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唐高宗死後,武則天為何立即從長安遷都洛陽?

羅鎮鴻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武則天做了皇帝以後為什麼要把都城遷到洛陽?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後定都長安,以洛陽為陪都。唐高宗時以洛陽為東都,此後便頻繁往來於兩都之間,最終在洛陽病死。武則天登基做了皇帝后,決定放棄原來的首都長安,遷都洛陽。直到她死後唐中宗復辟,才還都長安。 武則天之所以要遷都洛陽,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認為:武則天在長安害死了王皇后、蕭淑妃以後,每次睡覺都夢見她們披頭散髮滿身是血的樣子,像是要找她討公道。武則天想用巫術將她們除去,也無濟於事。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王皇后、蕭淑妃兩人死時距武則天定都洛陽已近二十年,這二十年如果武則天總是做如此噩夢,恐怕早已精神失常。況且,武則天稱帝后,也曾在長安住了兩年 其實,武則天遷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政治而言,武則天作為一個女性當了皇帝,必然會遭到眾人的反對。長安作為都城,是前朝重臣及精銳兵力的所在,武則天當然要儘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以打擊反叛之人,進而實現改朝換代的心願。


從這個角度說,洛陽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其次,從地理位置上說,當時的洛陽也適宜作國都。唐朝建立後,歷經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疆土得到擴大。都城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偏於西邊,失去了居中而統領天下的作用。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從洛陽出發,北通幽燕(今河北、遼寧地區),西接秦隴(今陝西、甘肅地區),東達海岱(今山東渤海至泰山之間的地帶),南至江淮(廣義上指江南地區),距離大體相等。因此,以洛陽為都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第三,就經濟而言,洛陽所在的關東地區要優於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作為古都的長安地區因人口增長、土質惡化、耕地面積縮小和氣候等原因經濟逐漸衰落,糧食供應出現問題。而關東地區的主體部分是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自古以來農業就很發達。隋煬帝時期開鑿大運河實際就是以洛陽為中心,這使得此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日益提高。


因此,武則天遷都洛陽有其政治、經濟、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考慮,僅從武則天個人身上找原因恐怕以偏概全了。


尚武菌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後定都長安,以洛陽為陪都。唐高宗時以洛陽為東都,此後便頻繁往來於兩都之間,最終在洛陽病死。

武則天登基做了皇帝后,決定放棄原來的首都長安,遷都洛陽。直到她死後唐中宗復辟,才還都長安。

武則天之所以要遷都洛陽,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就政治而言,武則天作為一個女性當了皇帝,必然會遭到眾人的反對。

長安作為都城,是前朝重臣及精銳兵力的所在,武則天當然要儘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以打擊反叛之人,進而實現改朝換代的心願。

從這個角度說,洛陽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其次,從地理位置上說,當時的洛陽也適宜作國都。

唐朝建立後,歷經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疆土得到擴大。都城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偏於西邊,失去了居中而統領天下的作用。

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從洛陽出發,北通幽燕(今河北、遼寧地區),西接秦隴(今陝西、甘肅地區),東達海岱(今山東渤海至泰山之間的地帶),南至江淮(廣義上指江南地區),距離大體相等。

因此,以洛陽為都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第三,就經濟而言,洛陽所在的關東地區要優於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

作為古都的長安地區因人口增長、土質惡化、耕地面積縮小和氣候等原因經濟逐漸衰落,糧食供應出現問題。

而關東地區的主體部分是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自古以來農業就很發達。隋煬帝時期開鑿大運河,實際就是以洛陽為中心,這使得此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日益提高。

因此,武則天遷都洛陽有其政治、經濟、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考慮,僅從武則天個人身上找原因恐怕以偏概全了。


應州公子


長安雖然是六朝古都,但由於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影響,自唐起就逐漸喪失了昔日的政治地位。等到唐朝滅亡以後,長安再也沒有當過中原王朝的都城。不過——

武則天不屬於這種情況,她遷都洛陽是有特殊原因的。

先說說環境的問題。

公元8世紀中葉起,長安所處的關中地區的氣候轉冷,原本的溫暖溼潤消失不見,最終成為以寒冬為主的氣候。

因此,無論是糧食產量,或是漕運壓力(氣候轉寒後,降水量減少,河道泥沙淤塞壓力增大)等因素,都使得長安不再適宜為都城。

再加上氣候轉寒導致遊牧民族大舉南下,長安城的防禦壓力也比以往沉重。

最終,在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唐朝正式遷都洛陽,結束了以長安為都城的歷史。

但很顯然,武則天不屬於這種情況。

武則天死於公元705年,距離氣候的明顯變化還有數十年呢。因此,武則天遷都洛陽,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其他原因的。

這個原因就是——長安是李家的根基所在,李唐在長安經營數年,深得民心。如果武則天想要建立新朝,繼續以唐朝舊都為新朝國都,顯然是不適宜的。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遷都洛陽——事實上,後來李唐君主復位後,將都城遷回長安,也是有這方面的政治考慮。

總而言之,武則天遷都的原因更多是政治因素。


HuiNanHistory


長話短說,兩個原因,一是糧食不夠吃了;二是擺脫關隴集團的根據地。

先說糧食不夠吃了。唐高宗時,因為長安人口過多,關中地區的土地承載力有限,無法供養耗費巨大的官僚和軍隊。如果從關東地區運送糧食,成本太大,不如直接將行政機構和禁軍挪往洛陽,不僅可以就食於中原廣大的土地,而且就算調運東南的糧食,運到洛陽的路程也比運到長安近,降低成本。

除了糧食,武則天遷都洛陽,營造新都,就是為了遠離李家的大本營——關中地區。李家出身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他們跟西魏八柱國的基本盤都在關中和甘肅。武則天篡了李家的天下,李家和他們的老哥們都等機會翻盤呢。所以武則天必須遠離長安和關中,不僅在地理上拜託關隴集團,還要從精英人事上擺脫對方。武週一朝,宰相分別是狄仁傑、婁師德、張柬之、姚崇等,這些人要麼出身關東豪族,要麼進士出身,經武則天提拔,沒有一個是跟李家有關的關隴勳貴。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古代皇帝選擇遷都,首先考慮的一般都是自己的政治需求,所以遷都之時一般都會伴隨著巨大的政治變動,比如改革甚至改朝換代。就像夏朝少康中興之後將首都從斟鄩遷到了綸邑,商朝盤庚因為政治動盪和天災而將首都從奄遷到了殷,周平王東遷則是因為京城被蠻夷攻破。秦國秦獻公、秦孝公時期為了向東發展而遷都、海陵王完顏亮為了向南發展而遷都。而武則天和朱棣的遷都原因比較類似,他們都是為了擺脫前朝在舊都中盤根錯節的勢力網。

王夫之曾經說改朝換代“可禪、可革、可代,不可使夷類間之”,而武則天的稱帝算不上是一種“正常”的方式,因為她打算稱帝之時,唐朝尚且處於國運上升期,她所任用的官員和百姓基本上都在向李唐皇室效忠,而唐朝首都長安城正是這些人聚居之地,為了改朝換代,武則天就必須擺脫這些人。其實完顏亮、朱棣的遷都也都是出於這個原因,而宋太祖趙匡胤遷都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勢力沒有鬥得過以晉王趙光義為首的汴京官僚集團的勢力。

武則天遷都的另外一個原因可以歸結為是“正統性”的問題,她想當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女皇帝,就必須證明自己皇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所以她說自己乃是周王室的後裔,而周朝長期定都在洛陽,所以她遷都洛陽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定國號為周,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國史通論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天才過人,心雄膽略,有著治國安民的才能。10多歲時一把匕首欲制烈馬,李世民健在時與李治烏山雲雨,將大大的綠帽戴在千古一帝頭上,28歲時二度入宮,幫助李治拿下千年老狐狸長孫無忌,使皇權迴歸,40歲時武則天臨朝聽政,與李治合稱“二聖”。武則天外戰群臣,宮鬥王、蕭,殺親姐、兒女、毒外甥女,終於在60歲時自立為帝。

唐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為何立即從長安遷都洛陽?

一、政治:

權力是毒品,武則天臨朝聽政多年早有了登基稱帝的想法。而她要想稱帝,必須擺脫李氏家族的掣肘,建立自已的根據地和統治班底。

李家出身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他們與西魏八柱國的基本盤都在關中地區,李治時期,大唐已經過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帝王,長安是李唐的統治中心,已形成了盤根錯節、錯綜複雜的勢力體系,與其廢心勞神剷除這些反對勢力,不如真接乾脆跳出長安、跳出關中,遠離李家範圍,這樣更易實現權力的重新構建!

二、軍事:

原來唐朝西部與吐蕃之間有吐谷渾作為緩衝,但吐蕃強大後強勢出擊,吐谷渾被迫內遷,之前緩衝地帶消失,連年交兵,安西四鎮一度丟失,李治曾派薛仁貴率領五萬大軍討伐吐蕃可惜兵敗,找安對於西域吐蕃來說簡直就是一塊肥肉,長安又無險可守,形勢嚴峻。洛陽地處中原腹地,西邊有關中平原作為緩衝,且有潼關、函谷關等易守難攻的重要關塞,顯然更加安全。

三、經濟:

長安附近的土地由於連年過度開墾,已經開始出現了水土流失甚至沙化,糧食嚴重不足,太宗時期就曾經發生過嚴重饑荒,李世民無奈讓饑民出關討生活,唐高宗時,因為長安人口過多,矛盾嚴加突出。

反觀洛陽,地處中原,河流發達,水利方便,糧食產量相當可觀。特別是自京杭大運河開通後,南方經濟發展迅速,洛陽比長安交通更便利,能夠保證帝國的經濟發展,有利於鞏固她新生政權的統治!

四、心理:

武則天為登上皇后之位,狠心殺死女兒、將王皇后及蕭淑妃做成人彘,手段的狠辣讓人膽戰心驚。蕭淑妃死前,曾經詛咒武則天,願來生自己變成貓,武則天變成鼠吃掉武則天。據說,武則天因為此事長期做噩夢半夜驚醒,李治健在時,武則天就經常拽著李治久居洛陽,遠離長安。

各位新年快樂,萬事順遂,如有不同高見,歡迎文明留言討論。


美麗青春您真痘


我是貓叔,我來說幾句,不妥之處,還請方家多多包涵。

關於武則天為何遷都,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個原因,從政治方面考量。武則天嚐到權力甜頭之後,事實上早就有了登基稱帝的想法。而她要想稱帝,面對最龐大的反對勢力肯定是李唐皇族。



眾所周知,李淵建立唐朝之後,到了李治時期,已經經歷了三個帝王,李唐皇族經過三代的發展,在長安一帶形成了盤根錯節、錯綜複雜的勢力體系,想徹底剷除這些反對勢力,恐怕要費很大力氣,所以,乾脆跳出長安的範圍,另外開闢新的勢力範圍,這樣最容易實現權力的重新構建。



第二個原因,從經濟方面考量。長安到了武則天時期,經濟水平已經大幅度下滑,支撐王朝開支有些吃力。



這個觀點肯定會有些人不同意,因為武則天之後,李顯再次把都城遷回了長安,並沒有發生嚴重的災荒問題,這個嘛,先不要著急辯論,咱先說說當時的實際情況。眾所周知,長安一直都是不錯的都城選項,因為關中沃野千里,足以養活朝廷。唐朝時期,長安附近的土地由於連年過度開墾,已經開始出現了水土流失,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沙化,生產能力出現了下滑現象。而一個王朝的皇族是非常龐大的,為了方便,王子王孫的采邑多數集中在長安一帶,供應起來已經吃力,唐太宗時期就曾經發生過嚴重饑荒,李世民最後無奈讓饑民出關討生活,從這裡可以判斷,長安的供應能力確實下降了。



反觀洛陽,地處中原,河流發達,水利方便,糧食產量相當可觀。最令人滿意的是,隋朝就已經開通了大運河,水運非常便捷,南方魚米之鄉的糧食可以源源不斷供應京都,不用發愁朝廷開支問題。



第三個原因,從國防方面考量。自唐高宗開始,隨著吐蕃的強勢崛起,唐朝西部的安全形勢逐漸堪憂。之前,唐朝與吐蕃之間還有一個吐谷渾,但吐蕃強大後,屢次吊打吐谷渾,李治無奈,派薛仁貴率領五萬大軍討伐吐蕃,只可惜,薛仁貴在大非川最後敗給了論欽陵的四十萬大軍。



此後,吐蕃強勢出擊,一度攻陷安西四鎮,吐谷渾也不得不內遷,唐朝與吐蕃之間已經失去了緩衝地帶,而且連年交兵,長安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反觀洛陽,情況好一些,因為洛陽地處中原腹地,西邊有關中平原作為緩衝,且有潼關、函谷關等易守難攻的重要關塞,防禦西部的威脅,效果顯著,顯然更加安全。

第四個原因,從武則天上位過程方面考量。眾所周知,武則天是扳倒蕭淑妃和王皇后之後才登上皇后之位的,這過程中發生過令人不寒而慄的宮鬥,王皇后和蕭淑妃慘死在長安。



蕭淑妃死前,曾經詛咒武則天,願來生自己變成貓,武則天變成鼠,她要生生掐死武則天。據說,武則天因為此事長期做噩夢,所以,李治在世的時候,武則天就經常拽著李治久居洛陽,可能就與此事有關。



第五個原因,從武則天的祖先來考量。這個原因得從武則天稱帝說起,為了表明自己出身高貴,武則天為自己找了一個闊祖宗:姬武。這人是什麼來歷呢?是東周平王姬宜臼之子,大家都知道,武則天建立了“大周”,這個“周”指的正是東周,她認為自己是東周王族後裔,既然王朝是周朝,自然也應該仿照祖先,建都洛陽,這姑且也算是原因之一吧。

好了,就說這些吧,如果有不同意見或者有補充意見,歡迎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


貓叔說歷史


首先,由黃河衝擊形成的平原是耕種的絕佳所在,雖然黃河每隔幾年就會氾濫成災,但河水退去之後沉積的淤泥為種植農作物提供了充分的養料。所以洪水一退,人們又返回河流沿岸重新開墾,全不在乎河水的再次氾濫。人們不惜冒著黃河氾濫的風險在沿岸平原種植生產,不難推測這裡的糧食產量比其他地方高多少。

其次,隋唐建設的大運河呈輻射狀,中心在洛陽。運河的南部脈絡達到江浙,北部則達到北京。通過隋唐大運河,南方出產的糧食、絲綢、瓷器等物資耗費極小的人力資源就能運往洛陽,交通的便利也使洛陽成為了武則天遷都的原因之一。


關河南望


1.政治上:長安是李唐的統治中心,李唐宗室雖然被武則天打壓過,但是還是盤根錯節,勢力很大,不安定因素很多……總之長安不是武則天的利益地盤,武則天更喜歡洛陽,因為在洛陽就沒有這些因素的束縛,更容易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統治班底,“我的地盤我做主”;一句話,是武則天維護自己統治的需要!

2.經濟上: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自京杭大運河開通後,南方經濟發展迅速,洛陽比長安交通更便利,更能夠在物資等調運上得到保證,能夠保證帝國的經濟發展,有利於鞏固她新生政權的統治!

……主要基於以上兩點,武則天在高宗李治死後的690年,稱帝建周,定都洛陽,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屬於唯一女皇的武周時期,直到神龍元年(705年)女皇駕崩洛陽上陽宮



南門嶺的柿子樹


一方面是政治的需要,武則天通過定都洛陽,可以擺脫李氏家族的掣肘,穩固自己的腳根。在武則天稱帝前實際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因為她知道要做史上唯一女皇帝,光靠實力是不行的,她要藉助天道,讓她的地位看起來是上天的安排,這樣才能更加的明正言順。改立國都是她必然要選擇的道路。

另一方面,長安當時的地理條件已經不適合做為一朝的首都。西域很多國家,特別是突厥,對當時的長安垂涎三尺。長安繁榮的貿易後面其實隱藏著很大的威脅,對於西域國家來說簡直就是一塊肥肉。長安又無險可守,改立到洛陽相當於多了一個天然屏障。更加能夠鞏固她的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