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卷尾撇:“二王”如何变新汉隶古法?

我们如果并置汉《乙瑛碑》、东晋《爨宝子碑》、东晋王羲之《孔侍中帖》、唐李邕《麓山寺碑》的四个“九”字,聚焦于四个首笔撇画的内在一致性——触底左转后出尾不轻反重,悠长肥厚地卷起(图15—1至图15—4)。

卷尾撇:“二王”如何变新汉隶古法?

图15—1 东汉《乙瑛碑》“九”字

卷尾撇:“二王”如何变新汉隶古法?

图15—2 东晋《爨宝子碑》“九”字

卷尾撇:“二王”如何变新汉隶古法?

图15—3 东晋王羲之《孔侍中帖》“九”字

卷尾撇:“二王”如何变新汉隶古法?

图15—4 唐李邕《麓山寺碑》“九”字

严格说来,第一个字例中的首笔实为左摆,后三个字例的“卷尾撇”作为这种汉隶古法的真行变体,逆反于“撇”的重起轻出惯例,以复古生新奇。

“小王”的“卷尾撇”化质为妍,最能见出东晋士人挥麈谈玄的潇洒风度。

卷尾撇:“二王”如何变新汉隶古法?

图15—5 东晋王献之《廿九日帖》“奉”字

《廿九日帖》“奉”字(图15—5)的“卷尾撇”,卷尾之际肥而能捷,有着如松鼠尾般的柔软质地和慵懒意致。

卷尾撇:“二王”如何变新汉隶古法?

图15—6 东晋王献之《不审阿姨帖》“不”字

《不审阿姨帖》“不”字(图15—6)的“卷尾撇”风云卷舒,洪波涌起。

卷尾撇:“二王”如何变新汉隶古法?

图15—6 东晋王献之《八月十九日帖》“丸”字

《八月十九日帖》“丸”字(图15—7)的“卷尾撇”则是含蓄内敛,点到即止,大尾小尾,长卷短卷,势出天然,无不如意。

- end -

总监丨冯错

主编 | 凌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