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我是 ,專注職場深度好文,為你提供理論高度和實踐深度的職場文章,歡迎關注交流發言。

篇幅雖長,值得深讀!

畢業10年了,今年一年一度的小範圍同學聚會在疫情爆發前如期進行。

剛開始一兩年,大家聚會的時候,談論最多的是找到了什麼工作,有沒有女朋友,有沒有結婚?

後來,大家談論更多的是單位裡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近幾年來,大家發現同學中的小剛一年一年給大家帶來不同的驚喜。

2017年自主創業了,成為同學中首個擁有百萬資產。

2018年在廈門買了一套房。

2019年又開了一家分公司,聽說又在廈門買了一套房。

看到小剛的發展速度,我們無比汗顏。

同樣是我,如今還只是單位上一個小職員,拿著四千多工資,剛交完房貸首付。

大家對小剛投去羨慕的眼光,為什麼發展這麼快?

他給我們講了一個典型的故事。

印度有個國王下棋被一個年輕人打敗了,國王答應給他獎勵。年輕人說:只要在他們下棋的棋盤上放上麥子,棋盤的第一個格子中放上一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中放進前一個格子數量的2倍,依此類推,一直將棋盤64個格子都擺滿。

國王以為沒有多少,爽快地答應了年輕人。

可真正按這個數量擺放的話,國王的國庫都要虧空!

1粒 + 2粒 + 4粒+ 8粒 + 16粒……,當放滿64個棋盤後,總麥粒數等於1+2的63次方 ≈ 92.2億億(粒),相當於1845億噸。

作為對比,2019年我國全國夏糧總產量才1.42億噸。

小剛說,這就是複利效應,職場中更是充滿了複利效應。

我們似懂非懂。

有一次偶然機會,再次看到複利效應這個概念,並且接觸到複利公式:F=P(1+i)n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結合工作實際,我恍然大悟,職場中也是如此,也可以產生複利效應。

在這個公式中,有三個關鍵值影響了“F”這個終值。

一個是P,這個是基礎值,也就是相當於你現在的存款多少,10萬還是100萬。職場中相當於每個人的學識、學歷等基礎,進入職場後是沒辦法改變的。

一個是i,這個是增長比例,也就是職場中的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這個決定你發展的速度。

一個是n,這個是複利頻次,堅持的時間長度,堅持越久,複利效應越明顯。

還有一個關鍵點很多人會忽視,那就是複利效應的過程不可能平平坦坦,無論誰都會有波動,正確處理好這一波動關係才能到達峰頂。


01

抓住關鍵的“i”,提高“職場複利”的速率

在這個公式中的“i”,在投資領域非常好理解,就是投資的利率,比如年利率10%,20%等,這個利率直接決定你的投資的增長速度。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比如100萬元投資10年,10%的利率是:

100*(1+10%)*(1+10%)……≈259萬元

20%的利率是:

100*(1+20%)*(1+20%)……≈619萬元

利率相差1倍,產生的複利效應差距卻將近2倍。

投資領域憑什麼比對方多出一倍的利率呢?問題在於這筆錢的價值。

比如,當對方資金充盈的時候,你的錢就不存在價值,即使僅有10%的利率,對方可能也不需要。

但是當對方資金斷裂急需要用錢的時候,這筆錢的價值就大大提升了,即使30%的利率,對方也可能會出。

這說明,價值決定了利率。

職場中同樣存在這樣的道理,你是一個平庸無為的員工,你的價值太小,你怎麼產生“職場複利”?

反過來,你對公司和單位的發展至關重要,你的價值就大了,你的“利率”自然就高了。

所以說,要提高“職場利率”,就要提高你的職場價值。

職場價值包括三個方面:學習、技能、心智。

1.為什麼而學習?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而學習。

很多人在職場中為什麼而學習時,給出的答案要麼是“為解決目前的一個困難而學習”“為解決自己的短板而學習”,這些想法更多聚焦在當下和過去,為學習而學習。

一個人要成長,就不僅要為當下學習,而是“為未來而學習”,思考你未來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基於這個目標查找差距,從而系統性地學習。

在《自我發展——個體時代如何釋放自我價值》一書中提出,學習的目的是提升自我,增加自我的價值,成為更好的自己,乃至影響和改變周圍的環境與世界。

學習方法千萬種,但要達成學習效果,就必須掌握學習的核心——學習思維,那就是黃金思維圈。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黃金思維圈是由西蒙·斯涅克提煉出來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從為什麼出發,探究問題的本質。

它由三個層面組成的:

第一個層面是what層面,事情的表象,也就是我們學到的一個具體知識,比如“布魯姆六個認知層次”這個知識;

第二個層面是how層面,也就是如何去運用這個知識,比如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如何運用布魯姆認知層次理論;

第三個層面是why層面,就是做事情的理念或者目的以及原因,比如布魯姆提出這個理論有什麼依據?有沒有什麼不可以運用的情境?

大家都知道豐田公司有一個獨特的做法,出現了問題後,它讓員工連續問5個WHY,從而挖出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

這和黃金思維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借用黃金思維圈,目的是為了看清所學知識背後的邏輯、內涵、意義,打通各類知識之間的關係,形成一個內化為己有的知識體系。

正如電影《教父》裡說:“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有了知識輸入,就要知識輸出。

只有輸入,沒有輸出,你學習到的知識就沒有被調用,而沒有調用的知識很快就會被遺忘,或者被浪費。

結合工作實際,不斷進行知識的輸入和輸出,反覆地訓練,這些知識才能真正為你所用。

2.怎麼提高技能?

格拉德威爾在他的《異類》一書中提出10000小時定律。

許多人也信奉10000小時定律。但事實上,他們在更多時間甚至一輩子也沒有成為所謂的大師。

原因在哪裡?

在於10000小時只是必要條件之一,而不是充分條件,並不是經過10000小時的錘鍊就可以功成名就,關鍵要掌握練習方法。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一書中提出了刻意練習一概念。他們認為莫扎特的完美聲音並不是只有個別人能掌握的,只要經過適度訓練,幾乎人人都可以培養成為這樣的高手。

這種練習就是刻意練習。

艾利克森指出,刻意練習的前提是創建有效的心理表徵。所謂心理表徵,是一種與人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相應的心理結構。

比如提到晚餐,很快想到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油畫,這個油畫的形象就是心理表徵。

心理表徵可以讓人產生難以置信的記憶,更快地識別出規律,更好的解決問題。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創建心理表徵,艾利克森給出了3F方法:專注(focus)、反饋(feedback)、糾正(fixit)。

專注,是創建心理表徵的關鍵點,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務和學習上,如果你在分心的話,你即使再努力,也很難得到進步。

比如你在投籃練習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力集中,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包括呼吸的運用、手臂動作的支配、投籃角度的掌握、投籃力度的使用、心態的平衡等方面,這樣才能達到專注。著名球星科比每次在練習投籃時,都是高度專注,把所有技巧凝聚在一起同時發力。

反饋,及時辨別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在學習中,不能框定在自己的思維認知圈內,要善於找到優秀的導師,讓他們幫助提供即時反饋,創建心理表徵。

比如在今日頭條寫文章,可能自己摸索了幾個月都沒什麼成果,但經過一些大咖的指點,一下子進入了門道。

糾正,是當發現錯誤之後,要想出各種辦法去解決它、糾正它,設計專門的環節,攻克自己的缺點。

在進行刻意練習過程中,要把握幾個原則

  • 要邊做邊學,在做的過程中學,通過學習讓自己做得更好;
  • 進行有目的地練習,不是漫無目的地重複某個動作,而是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導向,進而要求每個動作達到刻意的目的;
  • 找到學習共同體,閉門學習是無效的,要進入學習共同體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事情,成為專家。如每年假期間,詹姆斯、安東尼、保羅等美國籃球球星就會聚集在一起,進行交流練習球技,這就是在打造一個學習共同體。
  • 獲取練習的動力,保持對事物的興趣,從練習結果給自己的正面反饋中獲得動力。

3. 構建成熟的心智模式

擁有了系統的知識和靈活的技巧,那麼就要運用這些知識 和技巧去認識新的世界,解決新的問題,這個過程中就要運用到心智模式。

《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得·聖吉認為,“心智模式是深植於我們心靈之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以及世界每個層面的形象、假設和故事。”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猶如一個導向,會影響我們“看”到什麼,採取什麼“行動”,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對待同一事物時,會有不同的感受和行動策略。

好的心智模式會讓我們做出更正確的決策,而差的心智模式影響我們的發展。

怎麼改善我們的心智模式呢?

《拆掉思維的牆》一書裡,提出了四個環節:混沌、察覺、醒覺、超越。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混沌。也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心智模式不瞭解,不知道自己的思想準則、思維方式和行動策略,自己蒙在自己的鼓裡。

所以,要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我們要察覺出自己的心智模式,把隱藏於內心深處的規則、假設等一一挖掘出來。

管理專家阿吉里斯提出“左手欄”辦法,就是放慢思考過程,讓自己清晰地看清自己。具體而言,我們可以給自己畫一張表,分成左右兩個欄——左邊的欄目寫出自己預想的效果,右邊的欄目寫出實際的過程。兩者進行比較和分析,就可以發現自己心智模式特點。

醒覺。

  • 首要辦法就是深入學習了,正如前文所述,通過學習開拓自己的視野,改變自己認識世界的視角。
  • 其次是受挫,受挫可以讓自己反思自己為什麼受挫,出了什麼問題,使自己產生覺察和內省。
  • 再次是改變情境。正如清華大學陳國權教授所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讓新穎、鮮活和豐富多樣的體驗不斷沖刷、衝擊,甚至衝破我們可能落後和固化的心智模式。通過不同環境的體驗實踐,會產生更多更豐富的思想和模式。
  • 最後是換位思考,不要固定在自己已有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要學會換位或站在不同角度去想問題。比如,我們準備好材料,直接向領導彙報。那能不能站在領導角度想想,他對我的彙報內容感興趣嗎?領導喜歡我怎樣彙報?這樣,就有一個不同的心智模式來做好彙報工作。

超越。心智模式是深根於我們心底的思想行為模式,要改變不是那麼容易。這必須要通過反覆的練習,讓其成為下意識的習慣,才能持久的發生作用,超越曾經的自己,內化為自己的心智模式。

小結:提升“職場複利”的關鍵在“i”,而提升利率的關鍵在於個人的職場價值。


02

堅持“n”次方,你才能看到複利效應

“n”代表複利公式中的執行次數,執行次數越久,複利效應越明顯。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再以投資100萬元為例:

10年利率所得:100*(1+10%)*(1+10%)……≈259萬元

15年利率所得:100*(1+10%)*(1+10%)……≈417萬元

僅僅增加一半時間,最終所得值增加60%。

然而很多人還沒看到複利效應的時候就放棄了。

在職場領域沒有實現複利效應,根本原因也在於沒有堅持下去,今天堅持一下,明天休息一天,後天感覺好睏難,對自己說放棄吧。

而堅持的背後,是沒有形成自動化的習慣。

因此要把學習和訓練培養成習慣,以習慣的力量讓自己堅持“n”次方下去。

古川武士在《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書中,將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好比火箭發射進入太空一樣,經歷反抗期、不穩定期、倦怠期、習慣化狀態。

據古川武士統計:

反抗期(第1到7天),42%的人失敗了;

不穩定期(第8到21天),40%的人會失敗;

倦怠期(第22天到30天),18%的人會失敗。

我們要形成習慣,堅持下去,就要突破這幾重“引力”的束縛。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習慣的養成

1. 度過反抗期

剛開始學習或技巧訓練時,好比火箭剛發射初始階段,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的是把重心放在“撐下去”。比如讀書,堅持每天打開書本,跑步的話堅持每天起床到馬路上跑一下。

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可以掌握三個方法。

  • 首先,我們要鎖定一個習慣的培養,不要一次性貪多,等達成目標後再挑戰下一習慣。比如,從現在起堅持每天晚上7點讀職場管理學,就這麼簡單。
  • 然後堅持有效的行動,不要設置太複雜的規則,比如每天晚上讀1小時書,做好讀書筆記即可。
  • 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太在意學習結果,因為剛開始的成果肯定不是很理想,如果起始階段過於關注結果的話,容易對自己造成心理陰影,打亂習慣的行動節奏,現在要做的是先把習慣培養起來。

2. 順利通過不穩定期

在這個時期,我們經常遇到加班或臨時有突發事件,而導致這個習慣無法進行下去。要想度過不穩定期,就要建立持續機制。

怎麼度過不穩定期呢?

一是行為模式化。把你的想培養的習慣化為固定的模式,並認真執行。比如前文說的,每天晚上在家裡研讀職場管理學1小時。把這個習慣嵌入日常生活的節奏中,能夠無意識的重複行動。

二是設定例外規則。比如你需要加班或喝酒等突發事件,這時你就要給自己一個固定規則,比如推遲讀書,比如減少讀書時間,第二天彌補讀書時間等。通過這樣的例外規則,使自己的的計劃既保持彈性,又保持固定的行動節奏,而不至於完全中斷。

三是設定持續開關。有糖果型開關和處罰型開關,也就是設定任務目標,對自己完成一定階段給予獎勵,沒有完成目標給予懲罰。不同的任務有不同的方式,因人而異。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3. 突破倦怠期

到最後的倦怠期,人們可能無法感受到持續行動的意義或產生不滿感,感覺無聊沒有動力了。

正如寫頭條文章,在經歷認證、原創、青雲獎等環節後,感覺沒有什麼意義了。

怎麼辦呢?

這時需要增加變化。任何人持續做一件事情,都會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我們就要想辦法增加變化,讓自己有效度過倦怠期。

比如前文所說的研讀職場管理學的時候,我們不妨增加試卷測試、研讀交流、撰寫論文等形式,或者改變學習環境、學習地方等,使這個讀書過程更加靈活多樣化。

在倦怠期還需要做的是思考準備下一習慣的挑戰。這樣有計劃的一項一項進行,一項培養完成後,就要馬上進行下一習慣的計劃,這是建立習慣的連貫性。

不斷培養習慣引力,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習慣帶來的果實。

度過了反抗期、不穩定期、倦怠期,我們就好比火箭進入了無重力的太空狀態,習慣已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我們要做的是堅持不懈下去,直到看到成效為止。

有人會說自己堅持了許多年了,可是還沒有看到什麼新的變化。

這是因為還沒有到達臨界點

臨界點在物理上指的是由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前,應具備的最基本條件。

好比把水燒開,即使你加熱到了99度,也不能把水燒開。只有把水燒到100度這個臨界點,才能真正把水燒開。

不同的人,不同的學習,不同的努力,自然會造成不同的臨界點。有些人的臨界點低,有些人的臨界點高。

小結:現在有了習慣的力量,不斷的“n”次方下去,堅持到臨界點,等待發生變化的那一天到來。


03

複利效應並非直線上升,恰當用好峰終定律

從複利效應的走勢圖來看,當我們發生複利效應後,呈現直線上升的變化。

有些人以為從此可以大路朝天,直達天庭了。

事實並非如此,這是一條並不平坦的上升之路。

好比市場上的股票趨勢圖,雖然一路上升,但卻是上下曲折的前進。有上有下,最終達到頂峰。

這條路走得不好或不穩,一樣會跌下神壇。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心理學上有一個峰終定律,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提出對體驗的記憶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時(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與結束時的感覺,這就是峰終定律。

高峰期包括正高峰和負高峰。

正高峰指的是人們獲得成功或達到目標時的喜悅的感覺;

負高峰指的是人們失敗或未達到目標時的沮喪的感覺。

當正高峰值大於你的負高峰值時,你的終值體驗是正向的,積極的;反之亦然。

如前文所說,工作中不可能一直處於正高峰,一定存在負高峰。在實現複利效應過程中,恰當處理兩個峰值之間的關係,努力達成正向終值,顯得尤為重要。

1. 當你處於正高峰時,強化儀式感增強體驗

生活中不乏儀式感,比如結婚紀念日、生日、新居喬遷等等,舉辦這些特定儀式,目的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你的特殊日子,而為了讓自己記住這個特殊日子,增強這種幸福感和獲得感。

許多名人都注重儀式感,民國才女林徽因在作詩前,總是喜歡做足儀式感,焚香插鮮花,沐浴後襲一襲白袍,在燭光下品詩。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寫過一本書《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書裡說:儀式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怎麼增強正高峰期的儀式感呢?

第一,特定儀式。

儀式感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標定了它背後的精神內涵,比如結婚。當你取得成功或達成一定階段目標時,不妨為自己舉辦個儀式,簡單點就是小聚會,複雜點可以加上特定程序,如配上一段音樂,一個非凡的環境、一杯好茶,或者高歌一曲等等,方式因各人而定。

《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第二,突出記錄。

突出這個特殊時期的成就和體驗,你可以用筆記本記錄下這個時刻。

在記錄的時候,不妨用5W2H進行更細緻的記錄,讓自己充分感受到正高峰期的心理體驗。

WHAT:這是什麼?我達到了什麼目的?

WHY:我為什麼要做?我可不可以不做?

WHO:由誰來做?我還是我的團隊?

WHEN:在什麼時間做的?為什麼這個時間可以成功?

WHERE:在什麼地方做?

HOW:我是怎麼做到的?我是怎麼提高效率?

HOW MUCH:我做到了什麼程度?質量水平如何?

第三,價值認同。

價值認同是指個體或組織通過相互交往而在觀念上對某一或某類價值的認可和共享,它是社會成員對社會價值規範所採取的自覺接受、自願遵循的態度。

團隊價值,自己的成功和團隊目標有什麼關聯?團隊給予了自己什麼幫助?只有和團隊價值一致時,你的成功概率才能最大。否則,即使此時成功,彼時未必能成功。

目標價值,有沒有清晰或者更崇高的理想?目前的工作目標是否和長遠目標一致?一致的目標才能形成合力。

回報價值,無論什麼創業都是金錢驅動,每個人創業的目標也不盡相同。你成功的回報給你帶來多大的價值認同?是否為你想象的結果?

2.當你處於負高峰時,儘量減弱負面影響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路平坦。強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走到今天,也絕非一路順風順水,中間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坎坷,就目前而言,華為正遭受著前堵後追的窘迫,正經歷著負高峰期。

處理好這段負高峰期,才能再次走向全世界,活出自己的風采。

那麼當我們遭遇這樣的負高峰期時,怎麼辦?

最重要的是樹立黑匣子思維。

黑匣子是飛機上的一種裝置,當飛機出事後,可以找到這個裝置,分析研判飛機出事的原由,以便下次改進。

馬修·薩伊德在《黑匣子思維》裡提出黑匣子思維這個概念,指的是一種記錄和審視失敗並從中吸取經驗的積極態度。

無論是開發新產品、提高運動技能還是做出正確決策,擁有黑匣子思維的人從不害怕面對失敗,反而視失敗為學習的最佳途徑。

“小剛一年一套房,我10年還是小職員”,因為沒悟透“複利公式”

正如書中提到的一句話:“對失敗的恐懼不一定是壞事。如果挫折帶來的不是進步,而是譴責和悲觀的失敗情緒,問題就出現了。”

我們可以採用分四步減弱負高峰情緒體驗。

  • Focus(聚焦)。你要聚焦你所面臨的失敗或暫時的困境,正確認識它們,而不是躲避、逃避,你在心裡說:“對,這就是我的錯誤,我的失敗,沒有什麼可怕的,我正認識它們。”
  • Easiness(放鬆)。當你的眼前閃過這些失敗或不愉快的感覺時,你要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逐漸放鬆自己,並告訴自己:“它們沒什麼可怕的,已經過去了,我有‘黑匣子’,我有解決的辦法。”
  • Switch(轉換)。在緩解負面經歷之後,你要有意識地轉變思維,並在工作中用“黑匣子”找出失敗或受挫的原因,並用正面的、有效的信念,支持自己解決出現的問題。
  • Update(更新)。用全新的、長遠的目標代入當前工作中,不斷重複、強化,把新的目標內化,產生新的工作動力,徹底剷除失敗感。正如華為遭遇重大危機,但他們沒有倒下,而是立即投入新的科技研發中,用新的目標樹立新的導向。

結束語:在職場中複利效應都無處不在,只要你不斷提高利率“i”,不斷持續“n”,並且處理好正高峰和負高峰關係,你就能夠持續獲得複利效應,成為人生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