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差點席捲全球的大鼠疫,清政府僅用4個月便搞定,引發了醫學革命

上世紀初,在我國的東北地區爆發了一場“鼠疫”大流行,其發展速度之快,波及範圍之廣,死亡人數之多,造成的損失之大,都屬我國近代史上的首創。這不僅是“鼠疫”一詞首次出現國人的視野之中,同時,也掀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首次醫學改革與衛生革命,推動了防疫體制的建立、發展與完善,此事件也被稱之為中國近代醫療衛生史上的標誌性事件。

差點席捲全球的大鼠疫,清政府僅用4個月便搞定,引發了醫學革命


事件經過;

據《東三省疫事報告書·奏章》中的記載,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十月,在中、俄、蒙三方交界處的滿洲里地區,首次發現了鼠疫感染者,至十一月初,已經傳到了當時隸屬吉林省的經濟中心哈爾濱。起初各地只是零星病例,並沒有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至十二月中旬之後,鼠疫在各地的發展出現了爆發趨勢,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不僅波及了整個東北地區的六十六個府、廳、州、縣,甚至,已經蔓延至熱河、直隸、京津冀地區及山東等數省。其中,由於哈爾濱在當時的特殊經濟地位及城市特點,成了此次疫情爆發的中心地區和重災區。

晚清政府攝於此次疫情的傳播速度和波及範圍,同時,也迫於沙俄、日本等各方勢力的壓力。於十二月底,派遣曾在英、德兩國的醫學院有過留學經歷,時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的伍連德等國內的醫學專家進駐哈爾濱,全權負責此次疫情的調查與防治工作。據《中國醫學史略》中的記載,此次疫情的“全權總醫官”伍連德到達東北之後,與社會各界及國外的醫學專家緊密配合,歷時四個多月的努力,徹底平息了此次鼠疫大流行。

差點席捲全球的大鼠疫,清政府僅用4個月便搞定,引發了醫學革命


“鼠疫”的發展與變遷;

根據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鼠疫》一書中的記載,自從人們發現“鼠疫”至今,已有過多次世界範圍內的大流行。

在六世紀的中東地區,大致時間為公元520年至公元565年之間,以地中海沿岸為中心地帶,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鼠疫”大流行。這既是鼠疫首次在世界範圍內的大流行,也是首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在後世的記載中,以當時中東地區的查士丁尼王朝為名,稱之為“查士丁尼鼠疫”。此次疫情持續時間長達近五十餘年,在疫情的高峰期,每天的病逝人數超過了五千人。據相關文獻記載,此次疫情結束時,因感染而病逝的總人口達到了驚人的一億人左右。

第二次為十四世紀的歐洲地區,此次疫情的傳播範圍更廣,波及了歐、亞、非三洲的大部分地區,持續了幾百年之久。根據相關史料及文獻記載,此次疫情的爆發造成了歐洲地區減少了四分之一的人口。由於鼠疫感染者死後身體全身烏黑,所以,當時在歐洲也稱之為“黑死病”。

差點席捲全球的大鼠疫,清政府僅用4個月便搞定,引發了醫學革命


十九世紀末至上世紀中葉,則是在我國的雲南和東北地區,鼠疫首次進入了國人的視野。據近代學者們的研究顯示,鼠疫在我國境內流行已經不是首次,早在十七世紀中葉的明末清初時期,就有過鼠疫的爆發。甚至有學者認為,導致大明王朝最終滅亡的原因,就是鼠疫的泛濫,成了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在我國古代以中醫為主導的醫學界,稱之為“瘟疫”,直到清末時期,受到西方醫學的衝擊與影響,才逐漸有了“鼠疫”這一概念。

“鼠疫”是一種傳播速度快,死亡率奇高,由齧齒類動物為載體的一種烈性傳染病。自從人類認識到鼠疫的危害之後,世界各國都將其列為嚴控、首治的惡性病毒之一。據《中國民政醫學》中的記載,進入近代以來,西方醫學工作者對鼠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將鼠疫的類型分成了三類,而上世紀初在我國東北地區爆發的鼠疫,為“肺鼠疫”,具有發病急、傳播快、死亡率高等特點。

差點席捲全球的大鼠疫,清政府僅用4個月便搞定,引發了醫學革命


東北疫情造成的損失;

上世紀初的鼠疫流行,對晚清政府和民眾都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根據《伍連德傳記》中的記載,伍連德在疫情結束後做了一個疫情總結,對感染死亡人數做了一個詳細的記錄。其中,疫情重災區的黑龍江省病逝一萬五千餘人;疫情的中心地區吉林省兩萬七千餘人;京、津、冀、山東及其他地區相加近一萬餘人;從各州、府、廳、縣彙總上來的在冊總人數約五萬二千餘人,加上未登記的人員,總計人數接近六萬。這一龐大的數字,對當時的晚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另據《遠東報》中的記載,受到此次鼠疫的影響,本就在財政方面千瘡百孔的晚清政府,更是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直接損失近千萬兩白銀,而直接用於東北地區防空的費用達到了四百餘萬兩。再加上道路阻隔、商業停頓,晚清政府缺少了財政來源,使得晚清政府不得不四處借債。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晚清政府揹負沉重負擔的同時,間接地增加了民眾的負擔。

差點席捲全球的大鼠疫,清政府僅用4個月便搞定,引發了醫學革命


當時對“鼠疫”中的謠言採取的措施;

“鼠疫”大流行的直接傷害及造成的損失,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然而,隨著疫情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比疫情本身更為嚴重的事情。例如,疫情本身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通過有效的防控與治療,能夠迅速地將它有效的管控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但是,跟隨疫情併發的,言過其實的“謠言”,則會在民眾中間無限傳播,造成無法估量的情緒恐慌,加大了疫情防治工作的難度和進度。

根據《中國鼠疫流行史》中的記載,東北地區的鼠疫爆發之後,在民眾中間廣泛傳播著幾種謠言,其中影響最大,傳播範圍最廣的有兩個,即“日本投毒”和“中俄開戰”。這種謠言的傳播,不僅加重了民眾的恐慌,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難度,更是把這一場疫情推向了外交爭端。

差點席捲全球的大鼠疫,清政府僅用4個月便搞定,引發了醫學革命


針對於當時謠言的傳播,晚清政府利用“事實澄清”與“止謠法令”雙管齊下的方式進行了阻斷和治理。首先,清政府通過當時在國內較為流行的《盛京時報》、《大公報》、《申報》等刊物,以及由州、府、廳、縣等衙門張貼告示等形式,將疫情的事實與防控進度進行了大量的篇幅報道,使民眾認清了事實的真相;其次,清政府在各地連續出臺了《民政司示禁謠言告示》、《錫都禁止謠言告示》、《謠言宜禁》和《禁止謠言》等法令,阻斷了謠言的發酵與傳播。

另外,晚清政府還嚴令各級部門嚴查謠言事件,命令內外衙門,除非緊急特殊事務,在呈報的電文之中不得使用密碼,避免不必要的生疑。除此之外,清政府還命令陸軍部派兵進入奉天,配合當地的防疫部門開展工作,以避免好事者再憑空捏造是非。通過這幾項多管齊下的措施,當時影響巨大的謠言事件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差點席捲全球的大鼠疫,清政府僅用4個月便搞定,引發了醫學革命


​“鼠疫”引發的醫學革命;

歐洲地區在受到鼠疫的肆虐之後,經過西方醫學界的共同努力,通過控制、預防、改善生活環境等眾多方面的改革,對鼠疫及各種瘟疫的流行,研究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與醫療措施,這被稱為是十八世紀最有價值的國際性的醫學革命。

而上世紀初發生在東北地區的鼠疫事件,不僅改變了國人對西方醫學的認知和認同,更是拉開了我國首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醫學及衛生革命的序幕。通過這一場防疫鬥爭,更是奠定了我國近代防疫體系的雛形,在醫療救助、疫情防控與預警及民俗改革等多方面實行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被稱為是我國近代醫學史上的一次標誌事件。

根據《中國醫學史略》中的記載,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三月,清政府在瀋陽召開了一次“瀋陽萬國鼠疫研究會”,這是我國近代醫學史上的一次創舉。此次會議歷時二十餘天,參會人員都是歐、美、亞各國的醫務工作者、醫政專員及駐外使節等。在這次會議上,我國醫務工作者與各界人士,針對鼠疫的研究與處理辦法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為我國近代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差點席捲全球的大鼠疫,清政府僅用4個月便搞定,引發了醫學革命


根據《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中的記載,隨著伍連德在東北鼠疫防控工作的進行,晚清政府在吉林省成立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防疫事務組織——吉林防疫總局。並且,在該組織成立後,又相應出臺了《檢疫規則》、《消毒規則》等針對疫情防控的一系列法規。該組織除了監督指導各地的防疫工作之外,還兼顧收集各地的疫情信息。除此之外,各州、府衙門也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疫情防控的措施和規程。這些措施,都有效地推動了我國近代醫學改革的發展進程。

結尾:這次鼠疫不是老鼠引發的,是旱獺引發的。旱獺的皮毛當時深受歐洲貴族的喜愛,對其需求量極大,有眾多俄國人、國人到西伯利亞捕捉旱獺,這些獵人在捕捉中誤捕、誤食了病旱獺,由此患病並傳染開。

拒絕捕捉野生動物,拒絕野味,守護健康!

人民智作賬號:司馬長史

參考書籍:《東三省疫事報告書·奏章》、《中國醫學史略》、《鼠疫》、《中國民政醫學》、《伍連德傳記》、《遠東報》、《中國鼠疫流行史》、《中國醫學史略》、《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