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为何立即从长安迁都洛阳?

罗镇鸿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洛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定都长安,以洛阳为陪都。唐高宗时以洛阳为东都,此后便频繁往来于两都之间,最终在洛阳病死。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后,决定放弃原来的首都长安,迁都洛阳。直到她死后唐中宗复辟,才还都长安。 武则天之所以要迁都洛阳,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认为:武则天在长安害死了王皇后、萧淑妃以后,每次睡觉都梦见她们披头散发满身是血的样子,像是要找她讨公道。武则天想用巫术将她们除去,也无济于事。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王皇后、萧淑妃两人死时距武则天定都洛阳已近二十年,这二十年如果武则天总是做如此噩梦,恐怕早已精神失常。况且,武则天称帝后,也曾在长安住了两年 其实,武则天迁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政治而言,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当了皇帝,必然会遭到众人的反对。长安作为都城,是前朝重臣及精锐兵力的所在,武则天当然要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以打击反叛之人,进而实现改朝换代的心愿。


从这个角度说,洛阳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 其次,从地理位置上说,当时的洛阳也适宜作国都。唐朝建立后,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疆土得到扩大。都城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于西边,失去了居中而统领天下的作用。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今河北、辽宁地区),西接秦陇(今陕西、甘肃地区),东达海岱(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南至江淮(广义上指江南地区),距离大体相等。因此,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 第三,就经济而言,洛阳所在的关东地区要优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作为古都的长安地区因人口增长、土质恶化、耕地面积缩小和气候等原因经济逐渐衰落,粮食供应出现问题。而关东地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实际就是以洛阳为中心,这使得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


因此,武则天迁都洛阳有其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考虑,仅从武则天个人身上找原因恐怕以偏概全了。


尚武菌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定都长安,以洛阳为陪都。唐高宗时以洛阳为东都,此后便频繁往来于两都之间,最终在洛阳病死。

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后,决定放弃原来的首都长安,迁都洛阳。直到她死后唐中宗复辟,才还都长安。

武则天之所以要迁都洛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就政治而言,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当了皇帝,必然会遭到众人的反对。

长安作为都城,是前朝重臣及精锐兵力的所在,武则天当然要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以打击反叛之人,进而实现改朝换代的心愿。

从这个角度说,洛阳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

其次,从地理位置上说,当时的洛阳也适宜作国都。

唐朝建立后,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疆土得到扩大。都城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于西边,失去了居中而统领天下的作用。

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今河北、辽宁地区),西接秦陇(今陕西、甘肃地区),东达海岱(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南至江淮(广义上指江南地区),距离大体相等。

因此,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

第三,就经济而言,洛阳所在的关东地区要优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

作为古都的长安地区因人口增长、土质恶化、耕地面积缩小和气候等原因经济逐渐衰落,粮食供应出现问题。

而关东地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实际就是以洛阳为中心,这使得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

因此,武则天迁都洛阳有其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考虑,仅从武则天个人身上找原因恐怕以偏概全了。


应州公子


长安虽然是六朝古都,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自唐起就逐渐丧失了昔日的政治地位。等到唐朝灭亡以后,长安再也没有当过中原王朝的都城。不过——

武则天不属于这种情况,她迁都洛阳是有特殊原因的。

先说说环境的问题。

公元8世纪中叶起,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的气候转冷,原本的温暖湿润消失不见,最终成为以寒冬为主的气候。

因此,无论是粮食产量,或是漕运压力(气候转寒后,降水量减少,河道泥沙淤塞压力增大)等因素,都使得长安不再适宜为都城。

再加上气候转寒导致游牧民族大举南下,长安城的防御压力也比以往沉重。

最终,在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唐朝正式迁都洛阳,结束了以长安为都城的历史。

但很显然,武则天不属于这种情况。

武则天死于公元705年,距离气候的明显变化还有数十年呢。因此,武则天迁都洛阳,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其他原因的。

这个原因就是——长安是李家的根基所在,李唐在长安经营数年,深得民心。如果武则天想要建立新朝,继续以唐朝旧都为新朝国都,显然是不适宜的。

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迁都洛阳——事实上,后来李唐君主复位后,将都城迁回长安,也是有这方面的政治考虑。

总而言之,武则天迁都的原因更多是政治因素。


HuiNanHistory


长话短说,两个原因,一是粮食不够吃了;二是摆脱关陇集团的根据地。

先说粮食不够吃了。唐高宗时,因为长安人口过多,关中地区的土地承载力有限,无法供养耗费巨大的官僚和军队。如果从关东地区运送粮食,成本太大,不如直接将行政机构和禁军挪往洛阳,不仅可以就食于中原广大的土地,而且就算调运东南的粮食,运到洛阳的路程也比运到长安近,降低成本。

除了粮食,武则天迁都洛阳,营造新都,就是为了远离李家的大本营——关中地区。李家出身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们跟西魏八柱国的基本盘都在关中和甘肃。武则天篡了李家的天下,李家和他们的老哥们都等机会翻盘呢。所以武则天必须远离长安和关中,不仅在地理上拜托关陇集团,还要从精英人事上摆脱对方。武周一朝,宰相分别是狄仁杰、娄师德、张柬之、姚崇等,这些人要么出身关东豪族,要么进士出身,经武则天提拔,没有一个是跟李家有关的关陇勋贵。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厕读大历史


古代皇帝选择迁都,首先考虑的一般都是自己的政治需求,所以迁都之时一般都会伴随着巨大的政治变动,比如改革甚至改朝换代。就像夏朝少康中兴之后将首都从斟鄩迁到了纶邑,商朝盘庚因为政治动荡和天灾而将首都从奄迁到了殷,周平王东迁则是因为京城被蛮夷攻破。秦国秦献公、秦孝公时期为了向东发展而迁都、海陵王完颜亮为了向南发展而迁都。而武则天和朱棣的迁都原因比较类似,他们都是为了摆脱前朝在旧都中盘根错节的势力网。

王夫之曾经说改朝换代“可禅、可革、可代,不可使夷类间之”,而武则天的称帝算不上是一种“正常”的方式,因为她打算称帝之时,唐朝尚且处于国运上升期,她所任用的官员和百姓基本上都在向李唐皇室效忠,而唐朝首都长安城正是这些人聚居之地,为了改朝换代,武则天就必须摆脱这些人。其实完颜亮、朱棣的迁都也都是出于这个原因,而宋太祖赵匡胤迁都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势力没有斗得过以晋王赵光义为首的汴京官僚集团的势力。

武则天迁都的另外一个原因可以归结为是“正统性”的问题,她想当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帝,就必须证明自己皇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所以她说自己乃是周王室的后裔,而周朝长期定都在洛阳,所以她迁都洛阳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定国号为周,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国史通论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天才过人,心雄胆略,有着治国安民的才能。10多岁时一把匕首欲制烈马,李世民健在时与李治乌山云雨,将大大的绿帽戴在千古一帝头上,28岁时二度入宫,帮助李治拿下千年老狐狸长孙无忌,使皇权回归,40岁时武则天临朝听政,与李治合称“二圣”。武则天外战群臣,宫斗王、萧,杀亲姐、儿女、毒外甥女,终于在60岁时自立为帝。

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为何立即从长安迁都洛阳?

一、政治:

权力是毒品,武则天临朝听政多年早有了登基称帝的想法。而她要想称帝,必须摆脱李氏家族的掣肘,建立自已的根据地和统治班底。

李家出身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们与西魏八柱国的基本盘都在关中地区,李治时期,大唐已经过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帝王,长安是李唐的统治中心,已形成了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势力体系,与其废心劳神铲除这些反对势力,不如真接干脆跳出长安、跳出关中,远离李家范围,这样更易实现权力的重新构建!

二、军事:

原来唐朝西部与吐蕃之间有吐谷浑作为缓冲,但吐蕃强大后强势出击,吐谷浑被迫内迁,之前缓冲地带消失,连年交兵,安西四镇一度丢失,李治曾派薛仁贵率领五万大军讨伐吐蕃可惜兵败,找安对于西域吐蕃来说简直就是一块肥肉,长安又无险可守,形势严峻。洛阳地处中原腹地,西边有关中平原作为缓冲,且有潼关、函谷关等易守难攻的重要关塞,显然更加安全。

三、经济:

长安附近的土地由于连年过度开垦,已经开始出现了水土流失甚至沙化,粮食严重不足,太宗时期就曾经发生过严重饥荒,李世民无奈让饥民出关讨生活,唐高宗时,因为长安人口过多,矛盾严加突出。

反观洛阳,地处中原,河流发达,水利方便,粮食产量相当可观。特别是自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南方经济发展迅速,洛阳比长安交通更便利,能够保证帝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她新生政权的统治!

四、心理:

武则天为登上皇后之位,狠心杀死女儿、将王皇后及萧淑妃做成人彘,手段的狠辣让人胆战心惊。萧淑妃死前,曾经诅咒武则天,愿来生自己变成猫,武则天变成鼠吃掉武则天。据说,武则天因为此事长期做噩梦半夜惊醒,李治健在时,武则天就经常拽着李治久居洛阳,远离长安。

各位新年快乐,万事顺遂,如有不同高见,欢迎文明留言讨论。


美丽青春您真痘


我是猫叔,我来说几句,不妥之处,还请方家多多包涵。

关于武则天为何迁都,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个原因,从政治方面考量。武则天尝到权力甜头之后,事实上早就有了登基称帝的想法。而她要想称帝,面对最庞大的反对势力肯定是李唐皇族。



众所周知,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到了李治时期,已经经历了三个帝王,李唐皇族经过三代的发展,在长安一带形成了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势力体系,想彻底铲除这些反对势力,恐怕要费很大力气,所以,干脆跳出长安的范围,另外开辟新的势力范围,这样最容易实现权力的重新构建。



第二个原因,从经济方面考量。长安到了武则天时期,经济水平已经大幅度下滑,支撑王朝开支有些吃力。



这个观点肯定会有些人不同意,因为武则天之后,李显再次把都城迁回了长安,并没有发生严重的灾荒问题,这个嘛,先不要着急辩论,咱先说说当时的实际情况。众所周知,长安一直都是不错的都城选项,因为关中沃野千里,足以养活朝廷。唐朝时期,长安附近的土地由于连年过度开垦,已经开始出现了水土流失,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沙化,生产能力出现了下滑现象。而一个王朝的皇族是非常庞大的,为了方便,王子王孙的采邑多数集中在长安一带,供应起来已经吃力,唐太宗时期就曾经发生过严重饥荒,李世民最后无奈让饥民出关讨生活,从这里可以判断,长安的供应能力确实下降了。



反观洛阳,地处中原,河流发达,水利方便,粮食产量相当可观。最令人满意的是,隋朝就已经开通了大运河,水运非常便捷,南方鱼米之乡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供应京都,不用发愁朝廷开支问题。



第三个原因,从国防方面考量。自唐高宗开始,随着吐蕃的强势崛起,唐朝西部的安全形势逐渐堪忧。之前,唐朝与吐蕃之间还有一个吐谷浑,但吐蕃强大后,屡次吊打吐谷浑,李治无奈,派薛仁贵率领五万大军讨伐吐蕃,只可惜,薛仁贵在大非川最后败给了论钦陵的四十万大军。



此后,吐蕃强势出击,一度攻陷安西四镇,吐谷浑也不得不内迁,唐朝与吐蕃之间已经失去了缓冲地带,而且连年交兵,长安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反观洛阳,情况好一些,因为洛阳地处中原腹地,西边有关中平原作为缓冲,且有潼关、函谷关等易守难攻的重要关塞,防御西部的威胁,效果显著,显然更加安全。

第四个原因,从武则天上位过程方面考量。众所周知,武则天是扳倒萧淑妃和王皇后之后才登上皇后之位的,这过程中发生过令人不寒而栗的宫斗,王皇后和萧淑妃惨死在长安。



萧淑妃死前,曾经诅咒武则天,愿来生自己变成猫,武则天变成鼠,她要生生掐死武则天。据说,武则天因为此事长期做噩梦,所以,李治在世的时候,武则天就经常拽着李治久居洛阳,可能就与此事有关。



第五个原因,从武则天的祖先来考量。这个原因得从武则天称帝说起,为了表明自己出身高贵,武则天为自己找了一个阔祖宗:姬武。这人是什么来历呢?是东周平王姬宜臼之子,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建立了“大周”,这个“周”指的正是东周,她认为自己是东周王族后裔,既然王朝是周朝,自然也应该仿照祖先,建都洛阳,这姑且也算是原因之一吧。

好了,就说这些吧,如果有不同意见或者有补充意见,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


猫叔说历史


首先,由黄河冲击形成的平原是耕种的绝佳所在,虽然黄河每隔几年就会泛滥成灾,但河水退去之后沉积的淤泥为种植农作物提供了充分的养料。所以洪水一退,人们又返回河流沿岸重新开垦,全不在乎河水的再次泛滥。人们不惜冒着黄河泛滥的风险在沿岸平原种植生产,不难推测这里的粮食产量比其他地方高多少。

其次,隋唐建设的大运河呈辐射状,中心在洛阳。运河的南部脉络达到江浙,北部则达到北京。通过隋唐大运河,南方出产的粮食、丝绸、瓷器等物资耗费极小的人力资源就能运往洛阳,交通的便利也使洛阳成为了武则天迁都的原因之一。


关河南望


1.政治上:长安是李唐的统治中心,李唐宗室虽然被武则天打压过,但是还是盘根错节,势力很大,不安定因素很多……总之长安不是武则天的利益地盘,武则天更喜欢洛阳,因为在洛阳就没有这些因素的束缚,更容易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统治班底,“我的地盘我做主”;一句话,是武则天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

2.经济上: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南方经济发展迅速,洛阳比长安交通更便利,更能够在物资等调运上得到保证,能够保证帝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她新生政权的统治!

……主要基于以上两点,武则天在高宗李治死后的690年,称帝建周,定都洛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属于唯一女皇的武周时期,直到神龙元年(705年)女皇驾崩洛阳上阳宫



南门岭的柿子树


一方面是政治的需要,武则天通过定都洛阳,可以摆脱李氏家族的掣肘,稳固自己的脚根。在武则天称帝前实际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为她知道要做史上唯一女皇帝,光靠实力是不行的,她要借助天道,让她的地位看起来是上天的安排,这样才能更加的明正言顺。改立国都是她必然要选择的道路。

另一方面,长安当时的地理条件已经不适合做为一朝的首都。西域很多国家,特别是突厥,对当时的长安垂涎三尺。长安繁荣的贸易后面其实隐藏着很大的威胁,对于西域国家来说简直就是一块肥肉。长安又无险可守,改立到洛阳相当于多了一个天然屏障。更加能够巩固她的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