党声势越来越大。而在此时,奥匈境内的其它民族,包括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鲁塞尼亚人和捷克人先后发动叛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也在1918年1月趁势提出了奥匈帝国民族自决的条件,要求奥地利必需接受这个条件才有可能实现停战。

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时的场景


而此时已经四面楚歌的奥地利完全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1918年10月,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先后宣布独立,特兰西瓦尼亚并入罗马尼亚,波黑和克罗地亚等地并入南部斯拉夫民族的联合体。11月3日,奥地利被迫接受协约国提出的条件,并与其签订停火协议,奥匈帝国宣告解体。


桃花石杂谈


先了解一下统治奥地利600余年的哈布斯堡家族,也就是后来的奥匈帝国皇帝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发源于阿尔萨斯(Alsace),后扩张至瑞士,1020年在瑞士北部筑起鹰堡,起名为哈布斯堡。


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而后不断扩张,1282年鲁道夫一世夺取被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占有的奥地利公国。


从此以后奥地利一直在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下,直到一战后。

奥匈帝国内的王国及国家:

内莱塔尼亚[20]:1. 波希米亚,2. 布科维纳,3. 卡林西亚,4. 卡尼鄂拉,5. 达尔马提亚,6. 加利西亚,7. 滨海省份,8. 下奥地利,9. 摩拉维亚,10. 萨尔茨堡,11. 西里西亚,12. 施蒂利亚,13. 提罗尔,14. 上奥地利,15. 福拉尔贝格;外莱塔尼亚[21]:16. 匈牙利王国,17.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帝国直辖省份:18.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19世纪,奥地利帝国的皇帝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就是大家熟知的电影“茜茜公主”的丈夫。在他的统治下,把奥地利帝国转变为了奥匈帝国。


当时奥地利帝国境内的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非常不满(尤其是以匈牙利贵族为代表)。


原因有很多,比如民族间的矛盾,还有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生活在匈牙利地区的马扎尔民族是奥地利帝国的第二大民族,一直都想脱离奥地利独立。


为了防止这么一个强大的地区脱离奥地利独立,在一些政府官员劝告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决定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而势力强大的匈牙利贵族只接受一个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制国家。最终在1867年组成一个共主邦联──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


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力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1889年,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的儿子,也是皇储鲁道夫在梅耶林神秘死亡,于是立三弟的长子弗朗茨·斐迪南为新皇储。


然后伊利莎白皇后(著名的茜茜公主)在日内瓦湖畔被一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以锥子刺死。


1900年,奥匈加入八国联军出兵中国,设立天津奥租界。


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也是唯一一次奥匈帝国建立后吞并他国。但是这也导致了萨拉热窝的暗杀事件。


1914年,约瑟夫皇帝的侄子,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苏菲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遇刺。


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由对塞尔维亚王国宣战,随后欧洲诸大国都加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6年,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去世,终年86岁。弗朗茨·斐迪南的侄儿卡尔即位为奥匈帝国皇帝。

(1914年一战时的奥匈帝国)

1918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展开了整整四年,而战事对同盟国(奥匈帝国,德国等)越来越不利。


虽然在开战后的四年中奥匈帝国的少数民族都还对维也纳的皇帝保持了忠心,但是他们现在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了。


当协约国(英国,法国等)一方漏出了胜利的曙光,奥匈帝国内的不同民族也找到了脱离旧帝国的最佳时机,孱弱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么多不同的民族聚合在一起了。


奥匈帝国的人民也对国家丧失了信心,因为战争使经济发展停滞,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


在这些因素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拥簇者。


1918年10月开始,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随之。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


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最终,奥匈帝国在1918年11月3日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后协约国作为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版图。


奥地利和匈牙利都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推翻,哈布斯堡家族皇室人员被迫流亡海外。


解体后的原奥匈帝国领土被新生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继承。


值得注意的是,肢解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最初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


因为当初不少人认为奥匈帝国的解体,不但无助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反而只会使这个地区的局势更不稳定。这个看法应该是很正确的,后来的历史证明了。


这些国家虽然从奥匈帝国获得了独立,但无论从国际地位、经济状况(除捷克以外)、和军队实力都无法再与之前的奥匈相提并论。


有些国家民族(例如:在波兰的乌克兰人、在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人)的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甚至还不如奥匈帝国存在的时候。


在这些分裂开的小国家中民族主义盛行、为了给本国争取利益也不择手段,结果给以后的东欧和巴尔干地区埋下了很多战争的祸根。直到今天也还是问题。


谢谢观看!请批评和指正。


8881金樽对月


当年的奥匈帝国领土范围大致是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废话,没这两家字还叫奥匈帝国吗?奥匈帝国当年国旗也就是这两家子拼在一起的)

其他还有后来的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及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南布科维纳等地,黑山沿海地区,波兰的西加利西亚地区,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喀尔巴阡罗塞尼亚和北布科维纳等地,意大利的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和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的部分地区和塞尔维亚的伏伊伏丁那地区等等。

这么大的一个奥匈帝国当年在欧洲也是说一不二好吗~

而解体原因简单说就是当年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而奥匈帝国的民族实在是太多了走到大街上大概率可以听到德语,匈牙利语,捷克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波兰语罗塞尼亚语,乌克兰语,罗马尼亚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意大利语。你想想奥匈人打麻将都要会说四国话,累不累。

(看这花花绿绿的奥匈国徽,信息量真大啊)

而一战打到1918年,同盟国颓势越来越明显,而奥匈帝国经济已经在崩溃边缘。尤其是一战的导火索本来就是奥匈吞并波黑之后引发的民族主义运动导致的。再加上美国人当时倡导民族自决,这时候民族独立建国的思想开始萌生。

而哈布斯堡家族已经控制不住这么大一个国家里面的各个民族了。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也宣布独立,到了11月,更多的地方也都纷纷独立。奥匈帝国就这样在四分五裂了


疯狗的轻武


1867年2月奥匈帝国诞生,它就是奥地利和匈牙利的结合体。原来奥地利是老大,可奥地利日渐衰落,奥地利帝国中的匈牙利民族日渐崛起,取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奥地利皇帝为了维持对匈牙利的统治就跟匈牙利的贵族谈判,双方做了让步,奥匈帝国就这样诞生了。

奥匈帝国里头不仅仅只有奥地利、匈牙利,里面还有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但他们没有话语权,只能忍气吞声,这也为日后的奥匈帝国解体埋下伏笔。

1878年,奥匈帝国又添新成员:波斯尼亚及黑塞哥维那交由奥匈帝国管治,但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

此时的奥地利帝国是当时欧洲传统强国,和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被称为欧洲五强。

而且奥匈地跨中欧、东欧、南欧,幅员辽阔,疆土辽阔。其领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跟德国和俄罗斯入围欧洲前三。

奥匈帝国是个多元的国家,光政府就有三个: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高于它们两个政府之上却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

而且这下面的两个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五脏俱全,它们下面设立有自己的议会还选出了自己的首相。

奥匈帝国的皇帝名义上很了不起,但权力有限。

皇帝只能对陆军、海军、和外交方面有一定的权力。

奥地利和匈牙利上面的中央政府是这两个地区上司,他们由来自部长会议。

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等于是三龙治水:三个部长,分别负责内政军事、以及外交。

两个地区的首相,以及里面的一大公和皇帝本人加上两个议会的120人,来审计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预算和议案。

这样的架构导致在行政上,共同政府的部长们只对皇帝负责,而不是议会及人民。

而皇帝则是外交和军事政策的独裁者。

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

军队在指挥权也是各自为政,互为制肘。

尽管军事名义上是中央政府说了算,可是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他们都有对军队人员的决定权。

因此每个地方政府都跟中央政府软抵硬抗,中央政府受他们摆布。

而每个地方政府利用一切资源来扩大权力,增加自己的影响,取得跟中央分庭抗礼的筹码。

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开始为自己上缴的费用跟中央讨价还价。

原先奥地利负担十分之七,匈牙利负担十分之三。

奥地利人觉得吃亏,要匈牙利人多拿点,可匈牙利坚持原来的方案。虽然这次争执不了了之,但大家却因此更离心了。

尽管如此,奥匈帝国时期,它的经济还是欧洲发展最快的,国力也非常雄厚。

奥匈帝国的机械制造和军火工业在欧洲名列前茅,在世界排名前五。

奥匈帝国的战略资源储备量和军队战斗力之强大、在欧洲屈居第二。

奥匈帝国的也发展也领跑欧洲,能源生产以及产量更是在欧洲首屈一指,无人能敌。

除此之外,奥匈帝国的军事技术和军工制造也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前面说到,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又是个多元化的君主国,这就注定了它的松散性,加速了它的离心性。

虽然相比奥匈帝国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来说,境内匈牙利人在君主国内的地位和话语权仅次于奥地利人,但匈牙利却觉得自己最吃亏,独立的呼声喊得最高。

匈牙利这种态度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它让其它少数民族跃跃欲试。

奥匈帝国的成员开始不安分,今天你叛乱,明天他造反,后天我也揭竿而起。

这些风起云涌的起义让奥匈帝国焦头烂额,按倒了葫芦起了瓢,顾此失彼。

这些起义越来越多,直接催生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

1914年6月,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搞军演,竟然把塞尔维亚当成假想敌,这还了得,塞尔维亚这么多年心头积压的怒火喷发出来。

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费迪南大公在萨市大街上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希普直接就干掉了。

这可真是造反了,奥匈帝国立刻大兵压境要碾碎塞尔维亚。

哪里想到一战就此爆发。

以德、奥、意三国组成的"同盟国"向英、法、俄"协约国"开战。

奥军多行不义必自毙,境内被欺压多年的各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奥匈帝国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下。

1918年11月,奥匈帝国的卡尔皇帝正式宣布退位。与此同时,奥地利第一共和国诞生。

可是奥地利代人受过,吞下了战败的苦果。

奥地利从一个世界前列的庞大帝国变成了中欧的一个弹丸小国。

新生的奥地利百废待兴,但没有一个从容建设的环境,因为奥地利与周边国家的边界被封锁,让奥地利衰退的经济雪上加霜。

战胜国和新独立的国家合伙整奥地利,奥地利的产品卖不出去,所需的原料买不进来,经济面临崩溃。内外交困的奥地利走投无路无奈转向德国求援助,正好为希特勒兼并奥地利提供了良机。

1938年3月,德国法西斯出兵占领奥地利,奥地利并入德国版图,直到希特勒灭亡,奥地利才获得新生。


历来现实


1、奥匈帝国于1918年实际解体后,其版图在如今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马其顿、斯洛文尼亚、前南分裂后的国家(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和黑山),除此之外,罗马尼亚、波兰和意大利也占有部分土地。

2、奥匈帝国解体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没有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包含日耳曼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等等。但每一个民族占人口的比重均不超过25%,这些民族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当民族之间矛盾激化时,奥匈帝国往往牺牲小民族的利益来满足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两个强势民族的利益诉求。

二是二元化政治体制没有根本改变政治现代化相对滞后的困境。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失败使得哈布斯堡王朝的声望降到极点,为解决匈牙利民族分立问题,奥皇约瑟夫与匈牙利民族代表谈判并建立奥匈协议,建立起二元体制以解决匈牙利分立问题。二元体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政治危机,但依然相对保守:皇帝保持着半专制的权力,土地贵族势力在国家政权中影响较大,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权力得到满足建立在少数民族压迫之上,斯拉夫人则政治上完全失败,斯拉夫民族运动如火如荼导致政局不稳,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奥匈帝国最终解体的导火索。1914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到1916年,奥匈军队已经完全与德军合并在一起,接受德国的统一指挥。奥匈帝国曾想与英法单独媾和,但德国不同意,还发出只要投降就占领奥匈帝国全境的威胁,此时的奥匈帝国实际上已成为了德国的附庸。变奥地利为 “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类似言论在奥匈帝国流传甚广,斯拉夫民族离分离又近了一步。最终在一战末期,奥匈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纷纷独立。


3、综上,奥匈帝国在一战前夕属于欧洲大国,但其只是徒有其表,政治上的二元体制暂时掩盖了奥匈帝国的民族问题,一旦有了导火索,奥匈帝国解体就会接踵而至,最终版图分裂为今日的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文\\燕山史话

参考文献:《奥匈帝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治理》 高晓川

《19世纪后期奥匈帝国二元体制评析》 张玉芬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奥关系 及奥匈帝国的解体》 梁院平

《旧帝国版图上建立起众多小国 奥匈瓦解让德国独霸中欧》 郭晔旻


燕山史话


奥匈帝国是在1867年由奥地利帝国。如今的奥地利和邻国德国一样是以日耳曼人为主体民族、以德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其实在历史上奥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中世纪的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地理上的概念,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在当时的德意志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而奥地利只是其中之一。奥地利这个名字最早见诸历史记录是在公元996年,是当时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巴本堡王朝统治下的边疆领地。从1278年起哈布斯堡家族取得了对奥地利的统治权,后来哈布斯堡家族还被选举成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过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一头衔更多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因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诸侯国处于实际上的独立状态,哈布斯堡家族能实际控制还是自己赖以起家的奥地利。和历史上其他帝国所不同的是奥地利帝国并不是一个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打出来的帝国,奥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句格言“让别人去打仗;快乐的奥地利人喜欢结婚”。奥地利通过政治联姻的手段建立起了一个囊括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广大地区在内的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20万的庞大帝国。

时光流转到19世纪后半期德意志形成了普鲁士和奥地利双雄争霸的格局:奥地利的优势在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然而奥地利国内民族成分极其复杂并缺乏足够的凝聚力维系,内耗极其严重。普鲁士则抓住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普奥这场战争中普鲁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气和先进的技术:普鲁士在火力、后勤运输以及情报传递等各方面无不优于奥地利,最终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然而正当普军上下打算趁胜追击直入维也纳时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审时度势后坚决阻止了这一行为,因为他知道同样图谋欧陆霸权的法国不会坐视德意志的统一,如果奥地利被彻底击败,也许普鲁士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法国。为了避免法国的干涉,俾斯麦当机立断决定将奥地利从德意志排挤出去,然后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主导的不含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国家。尽管这样做看似是放弃了唾手可得的东西,但俾斯麦就是这样的人——绝不允许所谓的胜利果实干扰到自己的通盘计划。1871年又取得普法战争胜利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由此形成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将奥地利排挤在外的德意志国家。在奥地利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其国内出现了比较尖锐的民族问题:奥地利本来是德意志民族的一个分支,然而通过政治联姻将中欧大量斯拉夫人国家合并到奥地利皇室的统治之下。1859年在撒丁王国发起的意大利统一战争中奥地利被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地区逐出。七年后奥地利又被普鲁士打败,从而被迫放弃对德意志诸邦的领导权。在被排挤出德意志邦联后奥地利转而同境内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达成妥协——奥匈帝国这一二元制帝国由此诞生:奥地利皇帝和总理兼任奥匈帝国皇帝和总理,在军事、财政、外交三大权力的执行上由位于维也纳的帝国政府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构成帝国的两大主体奥地利和匈牙利则保持高度的自治,彼此互不干涉。

由奥地利帝国改组而来的奥匈帝国在国土面积上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人口同样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机械仪器制造业和钢铁军火工业的发达程度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资源总储备量和所能动员的总兵力位居欧洲第四,仅次于俄国、德国和法国;农产品种类和原油产量则超过了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奥匈帝国的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正因为奥匈帝国的领土、人口、农业、工业、军事等各领域的实力使其被视为是与英、法、德、俄并列的欧洲五大列强。截至1913年奥匈帝国的工业产值已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4%,环顾当时世界其他七大列强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比例分别为:美国35.8%、德国15.7%、英国13.6%、法国6.1%、沙俄8.2%、意大利2.4%、日本2.0%,奥匈帝国得以跻身为仅次于美、德、英、法、俄的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奥匈帝国不只是工业产值规模可观,其经济发展速度也是较为耀眼的:从1870年到1913年奥匈帝国人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而同一时期其他欧洲列强的同类数据分别为: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一时间奥匈帝国成为欧洲仅次于德国的又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从1854年到1879年奥地利地区的铁路网延长了7952千米,匈牙利地区的铁路网延长了5839千米。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又新建了25000千米铁路。奥匈帝国拥有62个奥地利步兵团、40个匈牙利步兵团、4个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步兵团、28个战地猎兵营、1个波黑战地猎兵营、4个蒂罗尔猎兵团、42个野战加农炮团、14个野战榴弹炮师、11个乘骑炮兵师、14个重榴弹炮师、11个山地炮兵团、6个要塞炮兵团、10个独立要塞守备炮兵营、41个骑兵团。奥匈帝国还拥有相当数量的海军:1911年6月24日奥匈帝国下水的“联合力量”号无畏舰——这是当时世界海军强国竞相建造的威力巨大的新式战舰。奥匈帝国的同级无畏舰有4艘,都在2年内下水。奥匈帝国在舰船上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防空炮和鱼雷发射管。1859年捷克人阿尔诺在捷克西部城市创建了一个机械工厂,1868年这个工厂被奥地利一个名叫斯柯达的伯爵买去,次年该工厂被命名为斯柯达工厂。除生产民用产品之外这家工厂还大量生产猎枪、机关枪和大炮战车等等,因此成为奥地利最著名的军事工厂之一。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大口径火炮和装甲车辆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斯柯达兵工厂最大的厂房设在捷克西部的工业重镇比尔森和维尔兹姆,一共有十万人为其工作。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之先进被公认为世界之最。

然而这个看似强大的帝国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尖锐的国内民族问题:其实这点早在奥匈帝国诞生之初就表现得极为明显。奥匈帝国的诞生本身就是其前身奥地利帝国民族矛盾发展的产物,尽管随着奥地利帝国改组成为二元制结构的奥匈帝国使匈牙利这个帝国境内第二大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帝国境内还有很多斯拉夫系的民族,他们的人口数量加起来超过了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总和,但却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当时的奥匈帝国日耳曼人占其总人口的23%、匈牙利人占21%、捷克人12%、波兰人占11%、乌克兰人占8%、罗马尼亚人占5%、克罗地亚人占7%、斯洛伐克人占3%、塞尔维亚人占6%、斯洛文尼亚人占3%、意大利人占3%。尖锐复杂的民族问题使看似强大的奥匈帝国不仅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分裂接替的风险。19世纪晚期在奥匈帝国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上希腊、阿尔巴尼亚、黑山、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纷纷摆脱原宗主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而独立。对这一幕奥匈帝国其实是不愿看到的,尤其是其中的塞尔维亚更是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塞尔维亚一直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国家,而这实际上是在鼓励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民族争取独立地位。本来已被国内民族问题搞得焦头烂额而无意继续扩张的奥匈帝国为了在本国境内的南部斯拉夫人聚居区和塞尔维亚之间构建缓冲区而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塞尔维亚将此举视为对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侵略行为,就这样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终于在1914年6月28日这种矛盾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以一声枪响爆发出来——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波在这里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由此引发了奥匈帝国于当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一直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的沙皇俄国立即站在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塞尔维亚一边对奥匈帝国宣战,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则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友对俄宣战,同沙俄订有协约的法国也随即对德宣战,此后比利时、英国、希腊、黑山等国相继卷入战争,战火甚至从欧洲蔓延开来:美国、日本、中国、泰国等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后来人们管这场战争叫做第一次世界大战。

身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的奥匈帝国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颓势尽显:在经过3个月的苦战之后奥匈帝国才攻占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但仅仅一天之后塞军就发动反攻并在随后的科卢巴拉战役中以25万兵力击溃45万奥军,此战奥匈军队的伤亡数目甚至快赶上塞军所出动的兵力总数了。一个小小的塞尔维亚就令奥匈帝国损兵折将,而在与沙俄的东线战场上奥匈军队的表现就更糟了——在与塞尔维亚作战的南线战场上奥匈帝国尽管损兵折将,却好歹也曾一度占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然而在与沙俄的东线战场上他们从未在没得到德军配合的情况下打过一场胜仗,反而在俄军的攻势之下后撤将近100英里,帝国第四大城市利沃夫由此被俄军占领。更为致命的是:在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里奥匈帝国损失了100万人,战前那些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军官和士兵几乎全部阵亡,到战争后期奥匈帝国几乎完全是依靠临时征召的部队在维持局面。到1916年奥匈军队已完全与德军合并在一起,接受柏林的统一指挥。奥匈帝国面对越来越不利的战局曾一度试图向英、法求和,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也并无摧毁这个古老帝国的意图,然而德国也已预感到奥匈帝国极有可能在极短不利的战局下倒向协约国,于是一再向奥匈帝国发出威胁声称:只要奥匈帝国企图与协约国单独媾和,那么就将占领奥匈全境。此时奥匈帝国实际上已沦为德国的附庸,与此同时在日耳曼人聚居的奥地利地区各族大日耳曼民族主义言论甚嚣尘上——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出生于奥地利的希特勒死活不愿加入奥匈军队服役而是选择服役于德军。显然在奥地利甚嚣尘上的这些大日耳曼民主主义言论使奥匈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更加与帝国离心离德。

1916年11月21日已86岁高龄的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在距离自己登基68周年的纪念日到来前11天溘然长逝。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之间缺乏维系统一的纽带,事实上精通国内各民族语言且长寿的皇帝本人成为了维系帝国统一的最后纽带,而随着他的死亡终于导致维系奥匈帝国的最后一条纽带也断裂了。约瑟夫皇帝的独子鲁道夫早在1889年1月30日就已死亡,随后被立为皇储的约瑟夫皇帝的侄子斐迪南大公又在萨拉热窝事件中遇刺身亡,最终十年29岁的约瑟夫皇帝的侄孙卡尔一世继位成为”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国王“,然而这时他已完全无法力挽狂澜了:1917年奥匈帝国征召16万1900年出生的少年入伍,在这次征兵后奥匈帝国剩下的人力资源只有受伤的老兵和释放回的战俘可以上战场了。煤、铁、枪炮、弹药、粮食等物资均出现极度短缺的现象:步枪的月产量从1917年3月的11.3万支一直降到一年后的9000支;马铃薯取代面包成为奥地利人的主食;前线的数万匹战马也因缺乏草料而饿死。1918年6月奥匈军队在总参谋长康拉德指挥下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在经过20天的战斗后意大利人在英法军队的支持下给予奥匈军队毁灭性打击。此时奥匈帝国的死亡已进入倒计时:奥匈帝国鼓起勇气向柏林方面告知自己已无力再战的情况,随后与协约国方面接触,然而奥匈帝国的媾和要求遭到了协约国方面的拒绝,因为后者已向意大利人、捷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纷纷许下独立或领土扩张的诺言,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瓜分奥匈帝国的基础之上。1918年9月协约国军队在马其顿战线发起总攻,11天后作为同盟国成员的保加利亚退出战争,至此奥匈帝国南部门户洞开。奥匈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在外部打击的刺激下进一步发酵,最终处于内外交困中的奥匈帝国走向了崩溃:1918年10月4日奥匈帝国议会的议员宣布所有帝国的民族都享有自决权。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在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后同塞尔维亚合并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并于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1月2日匈牙利也宣布脱离二元制帝国;而作为帝国核心区域的奥地利事实上早在10月21日就已自行成立了“独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国家临时国民议会”,可想而知这样的行为对帝国境内的非德意志民族的离心倾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上述独立建国的地区之外,原属奥匈帝国的蒂罗尔州并入意大利,伏伊伏丁那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并入罗马尼亚,加利西亚并入波兰。奥匈帝国的领土就这样分别归属于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而各国在得到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1918年10月21日作为奥匈帝国核心区域的奥地利成立了独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国家临时国民议会,此后直到1919年9月21日的11个月期间奥地利的正式国名一直是”德意志奥地利“。随着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奥地利成为了一个日耳曼人占据人口绝对多数的国家,同德国合并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起来,然而在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列强出于维持欧洲地缘均势的目的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并。1938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强行合并了奥地利,此后直到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位置的7年间奥地利一直处于德国的统治之下。对二战中的反法西斯同盟国而言:奥地利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奥地利是纳粹德国对外侵略扩张的第一个牺牲品,然而与此同时奥地利又是第三帝国的组成部分。整个战争期间奥地利为纳粹德国贡献了大量兵员、财富,甚至连元首希特勒本人也来自奥地利,以致于有人戏称”奥地利最大的成功就是让全世界以为莫扎特是奥地利人,而希特勒是德国人“。战后对奥地利的处置问题也因此而令同盟国颇为困惑:一方面同盟国方面坚持声称”奥地利作为第一个受希特勒侵略的自由国家应当从德国统治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坚持”必须提醒奥地利因为站在希特勒德国一边参加战争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终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像分区占领德国一样占领了奥地利,但与此同时也宣布1938年希特勒操纵下的德奥合并无效。1955年美、苏、英、法四大占领国在奥地利方面做出成为永久中立国的保证后陆续撤出奥地利,奥地利第二共和国政府成立。重新获得独立的奥地利保住了在并入德国前的疆域,而在德国占领期间从捷克划入奥地利的领土则需予以归还。1989年苏东剧变后奥地利逐渐参与更多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95年加入欧盟,1999年又进一步加入欧元区。

1918年11月2日匈牙利宣布脱离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由于匈牙利在奥匈帝国时期是和奥地利平等的高度自治的主体,因此在战后被战胜的协约国作为战败国予以处置:1920年协约国和匈牙利在巴黎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由此失去了3/4的领土,而这其中最令匈牙利感到心痛的可能要数划入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要知道仅仅只是特兰西瓦尼亚1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就比如今匈牙利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要大,而在当时特兰西瓦尼亚的85万人口中超过3/4是匈牙利的主体民族马扎尔人,这自然令匈牙利人难以接受。从签订《特里亚农条约》起匈牙利人对这一历史“耻辱”一直耿耿于怀,而恢复历史上匈牙利王国版图的“大匈牙利主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这一主义的框架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奥地利的布尔根兰州等都被视为匈牙利领土。1919年到1920年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为争夺特兰西瓦尼亚爆发战争,最终以罗马尼亚打进了布达佩斯告终,匈牙利只得默认了特兰西瓦尼亚归属于罗马尼亚的既成事实。然而纳粹德国在欧洲的崛起使匈牙利重新看到了恢复“大匈牙利”的希望,于是积极向纳粹德国靠拢,试图利用德国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大匈牙利”目标。1940年6月罗马尼亚在苏联的压力下被迫割让比萨拉比亚,布达佩斯方面见罗马尼亚对苏联让步,于是也向罗马尼亚提出修正边界的要求,然而却被罗马尼亚方面拒绝。与此同时匈牙利向德国和意大利表示:如果德、意两国无法用和平手段满足匈牙利的领土诉求,那么匈牙利就只好自己动手了——言下之意就是:匈牙利将重新考虑是否加入以德、意为首的轴心国阵营。8月24日匈牙利征召预备役士兵,实施总动员,作为回应罗马尼亚方面也进行了动员。这时希特勒试图将匈、罗两国纳入自己的反苏体系,自然不能容忍两个小弟的互掐,于是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两国外长很快被希特勒告知:于8月29日前往维也纳听候处置。8月30日在德国主导下出炉的仲裁结果是:将2/5的特兰西瓦尼亚划归匈牙利,这为匈牙利带来了43104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大约258万人口(其中包括大约100万罗马尼亚族裔)。1944年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同年8月2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发动反法西斯武装起义,推翻了亲德的安东内斯库政权,至此罗马尼亚摇身一变由轴心国阵营转入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这时的匈牙利则随着轴心国的频频失利不仅丧失了扩张得来的土地,连首都布达佩斯也沦为战场。然而当匈牙利人发现:自己正面的敌人正是世仇罗马尼亚人竟表现得斗志昂扬,以致于苏军最后只好把罗马尼亚人撤下战场。二战结束后匈牙利的版图退回到维亚纳仲裁之前,匈牙利不得不再次接受这一客观现实。虽然在领土问题上已经无能为力,但匈牙利对周边国家的马扎尔少数民族的权利仍然十分关注并允许他们申请匈牙利国籍,而罗马尼亚却在1965年撤销了一度设立过的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族自治区并大举向特兰西瓦尼亚移民以改变当地的民族成分。根据200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该地区人口共有7221733人,其中罗马尼亚人已占据占多数,而马扎尔人在包括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在内的整个罗马尼亚境内共有1415718人。

1918年10月28日波西米亚地区宣布从奥匈帝国独立并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波西米亚是中欧地区工业革命开展最早、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奥匈帝国享誉世界的斯柯达兵工厂就位于波西米亚境内。独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继承了奥匈帝国成熟的工业体系,得以与美、英、苏、德、法、日、意等国并列为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一。捷克斯洛伐克拥有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除了能够制造出性能出色的机枪和火炮,还可以生产飞机和坦克,甚至连军舰上的火炮都可以制造出来,强大的工业化水平已超过了当时的意大利。二战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军火产量甚至超过了英法的总和。以武器装备为代表的捷克工业品不仅自用而且大量出口到国外:捷克式轻机枪和斯柯达火炮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出口的拳头产品。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依靠其强大的军工制造水平打造出了拥有百万精良装备部队,还在边境地区修建了号称"小马奇诺"防线的防御设施。独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并没形成像奥地利、匈牙利一样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的国家——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结构情况如下:捷克人占总人口的51%、日耳曼人占22%、斯洛伐克人占16%、马扎尔人占5%等等。尽管这个国家的国名叫做捷克斯洛伐克,然而实际上这个国家的第二大民族并非斯洛伐克族而是日耳曼族。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日耳曼人主要聚居在苏台德地区。1938年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吞并了面积2.8万平方公里的苏台德地区,次年3月纳粹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进驻整个苏台德地区,随即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3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他们被强迫步行56公里前往奥地利,然而当他们抵达奥地利时却被占领奥地利东部地区的苏军禁止国境并要求他们原路返回。在这一过程中当然会有一部分体力不支的老弱病残因饥饿、疾病而死亡——根据捷克官方的统计数据:在二战后针对日耳曼人的强制种族迁徙过程中约有2.4万人死亡、6.2万人失踪。二战的强制种族迁徙彻底改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人口结构——本来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民族的日耳曼族在捷克斯洛伐克变成了一个在总人口比例中微乎其微的少数民族。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之一。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曾爆发要求摆脱僵化体制、追求自由民主的布拉格之春运动。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局发生剧变。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国家。

从奥匈帝国取得加利西亚的波兰希望恢复自己在历史上的最大版图,于是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提出归还历史上曾属于波兰的领土,然而苏俄方面则认为这些地区早已是俄罗斯领土的一部分。双方争执不下并最终诉诸战争: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向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发起进攻并趁苏俄国内混乱之际一度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广大地区;然而苏俄红军在国内局势相对缓和后对波军发起反攻并成功将波军驱逐出国土,随即苏俄红军一路攻入波兰首都华沙城下,然而在这里苏俄红军遭遇了惨败。战后双方都声称自己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波兰人声称自己成功保卫了国家;而苏俄方面则声称波兰向东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行动被击退。其实当战争结束时双方都一无所获——双方的战线回到了战争爆发前,充其量算是打了个平手。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苏联方面则出于自身国防安全的考虑试图将波兰作为自己的战略屏障,于是1940年9月17日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攻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苏、德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瓜分了波兰。1940年4月至5月间苏联将被自己俘虏的2万余名波兰军队、知识分子和政界人士秘密处决于卡廷森林。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和美、英达成协议:苏波边境以寇松线为界,使苏联得以收回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9.4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与此同时波兰则从战败国德国获得领土补偿。总体而言: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损失了20%的领土。二战后波兰成为了亲苏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但苏联在处理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长期推行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使波兰民间始终潜伏着对对俄罗斯的敌意。1989年12月29日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波兰人民共和国国名为波兰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此后波兰政治上奉行西式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波兰第三共和国宣称:自己继承的不是1945年之后的波兰人民共和国政权,而是继承的二战中被苏联和德国联手灭亡的伦敦流亡政府的法统。1990年12月在华沙皇宫举行的新任波兰总统就职仪式上伦敦流亡政府总统将波兰第一共和国国旗、宪法原件和总统印信交给了新当选的波兰总统瓦文萨。

作为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当事方的塞尔维亚在一战结束后从奥匈帝国得到了伏伊伏丁那,后来又与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国组成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该王国正式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南斯拉夫王国并将南斯拉夫肢解:匈牙利与保加利亚作为纳粹德国的仆从国得以占领南斯拉夫部分边陲地区,克罗地亚则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米兰·内迪奇将军成立的“救国政府”统治着塞尔维亚余下的领土。这时约瑟普·布罗兹·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共产党成为了抵抗纳粹德国的领导力量。铁托将南共领导的游击队正式改编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并展开对德军的战略反攻,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连续取得7次对德军的重大战役胜利,成为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几乎唯一靠自己的力量打败纳粹德国的国家。正由于南斯拉夫是在铁托的领导下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赢得独立解放的,所以南斯拉夫成为了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自主性最强的国家——从一开始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就坚决抵制苏联要求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体制的要求,始终坚持维持南斯拉夫的独立自主地位。南斯拉夫成为战后唯一没加入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之下南斯拉夫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并号召广大的中小国家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尽管和同一时期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南斯拉夫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但在同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南斯拉夫绝对算得上出类拔萃:西方的文学、电影都被允许传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过600万游客进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国有36%的人民拥有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所有7岁到15岁的儿童都可以免费受到8年义务教育。相对较大的国家体量、较为发达的经济生活水平、不俗的军事实力以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南斯拉夫享有”巴尔干之虎“的称谓。然而在南斯拉夫的发展过程中也潜伏着危机:南斯拉夫的地区贫富分化问题一直非常严重——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与邻国奥地利、意大利经济水平相近,而马其顿、科索沃则是欧洲最贫穷的地区之一。过大的贫富差距同南斯拉夫内部各族系之间原本存在的矛盾综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各加盟共和国对中央的离心倾向——生活水平最高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就一直对贝尔格莱德的中央政府从他们手中收取重税支援马其顿、科索沃等地的行为甚为不满。1980年铁托逝世后南共内部一时间缺乏一个足以替代的强势政治人物,各地区的分离势力日渐抬头。随着苏东剧变后北约和欧盟的大举东扩,西方国家已将肢解南斯拉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他们不愿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国家成为巴尔干的区域霸主。1991年-1992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彻底解体,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议会两院分别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简称塞黑)。2006年6月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正式分裂为塞尔维亚、黑山两个国家,至此了南斯拉夫联盟完全解体。

从奥匈帝国取得蒂罗尔州的意大利和同样在奥匈帝国解体中获益的南斯拉夫很快就发生了领土争端,直到1920年双方才就国界问题达成协议:意大利由此获得了伊斯特里亚半岛,但这样一来就使大约40万斯拉夫人被划入意大利一侧。1922年10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领袖墨索里尼夺取政权。1936年10月意大利与德国结成柏林-罗马轴心。二战末期南斯拉夫游击队越过1920年确立的意南国界线与德、意军队作战,到战争结束时的1945年5月南斯拉夫游击队已成功在的里雅斯特与英联邦的新西兰军队会师。战后铁托决心将南斯拉夫的国界扩张到整个伊斯特里亚半岛——这意味着新的意南国界线将远远深入1914年的意大利旧国界线,从而将50万意大利人划在南斯拉夫境内。伊斯特里亚半岛的首府的里雅斯特是中欧通往地中海的最近入海口,也是亚得里亚海最好的深水良港。此外伊斯特里亚半岛还提供了意大利1/3的煤炭和一半的铝矾土矿。伊斯特里亚半岛上斯拉夫人和意大利人的分部情况大致是这样的:斯拉夫人的分布区一直延伸到首府的里雅斯特城门,城镇则仍保留着意大利特色,城镇中的25万居民中有20.2万是意大利人。最终意南边界问题被提交盟国外长会议解决:大部分伊斯特里亚半岛划给南斯拉夫,但的里雅斯特将成为盟国共管的自由区。1954年南斯拉夫和意大利瓜分了这个自由区。二战后意大利本就相对脆弱的工业基础几乎被摧毁殆尽。意大利作为二战战败国同德国、日本一样进行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意大利的战后重建工作获得了来自马歇尔计划提供的巨大外部支持,这为意大利的战后经济复兴注入了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支持。意大利的重建工作是从住宅建设项目开始的:在二战中意大利的商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损毁严重,因此战后迫切需要解决那些无家可归、衣食无着的流浪者的生计问题,一时间意大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工程。意大利战后经济的复兴在一开始主要就是依赖于以建筑业为核心的支柱产业,而随着建筑业的日益发展又带动了家具和日用产品等制造业的发展,意大利经济开始向良性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意大利政府积极推行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通过降低成本和工资以确保其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意大利已基本完成重建工作,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回正轨。随着人民生活的重回正轨之后以服装设计为代表的产业也开始日益兴旺起来,米兰正是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与巴黎齐名的世界时尚之都。在战后重建时期意大利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度达到过战前的3倍,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速排名上仅次于同时期的日本和西德,意大利的战后经济复兴也因此被誉为亚平宁奇迹,与德国的莱茵河奇迹、日本战后经济奇迹、韩国的汉江奇迹等一同构成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者。1957年意大利同法国、西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六大创始成员国。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奥匈帝国版图

奥匈帝国,国名全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王冠领地”,足有28字之多。在一战前,奥匈帝国是名副其实的欧洲强国,其国土面积、人口数量都足以挤进欧洲前三甲,农作物种类、原油产量位居欧洲之冠,而帝国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更是遥遥领先,霸踞着世界第一的地位。如此强大的实力也是奥匈帝国参加一战的重要原因。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外出视察

公元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人刺杀,第一次大战的序幕由此掀开。一战前,德国、俄国及奥匈帝国曾秘密签订三国协定,但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德俄两国就巴尔半岛问题争执不下,三国盟约随即破灭。俾斯麦率先下手,联合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结成新的同盟三国。

▲“铁血宰相”俾斯麦

战争刚开始时,德国负责牵制英、法、俄等协约国兵力,奥匈帝国则负责进攻觊觎已久的塞尔维亚。这时胜利的曙光还在同盟国上空,不久后,原属于同盟国战线的意大利出于利益加入协定国,随即对奥发动多次攻击,胜利天平逐渐倾斜。

▲一战时期士兵旧照

之后,英法联军使用坦克并在飞机的协助下发动突袭,取得了一些战果。德国随即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但这一举动将中立的美国推向协约国,许多中立的拉美国家遂加入协约国,同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并派遣20多万华工前往欧洲。胜利曙光逐渐来到协约国上空。

▲一战时期奥匈帝国军服

1918年10月,德奥两军全线溃退,隐藏在水面下的矛盾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奥匈帝国皇帝决定抛弃盟友,向协约国达成停火协定,却不知一战结束之时竟是奥匈帝国解体之日。由于长期战事低迷及国内经济停滞,帝国早已无法将众多的民族联合起来,丧失信心的帝国摇摇欲坠并在停战时达到极致。

▲如今的布达佩斯

《圣日耳曼条约》签订以后,奥匈帝国被整个肢解,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等十个国家,而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前奥匈帝国的领土。自此,强大的奥匈帝国退出来历史舞台。


趣观历史


了解奥匈帝国的历史是因为一个游戏《欧陆风云》在欧陆风云这游戏中版图变化最大的就是奥匈帝国。

这个帝国简而言之就是欧洲奇葩。

一个奇葩的国家。

一个奇葩的家族

显示出的是一中奇葩的政治制度。

这个奇葩的国家,所有土地都是嫁妆,这个奇葩的家族,用自己的女人和男人连接成纽带变成欧洲最大国之一,这个奇葩的制度,就是真正的封建制度!

这三个奇葩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奇葩的奥匈帝国!

与其说他是一个帝国,不如说他是一个以帝国名义存在的,联合国家,而所有被联合的国家,毫无意外都是家族的亲戚。

这个家族就是欧洲中世纪开始到近现代最牛逼的欧洲贵族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是个传奇,他们的历史源于曾经统一欧洲萨克森王朝国王奥托大帝。这奥托大帝因为统一欧洲,还有对教廷的特殊贡献,被罗马教皇加冕成皇帝,也因此他有着继承自罗马帝国的高贵血统,虽然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是中世纪欧洲教皇最大, 于是他们就最大。

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奥托大帝及其后裔就成立了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寓意是比罗马更高级,不知道当时还存在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如何想。

哈布斯堡家族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后裔,不过他们不是皇帝家族,而是选帝候家族。

这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英语:Elector)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个词被用于指代那些拥有选举“罗马人的皇帝”权利的诸侯。

其实就是一个弱智政策,人为的加深了德意志为首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也是德意志有无数邦国的根源,可是在这样奇葩制度下,哈布斯堡家族反而风生水起。

选帝候制开始施行后,发源于现法国阿尔萨斯(Alsace)的哈布斯堡家族,一步一步扩展自己的脚印,通过无数联姻,将自己的家族变成了欧洲第一家族。

在他们无数次王室联姻之后,无数国家被哈布斯堡家族名义上合并,最后就成了了所谓的奥匈帝国!

那么有多少国家是原来奥匈帝国的领土,这真不少,一长串!

在一战开始前,奥匈帝国行政区划如下!

波希米亚,布科维纳,卡林西亚,卡尼鄂拉,达尔马提亚,加利西亚,滨海省份,下奥地利,摩拉维亚,萨尔茨堡,西里西亚,施蒂利亚,提罗尔,上奥地利,福拉尔贝格,外莱塔尼亚,匈牙利王国,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帝国直辖省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这地名看着有点绕对吧,我们换成现代国家概念在看一次就会比较清楚!

奥匈帝国包括现在欧洲国家如下:

奥匈帝国一战后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波兰,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分裂成了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科索沃,伏伊伏丁那,斯洛文尼亚。

也就是说,原本属于奥匈帝国的土地上出现了:14个国家和地区,还大多数集中于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地区,加上并入法国意大利的地区,一个强大的帝国四分五裂看着让人唏嘘啊!

那么强大的奥匈帝国为何会四分五裂,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

作为统治家族的哈布斯堡家族,是基于封建宗法制才成功的,而在新时代民族主义开始盛行之后,封建宗法制已经成了明日黄花,如何能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求?

于是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不断,基于联姻纽带下的脆弱联合体,如何能承受新时代的冲击。

特别是在一战之后被彻底清算的局面下,欧洲所有列强都看不惯这个以女人嫁妆为国家组成的国家,那么他的悲剧结局就此注定。

唯一留给世界值得铭记的不过是这个家族的荣光而已,这个荣光的注脚也很有意思“欧洲祖母”。现在这个家族依然存在,依然是贵族只是国家和他们已经无关了。


阿斗不傻


奥匈帝国是一个二元制帝家,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主要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要说奥匈帝国,我们要先提一下统治奥地利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是坐落在瑞士北部的一个城堡,这座城堡的领主被称为哈布斯堡伯爵,在公元13世纪初哈布斯堡家族开始向外扩张,并建立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世纪到近代哈布斯堡家族曾今担任过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的统治者。

不同于其他的封建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在近代也随着时代发展,开始对自身进行一些变革来适应时代的变化,奥地利帝国的境内有多个民族,在长久以来的历史中,这些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19世纪中叶,民族主义的抬头,也使得奥地利帝国一些边缘化的民族开始寻找摆脱帝国控制的机会,甚至由此还爆发了一些小规模的民族运动,虽然最后都被奥地利帝国镇压下去了,但是这也引起了奥地利的重视,统治者意识到,奥地利帝国必须开始从封建帝国逐渐向民主国家转变。

在当时形成民主国家的国际环境还不成熟,但是之后爆发的意大利独立战争,普奥战争,俄国支持匈牙利对奥地利发动革命,都削弱或直接冲击着奥地利政府的统治,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被迫和匈牙利贵族谈判,也就是在谈判的过程中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找到了解决双方冲突的方法,就是将两个国家组成联盟,双方是平等的关系,虽然当时罗马尼亚人,捷克人等,他们也希望像匈牙利人有权参与国政,组成多元政府,但是这个提案最终被拒绝了,奥匈帝国组建为二元帝国。

奥匈帝国只存活了51年就因为一战而解体了,这就算在人类的寿命里也算是短命的,由于存在时间短,可能很多人就误以为这个国家实力不怎么样,但是奥匈帝国在当时可是世界八大列强之一,面积在欧洲屈居第二,奥匈帝国的农业产量,原油产量,资源储备量均位居世界前三,并且还有可以和德国聘美的基础工业和军械工业实力,在一战爆发前人口约有五千两百万,奥匈帝国的实力不容小嘘。

在长达四年的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奥匈帝国作为战败国,也是下场最惨的一个,在殖民时期占领吞并的非德语区被协约国全部剥夺瓜分,这片区域的民族互相之间也存在各种矛盾,有一部分早对奥匈帝国十分不满,之前威慑于奥匈帝国的实力强大难以独立,奥匈帝国战败后也借此机会独立建国,成为了后来的匈牙利,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南斯拉夫解体后曾经的奥匈帝国区域又建立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两个共和国,奥匈帝国还有一部分国土被并入了意大利,波兰,奥地利帝国由此衰落,在二战期间又成了德国的帮凶,二战战败后,奥地利在1955年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


玄坤文史


奥匈帝国在一战之后解体,原领土之上成立了四个国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当然啦,这四国并非全是新建立的,奥地利和匈牙利本来就是主体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原只是地区,奥匈帝国解体后才成立的。

还有一些领土被意大利、罗马尼亚、波兰和南斯拉夫各自占领。顺便说一句,南斯拉夫现在已经解体了。

奥匈帝国原是庞然大物,是欧洲五大强国之一,国土面积在欧洲排在第三位。为什么解体呢?很简单,因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还打败了,所以被强行肢解。

整件事儿说来话长,而且有一个人是绕不开的,那就是绝代佳人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出生于巴伐利亚王室,16岁时嫁给了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他们的爱情很浪漫,婚姻却是件现实的事情,两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茜茜公主受不了古板的宫廷生活,经常去匈牙利旅行,与匈牙利建立了较为深厚的感情。

当时奥地利综合实力比较强,动不动就要干涉匈牙利的内政,可想而知匈牙利当权者是很厌恶奥地利人的,但茜茜公主美丽优雅,被称为“欧洲最美皇后”,深得匈牙利人的喜欢。

奥地利皇帝弗兰茨很有政治头脑,当他发现隔壁的普鲁士王国越来越强大时,感受到了一种威胁,于是想要找个同盟共同对抗。他想到的就是匈牙利,但也知道匈牙利人讨厌自己,于是通过茜茜进行了一系列沟通谈判,最终合并为奥匈帝国。

这是茜茜公主最大的政治贡献。之后她继续着自己不快乐的生活,于1898年遇刺身亡。

弗兰茨和茜茜公主本来有个儿子,但他为情自杀了。弗兰茨只好找了侄子为继承人,也就是斐迪南大公,他在萨拉热窝被刺身亡,刺客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于是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以奥匈帝国当时的实力,打个塞尔维亚不在话下,可这塞尔维亚是有大哥罩着的,这个大哥就是俄罗斯。你要打我小弟?那是不给我面子啊,来啊,谁怕谁啊!

俄国参加,德国立刻也参战了,站的是奥匈帝国这一边。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德国不就是普鲁士王国吗?之前弗兰茨不是还想要防备它吗?只能说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对立与利益,一切得看时势。

现在我们所说的德意志,通常就是指德国,但在最开始的时候,“德意志”指的是地域概念,在这地域范围内奥地利和普鲁士是最强的两个国家,所以总想着吞并对方。

但两个国家离得太近了,一个遇到威胁的时候,其实另一个也就遇到了,“共抗外敌”是比较明智的作法。

等到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相关区域之后,才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从此“德意志”才代表了德国。

德国参战后,法国也立刻加入。德意志帝国还在是普鲁士王国的时候,两国就打得不要不要的,而且法国打不过德国。看到有别人打德国了,自然赶紧掺一脚。

之后英国、美国加入俄国一方,称为“协约国”, 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加入奥德一方,称为“同盟国”。

至于意大利,位于奥匈帝国的南部,两国偶有领土纠纷。它和德国的关系可不是从二战才有的,一战之前就比较好了。

而且它也和德国有一样的担心,怕奥匈被打下后自己也被打,于是和德、奥签定了“三国同盟”!

对于意的德性,估计奥和德也是很了解的,虽说签了合约,不想遵守的时候你也没办法。为了拉拢它,让它不至于在背后插刀,德劝说奥在领土问题上做出了很大让步,当时意大利表示“哥们儿很讲义气嘛,放心吧,我就跟着你们干了!”

然后,等要到了足够的好处,又看到奥德屡打败仗之后,它偷偷和对头谈好了条件,签署了条约加入了原对手一方。

。。。。。。意大利,是个神奇的国度,看看它在一战中的模样,二战中会有如此表现也就不奇怪了。它就是个墙头草,哪边风大哪边倒。

一战的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奥和德输了,奥匈帝国被解体,德国帝制灭亡,皇帝退位,次年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总之,表面上看来,好像奥匈帝国为斐迪南大公复仇才引起了世界大战,其实他没这么重要的。打战,是因为当时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各国社会矛盾、经济矛盾都达到临界点了,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这一切。

最后,有个小知识,以上这些国家,基本都是从古罗马神圣帝国中分裂出来的,不说同一个老祖宗,往前几百上千年,他们是一家。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