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丁公陶文將我國文字誕生的時間向前推進800年,如何釋讀?

麥子Villa7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少量的幾個符號不能直接判定為文字的。刻畫符號是不是記錄語言的,是非常難以證明的。

「丁公陶文」只有11個符號,也是一個孤證,目前根本不敢確鑿斷定是什麼字,記錄何種語言的文字。

因此,說「丁公陶文將我國文字誕生時間向前推進800年」理據是不足的,只能說「丁公陶文」有可能是比甲骨文還早的古文字。

是「有可能」,不要當成定讞。

-----------------------------------------

以甲骨文為例:我們之所以敢判定,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因為我們非常肯定的知道甲骨文是記錄商代古漢語的。

甲骨文中非常多虛詞是用假借字,形聲字,從這一點我們完全可以判斷與古漢語語音的的對應關係。

我舉一些簡單的例子:

  • 「其」這個虛詞今天還在用,甲骨文中就有,這就是假借的「箕」的讀音,跟字形無關。後世非常都典籍都知道「其」是「箕」的本字,比如《說文》。

  • 甲骨文中的形聲字「星、姓」都是用聲符「生」,即便是今天的漢語發音,還是諧聲的:


還有諸如:


  • 甲骨文中很多詞彙、句子,從古至今都在用。如:最常見的六十天干地支。


  • 其次,很多甲骨文字形我們都能讀懂。甲骨文的構字規則,基本上符合所謂的「六書」。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華夏文明、漢語不曾間斷。


如果說丁公陶文是文字,你首先要搞明白這是幾個什麼字,記錄是什麼語言?


但是,目前學術界對丁公陶文只有一些猜測,認為很有可能是一種文字,誰也不敢確鑿的說這是個什麼字,記錄的什麼語言。


再者,「丁公陶文」的斷代是否準確,都存在有爭議。

爭議詳見:曹定雲. (1996). 山東鄒平丁公遺址“龍山陶文”辨偽. 中原文物(02), 34-40.


92年丁公陶文出土的時候,就有十幾個專家筆談,文章發表在《考古》雜誌上:


. 引自:專家筆談丁公遺址出土陶文. 考古(4), 58-68+89.


十幾個專家沒有一個人能確定這是幾個什麼字,只有李學勤初步猜測式的釋讀了幾個字。

李學勤認為「很像是文字」,「不過有待證實」,說像這字,像那字,但不敢確定:


李學勤的編號和釋讀如下圖::





如果看得累,我一個個解釋一下,李學勤的猜測釋讀是:


編號為【二(1)】像一隻猴子:



編號【二(2)】形似「有角的走獸形」:


編號【三(1)】形似「顧首短尾動物」


編號【三(2)】是「一筆連書」,他認為這個字跟甲骨文中表示「左手」的象形字很像:



我想李學勤的「一筆連書」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三(2)】是甲骨文的「手」的話,那【一(2)】就應該類是甲骨文的「父」:像「手持斧」之形:




至於李學勤說【四(1)】似甲骨文的「心、刀」,我是看不出來:




另外他說這個字有個部件像甲骨文的一個部首:出處在《殷墟卜辭綜類》425頁4欄:


我去核實了一下,沒有發現第4欄沒有李學勤說的類似部首,只有一個類似「四」的字相近一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說的這個字,還是李學勤把頁碼搞錯了。




李學勤可以說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他只能猜測到這個程度,可以這麼說,基本就是在瞎蒙。



1994年,古文字專家馮時 在《考古》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山東丁公龍山時代文字解讀〉。他認為:

丁公陶文是古彝文,今天在南方的彝族,上古時代分佈山東、江淮一帶,也就是甲骨文中的人方,或者古代的「東夷」:


馮時:《山東丁公龍山時代文字解讀〉,《考古〉 1994 年第 1 期



丁公陶文是一段古彝文祭詞,意思是:

文章非常長,我不一一引用,應該說:馮時的釋讀比李學勤可信的多。


比如:李學勤說的什麼像「心」又像「刀」的那個字,是古彝文的「兵」。字形確實很像:






綜上所述,丁公陶文是92年出土,到今天已經快三十年,也沒有一個十分確定結論,如果未來沒有更多的發現,基本上也就是一個懸案了。

就算馮時說的古彝文成立,丁公陶文根本就不是漢字,不是記錄的古漢語,而是古彝族語言。

就算上推八百年,也早不過西亞兩河流域的釘頭文字和古埃及的聖書體。


引自:周有光,《世界文字發展簡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頁10

小漢字見大歷史


關於丁公陶文話說也巧,我剛開始訂文物報不久考古就發現了丁公陶文。當年就有很多學者在各大報紙上試著解讀了,但都經不起推敲,最後不了了之。

我看著好玩也做了自己的解讀,不知是得益於我的漢語拼音文的創造,還是病痛中對遠古人類文明的思考,我對丁公陶文的解讀與大家完全不同!

丁公陶文是一篇4000多年前一個方王祭祀時對來年豐收的祈求!正文9個字加一個時間和落款共11個字。(當時未投稿)

本人認為這正是四千多年前的倉頡文。

穀子 豐收 10月;

家畜 系滿 圈場;

雛鳥 孵滿 閣院 五月。

(落款) 月 3

王 祀

(正月初三,王祭祀)

分析如下:

第一行1字,由彎曲的φ和Δ兩個部首構成,其中φ和古漢文中ψψ(草)的ψ很像是連寫,可以解讀為草本植物-禾,Δ像植物上的果實,可解為-谷,第一字即:禾+谷,穀子的意思。

第二字,由θ和ヨ┓兩個部首構成,θ橫著像很大的成熟的果實,ヨ┓是篆書手的連寫形象,即:手捧果實,表示豐收的意思。

那麼前兩個字就是“穀子豐收”的意思,其它解釋祥見手稿。如下:

丁公陶文的解讀對於人類歷史的研究是有重大意義的!

一、確認了倉頡造字的真實性。

這是幾千年來人們首次看到倉頡文的真實面貌,驗證了說文解字上的記載,說明中國古籍中記載的內容是真實可信的。

二、進一步說明古籍的記載就是古代的史書。

隨著歲月的流失,文字的流變,史書變得支離破粹,而且還夾有大量的神話故事,就像三國時的洛神賦是神話,而我們不能因此就把曹操、曹丕、曹植就說成是神話人物,而否定三國是歷史!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黃帝戰蚩尤的神話故事,而否定古書記載的三皇五帝!

三、重審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從丁公陶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十進位制的數字(數碼),說明我國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和今天一樣的數字。阿拉伯數碼最早是幾百年前西歐人看到阿拉伯人用之而稱呼的,現在人們又發現是印度更早用的,其實再往東你會發現印度也不是原創!而是遠古的中國人!

四、進一步深挖結合考古發現,你會發現中國古代的文字燦若星海!

等會繼續


奧斯的世界


事實上,如果按照類似於丁公陶文的陶刻文字,不僅把中國文字的起源推前800年,而是2000年以上。因為,還有更早於丁公陶文的文字。


但是,對於如何解讀這片陶文上的11個字符,我國文字學者也是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心思企圖有所解讀,但是,至今沒有成功解讀出來。

我也一個都不認識。

那麼,我們如何認識丁公陶文呢?

我認為,我們現在要從“文字”的意義上解讀丁公陶文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例如,文字學家李學勤就把丁公陶文當做甲骨文來認識的,甚至說裡面有“猿”有帶角的動物等等,結果被大家認為純粹是瞎猜,新石器時代的人畫畫能力再怎麼差,也不會畫不出動物的大體特徵吧?還需要別人猜?這樣認識史前文字的方法,不是比兒童的辨認的方法高明不了多少嗎?


回還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古彝文,並且與古彝文作了對比。

但是,仍然得不到學者的普遍認可。

這種學術現狀,說明我們對中國文字起源在理論設計上有很大的缺陷和侷限性,因此,遇到這些甲骨文前的文字。我們往往束手無策。

要麼,拿出什麼叫文字的現代文字定義,否認甲骨文之前到底存在不存在文字,是不是文字,要麼,就依據現有的中國文字理論去套用在對這些文字的認識上。

但是,所有這些方法根本不管用,或者絲毫沒有用處。


我們仍然認為,實踐決定理論,而不是理論決定實踐。對於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我們現在的文字理論沒有任何一個原則是可以適用的。

例如,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按照象形文字創造的嗎?

所有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沒有一例可以證明“文字”完全是象形文字的思維創造的。從半坡陶器刻符到最接近甲骨文的二里頭刻符,沒有發現一例是“象形文字”的。

所以,像李學勤先生那樣辨認丁公陶文的做法實在是太可笑了。

還有像把丁公陶文與古彝文比較大做法,也是非常不可靠的。


千里馬對於中國文字起源問題,一直有一個看法,這就是說,中國文字是分兩個階段完成文字歷史的演變的。

我們把甲骨文之前的這些文字,統統叫做“小範圍使用文字”時代。

我們把甲骨文以後的文字,統統叫做“大範圍使用文字”時代。

我們今天就處於“大範圍使用文字”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從甲骨文開始。

為什麼要這樣區分呢?因為文字發展,從歷史邏輯上來說,並不是說,這是一朝一夕產生的,而是在漫長的產生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逐步產生的。

所以,在文字最初的實踐時代,文字不可能有社會意義,也不可能有一個使用文字的生活集體。

例如半坡刻符,我們至今無法認識這些刻符表達什麼語言,但是,我們可以確信,這是記錄語言的個體行為。


就像嬰兒咿呀學語,我們無法確認他的語言意義,但是,我們可以確認他的個體語言行為。

作為最早形態的文字,可能還沒有社會交流的性質,也沒有明確的交流目的,因此,只要記錄個體的語言體驗和行為就可以認為,這是文字的表達行為。

所以,千里馬一直認為,“小範圍使用文字”時代的“刻符”,他明確表達了語言的記錄行為。因為,這些“刻符”共同的特點是,沒有圖畫性質,也沒有遊戲性質,而是隻有符號記錄的性質,這就是我們判斷這些刻符是不是文字的依據。


我們完全可以肯定地說,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裡,我們人類有了自己的文字行為。這些行為,就是刻刻畫畫的符號,這些符號到底要說什麼,我們真的需要費一些猜想的。

可能,有些像“巖畫”一樣被我們才出來了,但是絕大多數是非常難猜測準確的。

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歷史考證,例如,史前符號學,原始圖畫學,原始文字心裡學等等。我們目前在這些考證知識方面還非常貧乏,所以,瞎猜不但幼稚可笑,也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

儘管我們還無法解釋丁公陶文的符號含義是什麼,但是,我們完全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屬於“小範圍使用文字”時代的文字,它與我們“大範圍使用文字”時代的文字,真的不是一個系統的。

因為,這些文字可能根本沒有流通過,寫字的那個人,創造了這個文字之後,也就是這些文字的死亡之日了。我們只能慢慢積累考古知識去慢慢破解它。


千千千里馬


所謂丁公陶文,眾所周知,所謂丁公陶文,指的是疑為山東龍山文化時期使用文字,這種文字在後期被考古學家在其所在地址,這種文字線條極其流暢,獨立成字,有一定的章法,排列規矩,眾所周知,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種文字,但是在考古學家的進一步發現,有好幾種文字的發現比甲骨文好要早,那丁公陶文作為一種較早的文字,他和甲骨文的區別也是有的,例如丁公陶文,在後期有很多歷史學家提出啊,這種文字很難重複書寫出同一種文字,所以在視覺上可能沒有甲骨文好辨別,而且甲骨文的發現是一次肯定的,但在考古學家發現丁公陶文的10餘年後,甚至有另一派學家出來反駁認為這一次發現的丁公陶文是假的,但無論丁公陶文是不是假的,他的起源地都是在山東,所以,作為古老的文字,丁公陶文和甲骨文在歷史上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算推動了文化的前進,所以,有人提出丁公陶文的發現使文化誕生前進了800年,也不是沒有依據的。


範麗麗


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丁公山陶文是不是文字。文字首先要具備兩個要求。第一,必須具備記錄固定語言的功能。打個比方,有很多少數民族用一些圖形來記錄事情。比如用一顆心形來表示愛情。但有的時候這顆心也表示關心、關愛的意思,還有時候用一個很珍貴東西的圖形來表示愛情。這樣的情況就屬於不能固定的記錄語言。第二是必須約定俗成。意思就是說,這個圖形或者是文字必須大家都知道,有固定的音形義。如果我寫的你不認識,你寫的我不認識。這樣就沒辦法通行使用。這樣也沒辦法成為文字。

接著我們說丁公山陶文的問題。對照以上文字所具備的兩個特點來說。第一,沒有辦法證明它是否記錄的是固定的語言。因為沒有可參考的文字文獻。第二,既然沒辦法確定它是否固定記錄語言,也無法得知它的音、形、義,那麼也沒辦法說它具備約定俗成的特點。其實這種陶器上的所謂的文字,很早就有出現,而且數量很大。比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很多的陶器玉器上都有這種刻畫。如果丁公山上的這個屬於文字,那其他陶器上的都屬於文字了。那推進文字的產生時間不只是幾百年了。而且仰韶文化裡面的很多刻畫,其實和後代的甲骨文字形是相同的。即便是這樣,在學界學者多數學者不認為這屬於文字。丁公山陶文,一直以來很多學者對他的意見都不同。雖然很多學者都把它與文字相聯繫。但有很多學者都認為它並不是文字。比如吉林大學的林沄先生,曾經在超星視頻上有一段講座。講座裡邊就說到了關於這個丁公山陶文的問題。她說她在哄孫子玩的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他孫子隨意畫了一幅畫,但這個畫像現在我們大人寫的書法一樣,比較整齊規矩,橫有行豎有列。林先生說,丁公山上的陶文很可能也是這樣形成的。大概就是小孩子隨意塗畫的,並不一定是成熟的文字。






地下文物看歷史


文字之初,當有其特點,有比較才有鑑別,千里馬跑得辛苦,還可更上一層樓,把良渚文字與丁公陶文相比,其筆劃字形何等相似,似乎同一時期同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