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掌握律詩的起承轉合?

穿越者號


問題:如何掌握律詩的起承轉合?


前言

起承轉合不僅是作文,作詩填詞也是如此,元代 "元詩四大家"之一的楊載(1271-1323年 ) 有一本書《詩法家數》講解了自己總結的作詩之法,老街節選了一部分和詩友們分享一下。

破題:或對景興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題起。要突兀高遠,如狂風捲浪,勢欲滔天。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結句:或就題結或開一步,或繳前聯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場,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

古人言簡意賅,只給精髓不給說明,全靠自己去理解。

一、七律與絕句的起承轉合

1、以杜甫的《登樓》為例,看看這首詩的起承轉合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 第一聯破題: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首聯是就題起: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第一句點“樓”,第二句點“登”。

  • 第二聯承接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這一聯接破題寫景, “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上句“錦江春色”寫的是空間 ,下句“玉壘浮雲”是時間,引出了詩人的遐思。

  • 第三聯轉: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這一聯需要有變化,第二聯寫景, 第三聯就要“或書事或寫意”,楊載特意說第三聯: "與前聯意相應相避"。 反之亦然,有的詩第二聯抒情論事,第三聯寫景。

第二聯是實寫眼中所見,第三聯是虛寫心中所念(照應:萬方多難)。這是一實一虛的變化,二、三聯儘量避免重複。

  • 第四聯合: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關於結句,楊載說道:“或就題結或開一步,或繳前聯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場,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剡溪之棹說的是王子猷雪夜訪戴,近門而不入,意思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縛之意。

八句律詩的“轉”,並不見得一定要放在第三聯,從整首詩的脈絡來看,常常是第七句非常關鍵,就像絕句的第三句。

這首《登高》,第三聯是一個轉變,從景轉到抒情。但是整首詩的轉折在第七句,陡起波瀾:“可憐後主還祠廟”,你劉禪有何功勞,竟然也和諸葛亮一樣有一個祠廟讓後人供奉呢?結句就是”剡溪之棹“,宕開一筆,我還是背誦諸葛亮喜歡的《梁甫吟》去吧。

2、 絕句《涼州詞二首·其一》

絕句只有四句,第三句的轉折非常重要,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前兩句對景興起,第三句以詢問方式轉折,第四句回答。

二、拘束中的變化

楊載雖然總結了一個公式,不過他也在《詩法家數》中寫了幾種變化,這3種變化說了詩的開始,不過牽一髮而動全身,也關係到全篇的佈局。

然有賦起,有比起,有興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則貼承一句,而後方發出其意者;有雙起兩句,而分作兩股以發其意者;有一意作出者;有前六句俱若散緩,而收拾在後兩句者。

1、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則貼承一句,而後方發出其意者

例如元稹的悼亡詩: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謝公最小偏憐女,”是憐惜之意 ,第三、四聯都是照應第二句”百事乖”,因當年“百事乖”而更憐惜亡妻。最後兩句寫如今過上了寬裕生活,可惜你已經不在了,今天只能靠祭奠來寄託自己的情思。整首詩都是悼亡當年跟著自己受苦的妻子,即比喻成謝道韞的韋氏。

2、有雙起兩句,而分作兩股以發其意者

黃庭堅 《病起荊江亭即事》: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這首詩第1句和第3句說的是陳師道,第2句和第4句說的是秦少游。 陳師道與秦少游一個沉淪下僚,一個客死他鄉 。

3、有前六句俱若散緩,而收拾在後兩句者

李商隱 七律《淚》

永巷長年怨羅綺,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唐體餘編》評價這首詩說:

“六句實賦,似是正面,結句一筆翻落,化實為虛,局法奇甚。“

這首七律《淚》第七句鋪墊一下,整首詩的”轉“竟然在最後一句。

三、《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一段話

不能說知道了“起承轉合”這四個字就會作詩了,楊載說:

今之學者,倘有志乎詩,須先將漢、魏、盛唐諸詩,日夕沉潛諷詠,熟其詞,究其旨,則又訪諸善詩之士,以講明之。若今人之治經,日就月將,而自然有得,則取之左右逢其源。

這句話有點像紅樓夢中林黛玉說給香菱的一段話:

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林黛玉說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詩人:陶淵明、應瑒,謝靈運、謝眺、阮籍、庾信、鮑照,林黛玉的意思和楊載“須先將漢、魏、盛唐諸詩,日夕沉潛諷詠”的意思差不多 :

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

林黛玉的這句話就是楊載“起承轉合”的精華版了。

結束語:

關於學詩之法,楊載有一句話與老街平時的感悟很契合:

詩有三多,讀多,記多,作多.

只有三多,才能創作出優秀作品,可惜今天學校語文中的詩詞只剩下讀和背了,熱熱鬧鬧的《中國詩詞大會》中也只有二多:讀多,記多......喜歡詩詞的人還要做多。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1,起承轉合,作詩之要,也是讀詩之要。幾百年來作詩、解詩的漸漸摒棄此道。當今,詩歌解讀能涉及、遵循此法的,少之又少。甚至像這個提問一樣,正正經經面對起承轉合的,鳳毛麟角。

2,起,交代時間、地點、詩歌環境,初涉主題。承,放飛自我,展開主題。起承屬內容提要、中心思想、指導方針、理解範圍,相當於序言部分。轉,進入正式境況。合,歸結主題。轉合,演繹推理故事,擺事實講道理,是在起承的限制下實寫人、物、事,不能誇張。轉到合多是遞進、昇華,豁然開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假如把起承去掉,將容易誤解轉合說的內容,甚至莫名其妙。

3,起承轉合就是詩的標準、結構,詩的格。拋棄起承轉合、另起爐灶的同學,比比皆是。比如,將頷聯、頸聯連著一起理解的,一定是錯的。因為將起承轉合單個單個來說的話,承和轉沒有關係。

4,起承轉合以興比賦為淵源,是格律詩成熟的標誌之一。所有講解興比賦的“比”為比喻、打比方的,要麼不學無術,要麼是騙子。

5,詩歌講究準確深刻、特有專屬、形象思維、含蓄婉轉。黃景仁《綺懷》頭一句“幾回花下坐吹簫”,難道站著吹不行?躺下呢?所以這個“坐”字直露又寡味,分明是用來湊數的。句中“簫”本身有吹的意思,加“吹”就重複了。“幾回花下”,普通。境界全出的“簫聲咽”,僅三字,內容豐富得多,感情更充沛,怎麼不學學?

6,詩歌以關注社會、百姓為上。說《登高》中的杜甫因病戒酒,非常錯誤。作者單說自己個人的詩歌,寫得再好也是自娛自樂,不會流傳太廣、太久。無視民眾,民眾自然懂得該如何對待你。因病戒酒,不符合“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要義。那個時候,有酒就不錯了,還傻乎乎拎上高處作戒酒秀……若是,不覺得噁心嗎?

7,判斷一首詩好不好,以100分計,技10分,律10分,格20分,志60分。當今解讀詩歌的,多囿於聲律,其實頂多只解讀了十分之一。杜甫《登高》pk崔顥《黃鶴樓》,《登高》滿分,《黃鶴樓》律和志兩項要扣分。


詩為諸藝之魂tt


起承轉合一般是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結構技巧,是律詩寫作中的基本方法。下面,筆者從起承轉合的出處、起承轉合的意思及起承轉合在作品中的運用等三個方面,結合律詩、絕句等具體作品,對起承轉合進行簡要分析,作為解答:



一、起承轉合的出處 ,最早出自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後來我國清代學者劉熙載《藝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顧兼趣合也。” 對這一說法進行了拓展。 這是目前對起承轉合解釋得比較早、也比較好的二條出處,後來也有金聖嘆、魯迅等人,對起承轉合進行了註解,但都沒有超出以上內容。


二、什麼是起承轉合?按照元代範德璣的說法,筆者的理解是: 起者,開端也。文章的開端要平直。或開宗明義、單刀直入。或設置懸念、引人思考。或平鋪直敘、留有餘地。總之要引人注目,變化多端,並以自然為佳。 承者,承接也。承要舂容。什麼叫舂容?舂容就是要有力、洪亮和從容。意即承接要自然、有力和洪亮,既要能承上,還要能啟下。 轉者,變化也。文喜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變化,要跌宕有致而又萬變不離其宗。 合者,結尾也。結尾要淵永。何謂淵永?深遠、深長也。意思是文章的結尾要有韻味。或點明主題,或啟發聯想,或耐人尋味,均要乾脆利落,有力有味。



三、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及七律為例,來分析起承轉合在作品中的作用。 首先看杜甫的五言絕句《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詩中第一句起,總寫孔明的功勞之大。第二句承,寫孔明成名原因。第三句轉,寫孔明的計謀會流芳千古。第四句合,寫孔明滅吳失策,功業未就。全詩起承轉合,特別分明。


其次看杜牧的七言絕句《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全詩四句。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轉,第四句合。 最後看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在這首律詩裡,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一二句是起句,三四句是承句,五六句是轉句,七八句是合句。 因此,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規律:絕句起承轉合,一般是一句承擔一項任務,律詩的起承轉合,則是二句承擔一項任務。也即首聯起,頷聯承,頸聯轉,尾聯合。 總之,起承轉合是我國文學創作中一項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它不僅廣泛運用在詩詞創作中,在其他文學樣式中也被廣泛運用。


皓月Lh2088


好啦,嘮叨淺識,野叟獻已,不對之處高見者賜教。題主亦應耐心研讀,不負辛勞吧。


黃宇芬


不需要掌握,至少小可這樣認為!從小學作文開始,一直到初中作文,都在強調一種規則,或者是寫作的程序。就是開頭敘述,然後描寫,再後抒情,最後結尾。

律詩也是如此!

在理論上,轉承轉合是構思。但在許多時侯,起承轉合只是位置,同樣一句話,位置不同,作用便不同。小可舉例說明一下。比如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二,原詩如下

蕭史幽棲地,林間蹋鳳毛。洑流何處入,亂石閉門高。

客醉揮金碗,詩成得繡袍。清秋多宴會,終日困香醪。

全部切換一下,變成了

清秋多宴會,終日困香醪。客醉揮金碗,詩成得繡袍。

洑流何處入,亂石閉門高。蕭史幽棲地,林間蹋鳳毛。

小可承認,並不是所有律待都可以如此切換,但是這在無形中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律詩中的起承轉合的界限並不那麼明顯。正常情況下,律詩的起承轉合對應著敘述,描寫,抒情,結句四項,小可午睡方醒,就根據此事隨便抹一個打油七律,試解一下這個問題。

日午三竿濃睡後,幽然四處覓涼茶。

胡床煙漬散泥屑,短褲汙塵疊碎花。

謾有文章空零落,久無音訊也浮槎。

偶看詩律起承轉,合是多情到碧紗。

起床,算是起。承,算是具體事物的描寫,轉,就是展開聯想,合就是結句。這就是最普通順序了,其實任何一句都可以變成另一種作用。比如改上几上字,第二句就可以變成起。如

胡床煙漬散泥屑,短褲汙泥疊碎花。謾有文章空零落,久無音訊也浮槎。

偶看詩律起承轉,每到雨絲橫豎斜。日午三竿濃睡後,幽然四處覓涼茶。

第三句也可以變成起句,稍改一下就可以,比如

底事文章空零落,久無音訊也浮槎。偶看詩律起承轉,每到雨絲橫豎斜。

日午三竿濃睡酒,幽然四顧淺分茶。短褲汙塵散泥屑,胡床煙漬亦開花。

顯然,任何一處描寫,完全是根據作者的需要而定,放在不同的位置,自然有不同的效果。

也就是說,開頭不一定非得要敘述,比如杜甫《寄高適》首聯“嘆惜高生老,新詩日又多”。中間不一定要描寫,比如杜甫《春日憶李白》頜聯“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頸聯也不一定要抒情,比如杜甫《對雪》“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尾聯也不一定非要悠長餘味,也可以寫實,比如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形式上的起承轉合是不存在的,只要符合一定的邏輯,這個起承轉合是自動生成的。

當然,小可以上說的只是另一方面,若是覺得回覆還有一微不可及的含金量,點個贊再走!


亦有所思


律詩的起承轉合,實際上是一種普遍文法。

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起承轉合”是大部分事件的正常時間線,所以也就是大部分文章的正常寫作手法。

而律詩,只是把它作為成文法則表明罷了。

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到縱橫天下再葉落歸根,直至死亡;一個王朝的建立到興盛到盛世到敗亡;一個事件的起因到發展到高潮再到圓滿結束;我們浪漫的愛情,也是相識、相知、相戀、相守。世間萬物,都逃不出“起、承、轉、合”的規則。

用老子的話來說,這就是“道”。

文學藝術作品是用來敘述世間滄桑、描寫人物百態、記錄王朝興衰的,所以只能按照“起承轉合”的底層規則來呈現。

古詩也是一種文學作品。詩是韻文,不過就是押韻的文章罷了。相對於短小精悍的絕句而言,律詩簡直就是一篇大文章了。絕句由於字數多少,只能使用留白寫法讓人自己腦補,以意味悠長為好詩。律詩有足夠的發揮空間,不把“起承轉合”寫圓了,簡直就是一篇失敗的文章。

那麼要如何掌握律詩的“起承轉合”呢?

其實並不複雜。首聯起興,頷聯承續,這兩聯一般是從時間、地點、環境、事由寫起,首聯大概交代,頷聯進行深化或者拓寬描寫。

關鍵是頸聯的轉換,怎麼轉?往哪裡轉?急轉還是慢轉?跨度多大?這個就需要詩人在整首詩的構思上進行把控,一旦轉開,或豁然開朗,或柳暗花明,但是又不能脫離全詩的意境,因為我們還需要在尾聯合回首聯。

尾聯不但要合回首聯,同時要延續頸聯的思緒發展。

起承轉合實際上是考驗創作者的整體構思能力,而頸聯的轉換是為了避免整首律詩進入流水賬似的描寫,也是為了真正突出詩的意圖,對詩的境界做出昇華。

我們來看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這是“起”,寫事由:咱們去找丞相祠堂。點出地點:錦官城外。寫出環境:柏樹森森。

因為七律文字較多,所以不像七絕那樣一句交代很多內容,還有頷聯進行補充。

“承”,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裡就承接首聯,繼續從顏色、聲音方面描寫丞相祠堂的偏遠幽靜,以及進一步點明季節,這是春天。

關鍵的頸聯:“轉”。如果這個時候還是繼續描寫祠堂春色,整首詩立馬變成小學生春遊詩,毫無特色。我們看杜甫轉哪裡去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他從一個遊覽景色的人轉向對丞相祠堂的主人做出評價,歌頌了諸葛亮為天下鞠躬盡瘁,為漢主兩朝盡忠的高尚品德。

這種轉換,是從寫景到寫人,從記敘到議論,從遊覽者到評價者的轉換,這是非常大的思維跳躍,讓整首律詩奇峰突起,但是否轉得太遠呢?

並沒有,他還是在寫祠堂主人。

所以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輕輕鬆鬆地“合”了回來。出句“出師未捷身先死”承接頸聯,繼續寫諸葛亮北定中原的策略還未來得及實施就去世了,這種遺憾感染了後來的英雄,這其中就包括了來尋找丞相祠堂的詩人:“長使英雄淚滿襟”。合回首聯,順帶還誇了下自己是“英雄”。

這種既飛揚跳脫又合乎起承轉合的文筆,既頌揚了古人,又抒發了自己的志向。

詩聖出手,真不能不服。

為什麼我們會讀到很多感覺沒有遵守起承轉合規律的律詩?

這是肯定有的。特別是盛唐以後,中唐詩人開始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尋路。畢竟前面的高峰(李杜)太高了,所以中唐詩人就開始在一些特殊的方向努力,比如李益的邊塞詩,劉禹錫的懷古詩,這些都是中唐詩人抓住盛唐詩人的某個方向專門努力、精益求精的例子,也算是別開生路。

其中韓愈就走了以散文入詩的路,甚至開始將“之乎者也”引入到詩歌創作中來。同時,散文的特性也打亂了律詩的文法結構,就出現了不遵守“起承轉合”的律詩。到晚唐李商隱手上,初開朦朧詩派,自然文法也朦朧起來,大家甚至都讀不懂他說的什麼,所以看不清他律詩的起承轉合也正常。

不過這都不能動搖“起承轉合”這種律詩普遍文法的主流。

到近現代,有些詩人在創作的時候會使用各種時空打亂的寫作手法來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但是在讀者心中,無非是最後把所有頭緒按“起承轉合”理順,才恍然大悟。

“起承轉合”是生而為人、人創造藝術的侷限性,也是普通大眾最好接受的邏輯性。所有文學作品,都有其內在的脈絡,即使表現得不明顯,無非是作者增加閱讀趣味性或者故意增加閱讀難度罷了。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文為時而著,事為詩而作。正遇肺炎當胸,理當抗擊當先。所謂起承轉合詩中見也。

排律:抗擊肺炎。

有詩為證:

楚漢無芳客,

川江罷豔輪。

人間潔病事,

環宇淨汙塵。

盛世嘗甘味,

衰民咽苦津。

錦緞蒙鼻口,

窗門阻病情。

紅霞重布首,

紫氣又扮春!

注:錦緞比喻口罩。


老張35536


切題拍意隨心走,律韻在胸抒愫然。

承接扣義作宏想,最得詞骨在玄機。


印真1975


我不懂《詩律》也不知《詞譜》只是亂寫亂填一氣,偶爾也曾獲獎。什麼平平仄仄仄平平,什麼堆砌詞藻,引經據典。故弄玄虛,一概不知,只知朗朗上口而已。

人已知天命

瀟灑做恬翁

錢無多少夠用可

莫羨李嘉誠

一曲卜算子

從容度殘生

厚德載物天垂憐

不與神鬼爭


書螙


律詩(詞丿開頭起統領全篇作用。因此要求一,開頭必須切題。即又叫明起,開口即就起之正意說起。例如杜審言《和晉陵陸丞相早看遊望》首句拈出“獨有”二字,次句便以“驚”字你襯,有登高一呼之概。二,開頭是切題意,就是起句意思與題目主旨切合。如張繼《極橋夜泊》起句還是全詩都無《楓橋》,“夜泊”的重現,但意思與題意切合,也是有人稱暗起。三開頭陪起,先借他物說起,以引伸所詠之事物。如毛澤東《沁園春,雪》開頭“北國風光,千里冰封,”四反起,不說題之正面,而先從題之反面著筆。總之詩(詞)的開頭,手法多種多樣,只要做到即景即情,真情真感,切合題義,工於構思而1行。

第二,律詩以第二聯為承筆,或寫意,或寫景,要與上聯起筆銜接不可松泛。起筆一聯,僅渾括大概;點醒題意,全在此聯。且須留有餘不盡之意,以開下文轉筆一聯。例《張巡.

第三轉,就是承筆之意,轉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進一層轉;二推一層轉;三,反轉。總以能與前後相呼應,活而不板為佳。舉例唐詩之注重轉筆,而上下一氣者當推杜甫《春望》非到功深者,斷難揣摩其法。上詩第五句言兵禍之久,第六句言鄉信之重,是全詩最著力處,而與首句寫亂後景象,未句自傷衰老,通體均相應也。第四講合筆。合者,結來全詩。或開一步,或放一句,總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為最佳構也。例首推劉禹錫《蜀先主廟》詩。上詩結句言蜀妓淒涼,不言蜀滅,而蜀滅之意自其中,以此結束全題。令人真覺餘韻悠然,有經緲欲仙之致。

我野叟嘮叨,未嘗深究章句。膽敢越許多“關注高人獻曝文,亦略陳愚懇。望題主認真讀領略其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