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怎么反驳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韩国这种观点?

莫吾知兮1


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日本,明文化在南朝鲜(韩国)。

我不赞同,类似上述观点。



日本、越南、南朝鲜等国,有唐、宋、明的建筑和史实文献等,不代表有唐、宋、明文化在他们那里。他们有的只是文化影子,而没有文化的实质与核心。文化的实质与核心在于人(本民族的)、情感和价值。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唐、宋、明文化是我们祖辈结合当时的实际,所创造的。而日本、越南、南朝鲜等国,他们是被动地接受和研究这些文化,不能体会文化的实质与核心。举一个例子,日本史学界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华。(ps:宋蒙崖山海战,南宋败亡。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日本人为何这样认为呢?南宋灭亡后,标志着中原人被蒙古人征服,中原整体被并入蒙古帝国版图,古典华夏文明的衰败。我不认同日本人的这种论调。宋朝先天不足(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后天畸形(崇文抑武)。宋朝自从建国以来,除了统一南北的开国战绩,其他的都是一把辛酸泪和一段屈辱史。宋朝统治者施行崇文抑武的策略之下是国家丧失血性。种下的恶果,就会尝到滋味。不能以为宋朝的灭亡,就说明一种文化消失。蒙古人占据中原,各地一直起义不断,最终不到百年就被赶“回家”了。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文化未断,血性尚在,懂得知耻而后勇,奋勇抗争。



第二个例子,郑和下西洋,出访亚非等多国。外国人研究这段历史,他们可能关注的是航行经过、路程和结果等。拔高一个层次来说,他们会想明朝强大的水师下西洋,怎么不去进行殖民掠夺和获取利益呢?而我们更多地思考的是明朝廷为何派遣郑和下西洋和下西洋的目的。



通过两个例子可证,日本、越南、南朝鲜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我们的文化。他们只能得到我们文化中的些许精华或皮毛,难以获取精髓。症结在于他们研究和学习我们的文化只是当作一个“工具”,来服务他们的生活。所以,可能存在他们偏爱一种文化或一段情结,对所偏爱的就研究得稍微透彻。而我们是我们文化的传承者和参与者(经历者),对我们整体文化理解得更深刻。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你每天都在用有一种东西,但就是表达不出来。

中华文化虽然历经沧桑,譬如五胡乱华等,但文化烙印在每个人的血肉中。特殊年代,破四旧等对传统文化毁灭较大。其实,精通历史的人,都知道历朝历代或许都有类似措施。



既然往事不能改变,那么我们就开创未来。纵览历朝,经历文化的危机后,往往伴随着文化复兴。犯了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错在哪里和改正错误。文化的复兴,需要每个人贡献力量,如高校学生兴起穿汉服活动,政府重视保护传统戏曲、手工艺等等。

与其坐而“联想”,不如奋起“华为”;与其在抱怨这不好那没有,不如思考做什么怎么做;与其在键盘上指点江山,不如在实践中砥砺前行。


北辰说


反不反驳,须用事实说话。

说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韩国。他都是学习、并掌握了中华文化。用现在的日、越、韩文化,与现实的中国人自己传承了祖先的文化有多少相比较?一目了然!

看看今时之韩、越、日,真让我们这些正宗的华夏子孙实在有愧疚。说到要反驳,真是无力,真是苍白,真是羞愧。

怎么去驳斥别人?他们学习了中华文化,掌握、发扬、利用、传承了下来。而我们自己继承、守住了多少?看看网络上的骂战。有人说写古体诗须严格按″格律"添写,于是乎一片骂声。并把严格按律添诗骂做″守旧",还大言不惭的说″随心"便好。写书法的不按正规的书写方法去写,胡编乱造出丑陋的,不堪入目的,叫人看不懂的、所谓的″书法"。数千年来先民们探索、发明、苦心总结的,用来治病的中医及理论,被方舟子之流的杂种们骂成是″伪科学"。自己的文化,自己都不成认,并且自行毀掉它,难道不可悲吗?别人继承了,我们有何面目去反驳?

说真话么?问一声?中国上千数百年留传至今的古迹有多少?文化有多少?″文革"时期毀了多少?看看日、韩学习了中华文化传承下来有多少?可以同国人做比较。

我不祟洋媚外,只是说实话。不想继承、传承祖先文化者,可以不继承,但切勿损害、伤害、掋毁它。如此,你也算″人"。

反驳别人,我还真举证不了,更是苍白无力。


眸子8552


这是医治“文化自残”、根治文化“败家运”的警世恒言。

辩证正向的理解,这句话是提醒我们反思,毁坏文物古籍、摧残传统、抹黑圣贤,这样下去,华夏大地一片西式洋房塔楼,我们拿什么来给后人证明,我们还算是“炎黄子孙”、华夏文明传人?

“良言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是对症我们文化自残、逆向民族主义的“金玉良言”!


前一段时间,韩国又在叫嚷要把儒家书院“申遗”,我也准备写一篇驳斥的文章。

因此网上查了一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儒学竟然在韩国也有那么深的传承根基。几代王朝以儒教立国,到现在全国都是书院到处林立。对比之下,我有些沉默了。

我们大陆,近几年虽突击恢复了大约三千多座古代书院,从数量上压倒了韩国,但不得不感叹,古代礼仪,依然活生生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化进程似乎丝毫没有影响这些,他们的家庭礼仪我们在韩剧里可以感受到,礼节礼貌古风犹存。

我们把优秀的礼仪文化传承了多少呢?我们的握手是西洋人的,鞠躬是日式礼节,不伦不类。我就见到一些淘气的学生,把鞠躬礼搞笑成了日本鬼子的“八嘎牙路”式的军礼,或者敬礼敬成了元首礼,令我哭笑不得,这都是真事。我建议,应该恢复抱拳古礼节,拳拳服膺吗!


至于日本人对我们唐文化的模仿学习,那许多都是深入骨髓,是全面大批的移植培育学习近千年,有些的确胜我们一筹。

举一个例子,对于中国文化史上有影响的“禅宗”,实话说现代中国还有吗?胡适一生是两眼墨黑的“批判”禅宗,与日本的铃木大拙争辩丢丑露乖。他根本不懂禅学。而正是铃木把中国的禅文化推向了欧美世界,引发了美国几代东方主义热潮,成了美国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至今,典型如乔布斯等人,苹果手机应用程序的“快捷”就是“禅”思维,简单快捷。

如果以类似“禅宗”这样的文化来说,日本确实发展的比我们好多了,不服不行,不仅只是科技成就,文化更厉害。

其他的更多,欢迎补充!

一切都是为了给华夏文明争话语权!

乐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学术共同体,共勉!


乐活光阴


出于民族自豪感,本想反驳这个提问中唐文化在日本等等说法,仔细思考又无言以对,颇感气颣。怎么说那?以日本看,是个善于学习他人优秀文化的民族,视他山之玉为已山之玉。盛唐时日本派遣大量遣唐史留学大唐,对唐文化的吸收如饥似渴。日本又是一个十分注重传承的民族,来自大唐的茶道,文字,书法,绘画,唐诗,建筑,基本都作以完整保留传承。至于韩国,只说一句事,去年头条有一韩国人吟唱唐诗的视频,一男二女着古妆粉墨登场,跪于台上,一男吟唱,二女伴奏,古风古韵,古香古色,吟唱,伴奏者,皆进入忘我情境,如醉如痴。我当时心灵受到强烈震憾,原来我们的唐诗竟如此地优雅美妙,意味绕梁三日不绝。这样的古传统在我国能找到点滴蛛丝马迹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孤陋寡闻没有见到。再说越南,国人到瑞午被韩国申遗耿耿于怀之余,在头条今年又看到越南大张旗鼓地举行端午祭奠庆祝仪式活动,依然是古风古韵,古香古色,古妆古饰。试看我国除了民间赛龙舟,吃粽子,带香包,插艾叶外,那个城市有如此隆重的祭奠庆祝活动?我孤陋寡闻,没有见到。

以上说明他们学习了中华文化的部分传统,但可贵的是把学到的传承下来,经久不衰。反看我们自已,经历了破四旧,挖城墙,折古庙,移风易俗后,灿烂辉煌的古传统保留传承了多少?这个不好说,我想人人心中会有一杆秤的。而长辨子,瓜皮帽,长袍马掛,言必称奴才,奴婢的满清文化传统,宫庭争年,XX大帝,再活五百年,街谈巷议,津津乐道。而唐,宋,明文化传统却鲜有市场,就连汉服这个古妆的出现也不是颇有争议吗!

说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韩国不很全面,但却被传承是不能回避的现实。


双樵\n


日本有唐朝那样霸气?越南有宋那样威武?韩国有明那么辉煌?中国文化根本就不是肤浅的服装,表演,饮食,而是思想和文字,思想强壮精神,文字创造文明,这才是中国可以屹立5000年的原因,衣服可换,发可以剃,但思想和文字不能断。就问这些所谓“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国家”,那个敢跟美国叫板。



无聊人


提问描述的这种观点可以被称为“文化冰箱论”,即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事物,被原封不动地冷藏冰封在一些异邦别国,延传至今。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除了旅游留学等“眼见为实”之外,所知不多的遣唐使、万国来朝等等这些,也可能会让一些人错误以为在当时,这些国家会“原封不动”地照搬中国先进发达的一切,取代他们自有的落后愚昧,继而延绵至今。因此最先需要打破的就是“原封不动”这四个字。


不妨说说吃:

  1. 韩愈有诗“将持匕箸食”、

  2. 刘禹锡直言“四夷闻风失匕箸”、

  3. 温庭钧则说“肉视具僚忘匕箸”、

  4. 薛能因为舞者所以“筵停匕箸无非听”;


包括今日出土的《野宴图》、《宴饮图》都可佐证不止筷子,匕首也是唐代重要餐具之一。在中国,对其上溯可见“裴自携匕箸,姿情饮啖。”(见《北齐书·崔瞻传》)。此后也有宋人苏轼、陆游、楼钥、黄庭坚等人作诗。时至明代,都可见《三国演义》中有对“先主方食,失匕箸”的生动演绎(即“煮酒论英雄”)。


随着时间发展,“持匕箸食”在中国确实被淘汰了,但是我们有记载有发展有传承。日本呢?从唐代开始,此类餐具有多少文献笔记之见载,而今去日本又是否可以感受到?如果没有,即不是唐文化。也可据此认为,日本没有学习或继承或发展这点。


餐具之外的那些事:

如宋代之程朱理学、明代之阳明心学。这两者在日本都有传承,如“朱子学”在日本形成了宋学派/官儒派(林系/顺庵系/一斋系)/南学派等发展,对江户时期影响很大;而“阳明学”……在幕末时期,也有以此学成‘圣人’者(如:山田方谷之备中圣人、中江藤树之近江圣人),至侵华战争前,仍可见生田正庵这等阳明学者的著作。


所以在唐代无有这些思想的前提下,日本对他们的学习是否代表了“原封不动”的唐文化继承?而除日本之外,越韩等国则继承了哪些?继而,这些思想在该国的发展,对原有学习仿效的文化,形成了怎样的冲击和抵消?对此一无所知,或是不求甚解,即是唯心史观。


说说其他(其实是想发图了)。

国家这个概念无分大小,而今也有三五人成国之逸闻,但国家实力就值得重视了。一个国家对实力追求会显著影响很多事物的发展、衍变和消弭。比如说……广播体操?虽然中国和日本都有广播体操(课间操/早操),但两者并无太多关联,而是两轨并行的结果。


日本的体操,最初是黑船事件发生后,向西方文明直接学习的结果。而中国呢,则是1950年派遣体育代表团,借鉴苏联现有体操后改良的。当时苏联的全民体操运动发展得要比日本更全面,有三大类:卫生操、辅助操和器械操。甚至还有专门的妇女和老年体操……苏联这些全面细致的体操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日本。所以在已有体操的前提下,日本民间开始着重推广体操(说来这与自治体等事物有关)。


不妨看看,当时苏联的工厂女工们是怎样做体操的(1969年由法国人拍摄于乌克兰):


这即是“一个国家对实力追求会显著影响很多事物的发展、衍变和消弭”。所以在西方列强出现之前,日本可以学习中国的唐宋元明清,可以出现世袭贵族制度,可以效仿中国统治体系出现“中国化之日本”。但同样可在闭关锁国被西人一炮打醒后,从“江户时代化”迅速扭转为西化。就历史发展而言,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表现,像闪盘多过像复读机(语言或者恰恰相反)。


惟可肯定,日本今日确有残留一些不完整的唐文化继承与发展,比如鱼生(脍/鲙),可是吃鱼生是会寄生虫病和腹泻的。看看日本历年寄生虫病数量……这种继承与发展,我也不知该说什么好。岔题了……如果仅仅因为一些骗面之词,微观所见,就主观认可日本或其他周边诸国继承了中国历史上某个时期的完整人文风貌,并在他人指出后拒绝承认,这种鸵鸟或阿Q心态,唯有“告辞”二字可与之言。


另一说:日本近年人口负增长是很严重的,若想改善这种困境,中国无疑是最好选择之一。所以对方所说的这些内容,未必只是因为无知。对此需要仔细鉴别,毕竟文化间谍也是间谍。


毅而三思吴六奇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你说什么,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韩国?

网上还真的有不少人这样认为。

大唐盛世的繁华,岂是一个当初厚着脸皮来大唐学习的日本能代表的?一个连汉字都被废除了的越南,能说自己传承了宋文化?奉大明为天朝上国,还因为大清灭了大明而伤心欲绝的高丽,真的能代表明文化?

这样认为的人,纯粹是因为一个错觉: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文化"这个词,出自《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这个词,与人和地域息息相关,离开了特定的时间与人及地域,文化也就不一样了。

所以能代表大唐文化的,当然是一千多年前的关中平原,尤其是大唐的长安城。至今在西安,那些大唐留下的地名,大小雁塔,方形的城市布局,其实都是大唐文化的遗留,去日本看什么唐文化?日本就算有,也是学习大唐的,经过日本影响的,已经变了味的唐文化。

同理,虽然宋代的国力强盛,对越南造成了一些影响,但是大宋的文化,还是要在东京汴梁感受,还是在开封。明王朝虽然让朝鲜顶礼膜拜,仰慕学习,但是真正的大明文化,还是在中国。

如果不了解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去周边小国那里也同样找不到。

想要找到真正的汉唐明文化,还是要多读史书,在具体而独特的时间、空间中,去了解当时的文化。

去其他地方找,那不是缘木求鱼吗?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无论是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韩国,其实都是附会风雅的话,没有任何根据。

持这种观点的人:既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缺乏了解,亦对他国的历史和文化缺乏尊重。

就以“唐朝文化在日本”为例吧。

相信这句话的人有不少。像是著名导演侯孝贤当初拍摄《聂隐娘》时,就跑到日本去取景,非常用心地在日本寻找所谓的“唐之韵”。

侯孝贤显然就是“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信奉者,显示出该导演在知识上的匮乏。

尽管在历史上,日本和唐朝曾经通过遣唐使存在密切地交往,但时间已过去1000年了。

如果但凡对日本自身的文化发展有点尊重,就会发现现在的日本早就没有什么唐朝文化了。

当然,日本8世纪的平城京、平安京,确实与长安城和洛阳城的格局非常相似。

但这些古迹早已湮灭于历史的战火,并没有保留到今天。像是平安京,早在12世纪就毁灭于火灾,后来又遭受到15世纪应仁之乱(応仁の乱)的毁灭性打击。

平安京的再次重建是1582年丰臣秀吉的时代,早就跟唐朝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不仅如此,日本也没有保留任何唐朝风格的建筑。现已知京都地区最早的古建筑是千本释迦堂,这是13世纪的建筑物,距离唐朝是不是太远了点?

至于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韩国这些话,更是不值一驳。总而言之——

就算你不尊重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麻烦也请尊重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人家不欠你的。


HuiNanHistory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说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韩国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说我国周边邻国都深受中华帝国的影响,有着深深的中华文化印迹。其中越南、韩国应该说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是到了近代才被分离出去。秦始皇大封天下三十六郡时,越南北部就是三越郡之一;而建立古朝鲜的是商王的叔公箕子。周灭商,箕子拒绝周王邀请,北渡朝鲜半岛建立了古朝鲜史称箕子朝鲜。至于日本,史称倭,在大唐盛世派出遣唐史开始,全面学承唐汉文化,包括国号都是唐皇册封的。只是明治维新后,近现代日本才脱亚入欧崇拜西洋。所以不能说这些邻国分别继承了中华哪个朝代的文化,而应该认定他们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有着挥之不去的深深的中华文化印迹。伟大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永存!


天之吉星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阐明什么是文化,搞清文化的内涵。

广义而言,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狭义而言,文化指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及形成的社会习性,如衣食住行、建筑模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文化是岁月的积淀,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的成果。华夏文化孕发于特殊的自然坏境,先民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文化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通过民族的形式发展,形成一个民族的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人类的文明进步,依赖文化的发展。文化指导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促使民族素质提高。

古汉语中“文化”的本意是“以文教化”——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教养。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一个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

汉字的诞生,造就了华夏文明,记录了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传承了古老的哲学。汉语可尽述世间的事物,运载文化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端高妙,在西周初期已形成框架,孔子、老子、墨子等,是春秋时代西周文化的传灯人与发展者。史不绝于汉,文化以迁延。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民族文化,是民族文明的演进和汇集,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与自然风貌,是一个民族历史上积淀的各种思想、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各民族文化,是在与所处地域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形成,是社会历史的积淀,具有其自然属性、民族历史属性,有其自己的基因。

如今有人提出,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韩国,虽然有失偏颇,其实可能是出自对本土传统文化荒废、断层的激愤之言。与其打嘴炮还不如反思自己。蒙元满清入主中原,好像没有摧毁古寺古庙,而是保存和学习了汉族的文化。而后来的破四旧与文革,毁坏了多少民族文化的载体?如今高铁上的霸座男女,高考期间依旧蛮横地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他们小学所学到的都是些什么?

东方大国,有辉煌的历史,文化向周边辐射,日本学到了部分唐文化,越南学到了一些宋、清文化,韩国学到了部分明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反映在他们如今的部分生活习俗,及其存在的古建筑中。这说明他们学习模仿能力强,且文化外在载体保存的好。而要说唐、宋、明、清的文化在他们那里失于偏颇。建筑物只是文化的外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非文化内核,它只是表象。中华文化的主要内涵还,是汉字汉语,日文只是汉字的部分,韩国和越南曾经学过的汉字汉语,而如今已经荒弃。

“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是倭寇向中国人灌输的迷魂汤,是为其侵华战争做铺垫,不幸却醉倒某些中国人!欲灭其国,先灭其志,欲其民族,必先灭其文字。在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视传统文化若敝帚,唆动学生“砸烂孔家店”,一时歪风弥漫,邪气横生。有人要用日文取代汉字,有人要用拉丁语取代汉语,吴宓、梅贻琦、罗振玉等先生,力挽狂澜,宣讲民族文化潜在的优势,竭力保护了汉字汉语,使中华文化没有在民国时期断层,可谓中流砥柱。

汉字汉语,文化底蕴深厚,运载华夏民族的精神密码,诗经,论语,道德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传承中华文化的经典,有多少先贤为之呕心沥血。文以化人,彩以斓心,教以育人,国人啊,歧路处三思,且行且珍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