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怎麼反駁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這種觀點?

莫吾知兮1


現在,有一些人認為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日本,明文化在南朝鮮(韓國)。

我不贊同,類似上述觀點。



日本、越南、南朝鮮等國,有唐、宋、明的建築和史實文獻等,不代表有唐、宋、明文化在他們那裡。他們有的只是文化影子,而沒有文化的實質與核心。文化的實質與核心在於人(本民族的)、情感和價值。



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的,為人所特有的。唐、宋、明文化是我們祖輩結合當時的實際,所創造的。而日本、越南、南朝鮮等國,他們是被動地接受和研究這些文化,不能體會文化的實質與核心。舉一個例子,日本史學界認為崖山之後無中華。(ps:宋蒙崖山海戰,南宋敗亡。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日本人為何這樣認為呢?南宋滅亡後,標誌著中原人被蒙古人征服,中原整體被併入蒙古帝國版圖,古典華夏文明的衰敗。我不認同日本人的這種論調。宋朝先天不足(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後天畸形(崇文抑武)。宋朝自從建國以來,除了統一南北的開國戰績,其他的都是一把辛酸淚和一段屈辱史。宋朝統治者施行崇文抑武的策略之下是國家喪失血性。種下的惡果,就會嚐到滋味。不能以為宋朝的滅亡,就說明一種文化消失。蒙古人佔據中原,各地一直起義不斷,最終不到百年就被趕“回家”了。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們文化未斷,血性尚在,懂得知恥而後勇,奮勇抗爭。



第二個例子,鄭和下西洋,出訪亞非等多國。外國人研究這段歷史,他們可能關注的是航行經過、路程和結果等。拔高一個層次來說,他們會想明朝強大的水師下西洋,怎麼不去進行殖民掠奪和獲取利益呢?而我們更多地思考的是明朝廷為何派遣鄭和下西洋和下西洋的目的。



通過兩個例子可證,日本、越南、南朝鮮都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出發,來研究我們的文化。他們只能得到我們文化中的些許精華或皮毛,難以獲取精髓。癥結在於他們研究和學習我們的文化只是當作一個“工具”,來服務他們的生活。所以,可能存在他們偏愛一種文化或一段情結,對所偏愛的就研究得稍微透徹。而我們是我們文化的傳承者和參與者(經歷者),對我們整體文化理解得更深刻。有些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例如,你每天都在用有一種東西,但就是表達不出來。

中華文化雖然歷經滄桑,譬如五胡亂華等,但文化烙印在每個人的血肉中。特殊年代,破四舊等對傳統文化毀滅較大。其實,精通曆史的人,都知道歷朝歷代或許都有類似措施。



既然往事不能改變,那麼我們就開創未來。縱覽歷朝,經歷文化的危機後,往往伴隨著文化復興。犯了錯並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錯在哪裡和改正錯誤。文化的復興,需要每個人貢獻力量,如高校學生興起穿漢服活動,政府重視保護傳統戲曲、手工藝等等。

與其坐而“聯想”,不如奮起“華為”;與其在抱怨這不好那沒有,不如思考做什麼怎麼做;與其在鍵盤上指點江山,不如在實踐中砥礪前行。


北辰說


反不反駁,須用事實說話。

說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他都是學習、並掌握了中華文化。用現在的日、越、韓文化,與現實的中國人自己傳承了祖先的文化有多少相比較?一目瞭然!

看看今時之韓、越、日,真讓我們這些正宗的華夏子孫實在有愧疚。說到要反駁,真是無力,真是蒼白,真是羞愧。

怎麼去駁斥別人?他們學習了中華文化,掌握、發揚、利用、傳承了下來。而我們自己繼承、守住了多少?看看網絡上的罵戰。有人說寫古體詩須嚴格按″格律"添寫,於是乎一片罵聲。並把嚴格按律添詩罵做″守舊",還大言不慚的說″隨心"便好。寫書法的不按正規的書寫方法去寫,胡編亂造出醜陋的,不堪入目的,叫人看不懂的、所謂的″書法"。數千年來先民們探索、發明、苦心總結的,用來治病的中醫及理論,被方舟子之流的雜種們罵成是″偽科學"。自己的文化,自己都不成認,並且自行毀掉它,難道不可悲嗎?別人繼承了,我們有何面目去反駁?

說真話麼?問一聲?中國上千數百年留傳至今的古蹟有多少?文化有多少?″文革"時期毀了多少?看看日、韓學習了中華文化傳承下來有多少?可以同國人做比較。

我不祟洋媚外,只是說實話。不想繼承、傳承祖先文化者,可以不繼承,但切勿損害、傷害、掋毀它。如此,你也算″人"。

反駁別人,我還真舉證不了,更是蒼白無力。


眸子8552


這是醫治“文化自殘”、根治文化“敗家運”的警世恆言。

辯證正向的理解,這句話是提醒我們反思,毀壞文物古籍、摧殘傳統、抹黑聖賢,這樣下去,華夏大地一片西式洋房塔樓,我們拿什麼來給後人證明,我們還算是“炎黃子孫”、華夏文明傳人?

“良言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這是對症我們文化自殘、逆向民族主義的“金玉良言”!


前一段時間,韓國又在叫嚷要把儒家書院“申遺”,我也準備寫一篇駁斥的文章。

因此網上查了一下,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儒學竟然在韓國也有那麼深的傳承根基。幾代王朝以儒教立國,到現在全國都是書院到處林立。對比之下,我有些沉默了。

我們大陸,近幾年雖突擊恢復了大約三千多座古代書院,從數量上壓倒了韓國,但不得不感嘆,古代禮儀,依然活生生的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現代化進程似乎絲毫沒有影響這些,他們的家庭禮儀我們在韓劇裡可以感受到,禮節禮貌古風猶存。

我們把優秀的禮儀文化傳承了多少呢?我們的握手是西洋人的,鞠躬是日式禮節,不倫不類。我就見到一些淘氣的學生,把鞠躬禮搞笑成了日本鬼子的“八嘎牙路”式的軍禮,或者敬禮敬成了元首禮,令我哭笑不得,這都是真事。我建議,應該恢復抱拳古禮節,拳拳服膺嗎!


至於日本人對我們唐文化的模仿學習,那許多都是深入骨髓,是全面大批的移植培育學習近千年,有些的確勝我們一籌。

舉一個例子,對於中國文化史上有影響的“禪宗”,實話說現代中國還有嗎?胡適一生是兩眼墨黑的“批判”禪宗,與日本的鈴木大拙爭辯丟醜露乖。他根本不懂禪學。而正是鈴木把中國的禪文化推向了歐美世界,引發了美國幾代東方主義熱潮,成了美國現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影響至今,典型如喬布斯等人,蘋果手機應用程序的“快捷”就是“禪”思維,簡單快捷。

如果以類似“禪宗”這樣的文化來說,日本確實發展的比我們好多了,不服不行,不僅只是科技成就,文化更厲害。

其他的更多,歡迎補充!

一切都是為了給華夏文明爭話語權!

樂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學術共同體,共勉!


樂活光陰


出於民族自豪感,本想反駁這個提問中唐文化在日本等等說法,仔細思考又無言以對,頗感氣纇。怎麼說那?以日本看,是個善於學習他人優秀文化的民族,視他山之玉為已山之玉。盛唐時日本派遣大量遣唐史留學大唐,對唐文化的吸收如飢似渴。日本又是一個十分注重傳承的民族,來自大唐的茶道,文字,書法,繪畫,唐詩,建築,基本都作以完整保留傳承。至於韓國,只說一句事,去年頭條有一韓國人吟唱唐詩的視頻,一男二女著古妝粉墨登場,跪於臺上,一男吟唱,二女伴奏,古風古韻,古香古色,吟唱,伴奏者,皆進入忘我情境,如醉如痴。我當時心靈受到強烈震憾,原來我們的唐詩竟如此地優雅美妙,意味繞樑三日不絕。這樣的古傳統在我國能找到點滴蛛絲馬跡嗎?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孤陋寡聞沒有見到。再說越南,國人到瑞午被韓國申遺耿耿於懷之餘,在頭條今年又看到越南大張旗鼓地舉行端午祭奠慶祝儀式活動,依然是古風古韻,古香古色,古妝古飾。試看我國除了民間賽龍舟,吃粽子,帶香包,插艾葉外,那個城市有如此隆重的祭奠慶祝活動?我孤陋寡聞,沒有見到。

以上說明他們學習了中華文化的部分傳統,但可貴的是把學到的傳承下來,經久不衰。反看我們自已,經歷了破四舊,挖城牆,折古廟,移風易俗後,燦爛輝煌的古傳統保留傳承了多少?這個不好說,我想人人心中會有一杆秤的。而長辨子,瓜皮帽,長袍馬掛,言必稱奴才,奴婢的滿清文化傳統,宮庭爭年,XX大帝,再活五百年,街談巷議,津津樂道。而唐,宋,明文化傳統卻鮮有市場,就連漢服這個古妝的出現也不是頗有爭議嗎!

說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不很全面,但卻被傳承是不能迴避的現實。


雙樵\n


日本有唐朝那樣霸氣?越南有宋那樣威武?韓國有明那麼輝煌?中國文化根本就不是膚淺的服裝,表演,飲食,而是思想和文字,思想強壯精神,文字創造文明,這才是中國可以屹立5000年的原因,衣服可換,發可以剃,但思想和文字不能斷。就問這些所謂“傳承了中國文化的國家”,那個敢跟美國叫板。



無聊人


提問描述的這種觀點可以被稱為“文化冰箱論”,即認為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事物,被原封不動地冷藏冰封在一些異邦別國,延傳至今。


首先我想說明的是,除了旅遊留學等“眼見為實”之外,所知不多的遣唐使、萬國來朝等等這些,也可能會讓一些人錯誤以為在當時,這些國家會“原封不動”地照搬中國先進發達的一切,取代他們自有的落後愚昧,繼而延綿至今。因此最先需要打破的就是“原封不動”這四個字。


不妨說說吃:

  1. 韓愈有詩“將持匕箸食”、

  2. 劉禹錫直言“四夷聞風失匕箸”、

  3. 溫庭鈞則說“肉視具僚忘匕箸”、

  4. 薛能因為舞者所以“筵停匕箸無非聽”;


包括今日出土的《野宴圖》、《宴飲圖》都可佐證不止筷子,匕首也是唐代重要餐具之一。在中國,對其上溯可見“裴自攜匕箸,姿情飲啖。”(見《北齊書·崔瞻傳》)。此後也有宋人蘇軾、陸游、樓鑰、黃庭堅等人作詩。時至明代,都可見《三國演義》中有對“先主方食,失匕箸”的生動演繹(即“煮酒論英雄”)。


隨著時間發展,“持匕箸食”在中國確實被淘汰了,但是我們有記載有發展有傳承。日本呢?從唐代開始,此類餐具有多少文獻筆記之見載,而今去日本又是否可以感受到?如果沒有,即不是唐文化。也可據此認為,日本沒有學習或繼承或發展這點。


餐具之外的那些事:

如宋代之程朱理學、明代之陽明心學。這兩者在日本都有傳承,如“朱子學”在日本形成了宋學派/官儒派(林系/順庵系/一齋系)/南學派等發展,對江戶時期影響很大;而“陽明學”……在幕末時期,也有以此學成‘聖人’者(如:山田方谷之備中聖人、中江藤樹之近江聖人),至侵華戰爭前,仍可見生田正庵這等陽明學者的著作。


所以在唐代無有這些思想的前提下,日本對他們的學習是否代表了“原封不動”的唐文化繼承?而除日本之外,越韓等國則繼承了哪些?繼而,這些思想在該國的發展,對原有學習仿效的文化,形成了怎樣的衝擊和抵消?對此一無所知,或是不求甚解,即是唯心史觀。


說說其他(其實是想發圖了)。

國家這個概念無分大小,而今也有三五人成國之逸聞,但國家實力就值得重視了。一個國家對實力追求會顯著影響很多事物的發展、衍變和消弭。比如說……廣播體操?雖然中國和日本都有廣播體操(課間操/早操),但兩者並無太多關聯,而是兩軌並行的結果。


日本的體操,最初是黑船事件發生後,向西方文明直接學習的結果。而中國呢,則是1950年派遣體育代表團,借鑑蘇聯現有體操後改良的。當時蘇聯的全民體操運動發展得要比日本更全面,有三大類:衛生操、輔助操和器械操。甚至還有專門的婦女和老年體操……蘇聯這些全面細緻的體操發展,同時也影響到了日本。所以在已有體操的前提下,日本民間開始著重推廣體操(說來這與自治體等事物有關)。


不妨看看,當時蘇聯的工廠女工們是怎樣做體操的(1969年由法國人拍攝於烏克蘭):


這即是“一個國家對實力追求會顯著影響很多事物的發展、衍變和消弭”。所以在西方列強出現之前,日本可以學習中國的唐宋元明清,可以出現世襲貴族制度,可以效仿中國統治體系出現“中國化之日本”。但同樣可在閉關鎖國被西人一炮打醒後,從“江戶時代化”迅速扭轉為西化。就歷史發展而言,日本學習先進文化的表現,像閃盤多過像復讀機(語言或者恰恰相反)。


惟可肯定,日本今日確有殘留一些不完整的唐文化繼承與發展,比如魚生(膾/鱠),可是吃魚生是會寄生蟲病和腹瀉的。看看日本歷年寄生蟲病數量……這種繼承與發展,我也不知該說什麼好。岔題了……如果僅僅因為一些騙面之詞,微觀所見,就主觀認可日本或其他周邊諸國繼承了中國歷史上某個時期的完整人文風貌,並在他人指出後拒絕承認,這種鴕鳥或阿Q心態,唯有“告辭”二字可與之言。


另一說:日本近年人口負增長是很嚴重的,若想改善這種困境,中國無疑是最好選擇之一。所以對方所說的這些內容,未必只是因為無知。對此需要仔細鑑別,畢竟文化間諜也是間諜。


毅而三思吳六奇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你說什麼,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

網上還真的有不少人這樣認為。

大唐盛世的繁華,豈是一個當初厚著臉皮來大唐學習的日本能代表的?一個連漢字都被廢除了的越南,能說自己傳承了宋文化?奉大明為天朝上國,還因為大清滅了大明而傷心欲絕的高麗,真的能代表明文化?

這樣認為的人,純粹是因為一個錯覺: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文化"這個詞,出自《易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這個詞,與人和地域息息相關,離開了特定的時間與人及地域,文化也就不一樣了。

所以能代表大唐文化的,當然是一千多年前的關中平原,尤其是大唐的長安城。至今在西安,那些大唐留下的地名,大小雁塔,方形的城市佈局,其實都是大唐文化的遺留,去日本看什麼唐文化?日本就算有,也是學習大唐的,經過日本影響的,已經變了味的唐文化。

同理,雖然宋代的國力強盛,對越南造成了一些影響,但是大宋的文化,還是要在東京汴梁感受,還是在開封。明王朝雖然讓朝鮮頂禮膜拜,仰慕學習,但是真正的大明文化,還是在中國。

如果不瞭解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去周邊小國那裡也同樣找不到。

想要找到真正的漢唐明文化,還是要多讀史書,在具體而獨特的時間、空間中,去了解當時的文化。

去其他地方找,那不是緣木求魚嗎?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無論是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其實都是附會風雅的話,沒有任何根據。

持這種觀點的人:既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缺乏瞭解,亦對他國的歷史和文化缺乏尊重。

就以“唐朝文化在日本”為例吧。

相信這句話的人有不少。像是著名導演侯孝賢當初拍攝《聶隱娘》時,就跑到日本去取景,非常用心地在日本尋找所謂的“唐之韻”。

侯孝賢顯然就是“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信奉者,顯示出該導演在知識上的匱乏。

儘管在歷史上,日本和唐朝曾經通過遣唐使存在密切地交往,但時間已過去1000年了。

如果但凡對日本自身的文化發展有點尊重,就會發現現在的日本早就沒有什麼唐朝文化了。

當然,日本8世紀的平城京、平安京,確實與長安城和洛陽城的格局非常相似。

但這些古蹟早已湮滅於歷史的戰火,並沒有保留到今天。像是平安京,早在12世紀就毀滅於火災,後來又遭受到15世紀應仁之亂(応仁の亂)的毀滅性打擊。

平安京的再次重建是1582年豐臣秀吉的時代,早就跟唐朝沒有半毛錢關係了。

不僅如此,日本也沒有保留任何唐朝風格的建築。現已知京都地區最早的古建築是千本釋迦堂,這是13世紀的建築物,距離唐朝是不是太遠了點?

至於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這些話,更是不值一駁。總而言之——

就算你不尊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麻煩也請尊重其他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人家不欠你的。


HuiNanHistory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說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的說法是錯誤的。應該說我國周邊鄰國都深受中華帝國的影響,有著深深的中華文化印跡。其中越南、韓國應該說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只是到了近代才被分離出去。秦始皇大封天下三十六郡時,越南北部就是三越郡之一;而建立古朝鮮的是商王的叔公箕子。周滅商,箕子拒絕周王邀請,北渡朝鮮半島建立了古朝鮮史稱箕子朝鮮。至於日本,史稱倭,在大唐盛世派出遣唐史開始,全面學承唐漢文化,包括國號都是唐皇冊封的。只是明治維新後,近現代日本才脫亞入歐崇拜西洋。所以不能說這些鄰國分別繼承了中華哪個朝代的文化,而應該認定他們都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有著揮之不去的深深的中華文化印跡。偉大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光輝永存!


天之吉星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闡明什麼是文化,搞清文化的內涵。

廣義而言,文化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狹義而言,文化指社會政治和經濟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及形成的社會習性,如衣食住行、建築模式、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

文化是歲月的積澱,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歷史演進的成果。華夏文化孕發於特殊的自然壞境,先民在與自然的互動中,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文化隨著民族的產生而產生,通過民族的形式發展,形成一個民族的傳統,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人類的文明進步,依賴文化的發展。文化指導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文化的發展進步,促使民族素質提高。

古漢語中“文化”的本意是“以文教化”——對人性情的陶冶、品德教養。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記憶和活態基因,是一個民族永遠的精神家園。

漢字的誕生,造就了華夏文明,記錄了民族的起源和發展,傳承了古老的哲學。漢語可盡述世間的事物,運載文化思想。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端高妙,在西周初期已形成框架,孔子、老子、墨子等,是春秋時代西周文化的傳燈人與發展者。史不絕於漢,文化以遷延。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民族文化,是民族文明的演進和彙集,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與自然風貌,是一個民族歷史上積澱的各種思想、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各民族文化,是在與所處地域自然環境的互動中形成,是社會歷史的積澱,具有其自然屬性、民族歷史屬性,有其自己的基因。

如今有人提出,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雖然有失偏頗,其實可能是出自對本土傳統文化荒廢、斷層的激憤之言。與其打嘴炮還不如反思自己。蒙元滿清入主中原,好像沒有摧毀古寺古廟,而是保存和學習了漢族的文化。而後來的破四舊與文革,毀壞了多少民族文化的載體?如今高鐵上的霸座男女,高考期間依舊蠻橫地跳廣場舞的大媽們,他們小學所學到的都是些什麼?

東方大國,有輝煌的歷史,文化向周邊輻射,日本學到了部分唐文化,越南學到了一些宋、清文化,韓國學到了部分明文化,這是不爭的事實,反映在他們如今的部分生活習俗,及其存在的古建築中。這說明他們學習模仿能力強,且文化外在載體保存的好。而要說唐、宋、明、清的文化在他們那裡失於偏頗。建築物只是文化的外延,外在的表現形式,而非文化內核,它只是表象。中華文化的主要內涵還,是漢字漢語,日文只是漢字的部分,韓國和越南曾經學過的漢字漢語,而如今已經荒棄。

“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是倭寇向中國人灌輸的迷魂湯,是為其侵華戰爭做鋪墊,不幸卻醉倒某些中國人!欲滅其國,先滅其志,欲其民族,必先滅其文字。在上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時期”,有人視傳統文化若敝帚,唆動學生“砸爛孔家店”,一時歪風瀰漫,邪氣橫生。有人要用日文取代漢字,有人要用拉丁語取代漢語,吳宓、梅貽琦、羅振玉等先生,力挽狂瀾,宣講民族文化潛在的優勢,竭力保護了漢字漢語,使中華文化沒有在民國時期斷層,可謂中流砥柱。

漢字漢語,文化底蘊深厚,運載華夏民族的精神密碼,詩經,論語,道德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傳承中華文化的經典,有多少先賢為之嘔心瀝血。文以化人,彩以斕心,教以育人,國人啊,歧路處三思,且行且珍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