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一個重要的力學實驗:

如圖,從兩個方向一起用力,將彈簧從S點拉至O點,記錄此時兩個方向的力F1和F2(含方向),再沿SO方向用力拉彈簧也至O點,記錄此時的力F。通過簡單的幾何作圖,我們發現力F剛好在由F1、F2構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上。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物理學把力學元素分成了兩類:矢量和標量。這裡的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我們稱之為矢量,矢量都滿足“平行四邊形法則”。而像質量等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量,我們稱之為標量。

矢量的發現由來已久,但由其導出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最早則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著名科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在《力學》一書中記載了“速度”的平行四邊形法則,3個世紀以後又被海倫證明。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亞里士多德

當一個物體以一定比率移動時 (即含有兩個常數比率的線性運動 ),物體一定沿一直線運動,這條直線是由這兩條有給定比率的直線形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亞里士多德《力學》)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OC方向上速度,可分解為OB方向上速度和OA方向上的速度

接著,16世紀的兩位著名數學家:史蒂文(Simon Stevin,約1548-1620)和伽利略(Galileo,1564-1642)都在不同場合運用了“平行四邊形法則”,而17世紀的英國數學家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在其數學名著《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準確闡述、證明了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給出了力的分解、合成方法,為他得整個力學系統的構建起了很大的作用。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伽利略

“當兩個力同時作用於一個物體時,這個物體將沿著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運動,所需時間等於兩個力分別沿兩邊運動所用的時間之和”《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P15)

在認識到了速度與力的“矢量”性質後,數學家開始進一步尋求其他滿足該性質的其他力學對象,18世紀,在歐拉、柯西、拉普拉斯、泊松等數學家的努力下,“力矩”和角速度以其同樣的“矢量”性質進入人們的視野,因大量的實際應用、及與笛卡爾座標的有力結合而紮根於物理想學研究中。

速度、力、力矩、角速度這些力學對象具有的“矢量”性質被陸續發現,但是19世紀以前的數學家所研究的“矢量”性質,幾乎只有“平行四邊形”法則。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這個物理法則會因為一項代數的發現,而得到前所未有的補充、拓展和革新。

一、複數與向量

“複數”的發現與16世紀三次方程的求解密不可分。1545年意大利數學家卡爾達諾(cardano)發表了著作《大術》,將塔爾塔利亞關於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法發表其中,並第一次使用到了複數。

將10分成兩部分,使其乘積為40. “顯然,該問題是不可能的...但是拋開精神的痛苦,我們將5+√-15和5-√-15相加得到10,相乘得到40...”《大術》

顯然,卡爾達諾懷疑自己的發現,而同時期的數學家邦貝利(Bombelli)則不但大膽的接受了複數,而且在《代數》一書中制定了一系列計算規則,讓複數系統理論上切實可行。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1是複數系統的核心,它的出現讓數學家們大吃一驚、也大為不解,在以幾何為中心的16、17世紀,數學家們偶爾也提及它,但複數並未得到過多關注,18世紀複數在伯努利、歐拉等大家的關注下,才得以廣泛的關注,最著名的就有歐拉公式.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歐拉公式

複數在18世紀有了廣泛的應用(尤其在三角函數上),但是數學家們只是用它,仍然懷疑它的真實性,畢竟以嚴密性著稱的數學並不歡迎一個“來路不明”的迷失者。

1797年,測量員韋塞爾(Wessel,1745-1818)的一個發現,讓複數從此成為正規軍,兩年後的1799年,高斯“代數基本上定理”的證明,一錘定音式的給了複數以至高的地位。

韋塞爾給了複數以合理幾何解釋,讓複數變得“合法”。從現在的角度理解,在複平面上,取實軸(Re)上的座標a,和虛軸(Im)上的座標b,對應的點即為複數a+b√-1.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韋塞爾很熟悉物理中“矢量”的平行四邊形法則,並將其運用到複數“加法”運算中,(a+bi)+(c+di)=a+c+(b+d)i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複數的加法與平行四邊形法則

如果我們將兩條線段(OB和OC)以某種方式合併起來,就稱將兩條線段相加,方法是第二條線段的始端(點O)連接第一條線段的末端(點B),然後從合併線(O-B-D)的第一個點到最後一點貫穿一條線段,這條線段(OD)就是合併的兩線之和。

韋塞爾的“加法”使用了力學中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同時藉助“有向線段”來完成。 對於乘法,韋塞爾的創造性想法是:根據(+1)·√-1=√-1,√-1·√-1=-1,(-1)·√-1=-√-1,-√-1·√-1=1等在座標上的位置,得出√-1的一個幾何解釋是“逆時針旋轉90°”,然後使用三角函數來處理複數,即對於任何的複數a+b√-1,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座標(a,b),以及長度為r,角度為θ的“有向線段”來表示,a+b√-1=r(cosθ+√-1sinθ)。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這樣,複數的運算可以轉換為幾何來進行。一般的複數a+b√-1的乘法公式為:(a+b√-1)(c+d√-1)=(ac-bd)+(ad+bc)√-1.

韋塞爾的工作不但很好的解決了複數的合理性問題,而且真正為解決數學、物理問題引入了一個新的強有力工具——“向量”。

在18世紀之前,“向量”只在物理學中隱隱的以“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形式出現,這相當於是向量的加法。韋塞爾的工作,不但說明覆數可以在複平面上用點和有向線段表示,而且建立在“有向線段”上的加法和乘法使得“向量”第一次正式的以純數學的方式進入我們的視野。從此,平面向量成為解決代數問題的有力工具。

數學家們希望將“向量”的方法運用到物理領域,但是發現並不是這麼容易,建立在複數基礎上的“向量”不能解決三元的物理問題。數學家們兵分兩路,一部分從物理應用出發建立了高維向量系統,而另一部分從數學的角度尋求突破,發現了“四元數”。

二、格拉斯曼的向量系統

1840年,格拉斯曼(Grassmann,1779-1852)完成了論文《潮的理論》的寫作,這篇論文初次建立了向量基礎上的空間分析系統。文章給出了向量的一些基本性質:如,AB=-BA,AB+BC=AC,A(B+C)=AB+AC,a·b=|a|·|b|cos<a,b>論文也討論了向量的偏微分求法。

這樣一些關於向量的方法被格拉斯曼用來解決“潮的理論”問題,並取得了成功。接下來的1844年,格拉斯曼趁熱打鐵,發表了《擴張論》。

“我很快意識到自己已經邂逅了一個新的科學領域,而幾何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特殊應用。”(《擴張論》)

格拉斯曼把我們現在認為的向量作為“擴張量”的一部分,使向量在三元空間也不受限制。在承認向量是有向線段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向量的長度和方向是固定的,而位置卻可以隨意改變”的思想,討論了向量的加法和減法,並創造性的討論了10多種向量乘法,其中就包括了常用的向量的外積和內積。以三元向量為例,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兩個向量的“內積”得到的是一個數(而非向量),而“外積”的結果仍然是一個向量,這分別與我們中學課本中的“數量積”和“叉乘”是等價的。

格拉斯曼的擴張論思想太過超前、抽象和一般化,以至於當時頂尖的數學家也不能(或很難)理解,再加上他小小的名氣並沒有促使更多人去理解他的思想,這些原因都直接導致了他的思想在19世紀並未被傳播開來。

而另一位“天才數學家”哈密頓則要幸運得多,他的“四元數”思想,儘管發現時並未在物理上取得重要應用,而且也沒有“擴張論”這樣的接近向量分析。但是因為“光環效應”,以及文章的易理解性,“四元數”立刻深受數學家們的熱愛,並得到了廣泛傳播,隨後在泰特、麥克斯韋等大家的努力下,“四元數”更是成為了力學、電磁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這都為向量分析的最終成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哈密頓的四元數

哈密頓(Hamilton, 1805~1865) 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是英國曆史上繼牛頓公爵以後最偉大的數學家,他的能力與生俱來:

13歲,已熟練掌握多門語言

17歲,對大師拉普拉斯的《天體力學》瞭如指掌,並指出書中一個錯誤.

18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三一學院”

22歲,被任命為敦辛克天文臺的皇家天文研究員和三一學院的天文學教授

此後的簡歷就不用多說了,22歲就混到了常人一輩子也不敢想的位置,只能望其項背了。

哈密頓發現“四元數”是受到韋塞爾關於複數的幾何研究的啟發。前文說到,複數可以轉化為二元的向量,或是在複平面直觀的表示。哈密頓則引入有序偶(a,b),來對應複數a+b√-1,使得複數脫離幾何而成為代數的一部分,通過定義有序偶(a,b)來作相關運算,而不必藉助幾何。如複數的加法寫成:(a,b)+(c,d)=(a+c,b+d).

一方面,這樣定義的複數在二元運用上功能強大,但是推廣複數到三元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另一方面,在實際應用中,給出一個物理量(如,力),是需要有三個方向來確定的,當時的複數只有兩維(a,b),無法實現。哈密頓希望從純代數的角度來將複數進行推廣,再運用到物理學上。

剛開始哈密頓計劃發明一種類似(a,b)的“三元數”,作為“複數”在三元上的推廣。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事後被證明是不可能的。我們知道,從實數推廣到複數,數系的很多性質和“邏輯”都是保持不變的。如“+、-、×、÷”的運算,及交換律、分配律等。

1、乘法分配律:(a+b)×c=a×c+b×c

2、乘法結合律:(a×b)×c=a×(b×c)

3、乘法交換律:a×b=b×a

4、加法結合律:(a+b)+c=a+(b+c)

但是從二元的“複數”變化到“三元”時,很多數的性質都不能滿足了,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哈密頓轉而研究“四元數”,並取得了部分成功。

哈密頓引入了四元數(a,b,c,d)=a+bi+cj+dk並定義了相關運算,式子中a為實數部分,bi+cj+dk為向量部分。定義加法:(a,b,c,d)+(x,y,z,r)=(a+x,b+y,c+z,d+r).乘法則建立在下列運算的基礎上:jk=i,kj=-i,ki=j,ik=-j,ij=k,ji=-k,i^2=j^2=k^2=-1.

由此得到的“乘法”運算,和二元運算的時候產生了衝突,即“四元數”不滿足“乘法交換律”,我們看一個簡單的乘法運算:

a

=1+2i+3j+k,b=1+2i+j+k,則,

ab=-7+6i+4j-2k,

ba=-7+2i+4j+6k ,

ab≠ba.

但是哈密頓並不在意,因為其他的數的大部分法則,”四元數”都是滿足的。

哈密頓的“四元數”一經發表就受到了數學家們的強烈追捧,儘管當時還沒有任何的物理應用,但是以他“天才”的名氣而使得“四元數”迅速傳播,贏得了像泰特和麥克斯韋這樣的超級粉絲。泰特在物理上找到了“四元數”的許多應用,而麥克斯韋更是在“四元數”的基礎上完成了電磁學的方程簡化。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麥克斯韋

到了19世紀末期,兩位數學家:吉布斯(J·W·Gibbs,1839-1903)和亥維賽(Heaviside,1850-1925),最終在“四元數”的基礎上(只考慮向量部分)提出了完整的、系統的“向量系統”。

四、綜述

縱觀向量的發展史,我們發現它是物理與代數相互交織的結果。首先,是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向量加法(力學中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然後18世紀隨著複數(二元)的幾何化而以“有向線段”的存在,得到較大的發展。接著,數學家們從兩個角度對二維向量進行推廣,一方面,從物理應用角度,格雷斯曼將向量推廣到高維空間,但是因其高度抽象性而未及時受到重視。另一方面,哈密頓從純數學的角度將複數推廣到“四元數”,“四元數”在物理上的成功及麥克斯韋等大家推崇讓四元數得以重視和發展,並最終導致了20世紀向量分析的產生。一切都不是偶然,但是偶然會讓必然的時間提前或延後。向為此做出努力的數學家們致敬。

“向量”的前世今生:8位天才數學家,耗時2000年完成

參考文獻:

1.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曾瓊瑤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2. 克萊因.古今數學思想.萬韋勳等譯.上海科技出版社.2012.

3. 孫慶華.向量理論歷史研究.2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